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欧亚大陆癞蝗科分类系统(直翅目:蝗亚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道川  印红  印象初 《昆虫学报》2003,46(2):218-221
对分布于欧亚大陆的癞蝗科Pamphagidae昆虫进行了亚科分类研究,将已知的47个属分为6个亚科:锯癞蝗亚科Prionotropisinae nov.,蠢蝗亚科Thrinchinae,癞蝗亚科Pamphaginae,鸣癞蝗亚科Tropidaucheninae nov.,聋癞蝗亚科Nocarodesinae nov.,秃癞蝗亚科Orchaminae nov.,其中包括4个新亚科。建立了欧亚大陆癞蝗科新的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2.
印象初  王文强 《昆虫学报》2005,48(6):949-953
对分布在欧亚大陆的斑翅蝗科Oedipodidae昆虫进行了亚科分类研究, 将已知的69个属分为7个亚科: 飞蝗亚科Locustinae, 斑翅蝗亚科Oedipodinae, 异距蝗亚科Heteropterninae subfam. n., 痂蝗亚科Bryodeminae, 异痂蝗亚科Bryodemellinae, 哑斑翅蝗亚科Oedipodacrinae subfam. n.和聋斑翅蝗亚科Rashidinae subfam. n., 其中包括3个新亚科。建立了欧亚大陆斑翅蝗科新的亚科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3.
丁方美  黄原 《昆虫学报》2008,51(1):55-60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斑翅蝗科部分种类的线粒体ND2基因进行分析,重建斑翅蝗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并探讨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和传统分类结果的异同。扩增并测定了我国斑翅蝗科10属16种蝗虫的线粒体ND2全基因1 023 bp的序列,对序列的碱基组成、转换颠换、系统发育信号等进行了分析。并基于ND2全基因序列数据,分别采用邻接法(NJ)、最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重建了10属16种蝗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斑翅蝗科蝗虫ND2全基因A+T含量平均为74.6%;痂蝗亚科和异痂蝗亚科没能得到区分,建议合并为一个亚科;而斑翅蝗亚科和飞蝗亚科的分类地位还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4.
研究测定了蝗总科25种蝗虫的线粒体Cyt b部分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19种蝗亚目昆虫的Cyt b基因相应序列片段。本文目的是要建立网翅蝗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并说明网翅蝗科在蝗总科中的分类地位。以瘤锥蝗科的云南蝗Yunnanites coriacea和长额橄蝗Tagasta marginella作为外群,用MP法和贝叶斯法重建系统发生树。比对后的序列长度是384 bp,包括167个简约信息位点。A T平均含量为70.7%,C G 平均含量29.3%。分子系统树表明:网翅蝗科并不是一个单系群。网翅蝗亚科和竹蝗亚科并非单系群。现存的雏蝗属并非单系群,应该是多系群。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和传统的基于形态特征的网翅蝗科分类体系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王乃馨  封霞  蒋国芳  方宁  轩文娟 《昆虫学报》2008,51(11):1187-1195
本研究基于Cytb 基因和COI基因的部分序列来推断17种蝗虫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这17种蝗虫均采自国内,代表了蝗科(Acrididae)5个亚科:黑蝗亚科(Melanoplinae)、斑腿蝗亚科(Catantopinae)、刺胸蝗亚科(Cyrtacanthacridinae)、斑翅蝗亚科(Oedipodinae)和大足蝗亚科(Gomphocerinae)。采用联合序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ytb 和COI联合序列长度为1 998 bp,其中A和T总含量为72.13%,G和C总含量为27.87%。联合序列共包含了889个保守位点,1 109个变异位点,在这些变异位点中有838个简约信息位点。系统发生树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和最大似然法(ML)进行构建。使用蜢总科的变色乌蜢Erianthus versicolor 和 Erianthus sp. 两个种作为外群。结果表明:大足蝗亚科和斑腿蝗亚科的单系性没有得到支持。斑翅蝗亚科内部各种聚成一个大支,在本研究中该亚科的单系性得到支持,与前人的研究结论相同。大足蝗亚科、斑腿蝗亚科、刺胸蝗亚科和黑蝗亚科这4科关系非常近,可以考虑将其合并为一个亚科。同时,我们发现基于Cytb和COI基因联合序列推断蝗科内各亚科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并不十分可靠。  相似文献   

6.
中国瘤锥蝗科和锥头蝗科的支序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比较中国分布的瘤锥蝗科Chrotogonidae和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10属蝗虫的形态学性状,选择了22个性状对10属蝗虫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支序系统学分析。结果表明:从支序图来看这10个属的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不能区别为两个科。笔者建议在蝗虫分类系统中,把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科比较妥当。  相似文献   

7.
应用16S rDNA序列探讨斑腿蝗科的单系性及其亚科的分类地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测定了斑腿蝗科10亚科20种蝗虫和其他蝗科3种蝗虫的线粒体16S rDNA部分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15种蝗亚目昆虫的16S rRNA基因相应序列片段。比对后的序列长度是397 bp,其中有196个变异位点,157个简约信息位点,A+T平均含量为71.7%,C+G平均含量为28.3%。以序列差异比值为横坐标,以碱基转换数和颠换数为纵坐标作散点图,结果表明颠换多于转换,且随着差异程度的增加,转换明显出现了饱和。以蚱总科的日本蚱Tetrix japonica和卡尖顶蚱Teredorus carmichaeli作外群,用ME、等权MP、加权MP及贝叶斯法重建系统发生树。分子系统树表明,斑腿蝗科并非是一单系群,该科的切翅蝗亚科与稻蝗亚科也均不是一单系群;卵翅蝗、伪稻蝗和稻蝗三者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支持将黑蝗亚科和秃蝗亚科合为一个亚科——秃蝗亚科;现行的稻蝗亚科并非一单系群,而是一多系群。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和传统的基于形态特征的斑腿蝗科的分类体系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斑腿蝗科精小管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次对斑腿蝗科 3 5属 4 6种的精小管形态进行了度量描记 ,并应用SPSS软件对上述种类的精小管量度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斑腿蝗科精小管形态在属内种间具有稳定性 ,在亚科级阶元具有其各自的特征 ,可作为亚科间比较的一项有用指标。其中 ,稻蝗亚科精小管较短小 ,接近于蚱总科及蝗总科癞蝗科等原始类群 ,显示其原始性 ;板胸蝗亚科较为进化并与秃蝗、裸蝗亚科具较近亲缘关系。斑腿蝗亚科各属间精小管形态变异较大 ,但以梭形至杆状为主 ,显示其较进化的特点。本文结果初步表明 :作为一个方面的分类学性状 ,蝗虫精小管形态可以作为属上高级阶元的比较特征。  相似文献   

9.
蝗科高级阶元的分子系统发育(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蝗科内各分类阶元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大部分是未知的。本文用来自中国24种蝗科昆虫的12SrDNA和16SrDNA2个基因的联合序列(共795bp)数据,以锥头蝗科的锥头蝗(Pyrgomorpha conica)为外群,重建了分子系统树。研究结果表明,在12SrDNA与16SrDNA组成的联合数据中,转换的替代速率明显比颠换的替代速率高得多,核酸的替代已经发生了饱和。分子系统树表明:斑翅蝗亚科是一单系群,该亚科是一个合法的亚科,但斑腿蝗亚科和蝗亚科都不是单系群;斑翅蝗亚科在蝗科内是一个相对原始的类群,而稻蝗亚科比斑翅蝗亚科相对进化,比蝗科的其他亚科的种类相对原始。  相似文献   

10.
许升全  郑哲民 《昆虫学报》2002,45(5):700-704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一些研究已基本肯定了蝗虫雌性下生殖板的分类价值。本文选择了中国剑角蝗科6属10种蝗虫对其雌性下生殖板进行了形态学和演化分析。结果表明雌性下生殖板的形态在研究的6属内都是稳定的,属间差异明显。这6个属的系统发育关系为:(卡蝗属((佛蝗属,戛蝗属),(菊蝗属(蝗属,剑角蝗属)))),这一结果和形态分类是一致的,支持长腹蝗亚科从剑角蝗科分开。文中还分析了剑角蝗科雌性下生殖板各性状的演化方向。  相似文献   

11.
蝗总科染色体研究及科级综合比较(直翅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国际范围内蝗总科染色体研究简史及细胞分类学研究概况进行了回顾,并对我国蝗总科细胞分类学研究进展作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染色体数目、形态、染色体分组型式、性染色体位置、C带结构特征及异染色质总含量值等多方面特征对蝗总科8个科细胞分类学相互关系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表明:癞蝗科染色体特点明显,进化位置独特;锥头蝗科与瘤锥蝗科相互近缘;斑腿蝗科与斑翅蝗科较为相近,网翅蝗科与槌角蝗科在染色体多项  相似文献   

12.
基于核内核糖体小亚基序列的蝗总科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用核糖体SSURdna全序列对蝗总科(Acridoidea)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依据测定的8种蝗虫的SSU Rdna全序列 (平均 1.844 bp),并从GenBank中选取了6种内群种类和2种外群种类的SSU Rdna同源序列,进行序列分析。利用Clustal、MEGA 和 PHYLIP 软件构建分子系统树(距离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最小进化法 Minimum Evolution)。结果显示: (1) 蝗总科是一个单系类群;(2) 锥头蝗科(Chrotogonidae)和瘤锥蝗科(Pyrgomorphidea)亲缘关系较近,为蝗总科最原始的类群;(3) 网翅蝗科(Arcypteridae)和槌角蝗科(Gomphoceridae)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4) 斑翅蝗科 (Oedipodidae)为最进化的类群; (5) SSU Rdna序列保守性强,转换transition)取代的速率大于或接近颠换(transversion)取代的速率;(6) 在系统树中,总科首先分离,大多数同科不同属的类群以高置信度聚合在一起,说明SSU Rdna序列适合用于蝗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基于18S rDNA的蝗总科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及分类系统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刘殿锋  蒋国芳 《昆虫学报》2005,48(2):232-241
将自测的我国直翅目蝗总科7科7种和从GenBank中下载的17种直翅目昆虫的18S rDNA序列片段进行了同源性比较,用似然比检验的方法对序列比对结果进行了碱基替代模型的选择,以蚱总科的Paratettix cucullatus和蜢总科的Stiphra robusta作外群,用NJ、MP、ML和贝叶斯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1 849 bp的序列中,有205个变异位点,74个简约信息位点; A、T、C和G的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3.9%、24.3%、23.8%和28.0%,碱基组成基本上无偏异。分子系统树表明:所研究的内群聚为4支,锥头蝗科、瘤锥蝗科、斑腿蝗科、网翅蝗科、槌角蝗科和剑角蝗科都不是单系。建议将蝗总科分为4科,即锥头蝗科、大腹蝗科、癞蝗科和蝗科。  相似文献   

14.
TRIBAL INTERRELATIONSHIPS OF THE ASTERACEA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bstract— A cladistic analysis involving 27 tribes and subtribes of Asteraceae and 81 characters is presented. The terminal taxa are mainly those of present tribal classification, though some apparently poly- and paraphyletic tribes, notably the Mutisieae and the Inuleae, have been represented by sub-tribal taxa. Characters are assembled from all available sources. Corolla types, styles and stamens have provided many characters. The Lobeliaceae are used as an outgroup and are considered as the most probable sister group of the Asteraceae. There is a basal dichotomy in the family, the Mutisieae-Barnadesiinae being the monophyletic sister group of the remaining major, also monophyletic part of the family. The recent family division into two subfamilies about equal in size, the Cichorioideae and the Asteroideae, neither represents a basal dichotomy nor a sister group relationship within the Asteraceae. The Asteroideae are monophyletic and have their sister group within the paraphyletic Cichorioidea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ichorioid tribes are still unclear. The Lactuceae, Eremothamneae, Vernonieae and Liabeae may be one monophyletic group, and the Arctoteae, Carlineae, Echinopsideae and Cardueae another. The Mutisieae are a paraphyletic grade at the base of the family. Within the subfamily Asteroideae tribal interrelationships are also rather unclear. The Anthemideae and the Heliantheae sensu lato (including the Helenieae, Tageteae, Coreopsideae and all helenioid/helianthoid representatives sometimes placed in the Senecioneae) may be sister groups. The Heliantheae appear to be monophyletic and there is little support for the hypothesis that other tribes are derived from or have their sister group within the Heliantheae. The Astereae and the Eupatorieae may be sister groups, though a clos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upatorieae and the Heliantheae is possible. The Inuleae are a paraphyletic grade group at the base of the subfamily Asteroideae in the same way as the Mutiseae are a grade group at the base of the family.  相似文献   

15.
在已有比较形态学研究基础上,本文选择了15个特征方面(外生殖器为主)的74个新征,以支序分析方法探讨了缘蝽科族(或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棒缘蝽亚科、希缘蝽族、沟缘蝽族较为原始,与其余类群差异较大,缘蝽科的范围值得进一步研究;除Chariesterini外的缘蝽亚科是高等的缘蝽类群;Chariesterini似应从缘蝽亚科中独立出来;狭义巨缘蝽族以及萧的鼻缘蝽族、梭缘蝽族、昧缘蝽族、曼缘蝽族成立;拟黛缘蝽属、副黛缘蝽属、华黛缘蝽属、异黛缘蝽属应从”黛缘蝽族”中分别独立出来成立新族,即拟黛缘蝽族、副黛缘蝽族、华黛缘蝽族和异黛缘蝽族,以使原有的黛缘蝽族成为自然类群。  相似文献   

16.
选取形态及胚胎学特征,采用支序分析的方法对跳蚜亚科的系统发育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Allaphis应作为蓟马蚜属Thripsaphis的一个亚属,Peltaphis应作为独立的属存在。Stenaphis应作为亚跳蚜属Subsallusaphis的一个亚属,粗腿蚜属Macropodaphis应建立一个新的亚科,该新亚科建议为粗腿蚜亚科Macropodaphinae。蓟马蚜属和毛斑蓟马蚜属Trichocallis为一对姐妹群,并且为较原始的类群。田鼠尾跳蚜属Sminhuraphis为单系类群,并与蓟马蚜属和毛斑蓟马蚜属具有共同的起源。聂跳蚜属Neveskyella和依跳蚜属Iziphya为一对姐妹类群,它们与跳蚜属Saltusaphis具有共同的祖先。亚跳蚜属与聂跳蚜属、依跳蚜属和跳蚜属有共同的起源,但较后三者原始。所有属之中,依跳蚜属相对较为进化。  相似文献   

17.
白洁  黄原 《动物学杂志》2012,47(4):1-10
测定了39种直翅目昆虫线粒体ND2基因全长序列,联合GenBank中41种直翅目昆虫的ND2基因序列,探讨ND2基因在解决直翅目系统发育分析上的功效,为建立直翅目的主要类群之间稳定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更多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直翅目昆虫的ND2基因序列全长为996~1 029 bp,平均长度为1 020 bp,A+T含量平均为73%。用贝叶斯法(Bayesian,BI)、最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树,SH检验显示,RAxML法构建的ML树似然值最大,与PAUP*的ML法构建的ML树差异显著,而与贝叶斯树和简约树没有明显差异。所有系统树都显示直翅目为单系群;而蝗亚目的剑角蝗科、网翅蝗科、槌角蝗科和斑腿蝗科均不是单系群,锥头蝗科与瘤锥蝗科亲缘关系较近,这与Otte分类系统一致。螽亚目基本由两大分支构成,一支是蝼蛄总科和蟋蟀总科聚集而成,且具有很高的置信度;另一大分支由螽斯总科独自构成。  相似文献   

18.
Lv HJ  Huang Y 《动物学研究》2012,33(3):319-328
该研究基于直翅目56种昆虫的COI基因全序列构建了该目部分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也分析了COI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直翅目系统发育关系的可靠性。将COI序列按照密码子一、二、三位点划分,分别计算PBS(partioned Bremer support)值,评估蛋白质编码基因密码子不同位点的系统发生信号强度。分析结果支持螽亚目和蝗亚目的单系性;剑角蝗科、斑腿蝗科、斑翅蝗科、网翅蝗科和槌角蝗科5科均不是单系群,科间的遗传距离在0.107~0.153之间变化,与其他科相比遗传距离较小,符合将这5科合并为一科(即蝗科)的分类系统,瘤锥蝗科和锥头蝗科归为锥头蝗总科,癞蝗科单独成为一科,这也与Otte(1997)系统的划分一致。根据PBS值的大小推断密码子第三、第一位点对系统树分支的贡献比第二位点大,并且较长的序列含有较多的信息位点。研究也证实将各物种COI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作为直翅目划分科级阶元的工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