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解黄、渤海生态系统交错带长山列岛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根据2016年10月,2017年1月、5月及8月进行的鱼类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k优势度曲线等方法,研究了长山列岛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海域共计捕获鱼类77种,以温水性、底层、洄游性鱼类为主,优势种组成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冬季主要优势种为黄鮟鱇,夏季以日本鲭、鳀等中上层鱼类为主。全年共计出现洄游性鱼类46种,季节间物种迁移指数均在100以上,其中秋季物种迁移指数最大。鱼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在春季最高、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秋季最高。夏季物种丰富度指数与表层水温呈显著负相关;冬季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水深、底层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底层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长山列岛邻近海域作为黄、渤海两大生态系统的交错带,鱼类群落表现出高物种多样性、洄游种多以及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以雅罗鱼亚科为外群,采用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鲐亚科17个属(须鳊属除外)进行了系统发育和动物地理学的分析。结果表明,(1)鲴亚科这17个属为一个单系群,并由4个较小的单系群组成;(2)鲴亚科现在的地理分布格局除源自离散事件外,主要源于扩散事件。鲐亚科的特征演化还表明,东亚地区地质历史的反转演化和平行演化可能在鲴亚科系统发育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付贵权  秦涛  陈小勇  雷春云  李光华 《生态学报》2021,41(24):9557-9573
根据2018-2020年澜沧江西双版纳段5次鱼类资源调查数据,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该流域鱼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澜沧江西双版纳段此次共调查到鱼类119种,隶属于11目28科79属,而历史记录鱼类共179种,隶属于12目34科106属。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土著鱼类种数逐渐增多,但占比却逐渐下降,外来鱼类种数逐渐增多,占比也逐渐升高;本次调查到土著鱼类92种,占鱼类种数的77.31%,占比进一步下降;外来鱼类27种,占鱼类种数的22.69%,占比进一步升高。该区域鱼类优势种为云南吻孔鲃Poropuntius huangchuchieni和少鳞舟齿鱼Scaphiodonichthys acanthopterus,常见种为长臀鲃Mystacoleucus marginatus和宽额鳢Channa gachua。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鱼类5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5年)受威胁鱼类8种。相对于我国其他江河,澜沧江西双版纳段有极高水平的鱼类物种多样性,其中澜沧江干流鱼类物种多样性相对于左、右岸支流较低,左岸支流鱼类多样性高于右岸,罗梭江鱼类多样性高于其他一级支流。虽然澜沧江西双版纳段鱼类物种多样性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土著鱼类占比下降趋势明显,仍面临着严重威胁,本文分析了受威胁因素,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的种类组成与群落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6-2007年在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调查共采获鱼类262种,隶属于20目102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166种;夏季和秋季次之,分别为161种和155种;春季最少,为135种.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5个群落,分别为粤西沿岸群落(群落Ⅰ)、海南岛东南沿岸群落(群落Ⅱ)、海南岛东部深海群落(群落Ⅲ)、过渡群落(群落Ⅳ)和混合群落(群落Ⅴ).ANOSIM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R=0.847-0.939,P<0.001).鱼类群落格局的变化与海流和水深关系密切,有较明显的沿水深梯度分布的规律.咸淡水鱼类在雷州半岛东部的冷涡区域,形成群落Ⅰ;南海暖流控制区域内的深海鱼类,形成群落Ⅲ;在南海暖流最为强劲的冬季,研究区域内大部分鱼类集结为混合性群落Ⅴ;琼东南沿岸的上升流区内形成群落Ⅱ;沿岸流强劲的夏、秋季,在沿岸流和上升流交汇处,形成过渡性群落Ⅳ.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根据2016—2017年间对胶州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非线性多维标度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等方法分析了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6种,隶属2纲10目30科41属,以硬骨鱼纲鱼类为主(45种,97.83%)。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最多(22种,47.83%),其次是鲉形目(Scorpaeniformes),占15.22%。种类数季节变化明显,以夏季最高,23种;秋季最低,16种。优势种组成以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和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等鱼类为主。多样性分析显示,鱼类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多样性指数(H′)季节变化范围为1.668—2.453,以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范围为0.577—0.808,以秋季最高,春季最低;丰富度指数(D′)季节变化范围为2.431—3.123,以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盐度、水深和pH是影响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物种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且水温和pH是影响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时空变化的主要因子。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由于人类活动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的干扰,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优势种组成更替明显,多样性水平降低,鱼类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  相似文献   

6.
黄海鱼类组成、区系特征及历史变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标本馆馆藏标本、采集记录及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黄海鱼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和历史变迁.结果表明:黄海海域共出现鱼类113科321种.从适温类型来看,暖温性种类最多,有139种;暖水性种类次之-107种;冷温性种类70种;冷水性种类5种.从栖所类型来看,绝大多数为大陆架浅水底层鱼类,有193种,大陆架岩礁性、大陆架浅水中上层、大陆架浅水中底层、大陆架大洋洞游性中上层和大洋深水底层鱼类分别为41、34、29、15和9种.纵观历史文献资料,发现黄海鱼类群落结构和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以鳀鱼占绝对优势,传统经济鱼类如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太平洋鲱(Clupea pallasii)、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鲐(Scomber japonicu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镰鲳(ampus echinogaster)、鲆鲽类等在渔获物中所占的比例降低,昔日占优势的大型经济鱼类,逐渐被小黄鱼幼鱼、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方氏云鳚(Pholis fangi)、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等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类所取代,鱼类物种多样性和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因此,加强黄海渔业资源管理和多样性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2013年4月—2014年1月,分季度对漓江上游干流及其4条支流(小溶江、川江、陆洞河和黄柏江)进行了4次鱼类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共采集淡水鱼类72种,隶属于4目15科51属。以鲤形目为主,分别占总物种数和总个体数的62.50%和79.78%;鲤科占优势,占总个体数的51.99%;研究区域内以宽鳍鱲Zacco platypus、方氏品唇鳅Pseudogastromyzon fangi、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为优势种,分别占总个体数的26.76%、11.92%、10.50%;多样性结果显示:夏季鱼类多样性(Margalef物种丰富度Dma,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e,Pielou均匀度指数Je)高于春季和冬季,秋季最低;漓江上游干流多样性高于其他4条支流,黄柏江优势种最明显(Simpson优势度指数λ最高),多样性最低。  相似文献   

8.
鱼类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维系河流生态系统稳定性发挥关键作用。鱼类多样性作为评价河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 可以直接反映该地区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南岭地区河流众多, 淡水鱼类多样性十分丰富, 但目前尚缺乏对此地区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的系统研究。本文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和相关书籍(截至2024年1月10日), 系统整理了南岭地区鱼类物种组成信息。结果表明, 南岭地区共有淡水鱼类261种, 隶属11目29科121属。其中, 土著鱼类248种, 外来鱼类13种。南岭地区鱼类以鲤形目鲤科和爬鳅科鱼类为主, 分别占南岭地区鱼类总物种数的56.7%和7.3%; 受威胁鱼类共19种, 占南岭地区鱼类总物种数的7.3%, 有11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 有28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物”。南岭地区鱼类多样性正面临严峻挑战, 主要由于河流污染、水利设施开发和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导致该地区受威胁物种和入侵物种比例上升。建议今后加强治理河流污染、保护鱼类栖息地、科学开展增殖放流等。本文整理所得的南岭地区鱼类物种名录可作为今后南岭地区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西沙群岛北礁的珊瑚礁鱼类由于受到人类扰动和气候变化等影响,其渔业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西沙群岛北礁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综合历史数据,分析北礁鱼类物种组成及其变化特征。截止2023年4月在北礁共发现鱼类270种,隶属于12目49科121属,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最多,为212种,占总物种数的78.52%。北礁珊瑚礁鱼类群落结构较历史发生明显改变。大型鱼和肉食性鱼类的物种数量明显减少,未采集到比例分别为43%和27%,属于不同体型和食性分组中的最高值。并且与历史相比相似度均小于0.25,为极不相似。鱼类组成平均分类差异指数(Delta+)和变异分类差异指数(Lambda+)均明显下降,由1998-2003年的56.72和163.8降为2023年的54.57和107.6。同时,鱼类目、科和属与种类数的比例明显下降,分别减少了48.21%、34.67%和15.45%。另外,不同时期鱼类物种组成目、科、属、种的相似性分别是0.50、0.37、0.23和0.10,为不相似和极不相似。研究结果显示,北礁珊瑚礁鱼类已经发生了由肉食性向植食性、大型鱼向小型鱼和复杂性向简单性的演变趋势。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和预测北礁珊瑚礁鱼类的物种组成和演变趋势,对于确保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选取三峡水库三个不同的区域来研究离坝距离对鱼类群落结构和鱼类组成动态的影响。2010年11月到2011年10月期间共采集了8680尾鱼类样本,隶属于11科58种,其中鲤科鱼类占据了三峡水库鱼类的主体。夏季时的鱼类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季节的(P0.05)。鱼类物种多样性与丰度在靠近大坝的江段(秭归)最低,中游江段(万州)相对较高,远离大坝的江段(涪陵)居中。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鱼类区系也由适应流水生存的种类转变为适应静水生存的种类。因此,三峡水库蓄水已经明显地改变了其原有的鱼类群落结构,鱼类组成的相对丰度也随着时间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1.
张倩  钟金鑫 《应用生态学报》2013,24(5):1461-1467
在综合历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ArcGIS 9.3软件对云南受威胁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地理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境内共统计到受威胁鱼类83种,隶属5目13科47属,鲤形目占绝对优势,共64种,其次是鲇形目,共16种;鲤形目中鲤科鱼类种类最多,共51种,占鲤形目总数79.7%;鲤科鱼类中,鲃亚科、鲤亚科和鲐亚科种类最多,依次为14、10和10种.云南受威胁鱼类可归于青藏高原区和东洋区两大动物地理区划,其种类组成及地理区划是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历史演变的结果.在湖泊与河流两种生态系统中,鲤科鱼类均占有绝对优势,分别占总数的36.1%和31.3%;前者濒危等级多为濒危种,后者多为易危种.本文还从地史演变及现状两个方面探讨了云南受威胁鱼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中药黄芪植物分类及其区系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一之 《植物研究》2006,26(5):532-538
确认了中药黄芪的原植物有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蒙古黄芪(A. mongholicus Bunge)和北蒙古黄芪(A. borealimongolicus Y. Z. Zhao)3种,其中北蒙古黄芪为一新种;确定了这三种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膜荚黄芪为东亚北部—西伯利亚南部森林带的分布种,蒙古黄芪为华北森林草原带的分布种,北蒙古黄芪为蒙古高原北部草原带的分布种,3种黄芪存在着明显的地理替代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十字花科(Cruciferae)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评述十字花科(Cruciferae)分类系统,分析主要性状演化趋势和科、属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十字花科植物可能是本土起源的观点,其起源中心和分布中心可能在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西部高山和丘陵地区,起源时间至少在第三纪晚期以前,并认为中国十字花科植物自起源地(青藏高原)可能有3条主要的散布途径:第1条是自青藏高原向东北部,沿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到达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并在蒙古高原及东北山地形成次分布中心;第2条自青藏高原向东,经重庆、湖南、湖北,沿长江流域分布,到达东部沿海一带;第3条自青藏高原向东南部,经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延伸到台湾。  相似文献   

15.
Two hundred and fifty-five fish species occurring in freshwaters in the South of Vietnam are listed. Thei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is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西花蓟马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和年发生代数预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对多种蔬菜、花卉、果树造成毁灭性危害。以气候数据库为基础,根据该虫的致死温度模型和有效积温模型,运用数学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西花蓟马在中国的地理生态学。结果表明:该虫可在中国85.97%地区发生,1年发生5~19代,以8~16代为主。  相似文献   

17.
Mai Dinh Yen 《Hydrobiologia》1985,121(3):281-286
Two hundred and three fish species and subspecies occurring in fresh water in the North of Vietnam are listed. The geographic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connected with these fish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伞形科特有属的核型演化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首次报道了我国伞形科10个特有属9种1变种14个居群的核型,染色体基数分别为n=6,8,10和11,核型类型有2A,3A和4A三种类型。根据各属的核型演化水平并结合其花粉形态,初步确定东俄芹属(Tongoloa)、环根芹属(Cyclorhiza)、明党参属(Changium)和川明参属(Chuaminshen)是古特有属,其余各属则处于中等或较高的演化水平上。同时初步讨论了各特有属在伞形科分类系统中的核型演化关系并比较了各主要分布区之间核型的演化水平,发现横断山地区不仅特有属数目高,染色体基数变化大,且集中了核型较为原始和演化程度很高的类群,极可能是伞形科特有属的起源和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9.
海河流域61种植物磷元素化学特征及地理分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河流域61种植物磷元素化学特征及地理分异的分析结果表明:滨蒿(Artemisiascoparia)含磷量最高,达0.212%,浮萍(Lemnaminor)最低,只有0.043%;玉米(Zeamays)、高粱(Sorghumvulgare)、谷子(Panicummiliaceum)、水稻(Oryzasativa)、小麦(Triticumaestivum)、莜麦(Avenanuda)等谷物含磷量<0.200%,低于作物正常含量水平,反应了土壤缺磷特点。各类植物含磷量大小为:盐生植物>天然草本植物>农作物>蔬菜>落叶阔叶树>灌木半灌木>果树>针叶树>水生植物(P<0.05)。农作物各器官部位以果实含磷量最高达0.234%,其次是叶0.161%和茎0.111%,根最低,只有0.084%,这种结果造成土壤有效磷因收获而亏损。不同支流域植物磷的地理分布规律表现为:滹沱河流域>永定河流域>漳卫河流域>潮白河流域>大清河流域(P<0.05)。土壤中含磷量相对较低,以及盐碱土pH较高,不利于植物吸收磷,造成植物磷营养元素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