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考察了山楂叶螨成螨在树内的三维空间格局及其聚集与扩散的趋势,并用聚块性指标研究了其聚集强度的时序变化。结果表明,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山楂叶螨成螨在树内的空间格局均为聚集型,呈单个个体或小的个体群分布,以下层树冠的聚集强度为最高。根据种群的空间格局,给出了上、中、下3层树冠的数据代换公式。  相似文献   

2.
苹果全爪螨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时序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苹果全爪螨是影响我国苹果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为明确其在苹果树冠上的时空格局,在2007年5-11月整个生长季节,采用不同方位、不同层面随机取样的方法调查害螨数量.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和Iwao回归测度法分析苹果全爪螨在苹果树上的分布型及其变化动态.结果表明:苹果全爪螨在苹果树冠整体范围内前期和中期符合负二项分布,呈聚集型,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消长而波动,表现出高密度、低聚块及低密度、高聚块的规律,并且在树冠的不同方位和不同层面上存在一定差异:个体群的聚块性南部最高,西部最低;树冠中、下层高于上层,内层高于外层.  相似文献   

3.
黑刺粉虱蛹与其蜂寄生蛹数量动态和三维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拟合了茶黑刺粉虱越冬代蛹期和第一代蛹期该粉虱活蛹及其蜂类寄生踊的种群动态模型,粉虱活蛹与蜂寄生蛹种群间的数学模型,以及该粉虱第一、二代蛹期出蜂率─时间关系模型。阐述了黑刺粉虱─寄生蜂种间的寄生关系。该粉虱蛹与其蜂寄生蛹的空间格局均是以疏松的个体群为基本分布成分的聚集分布,个体群内个体的分布是随机的。两者种群在茶丛中层的聚集强度大于下层。以Iwao法进行了资料代换。还分析了两者空间格局的时序变化和聚集原因,研究了种群数量在茶园中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螨,其抗药性发展严重阻碍了对该螨的科学防控。为了实现田间二斑叶螨对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的早期快速检测,本研究拟建立二斑叶螨对联苯菊酯的特异性等位基因PCR(PCR amplification of specific alleles,PASA)检测技术。【方法】玻片浸渍法测定了联苯菊酯对二斑叶螨不同种群的毒力,克隆了二斑叶螨钠离子通道结构域IIIS6的DNA片段,基于该片段中包含的抗性和敏感种群中的点突变,建立了PASA检测技术,并应用于二斑叶螨不同种群中抗性基因F1538I点突变频率的检测。【结果】与室内相对敏感种群相比,二斑叶螨北京通县和海南三亚种群均对联苯菊酯产生了抗药性,LC50分别为1 982.6 mg/L和2 767.4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6.0倍和8.4倍;PASA检测结果表明二斑叶螨室内相对敏感种群中存在杂合子个体,F1538I点突变频率为10.0%,而北京通县和海南三亚种群中该突变频率则分别达50.0%和53.3%。【结论】建立的PASA技术可以快速检测二斑叶螨田间种群是否存在与击倒抗性相关的基因点突变,从而判断其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玉米田截形叶螨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9~2001年于内蒙古巴彦卓尔盟杭锦后旗研究了玉米田截形叶螨田间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截形叶螨在玉米田的空间格局为聚集格局,随着叶螨种群密度的上升,其聚集强度下降应用最优分割法将玉米截形叶螨田间种群动态划分为5个阶段:①7月上旬前为种群初建期,叶螨在玉米田刚开始发生,种群数量很低,只分布在极少数植株上;②7月中旬为种群缓慢增长期,种群数量低,增长缓慢,聚集强度高;③从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种群快速增长期,种群数量高,增长迅速,叶螨分布至全田,聚集强度下降;④8月下旬为种群高峰期,种群数量最高,聚集强度较低;⑤9月以后为玉米截形叶螨种群的衰落期,由于玉米受害严重及玉米进入生长后期,中下部叶片大部分均已枯死,上部叶片也已老化营养水平下降,加之气温下降,叶螨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6.
二斑叶螨与山楂叶螨种间竞争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于1994-1995年对苹果树上的二斑叶螨(Teiranychus urticae (Koch))和山楂叶螨(T.veinnensis Zacher)的种间竞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食物资源上,二斑叶螨对山楂叶螨的生态位重叠度指数是1.05,而山楂叶螨对二斑叶螨则为0.95;在生存空间资源上,二斑叶螨相应为1.11,山楂叶螨相应为0.89。在1994和1995年,两种害螨的内禀增长力(rm)在单种种群中,二斑叶螨分别是0.13036和0.0759,山楂叶螨分别是0.1028和0.0585;在混合种群中,二斑叶螨分别是0.118和0.0822,山楂叶螨分别是0.06056和0.052,二斑叶螨均明显高于山楂叶螨。在达到种群年中高峰时,二斑叶螨在混台种群中所占比率,1994年为97.2% 1995年为86.2%。达到高峰后,两种叶螨种群数量均急剧下降,但二斑叶螨下降的速度更快。20天后,二斑叶螨在混合种群中的比率分别降至20%和19%。因此,二斑叶螨较山楂叶螨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但由于二的生态位并不完全重叠,因而山楂叶螨不会绝灭。  相似文献   

7.
【目的】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世界性重大农业害螨,葫芦科作物是其重要寄主植物。为明确不同葫芦科作物对二斑叶螨生长发育的抗性/适合性,开展了二斑叶螨在葫芦科作物上的产卵和取食选择性研究。【方法】选择苦瓜、葫芦、南瓜、丝瓜、西瓜、甜瓜和黄瓜作为供试寄主植物,室内采用离体叶片和室外采用活体植株比较了二斑叶螨对7种作物的取食选择性及其种群生存与繁殖动态。【结果】供试7种葫芦科作物中,二斑叶螨对黄瓜的选择率最高,为35.49%,其次为甜瓜和西瓜;二斑叶螨在南瓜和黄瓜叶碟上的生存率和繁殖率高,12 h单雌产卵数分别为9.72粒和7.83粒;在葫芦和苦瓜叶碟上,二斑叶螨48 h螨口减退率达47.5%和32.5%,表现为较低的取食和生存适合度,同时葫芦和苦瓜活体植株上二斑叶螨繁殖率显著低于其他5种葫芦科作物。【结论】二斑叶螨在黄瓜、西瓜和甜瓜上的种群发育适合度高,在葫芦和苦瓜上适合度低。这一结果可为田间防控二斑叶螨生态措施的制定及开展葫芦科作物抗螨性机理和抗螨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柑橘全爪螨种群空间格局的地学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地学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柑橘园主要害螨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McGregor)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动态。结果表明,柑橘全爪螨种群具有空间相关性,变程介于1.10~21.0m,其半变异函数主要符合高斯模型,表现为聚集分布,其中3月、8月和9月的聚集强度较大;种群空间格局动态显示,4月、10月为该种群的两个发生高峰期,柑橘全爪螨种群数量快速上升扩散。地学统计学方法能够应用于柑橘全爪螨种群的空间格局分析,并有助于对该害螨进行发生预测与控制处理。  相似文献   

9.
共生菌Wolbachia在中国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中分布广泛,所有的地理种群中均感染Wolbachia。以二斑叶螨湖南长沙(HN),辽宁兴城(LN)和江苏徐州(JS)3个地理种群为实验材料,经筛选获得100%感染和不感染Wolbachia的品系后,人工设置Wolbachia感染率为50%的品系,通过PCR技术检测二斑叶螨连续世代Wolbachia感染率动态变化,研究Wolbachia在二斑叶螨种群中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3个地理种群的垂直传播效率都为100%;HN种群Wolbachia感染率上升速度最快,F7代达到100%感染;LN种群F12达到100%感染;而JS地理种群中Wolbachia感染率速度上升最慢,在F20代达到100%感染,其后感染率均能稳定在100%。LN种群Wolbachia通过诱导胞质不亲和的策略,JS种群的Wolbachia通过提高寄主适合度的策略,而HN种群Wolbachia则通过诱导胞质不亲和与提高寄主适合度两者相结合的策略,最终达到在二斑叶螨中维持感染状态并扩散传播的目的。本研究结果为今后利用Wolbachia的扩散规律控制有害生物及疾病传播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桃-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三维空间格局动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对桃树树冠上、中、下3层及东、西、南、北4个方位桃—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的系统调查分析表明,桃—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在7个部位的聚集强度其5个判断指数都大于聚集格局的判断标准,证明桃—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7个部位均为聚集格局,1wao公式m·=a+βx-中的α值均大于0。表明个体间互相吸引,其中树冠中层和东面树冠平均拥挤度最高,而树冠下层和南面树冠最低,在时间上平均拥挤度为9月中旬最高.  相似文献   

11.
对桃树树冠上、中、下3层及东、西、南、北4个方位桃一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的系统调查分析表明,桃一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在7个部位的聚集强度其5个判断指数都大于聚集格局的判断标准,证明桃一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7个部位均为聚集格局,Iwao公式m=α+βχ中的α值均大于0,表明个体间互相吸引,其中树冠中层和东面树冠平均拥挤度最高,而树冠下层和南面树冠最低,在时间上平均拥挤度为9月中旬最高。  相似文献   

12.
李肖叶甲成虫数量及三维空间格局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合肥地区李肖叶甲成虫数量动态及三维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成虫5月下旬初见,6月4日至7月16日为发生高峰期,9月上旬仍有零星虫口。6月4日至9月10日种群增长模型为y=1692.2258e-0.0545t,6月4日至8月27日树冠上部部位增长模型为y=205.60e-0.0523t,树冠西部部位的增长模型为y=257.13e-0.0505t。样地中的李肖叶甲5月21日至8月13日半变异函数方程是y=0.0709x3-10.479x2+391.67x-300.71、y=-0.0122x3+1.1201x2-19.781x+317.84、y=-0.0013x3+0.1613x2-4.4862x+67.363、y=-0.0016x3+0.9177x2-11.495x+551.94、y=-0.0029x3+0.3034x2-7.5906x+103.37和y=-0.0002x3+0.0172x2-0.4975x+13.691,变程在20.3938—65.0289之间,均为聚集格局,聚集强度指标表明也均为聚集格局;树冠东、西、南、北方位的水平分布5月21日至8月13日的C值均大于1,I值均大于0,CA值均大于0,Iw值均大于1,为聚集格局;树冠上、中、下方位的垂直分布6月4日至8月13日的C值均大于1,I值均大于0,CA值均大于0,Iw值均大于1,为聚集格局;5月21日至8月13日的树冠东、南、西、北、上、中、下部位的C值均大于1,I值均大于0,CA值均大于0,Iw值均大于1,三维分布均为聚集格局。用Iwao公式计算的结果与聚集强度指标分析的结果一致。6月4日—8月13日林间李肖叶甲的种群聚集均数λ值均大于2,聚集是李肖叶甲本身的行为所致。  相似文献   

13.
水力结构调整及非结构性碳动态对于认知干旱胁迫下植物生存前景和死亡风险至关重要。该研究以新疆杨(Populus bolleana Lauche.)为对象,通过干旱处理分析树冠不同高度叶片水力性状、光合生理特性、不同功能器官间的可溶性糖、淀粉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变化,以甄别树冠不同高度叶片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和适应差异。结果表明:(1)在干旱胁迫下,树冠上部的叶水势、叶含水量、枝条含水量普遍低于下部,饱和膨压渗透势及膨压损失点水势在不同树冠高度间差异不显著;(2)干旱处理组植株净光合速率随树冠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叶绿素SPAD值在树冠的上部显著低于下部,而水分利用效率在树冠的上部却高于下部;(3)干旱处理组比叶面积在各树冠高度下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胡伯尔值在中部及上部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4)干旱处理组,树冠上部叶片淀粉含量显著高于下部,枝条可溶性糖及NSC含量在树冠上部显著高于下部,韧皮部的可溶性糖、淀粉及NSC含量在不同树冠高度间无显著差异,细根的可溶性糖、淀粉及NSC含量在对照组与干旱处理组间的差异不显著。研究发现,干旱处理下,树冠高度的增加会加剧新疆杨枝叶的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Henry)大小孢子叶球的分化及其分布规律.获得如下结果:(1)6月下旬芽鳞形成期终止,7月初进入小孢子叶分化期,7月未至8月上旬小孢子叶分化期结束.8月上旬进入小孢子囊分化期,8月下旬出现造孢细胞,9月中旬形成小孢子母细胞.10月底小孢子母细胞保持在细线期阶段,小孢子叶球进入冬季休眠期.(2)9月初苞片原基开始形成,9月中旬珠鳞原基形成;10月上旬出现胚珠原始体,10月下旬大孢子母细胞形成,10月底大孢子叶球芽进入冬季休眠.(3)小孢子叶球芽主要分布在树冠的中、下部.数量上远远大于大孢子叶球芽的数量,约为大孢子叶球芽的19倍。大孢子叶球芽主要集中分布在树冠中部,而且树冠下部多于树冠上部。  相似文献   

15.
吐鲁番地区葡萄斑叶蝉发生规律及种群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新疆吐鲁番地区葡萄斑叶蝉在葡萄园葡萄上的发生规律及种群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蝉在吐鲁番地区1年发生4代,1代高峰在5月中旬,其余各代世代重叠。其空间分布和温度变化关系密切,在春季平均气温20~30℃之间,种群趋于分布在藤架的中、高部位,而随着夏季温度的升高,种群向中、低位较荫蔽的部位转移,并通过在遮蔽物下躲藏或在阴凉湿润的土壤表面停留降温等措施度过极端温度。采用Taylor幂法则、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分析表明,吐鲁番地区葡萄斑叶蝉发生活动期为聚集分布,并且随种群密度的变化,呈现扩散-聚集-扩散-聚集-扩散-聚集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宁夏山楂叶螨生物学和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力群  顾才东 《昆虫知识》1998,35(4):218-220
山楂叶螨在宁夏1年发生4~6代,4月中旬9~10℃时出蛰,苹果初花期为盛。5月中旬在内膛危害,5月下旬后扩散树冠外。6月上中旬和7月中旬为发生高峰期。降水对其消长影响明显。温度在20~30℃有利山楂叶螨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樟子松人工林分枝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肖锐  李凤日  刘兆刚 《植物研究》2006,26(4):490-496
基于对6块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人工林固定标准地中的30株样木枝解析调查数据,通过分析不同林分、不同大小林木1级枝和2级枝的分枝概率、分枝格局和分枝角度,揭示了樟子松人工林树冠的分枝结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1级枝和2级枝的平均分枝数量分别为3.84个和2.80个,两者分枝概率均呈正态分布;1级和2级枝条在光照条件好的几个区间(方位角46°~225°)分布较多,1级枝条的水平分布遵从均匀分布,而2级枝条则不遵从均匀分布;树冠上层枝条的分枝角度略小于树冠中、下层,上层平均分枝角度为45.6°,而中下层平均分枝角度都为49.4°。不同大小林木的1级枝分枝结构规律表明:Ⅰ级木和Ⅴ级木的每轮平均分枝数非常接近,分别为3.89和3.94个,比Ⅲ级木每轮分枝数大0.5个左右;1级枝水平分布在各区间内(45°间隔)相差在0.24%~2.81%之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枝条水平分布与林木大小无关;不同大小林木的分枝角度有所差别,Ⅰ级木、Ⅲ级木和Ⅴ级木的平均分枝角度分别为48.5°、42.2°和50.7°。  相似文献   

18.
烟蚜自然种群聚集与扩散趋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跃  邓炜 《动物学研究》1993,14(4):313-317
本文采用空间格局分析方法,从烟草移载到烟叶采收,对烟蚜Myzus persicae在烟株和烟株上,中,下三个部位的聚集和扩散趋势,采用Mont Lolyd给出的方法,并结合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和m-m的改进模型进行判断分析。结果表明,六月下旬和七月中旬是烟蚜在烟株上的两个聚集高峰期。烟蚜在烟株不同部位的聚集和扩散趋势有所不同。整株烟株和上,中,下部烟蚜都呈聚集分布。分析结果对指导烟蚜防治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