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Zhou ZM  Zhao H  Zhang ZX  Wang ZH  Wang H 《动物学研究》2012,33(3):271-275
甲片对于穿山甲具有重要的防护功能,其形态差异反映了穿山甲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进化。该文对35只中国穿山甲和119只爪哇穿山甲甲片干重的异速生长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爪哇穿山甲较中国穿山甲的甲片干重相对于头体长具有更高的异速生长速率(P=0.005):爪哇穿山甲的甲片干重相对于头体长具有正的异速生长速率(b=3.725,P=0.001),而中国穿山甲的甲片干重相对于头体长则是等速生长(b=3.105,P=0.054)。这可能是由于较低纬度地区生活的爪哇穿山甲较较高纬度地区生活的中国穿山甲受到了更大的捕食压力影响。由于穿山甲甲片是一种重要传统中药材原料,相关违法贸易案件频发,且数量巨大。为推算穿山甲的涉案个体数量,建议这两种穿山甲甲片干重与个体数的换算标准为中国穿山甲573.47g,爪哇穿山甲360.51g,但是当两种穿山甲大量甲片混合在一起时,建议采用上述两个参数的平均值,即466.99g,以此为穿山甲甲片贸易案件的司法鉴定以及司法审判中的定罪量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掌握重点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种群状况是开展有效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野外分布范围、种群数量和动态变化等资料匮乏,严重制约该物种的保护管理工作。本研究通过系统收集2005—2021年间浙江省各地市有关中华穿山甲的新闻报道、文献资料和红外相机拍摄记录等信息,分析中华穿山甲记录的空间和时间规律。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地市有关穿山甲的发现记录有85条,其中可以确定为中华穿山甲的有67条记录。中华穿山甲在浙江各地均有分布,但温州市、丽水市、杭州市等地区分布较为集中。除2008、2009和2011等3个年份没有记录之外,其余年份均有中华穿山甲的发现记录。中华穿山甲表现出明显的月记录规律,发现时间集中在6—8月,这3个月合计记录为35条,占中华穿山甲记录总数的52.24%。随着人们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各个自然保护地红外相机的使用,中华穿山甲的记录数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本研究初步明确了中华穿山甲在浙江省的分布状况,为下一步开展全省中华穿山甲专项调查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 也被列入CITES附录I。分布现状信息的匮乏是制约该物种保护规划制定与保护行动开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和样线调查法, 于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在海南尖峰岭林区进行中华穿山甲海南亚种(M. p. pusilla)的监测调查, 分析评估了其分布与保护现状。调查发现: (1)尖峰岭林区7个公里网格内的8台红外相机拍摄到10次中华穿山甲出没的影像, 且在11个网格内见到35个觅食洞穴, 其中在红外相机损失率较低的南中区域记录到的中华穿山甲实体数量和洞穴数最多; (2)中华穿山甲主要分布于尖峰岭林区400-1,000 m海拔区域, 林区的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内仍然有3台红外相机拍摄到中华穿山甲及调查记录到18个觅食洞穴。结果表明: 海南尖峰岭林区仍然存在中华穿山甲种群, 目前可能被海拔等因素隔离为3个小种群; 人为干扰是影响该物种种群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管理部门要落实各项管护制度并加强巡护管理力度以把人为干扰程度降到最低; (2)管理部门在今后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调整时可将有中华穿山甲等极危物种分布的一般控制区调整为核心保护区, 而在未调整规划前则要重点加强该区域的管理, 对建设项目布局等要尽量避开该区域; (3)尽快开展尖峰岭林区中华穿山甲的生境适宜性分析及廊道研究, 以使该物种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4)今后要定期开展其监测与保护研究, 明确尖峰岭林区中华穿山甲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5)在海南岛范围内开展中华穿山甲资源调查, 明确该物种在海南的种群数量及分布等情况。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历史分布区面积和野生种群数量最大的国家.中华穿山甲曾广泛见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但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其甲片被作为贵重的中药材原料,加之地下野味市场的需求,大量非法捕猎使得我国野生穿山甲经历了剧烈的分布区缩减和种群下降.目前,中华穿山甲已被列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  相似文献   

5.
髭蟾属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渝池  曾晓茂 《四川动物》2003,22(4):268-271
本文回顾了髭蟾属动物的研究历史。这些研究集中在形态、核型和蛋白质层次的系统学,以及该属动物的生物学特征方面。提出了一些尚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韩荣兰  张奠湘  郝刚  胡晓颖 《广西植物》2004,24(5):426-i005
通过扫描电镜对中国桑寄生科桑寄生亚科8属18种和槲寄生亚科1属2种植物成熟叶的上、下叶表皮内表面和下表皮外表面进行了研究。内面观发现桑寄生科植物叶上、下表皮形状为多边形,垂周壁式样平直或稍弓形,常具有角质增厚,平周壁常覆盖厚角质或颗粒状、丝状角质增厚;气孔存在于上下表皮,通常下表皮较多,气孔的形状,特别是保卫细胞的形态在亚科间、属间或种间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气孔器类型为平列型或单圈型。下表皮表面观察了的角质膜和蜡质纹饰、气孔的形状,外部气孔缘及外部气孔缘内缘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亚科或属级水平上较为稳定,有的也表现出种间差异,有一定的分类价值。从气孔形态和外部气孔周围角质膜来看,两亚科显示出明显的不同:桑寄生亚科上、下表皮均具有内部气孔缘,而槲寄生亚科没有此结构;桑寄生亚科外部气孔周围角质膜增厚成环状,其上具增厚的条纹,而槲寄生亚科外部气孔周围角质膜增厚成脊状,不具条纹。这些特征支持槲寄生亚科作为独立1个科来处理。  相似文献   

7.
对广义杯伞属(Clitocybe s.l.)分类研究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已报道的广义杯伞属共有110个种及种下分类单元,其中72个名称的报道具有标本引证、51个名称为其他分类单元的异名或已组合至其他属中、2个名称为其他属分类单元的笔误。亚白杯伞(Clitocybe subcandicans Z.S.Bi)为国外先发表的C.subcandicans Murrill.的晚出同名。此外,与国外文献的描述相比,国内报道的一些广义杯伞属种类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8.
首次记述了云南伪遁蛛Pseudopoda yunnanensis(Yang & Hu,2001)的雌蛛,重新绘制了雄蛛触肢器的结构图,并给出了雌雄个体外形图和触肢器、外雌器的数码照片.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内采集的标本,通过形态研究和ITS序列分析,鉴定确认了在我国分布的1个伞菌新记录种:Infundibulicybe alkaliviolascens[碱紫漏斗伞(新拟汉语学名)]。该种菌盖为黄褐色至褐色;菌褶长延生,具分叉,褶间具网纹;菌柄与菌盖同色或稍浅;担孢子7.0-9.0(-9.5)×4.5-5.0(-5.5)μm;与漏斗伞属其他近缘种的主要区别是其子实体组织遇KOH溶液呈紫色。文中对这个种的中国标本进行了详细描述,目前已明确在北京、青海、四川和云南均有分布,而其实际分布范围可能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0.
江耀明 《四川动物》1993,12(3):38-39
雪山蝮Agkistrodon monticola Werner在分类上隶蝰科Viperidae。是产于我国云南省西北高原的一种特产动物,由Werner于1922年根据云南丽江大雪山的蝮蛇标本描述为日本蝮的一亚种Agkistrodon blomhoffii monticola Pope于1935年将它升为种级Agkistrodon montico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