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植物乳杆菌ST-Ⅲ对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与Caco-2细胞粘附的抑制作用,并初探其机制。方法采用CFDA-SE荧光标记的方法测定加入ST-Ⅲ前后对致病菌对Caco-2细胞粘附能力的变化,通过化学和酶处理ST-Ⅲ细胞壁表面成分、提取相关物质,研究ST-Ⅲ对致病菌粘附的抑制机制。结果 ST-Ⅲ对2种致病菌都具有明显的抑制粘附的能力,其在相同情况下对大肠埃希菌粘附的抑制效果好于对沙门菌的效果(P0.05)。化学和酶处理表明ST-Ⅲ的表面蛋白或者磷壁酸可能参与了对致病菌粘附的抑制过程,提取后发现表面蛋白对大肠埃希菌的粘附表现出极强的抑制效果(P0.01),而对沙门菌的粘附没有抑制作用(P0.05);磷壁酸对2种致病菌均不具备抑制粘附的作用。结论 ST-Ⅲ对大肠埃希菌与Caco-2细胞粘附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竞争性抑制,而对沙门菌粘附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空间位阻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16s rDNA鉴定获得4株植物乳杆菌,并以HT29细胞为体外黏附筛选模型,进一步探讨了这些菌株粘附能力与表面疏水性、自聚共聚能力等表型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AR326菌株对HT29细胞的粘附性最强,并显示高度的自聚性(25%)和共聚性(25%),但其表面疏水性偏低(15%);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植物乳杆菌的自聚性和共聚性与HT29细胞粘附性呈显著相关性(r=1.0和0.8,p0.05),但表面疏水性、自凝聚性和共聚性两两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p0.05)。本研究结果为建立快速筛选高粘附性植物乳杆菌的方法及其菌株在体内定植和分布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益生菌粘附肠上皮细胞机制,探讨益生菌的生物屏障机制,筛选益生菌.方法研究昂立植物乳杆菌(LP-Onlly)培养上清液,对病原菌和自身菌粘附Lovo细胞的影响.结果培养12 h的LP-Onlly发酵上清液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病原菌的粘附,同时耗尽培养上清液,有促进自身菌粘附的作用.结论耗尽培养上清液中存在粘附素成分,能介导该菌的粘附.  相似文献   

4.
在添加5%(v/v)番茄汁的改良配方乳中对植物乳杆菌ST-Ⅲ单菌或与嗜热链球菌及保加利亚乳杆菌混合发酵的生长特性、发酵乳风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脱脂乳中添加5%(v/v)番茄汁可以明显缩短植物乳杆菌ST-Ⅲ单菌发酵时的凝乳时间,提高其活菌数.在改良的配方乳中,三菌混合发酵制备的发酵乳具有良好的酸奶风味、无涩味.但与...  相似文献   

5.
植物乳杆菌ST-Ⅲ菌株降胆固醇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T-Ⅲ菌株是经体外体内实验证实的具有降低胆固醇功能的一株植物乳杆菌,本实验对其体外降胆固醇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ST-Ⅲ菌株是通过同化作用和沉淀作用来共同降低胆固醇,其中同化作用为主导作用,可降低胆固醇76.38ug/mL(25.5%);沉淀作用为辅助作用,可降低胆固醇44.62ug/mL(14.85%);并且沉淀作用和pH值具有相关性,在控制pH6.0和不控制的条件下,分别为29ug/mL,与41ug/mL,这表明在酸性条件下ST-Ⅲ菌株的沉淀作用更易发生.在抗超声破碎实验中发现添加有胆固醇培养的ST-Ⅲ株抗超声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的ST-Ⅲ菌株,这有可能是胆固醇进入到细胞膜中改变其结构增强韧性所致;在细胞荧光标记检测实验中也发现了胆固醇能改变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导致通透性变化,添加有胆固醇培养的ST-Ⅲ菌株荧光强度为106.22,仅为对照组的15.1%.  相似文献   

6.
以从健康牙鲆肠道中分离筛选的乳杆菌L15(Lactobacillussp.L15)和嗜酸乳杆菌ATCC4356为实验材料,应用5mol/L LiCl提取其表面蛋白,利用蛋白印迹法鉴定出在L15表面蛋白中分子量为61.8kDa和54.6kDa的蛋白质分别参与对牙鲆和鲤鱼粘液的粘附过程,为新发现的粘附蛋白种类,将其命名为MAPPpo1和MAPPcc。ATCC4356中分子量分别为43.0kDa和63.3kDa的两个表面蛋白参与对牙鲆粘液的粘附,而分子量为43.0kDa的蛋白参与对鲤鱼粘液的粘附。同时,蛋白质印迹法显示,L15和ATCC4356在牙鲆和鲤鱼肠粘液中均具有相同的粘附受体,在牙鲆肠粘液中是分子量为29.7kDa和30.3kDa的两种蛋白质,而在鲤鱼肠粘液中只有分子量为26.2kDa的蛋白作为受体参与L15和ATCC4356的粘附过程。结果显示,乳杆菌对肠粘液的粘附不但具有菌种的特异性,而且也有宿主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对弯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 T79-3和T90-1、詹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ensenii T118-3和T231-1四株乳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抑制效果以及抑菌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乳杆菌排除、竞争、置换3种不同作用方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4株乳杆菌皆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及其粘附HeLa细胞的能力,分析发现4株乳杆菌发挥抑制作用的主要成分是有机酸,同时比较分析乳杆菌3种不同作用方式发现它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HeLa细胞的抑制效果不同,其中,排除作用方式效果最好。另外,乳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随着乳杆菌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并逐渐达到饱和。4株乳杆菌中,T79-3粘附能力最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排除作用方式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HeLa细胞作用效果较好,提示乳杆菌T79-3有可能作为益生菌防治妇女泌尿生殖道感染。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乳杆菌DM8909菌株及自阴道分离的肠杆菌、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对阴道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结果显示,在正常阴道酸性条件(pH3.5—4.5)下,DM8909菌株对阴道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明显高于肠杆菌(P<0.01)、葡萄球菌(P<0.01)、白色念珠菌(P<0.01);随pH增加,DM8909粘附能力降低,肠杆菌、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粘附能力增强;DM8909菌株能较强地抑制肠杆菌、葡萄球菌对阴道上皮细胞的粘附。本文提示,乳杆菌粘附形成的空间占位是防止其他菌对阴道组织附着的一个重要的保护性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卷曲乳杆菌对3种结肠上皮细胞(SW480细胞、SW620细胞、LOVO细胞)的粘附性。方法 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卷曲乳杆菌A7分别与SW480细胞、SW620细胞、LOVO细胞进行体外粘附试验,革兰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卷曲乳杆菌A7对3种结肠上皮细胞的粘附结果并计数。结果 卷曲乳杆菌A7对3种结肠上皮细胞的粘附均具有显著性,其中对于SW480细胞和LOVO细胞的粘附性明显高于SW620细胞。结论 卷曲乳杆菌A7对SW480细胞、SW620细胞、LOVO细胞均具有较强的粘附性,提示该菌株有望成为肠道益生菌的新成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乳杆菌DM8909对大肠杆菌粘附阴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采用3H-TdR将由阴道分离的大肠杆菌进行同位素标记。刮取健康妇女阴道上皮细胞与其进行体外粘附试验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先行阴道上皮细胞与乳杆菌DM8909粘附后,再加入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显示:试验组阴道上皮细胞粘附的大肠杆菌的cpm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乳杆菌DM8909能有效地抑制大肠杆菌对阴道上皮细胞的粘附。  相似文献   

11.
Lactobacillus surface lay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urface (S-) layers are crystalline arrays of proteinaceous subunits present as the outermost component of cell wall in several species of the genus Lactobacillus, as well as in many other bacteria and Archaea. Despite the high similarity of the amino acid composition of all known S-layer proteins, the overall sequence similarity is, however, surprisingly small even between the Lactobacillus S-layer proteins. In addition,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ctobacillus S-layer proteins, distinguishing them from other S-layer proteins, are small size and high-predicted pI value. Several lactobacilli possess multiple S-layer protein genes, which can be differentially or simultaneously expressed. To date, the characterized functions of Lactobacillus S-layers are involved in mediating adhesion to different host tissues. A few applications for the S-layer proteins of lactobacilli already exist, including their use as antigen delivery vehicl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取和鉴定干酪乳杆菌LC2W表面黏附相关蛋白,初步探索LC2W对胃癌细胞MKN-45细胞的黏附机制。方法LiCl处理、Sephadex G-75柱层析分离提取LC2W的表面蛋白,用黏附试验、电镜观察和SDS-PAGE电泳进行黏附相关蛋白的鉴定。结果LC2W经LiCl处理后,扫描电镜结果发现菌体表面粗糙但仍完整,黏附试验表明其对MKN-45细胞的黏附能力显著降低。提取到的表面蛋白的分子量分别为41.6、63.5、66.2 kDa。粗提物经柱层析后发现分子量为41.6 kDa的组分可以明显增强经LiCl处理过的菌体的黏附,而与未经处理的菌体黏附情况类似。结论表面蛋白参与了LC2W对MKN-45细胞的黏附,其主要活性成分的分子量为41.6 kDa。  相似文献   

13.
乳酸杆菌为应用最早、研究最多的益生菌种之一,能够调节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S-层蛋白在乳酸杆菌黏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乳酸杆菌中的S-层蛋白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乳酸杆菌S-层蛋白的结构、分离提纯方法、基因克隆情况和益生功能做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综述了S-层蛋白的性质和功能,重点介绍了S-层蛋白对乳酸杆菌表面性质和黏附性的影响以及调节肠道功能的作用,包括减少病原菌引起的细胞凋亡、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与SIGNR3相互作用参与肠道免疫反应、通过TLRS-My D88-NF-κB途径发挥生物学功能以及调控肠道黏膜相关蛋白表达。由此证明了S-层蛋白对于乳酸杆菌发挥免疫调节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了解植物乳酸杆菌CGMCC NO.1258表层黏附蛋白(IMP2)在同肠上皮细胞(Caco-2)黏附作用中的机制。方法在制备和鉴定IMP2的多克隆抗体的基础上,同EPEC进行竞争黏附肠上皮细胞中,采用体外抗体阻断的方法检测IMP2对植物乳酸菌CGMCC NO.1258黏附作用的影响。结果多克隆抗体能够有效抑制植物乳酸菌CGMCC NO.1258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并且导致EPEC对Caco-2细胞黏附的增加。结论IMP2在植物乳酸杆菌CGMCC NO.1258同肠上皮细胞黏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Analysis of S-layer proteins of Lactobacillus brevi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bstract The presence of S-layer proteins in Lactobacillus brevis was examined by SDS-PAGE analysis. Thirty six out of a total of 41 L. brevis strains possessed S-layer proteins of molecular masses ranging from 38 to 55 kDa. Western blot analysis using antisera raised against whole cells of S-layer protein-carrying strains demonstrated the heterogeneity of L. brevis S-layer proteins. No clear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presence of S-layer proteins or their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hysiological activity of L. brevis as a beer spoilage organism.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复制起始蛋白(Replication initiation protein,Rep)是否可以作为天然质粒系统进化关系研究的分子标记。【方法】以植物乳杆菌天然质粒编码的Rep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Rep系统进化树详细分析和讨论这些质粒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植物乳杆菌45个编码Rep天然质粒可以划分为5个进化关系紧密的家族和1个独立进化质粒p G6302,家族1-4质粒可以进一步划分为10个进化关系更近的亚家族类群,因此这些质粒可能起源于6个祖先质粒。【结论】Rep氨基酸序列显示了适度的保守性和变异性,是植物乳杆菌编码Rep质粒进化研究理想的分子标记,为植物乳杆菌天然质粒系统进化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标准,并为植物乳杆菌或其他乳酸菌天然质粒系统进化研究提供了分子水平的佐证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嗜酸乳杆菌的S-层蛋白(S-layer protein)进行提纯,研究嗜酸乳酸杆菌和S-层蛋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黏附和入侵的拮抗作用。【方法】应用阴离子交换柱(DE52)对嗜酸乳酸杆菌的S-层蛋白进行提纯,然后分别研究了嗜酸乳酸杆菌和S-层蛋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黏附及入侵Caco-2细胞的作用。【结果】S-层蛋白能显著地抑制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黏附及入侵;在竞争、排斥、置换3种黏附试验中,S-层蛋白可显著降低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黏附,其相对黏附力分别为1.17%±5.97%、8.71%±1.36%、10.56%±0.92%,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竞争试验效果最好;并且S-层蛋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黏附抑制作用极显著高于嗜酸乳酸杆菌(p0.01);此外,S-层蛋白也能显著抑制鼠伤寒沙门氏菌入侵。【结论】乳酸杆菌S-层蛋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可产生显著的拮抗作用,这可能与S-层蛋白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宿主黏附受体存在竞争作用有关;提示乳酸杆菌S-层蛋白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并有望成为抗生素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