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2015-2020年,依托“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对重庆35个涉农区县进行普查征集与系统调查收集。通过对收集到的蔬菜资源分布情况、生物学分类等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经田间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本次资源调查共获得蔬菜种质资源428份,隶属14科,30属,35种。主要分布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及主城都市区,海拔800 m以上蔬菜资源占51.17%,多在人口密度500人/km2以下地区分布,豆类、瓜类、芥菜类蔬菜资源数量占比最大。通过对各类蔬菜资源的鉴定评价,分别筛选出在高产、抗病虫、抗逆、优质等方面表现优异的资源64份,其中有6份适宜大面积推广,分别是三元丝瓜、冬寒菜、脚板苕、丁家儿菜、青草坝萝卜、酒罐萝卜。本研究结果将为重庆蔬菜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5.
6.
江西蔬菜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优异资源发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为契机,对江西省27个县(市、区)的402个村开展地方蔬菜种质资源的系统调查与收集,共收集到1817份蔬菜资源.通过对收集到的蔬菜地方品种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特异性分析,从抗病、抗逆、商品性、加工功能等不同方面筛选出10份优异地方蔬菜种质资源.通过接种鉴定评价,从本次收集的5份... 相似文献
7.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广西项目组从2015年11月至2018年7月,采用访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53个县(区)、71个乡(镇)、190个村(屯)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种质资源进行了收集,共收集和征集玉米地方品种资源308份,鉴定评价玉米资源270份。对收集的玉米资源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玉米地方品种主要分布于桂西北和桂北地区,桂东和桂东南分布较少。凌云、乐业、田林、凤山、东兰5县最集中。垂直分布结果显示:玉米地方品种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为海拔400~800 m的中高海拔山区,占收集总数的39.6%。农艺性状初步鉴定结果:收集的玉米资源数量最多的是糯玉米,籽粒颜色最多的是白粒。鉴定评价获得墨白玉米、九节黄、珍珠糯玉米、忻城白糯、隆安爆玉米和天等爆玉米等6份玉米资源,分别在抗病虫、抗逆、品质等方面有优良的表现,对种质改良,选育高产、优质、广适的新品种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本文对收集到的玉米资源种类及利用价值进行了评价,对调查地区玉米地方品种现状、消长情况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广西玉米地方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了讨论,为广西玉米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创新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2005年11月-2006年3月对海南省19个市县分布的禾本科牧草资源进行了调查、收集与整理,本次调查共收集到禾本科植物74个属、159种,分别占海南禾本科种质资源属数的73.27%和种数的77.56%,其中《海南植物志》未记载的有4个属、21个种。本文对调查和收集的资源种类、分布情况、营养价值进行了分析,并对牧草资源的保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广西地处我国南疆,北回归线横贯其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丰沛,光照充足,自然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水平居全国前列,其生物资源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特异性突出等特点,是水稻、玉米、甘蔗、大豆、热带果树、蔬菜、食用菌、花卉等种质资源的重要分布地和重要的区域多样性中心.广西农业科学院于2015-2019年对广西猫儿山及其周... 相似文献
10.
金荞麦是蓼科荞麦属的多年生药用植物。为了研究我国野生金荞麦的分布特点,探明各地区的资源密度和遗传特性,我们依托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考察了我国13个省(区),62个县(市、区),共采集到金荞麦种质资源530份。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野生金荞麦资源分布广泛,在调查范围内分布于90°44′28″~119°36′37″E、24°59′66″~33°53′16″N的广大区域,一般分布于海拔3500 m以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金荞麦的群体数量和遗传特征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形成了西藏东南部高海拔的特殊类型集中分布区,西南地区中低海拔的遗传多样性富集区和长江中下游低海拔的遗传类型单一区的分布特点。野生群体中存在诸多优异材料,可在医药、保健、畜牧、观光、育种多个领域中开发利用。该研究在珍稀植物保护、荞麦属的分类进化研究、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作物遗传改良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花生核心种质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国花生种质资源数据库中记录的6390份花生资源为材料,以其基本数据、特征数据和评价数据为信息,采用分层、层内分组聚类以及随机取样与必选资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由576份资源组成的花生核心种质,占基础收集品的9.01%。对核心种质的植物学类型组成和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分析,以及对各性状特征值、符合率和包含的主要抗病资源抗性等级及重要农艺性状资源的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核心种质是有效的。基础收集品中各种性状的遗传变异在核心种质中均存在,所用15个性状的各种特征值符合率均在9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性状的符合率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12.
13.
以中国花生种质资源数据库中记录的6390份花生资源为材料,以其基本数据、特征数据和评价数据为信息,采用分层、层内分组聚类以及随机取样与必选资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由576份资源组成的花生核心种质,占基础收集品的9.01%。对核心种质的植物学类型组成和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分析,以及对各性状特征值、符合率和包含的主要抗病资源抗性等级及重要农艺性状资源的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核心种质是有效的。基础收集品中各种性状的遗传变异在核心种质中均存在,所用15个性状的各种特征值符合率均在9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性状的符合率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14.
摘 要:为得出较为可靠的榕江茶初级核心种质群体,以加强榕江茶种质选育、开发利用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解决其种质资源保存成本较高问题,促进榕江茶种质资源的鉴定和有效利用。以118份榕江茶种质资源为材料,对19个表型性状和4个基本品质成分共计23个农艺性状进行分析;基于2种遗传距离(标准化欧氏距离、马氏距离)、4种聚类方法(离差平方和法、非加权组平均法、最长距离法、最短距离法)和7种总体取样规模(10%、15%、20%、25%、30%、35%、40%)构建了56个候选榕江茶核心种质,利用筛选得到的最佳构建方案构建初级核心种质。通过对原种质、保留种质和核心种质的表型遗传多样性和变异程度,以及各种质不同数量性状间的t检验来评价核心种质的代表性,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核心种质进行确认。构建榕江茶核心种质时,2种遗传距离中,标准化欧氏距离优于马氏距离;4种聚类方法中,最短距离法优于另外3种;7种总体取样规模中,30%的取样比例较适宜榕江茶核心种质的构建。对构建的38份核心种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核心种质与原种质23个性状的6个特征值一致性较好,并且遗传多样性指数有一定程度的提升;t检验结果表明,核心种质平衡了稀有性状的分布,有效保留了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核心种质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高于原种质;对核心种质进一步确认时,发现核心种质均匀分布在原始种质范围内,无重叠现象,有效的避免了核心种质的冗余。所构建的榕江茶核心种质资源可以很好地代表原种质,较好的保留了原种质的性状、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标准化欧氏距离、最短距离法和30%总体取样规模的构建策略,是构建榕江茶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法。最终构建了38份榕江茶种质资源的初级核心种质,占原种质32.20%。核心种质评价表明初级核心种质构建有效且质量较高,能够在保证冗余较少的情况下充分代表原种质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叔平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1995,4(1):14-18
我国于1984年1986年在北京建成两座国家种质库,90年代初又在青海建立一座复份库,形成了国家库中,长期配套和异地结合的种质资源保存体系。截止1993年底,国家库保存种质资源达27万余份,到1995年保存总数将达到30余万份。与种子入库时,在国家库的管理,种子质量检测,种子干燥以及低温保存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今后将继续扩大种质贮存、加强贮存种子生活力跟踪监测,无破坏性检测技术,贮存生理和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构建贵州核桃核心种质,该研究以245份贵州核桃种质资源为试材,利用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数据,对其构建方法进行了探索;采用随机取样策略、偏离度取样策略和位点优先取样策略,结合8个取样比例(5%、10%、15%、20%、25%、30%、40%和50%),进行多次聚类构建核心种质;将核心种质与原种质和保留种质进行t检验比较来评价核心种质,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表型性状对核心种质进行确认。结果表明:(1)选取偏离度取样策略,总体取样比例为50%,构建出131份贵州核桃核心种质资源。(2)对种质资源核心库13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其累计贡献率达到76.48%,主成分图中核桃核心种质与原种质的分布较为相似,表明核心种质有效地保存了核桃原种质的遗传结构,并有效避免了种质的冗余。(3)在欧氏距离结合组间联接法的聚类条件下,偏离度取样策略是构建贵州核桃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普查和抢救性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011-2012年采用查阅文献、访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分布在甘肃省干旱地区10个县/市的抗逆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普查,填写基础信息表格960余张。通过资源普查发现,近25年来出现了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农业总产值比重下降、小麦和特色杂粮杂豆锐减、生物多样性降低,抗旱形势严峻、资源保护压力加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甘肃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建议,为科技创新和政府决策提供了基础信息和材料。 相似文献
18.
广西药用野生稻原生地破坏十分严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普查时在58个公社分布有药用野生稻,2002-2009年重新调查时,仅在43个乡镇发现分布有药用野生稻,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减少25.9%。为确保广西药用野生稻资源的安全,共抢救性收集了170个居群、2142份药用野生稻资源,有效地保存了广西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完整性。同时,在调查中还发现药用野生稻原生地新的分布点15个以及植株高达5.2m、茎秆高位分蘖有3-4个分枝和半卷叶药用野生稻等特殊种质资源。根据调查结果和对广西药用野生稻濒危状况及其根源的分析,本文对未来药用野生稻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针对快速、实时、有效采集并录入生态环境野外调查大样本量、多源数据的需求,充分应用移动GIS技术、移动智能终端、3G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提出了基于ArcGIS for Mobile的移动数据采集方案,研究解决了包括系统运行机制、数据访问模式、移动数据库技术等面向全国生态环境野外调查的移动GIS关键技术,设计并研发野外调查移动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采用C#和Java语言,以SQL Server 2008 为服务器端的数据库环境,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集成开发环境上实现设计开发,并在全国生态环境10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土地覆盖类型地面核查、生态系统参数野外观测等工作中予以应用。实践检验表明:该系统实现了野外调查数据的数字采集、智能校验、实时上传与有效管理,简化了填报程序,规范了填报内容,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为生态环境相关的调查数据采集提供信息化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