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22℃,相对度60%~70%的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的羽化、交配与产卵行为。结果表明:半闭弯尾姬蜂蜂蛹从开始羽化到羽化结束历经4d,羽化高峰期出现在羽化的第3d,羽化数量为25头,占全部羽化数量的58.82%;第3d中羽化高峰出现在8:00~13:00,羽化数量为16.5头,占全天羽化数量的66.00%。半闭弯尾姬蜂交配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准备阶段、交配阶段、结束阶段;交配后开始产卵,产卵过程大致分为寄主寻找和确定、穿刺和产卵、产卵结束和梳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香樟齿喙象Pagiophloeus tsushimanus是危害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的中国新记录种。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香樟齿喙象成虫的交配和产卵行为,以增加对其行为习性的认识。【方法】采用室内饲养观察结合录像的方法,记录香樟齿喙象成虫的交配及产卵行为特点并进行分析。【结果】香樟齿喙象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大致分为交配前、交配、交配后3个阶段,表现为相遇抱对、插入授精和配后保护等行为特点。香樟齿喙象的完整交配过程需要672.67±156.53 min,其中抱对持续时间103.94±20.61 min,插入授精持续时间333.83±94.15 min,配后保护持续时间234.9±41.79 min。产卵过程可以划分为咬食产卵孔、产卵、填埋3个阶段,其中钻蛀产卵孔持续时间52.43±4.93 min,产卵持续时间2.47±0.14 min,填埋持续时间29.09±6.74 min。雌雄成虫均有多次交配习性,全天均可发生交配行为,交配高峰发生在12:00-14:00,在6:00-8:00有一个次高峰。香樟齿喙象的卵为单产,雌虫产卵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产卵高峰在18:00-20:00,次高峰出现于8:00-10:00。【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香樟齿喙象的繁殖过程,为系统研究其行为学及发展基于行为调控的防治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求偶炫耀行为有助于鸟类吸引配偶,促进发情同步。目前,笼养绿尾虹雉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自然繁殖率低,发情不同步导致卵不受精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采用瞬时扫描记录法,对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笼养绿尾虹雉的求偶炫耀行为节律及天气因素对该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4只雄性个体和5只雌性个体的观察发现,求偶炫耀仅由雄性来发起。3月底雄性开始出现求偶炫耀行为;4月求偶炫耀进入高峰阶段,并持续到5月初,5月中、下旬渐渐消失。在一天之中,07∶00—09∶00为求偶炫耀行为的高峰期。天气因素显著影响雄性求偶炫耀行为的发生频次,与晴天相比,阴天和雨天里求偶炫耀行为发生频次更高。建议在绿尾虹雉求偶炫耀期间,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同时适当创造阴湿环境,将笼舍的环境温湿度调控到一个适中的区域,为发情营造良好的条件,以促进绿尾虹雉自然交配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光周期对毛健夜蛾Brithys crini(Fabricius)交配和产卵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观察了5个光周期(L14∶D10、L16∶D8、L18∶D6、L20∶D4和L22∶D2)下成虫交配及产卵行为。结果表明:(1)光周期为L14∶D10、L16∶D8、L18∶D6、L20∶D4和L22∶D2时,毛健夜蛾成虫总交配率(分别为26.09%、31.25%、17.93%、26.32%和11.76%)或暗期的交配率(分别为100.00%、83.33%、100%、75.00%和100%)均有显著性差异;毛健夜蛾成虫交配起始时间(分别为21:00、22:00、0:00、3:00和5:00)和交配高峰(分别为21:00—22:00、1:00—2:00、3:00—5:00、4:00—5:00和5:00—6:00)随断光时间的延迟而推后。(2)各光周期下已交配的单雌产卵量(分别为441.33、453.80、414.00、120.80和145.50粒)或未交配的单雌产卵量(分别为115.35、77.09、90.21、17.79和12.07粒)亦有显著性差异;光周期为L14∶D10、L16∶D8和L18∶D6下,产卵高峰均在1:00—4:00之间,光周期为L20∶D4时,产卵高峰在4:00—5:00之间,而光周期为L22∶D2时,产卵高峰则出现在光期开始的1 h内(即6:00—7:00)。这些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不同光周期对毛健夜蛾交配和产卵行为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5.
褐带卷蛾茧蜂Bracon adoxophyesi Minamikawa是椰子木蛾幼虫一种重要的天敌寄生蜂。在温度28℃±1℃、湿度50%±5%、光周期12L∶12D的试验条件下,对褐带卷蛾茧蜂的羽化节律、交配、产卵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褐带卷蛾茧蜂主要集中在白天(6∶00-18∶00)羽化,占全天羽化总数的82.98%,羽化高峰出现在10∶00-12∶00,占全天羽化总数的23.98%;羽化过程历时较短,仅8-30 min。褐带卷蛾茧蜂交配过程大致分为准备、交配、结束这3个阶段。褐带卷蛾茧蜂雌雄蜂一生均可进行多次交配,雌蜂在交配后即可产卵。产卵过程大致分为寄主定位、寄主检查和接受、取食或产卵、结束与梳理。未交配的雌蜂也可产卵,其子代均为雄蜂。研究结果为褐带卷蛾茧蜂规模化繁育和林间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中国传统药食两用资源昆虫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繁育特性,为其人工养殖奠定基础。[方法]九香虫实验室内饲养观察其交配产卵的时间节律,分析其交配次数与时长的关系。[结果]研究表明九香虫一天中的交配频次近呈"V"形,两个交配高峰分别为00:00—2:00和20:00—22:00,在10:00—16:00一般不发生交配;在交配总时长未达到15 h以前,交配时长随雌虫的交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交配时长为(8.92±1.97)~(15.36±2.85)h;产卵一般在15:00—20:00进行,大约5~6 min产下一枚卵,卵呈圆柱形,产卵持续1~2h。[结论]九香虫交配产卵具有显著节律性,雌虫的交配次数会显著影响其交配时长。  相似文献   

7.
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是近年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林中大面积暴发的一种食叶害虫。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对该虫的羽化、交配和产卵等行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栎黄枯叶蛾羽化期40 d左右,羽化高峰期为9月上旬,日羽化高峰出现在傍晚17:00—23:00,占全天羽化量的82.46%;雌雄性比为1∶1.41;交配高峰期发生在凌晨3:00—4:00,成虫羽化翌日开始进行交尾,2日龄雌蛾交配率最高,达到45.6%,随后交配率逐步降低。雌蛾一生只交尾1次,雄蛾可进行多次交尾。成虫交配持续时间多为1416 h。成虫交配后即可产卵,产卵主要在夜间进行,产卵高峰期在2:00—6:00,占全天产卵量的82.40%。未交配雌蛾和雄蛾的平均寿命为11.05 d和9.85 d;显著高于已交配雌蛾和雄蛾的8.05 d和7.35 d,说明交配可明显缩短雌雄成虫寿命。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明确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交配节律、产卵节律和产卵部位偏好是否发生变化,以及这些行为变化是否有利于小菜蛾抗药性的形成。【方法】采用室内观察的方法,比较了小菜蛾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品系与室内品系在产卵行为和交配节律上的差异。【结果】(1)抗性品系在甘蓝植株上产卵时偏好选择中下部叶片,L1-L5叶上卵量占总卵量的比例,抗性品系显著高于室内品系;抗性品系在叶背面产卵的比例也高于室内品系,但差异不显著;而在心叶、叶柄和茎干部位3个品系间的产卵比例基本相当;(2)3个品系交配比例最高的时间段均在0:00—6:00,但交配比率第二高的时间段3个品系间存在差异,室内品系(29.40%)和中抗品系(25.91%)出现在18:00—24:00,而高抗品系(28.67%)出现在12:00—18:00;(3)室内品系、中抗品系和高抗品系白天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比例分别为39.49%、37.57%和42.67%,高抗品系白天产卵比例明显增加。但3个品系在4个时间段产卵从多到少规律一致,依次是0:00—6:00,12:00—18:00,18:00—24:00,6:00—12:00。【结论】抗性品系在甘蓝植株上产卵时,选择的部位更靠近植株的中下部,趋向于叶片背部。抗性品系和室内品系的交配节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交配高峰期有一定程度的错开。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品系的这些行为变化有利于抗性基因的纵向传递,但是否影响抗性形成的速度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mosanus(Shiraki)生殖行为及不同配对方式对新巢发育的影响。【方法】分别对雌虫、雄虫和配对的雌雄成虫生殖行为进行观察。将雌、雄虫组合成9种配对方式,室内建立170个新巢,分析初建巢生长发育状况。【结果】成虫日活动节律的两个高峰期分别位于9:00—10:00和21:00—22:00,交配集中在高峰期进行,交配前雌雄成虫有触角触碰、首尾衔接成环、互相舔食的标志性行为。生殖蚁来源于同巢和异巢的处理组,在召唤、配对、串联、交配和产卵等生殖行为中均存在差异,来源于异巢的生殖蚁,其配对时间显著长于同巢(P<0.05)。未经分飞的成虫可交配、产卵且成功孵化,3个月后,新巢死亡率为0.61%~0.99%,而分飞蚁新建巢的死亡率为0.22%~0.58%。孤雌生殖可产卵,但卵不能孵化。【结论】成虫的生殖行为有两个高峰期;远亲交配分飞蚁新建巢的生存竞争力最强。  相似文献   

10.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 Swinhoe)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于1983年5月至1985年8月采用步行跟踪、典型样地调查等方法在浙江省内进行。 白颈长尾雉以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混交林为最适生境。乔木盖度低于50%时其活动强度明显下降,低于30%即绝迹。 白颈长尾雉春季存在两个日活动高峰。第一高峰在上午5∶00—7∶00出现;第二高峰在下午3∶00—7∶00之间。该雉白昼始止活动的时间和光照度有关,早晨,光照度达17—450lX开始活动;傍晚,在110—5lx光照度时停止活动。另外,活动还受天气的影响。 白颈长尾雉在浙江省分布于西部、南部和东部山区。但数量十分稀少,按C=10000N/WT计算,开化县夏、冬两季的相对密度为0.035只/公颐和0.069只/公顷。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森林信息提取及其变化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洋  李艳 《生态学报》2014,34(24):7261-7270
如何利用遥感技术提取森林信息是遥感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以不同时相的Landsat TM/ETM+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和基于多级决策树的分类方法得到浙江省2000年、2005年以及2010年的森林植被覆被图。经实地采样点验证,2010年分类精度达到92.76%,精度满足要求。介绍了浙江森林信息的快速提取方法,即统计不同森林类型的Landsat TM影像原始波段和LBV变换值以及各种植被指数在各时相上的差异,经过C5决策树训练,选取合适的规则和阈值实现森林信息的提取。结果表明,面向对象分割与决策树算法结合可以作为森林信息提取的有效方法。最后,通过对3期森林专题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了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并以此为基础对林地变化的类型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森林资源变化主要分布在浙西北山区、浙中南山区以及沿海地带,这一结果可以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植被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要论述江苏省自然环境特点和植被地理分布规律,并探讨了植被区划的原则与依 据。笔者认为:该省原为我国森林分布地区,所以森林植被应是植被区划的重要依据,农作物植被似不宜作为区划的依据。由于江苏面积较小,而且现存自然植被占地太小,故区划只分三级。制订的江苏植被区划系统,包括2个植被区域、3个植被地带和10个植被区,并分别作了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峨眉山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四川省峨眉山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文中,采用数量分类的方法,结合对群落生态外貌特点和区系组成的分析,以及群落所处海拔高度,划分出森林植被的垂直带如下:1.常绿阔叶林带 1900米以下;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1500米至2000米;3.针阔混交林带 2000米至2500米;4.寒温性针叶林带 2500米至3099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陕西省化龙山植被的垂直分布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文中采用了数量分类结合对群落生态特点及区系组成的分析,划分出森林植被垂直带如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1600m以下;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600—2200m;亚高山针叶林带,海拔2200—2917m。  相似文献   

15.
20 0 1年 5月和 10月在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的灌木层和草本 -苗木层对节肢动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5月份的灌木层 ,季风常绿阔叶林的节肢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 >针阔叶混交林 ,相反 ,在草本 -苗木层 ,针阔叶混交林的物种数和个体数 >季风常绿阔叶林。 10月份 ,针阔叶混交林节肢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与季风常绿阔叶林间无明显差异。两林分中 ,天敌占总物种数的 2 7.5 0 %~ 87.5 0 % ,蜘蛛类群占总物种数的 18.18%~ 6 6 .6 7%、占天敌物种数的 5 3.33%~ 90 .91%。除 5月份的草本 -苗木层外 ,节肢动物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是季风常绿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优势集中性指数则是针阔叶混交林 >季风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6.
贡嘎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贡嘎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系大雪山脉中段,主峰海拔高7556m。该地区有维管束植物185科,869属,约2500种。其植物区系特点为:区系成分起源古老;物种分化显著,特有种丰富;成分复杂,地理替代明显。贡嘎山主要植被类型有:冷杉、云杉组成的亚高山针叶林;松、铁杉组成的中山针叶林;松、杉、柏、油杉组成的低山针叶林;铁杉、桦木、槭树组成的针叶,阔叶混交林;樟、楠、阔楠、石栎,青冈等组成的常绿阔叶林;栎、桦、槭、杨、桤等组成的落叶阔叶林;高山栎类组成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杜鹃、柳、圆柏等组成的高山灌丛;仙人掌(Opuntia monacantha)、金合欢、羊蹄甲等组成的河谷灌丛;嵩草(Kobresia)、羊茅(Festuca ovina), 韭和风毛菊、绢毛菊、绵参(Eriophyton wallichii)等组成的高山草甸与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贡嘎山地区水平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它兼有我国亚热带东部和西部常绿阔叶林的特点。 贡嘎山东坡植被垂直带谱是:1.常绿阔叶林带,海拔1100—2200m。2.山地针叶、阔叶混交林带,2200—2500m。3.亚高山针叶林带,2500—3600m。4.高山灌丛草甸带,2600—4600m。5.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4600—4900m。6.永久冰雪带,海拔4900m以上。贡嘎山西坡植被垂直带谱是:1.亚高山针叶林带,海拔2800一4000m。2.高山灌丛草甸带,4000—4800m。3.高山流右滩稀疏植被带,4800—5100m。4.永久冰雪带,海拔5100m以上。  相似文献   

17.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 Swinhoe)的生态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丁平  诸葛阳 《生态学报》1988,8(1):44-50
本研究于1983年5月至1985年8月采用步行跟踪、典型样地调查等方法在浙江省内进行。 白颈长尾雉以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混交林为最适生境。乔木盖度低于50%时其活动强度明显下降,低于30%即绝迹。 白颈长尾雉春季存在两个日活动高峰。第一高峰在上午5∶00—7∶00出现;第二高峰在下午3∶00—7∶00之间。该雉白昼始止活动的时间和光照度有关,早晨,光照度达17—450lX开始活动;傍晚,在110—5lx光照度时停止活动。另外,活动还受天气的影响。 白颈长尾雉在浙江省分布于西部、南部和东部山区。但数量十分稀少,按C=10000N/WT计算,开化县夏、冬两季的相对密度为0.035只/公颐和0.069只/公顷。  相似文献   

18.
This data paper reports spectral reflectance and transmittance data of leaves from 21 terrestrial vascular plant species (seven herbaceous, and 14 broadleaf and long-needle coniferous tree species) and of shoots from one short-needle coniferous tree species. The reflectance spectra of branches of one tree species, of the trunks of 12 tree species and ground surface of one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are also reported. Optical measurements and leaf samplings were made at five sites on Honshu Island, Japan, which are typical vegetation types in East Asia, i.e., grassland, paddy field, and deciduous broad-leaf or coniferous forests. The collection and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for main species in each site. To include other common vegetation types in East Asia, such as evergreen broad-leaf or coniferous forests, the sample collection and the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at gardens and an experimental forest. Leaves of ten deciduous species were measured at different phenological stages from leaf expansion to senescence since those species shows significant seasonal changes in spectral reflectance and transmittance of leaves. Leaves at different position in a canopy (e.g., sunlit versus shaded leaves) were also measured for eight of 21 species. The spectral reflectance and transmittance from both adaxial and abaxial sides of the all leaves or needles, expect Picea abies needles.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leaves were conducted with a spectroradiometer attached via an optical fiber to an integrating sphere. Two types of integrating spheres were used: a model LI-1800-12 (Li-Cor) and an RTS-3ZC integrating sphere (Analytical Spectral Devices). A leaf clip accessory was also used instead of an integrating sphere for measuring the leaves of two species. All data were measured within the 350–2,500-nm spectral range with 1-nm steps between measurements but the data obtained by LI-1800 is unavailable in 1,650–1,740, 1,890–1,950, and 2,050–2,500 nm because of a large amount of noise. These data are used as input parameters in a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 designed to estimate the leaf area index from radiation reflected from a canopy surface.  相似文献   

19.
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生态研究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丁平  诸葛阳  姜仕仁 《生态学报》1989,9(2):121-127
对古田山地区鸟类进行的调查表明:该地区鸟类群落的主要鸟类共计48种,其中优势种有14种,占29.17%。根据鸟类生境的分布系数分析。中性分布型有(25—100%)28种,占58.33%。不同生境内鸟类群落的种类数目和群体密度存在差异,结构复杂的生境,其鸟类群落由三个分布群组成,如农田村落、农田河滩、混交林和阔叶林;结构简单的生境,如竹林、针叶林和迹地灌丛,其鸟类群落由二个分布群所组成。各种鸟类分布群在鸟类群落内的比例随栖息地结构的变化而改变。由于栖息地结构的变化同样也导致鸟类群落其他参数的变化,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种间相遇机率PIE等。  相似文献   

20.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取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样地取样技术和无样地取样技术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应用。认为中心点四分法无样地取样技术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完全适用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应用中心点四分法无样地取样技术所获得的能反映群落真实特征的中心点数目,称为“最小点数”。评定最小点数,可应用种类数目与中心点数目的相关曲线,即“种一点数曲线”;以及优势种重要值与中心点数的相关曲线,即“重要值一点数曲线’。据研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最小点数为20—22点。 “重要值—面积曲线”与“重要值一点数曲线”是评定最小面积与最小点数的测度新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较“种一面积曲线”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