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吴珑  金道超 《四川动物》2012,31(4):614+689
记述采自云南地区锹甲科Lucanidae深山锹甲属Lucanus中国1新纪录种——普氏深山锹甲Lucanus prossi Zilioli,2000,并给出了新纪录种的外形图,标本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记述中国锹甲科6新纪录种:艾氏半刀锹甲Hemisodorcus arrowi Boileau,1911、叉齿莫锹甲Macrodorcas séguyi De Lisle,1955、锐眦新锹甲Neolucanus vicinus Pouillaude,1913、佛氏六节锹甲Hexarthrius forsteri、巨鹿锹甲Rhaetus westwoodi(Parry,1862)、戈齿前锹甲Prosopocoilus giraffa(Oliver,1789),并给出了6新纪录种的整体图。观察标本如无特殊说明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3.
根据野外采集的虎甲标本和福建农林大学昆虫标本室收藏的虎甲标本及文献记载,共发现福建省虎甲科昆虫6个属37个种(亚种),其中虎甲属中的黄唇虎甲Cicindela chilolcuca Fisch为福建省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4.
记述采自西藏林芝地区锹甲科Lucanidae鬼锹甲属Prismognathus中国1新纪录种——吹拔氏鬼锹甲Prismognathus fukinukii Nagai,并给出了新纪录种的整体图,标本保存于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相似文献   

5.
拟锹甲科(Sinodendridae)是金龟总科中一个最小的科。在此之前,我国一直没有这个类群的记录。去年,我们从新疆产标本中发现了这个科的筒圆拟锹甲Sinodendron cylindricum(Linnaeus),共4只雄体。兹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6.
北京溪泥甲科二新种及一新亚种(鞘翅目:泥甲总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溪泥甲科2新种──北京溪泥甲Stenelmisbeijingana,sp.nov.,杨氏溪泥甲Stenelmisyangi,sp.nov.及1新亚种──无毛缢溪泥甲Leptelmisgracilisimpubis,ssp.nov.。模式标本存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7.
我局标本室保存有一批采自省内一些地方的昆虫标本。近来通过整理和鉴定,发现有二种锹甲即大圆翅新锹甲Neolucanus vendli Dudkh和台湾大陶锹甲Dorcus hopei var. formosanus,我省未见报道。现将这二种锹甲的主要特征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篇为中、苏两国生物学工作者于1955——1957年在川、滇采得鞘翅目牙甲科标本的鉴定报告。有少数标本采自汉口及广州,也一并鉴定。本篇记载的牙甲科昆虫共13属26种1变种,其中新种4种。 这一次牙甲科的采集者有中、苏两国昆虫学工作者及采集人员。苏联方面有波波夫、布希克、伊凡诺夫、克雷让诺夫斯基、孟恰茨基及邦菲洛夫;中国方面有王书永、刘大华、吴乐、周本寿、周彩云、洪广基、赵义、马永贵、梁秋玲、臧令超、黄克仁、杨星地、葛锺麟、蒲富基等。 所记种类的单一标本及新种、新亚种的正模标本及异模标本,均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中国同蝽科六新种(半翅目:同蝽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胜利 《动物学研究》1980,1(2):233-242
肖采瑜等(1977)在“中国蝽类昆虫鉴定手册”第一分册中共记载了我国同蝽科昆虫8属62种。自1975年以来,我们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种和新纪录,至此,使国内同蝽科已知种类达78种(亚种)。本文着重记述了其中6个新种,其模式标本除注明者外,均存天津自然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采用Bartolozzi & Sprecher(2006)分类系统,对锹甲科6亚科19属43种个体后翅脉相进行研究,从亚科阶元对翅脉性状进行描述与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后翅脉相的分类学意义:1)RA4脉与RP1脉是否融合以及RA3+4端部是否反折等特征在不同亚科间差异明显,可作为亚科分类检索的重要特征;2)刀锹甲亚科Dorcinae与锹甲亚科Luncainae代表性属种后翅翅脉特征存在显著不同,表明Holloway(2007)将两者合并的结论并不适用于古北、东洋界种类;3)盾锹甲属Aegus应归入奥锹甲亚科Odontolabinae;柱锹甲属Prismognathus和环锹甲属Cyclommatus应归入锹甲亚科Lucaninae;4)不同属间后翅脉相特征为探讨疑难属广义刀锹甲属Dorcus(s.l.)的分类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贵州省施秉县云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并鉴定了大型真菌55科,132属,261种。其中腐生菌195种,菌根菌59种,虫生菌7种。包括贵州省新记录种22种,食用菌85种,药用菌74种,有毒种类21种。  相似文献   

12.
贵州泥炭藓属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宇  熊源新 《广西植物》2009,29(2):208-211
对采自贵州各地的150余份泥炭藓属植物标本进行整理,发现其中的拟狭叶泥炭藓和吕宋泥炭藓为贵州首次发现,至此,贵州有泥炭藓属植物18种1亚种和1变种。列入中国红色名录中的多纹泥炭藓在贵州的分布除原记录安顺地区外,这次研究还发现在贵州的麻江和雷公坪2个地方亦有分布。  相似文献   

13.
李仕泽  刘京  徐宁  魏刚  王斌 《四川动物》2020,39(1):75-80
2015-2018年在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湍蛙属Amolops 3号成体标本及1号蝌蚪标本,经过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学比较,确定为中华湍蛙Amolops sinensis,为贵州省两栖动物新记录。另外,本文首次对该种的蝌蚪进行了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14.
在查阅文献和标本的基础上,对贵州省拟大萼苔属Cephaloziella植物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初步理清了该属植物在贵州的分布,确认贵州省拟大萼苔属植物有8种1变种。其中,刺茎拟大萼苔C.spinicaulis为贵州新记录种,并提供了该种的详细形态描述。本研究还编制了贵州省拟大萼苔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5.
熊源新 《广西植物》2001,21(2):103-105,T001
刺藓科 ( Rhachitheciaceae)为 Robinson1 964年从木灵藓科 ( Orthotrichaceae)中分出来的 1个小科。现知全世界有 7属和 1 5种 ,除刺藓 ( Rhachithecium purpusillum)外 ,均为热带 ,亚热带分布狭窄的属种 ,刺藓科在中国仅刺藓属 1种 ,分布于云南和四川。描述了首次采自贵州刺藓科的种类刺藓 ( Rhachithecium purpusillum)以及刺藓科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自贵州中部齿岭山地(普定)的花蝇科1新种:黑隰蝇Hydrophoria pullata,sp.nov.。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贵州安顺地区卫生防疫站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7.
贵州灵芝及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贵州灵芝科(Ganodermataceae)24种,其中,灵芝属(Ganoderma Karst.)22种,包括一个新种:贵州灵芝(Ganodcrma guizhouense He);假芝属[Amauroderma(Pat.)Torrend]2种。所有研究的标本保藏于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贵州灵芝科(Ganodermataceae)24种,其中,灵芝属(Ganoderma Karst.)22种,包括一个新种:贵州灵芝(Ganodcrma guizhouense He);假芝属[Amauroderma(Pat.)Torrend]2种。所有研究的标本保藏于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贵州鸡(土从)菌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Singer的分类系统,对在贵州采集的鸡(土从)菌属Termitomyces种类进行分类研究。现报道6个种,其中3个种云南已报道,2个新种,1个新分布种。新种是柱状鸡(土从)菌Termitomyces cylindricus He sp.nov.和白柄鸡(土从)菌Termitomyces albiceps He sp.nov.,新分布种是盾形鸡纵菌Termitomyces clypeatus Heim。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8个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贵州省8个自然保护区86种(亚种)爬行动物的分布状况。对贵州省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种数和区系成分与保护区面积、森林面积、年均温、年均降水量、经度、纬度、海拔低点、海拔高点、相对高差等环境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及t-检验。发现在贵州省爬行动物种数除与保护区面积和森林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外,还与经度显著正相关;华中华南区种数与经度显著正相关;华南区种数与纬度显著负相关,与年均降水量显著正相关。本文还探讨了爬行动物的分布特点,包括经度和纬度地理替代。发现由西向东,西南区种的比例逐渐减少,华中区种和华中及华南区种的比例逐渐增加,呈现经度地带性变化。由北向南古北界东洋界广布种的比例逐渐减少、华中及华南区种和华南区种的比例逐渐增加,呈纬度地带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