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对步甲群落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陷阱法研究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及其亲本玉米在整个生长季节对地表步甲类群的影响。每个玉米品系设置6块样地, 两个玉米品系交替排列, 每个样地设置2个采样点, 共设置24个样点, 整个玉米生育期取样8次。本研究共采集步甲标本8 012头, 隶属于11属23种, 其中黄斑青步甲Chlaenius micans个体数量分别占个体总数的87.54%, 为玉米田内的主要常见物种, 蠋步甲Dolichus halensis、 后斑青步甲Chlaenius posticalis和单齿蝼步甲Scarites terricola个体数量分别占除黄斑青步甲之外所有步甲个体总数的34.77%, 31.16%和6.21%, 这些物种组成当地玉米田内的常见物种。步甲物种多样性与常见物种个体数量随季节变化明显, 且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与其亲本玉米田内步甲物种多样性和常见物种个体数量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似度较高。重复测量方差分析(Repeated ANOVA)结果表明,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对步甲物种丰富度、 物种多度、 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没有显著影响;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田内的后斑青步甲个体数量明显增加, 但其他常见物种没有显著变化。基于非度量多维度(NMDS)的群落结构分析表明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与亲本玉米田内的步甲群落结构非常相似。本文结果表明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种植对步甲物种多样性及常见物种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贵军  贺海明  王新谱 《昆虫知识》2012,49(6):1610-1617
从2009年3月到10月采用巴氏罐诱导法调查了宁夏盐池四墩子6个不同生境中的拟步甲的群落组成以及时间动态,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拟步甲昆虫5431只,计10属20种,个体数最多的是弯齿琵甲Blapsfemoralis femoralis Fischer-Waldheim和克小鳖甲Microdera kraatzi kraatzi Reitter,分别占总数的47.30%和40.66%,不同季节的优势种类不同。从时间动态上看,拟步甲物种数和个体数成显著正相关(r=0.887,P=0.003),表现为5月和7—8月2个发生高峰期,且5月最高。从整个景观来看,优势种克小鳖甲的盛发期在5月和7月,弯齿琵甲的盛发期在5月和8月,不同景观样地略有差异。物种-时间对应分析表明,拟步甲成虫发生可以分为春季发生型、春夏发生型、夏季发生型、夏秋发生型和全年发生型5类。5月拟步甲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不同月的拟步甲群落相似性可以聚为3类,由于植被类型和干扰程度的差异,月间拟步甲群落相似性会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桃李间作对步甲群落组成和营养级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由于桃树和李树在生态环境要求上很相似, 在生产实际中, 在中国很多地方存在桃李间作或邻作的现象。本研究将通过试验明确桃李间作对步甲营养级结构的影响以便更全面地评价桃李间作是否有利于害虫防治。【方法】2006和2007年的4 -10月, 在山西省临汾市郊, 通过陷阱法对3块桃李间作果园和3块单一桃园内的步甲进行抽样, 每块果园的面积约0.3 hm2。比较两类桃园内步甲物种丰富度。将6种优势步甲物种, 两两单一成虫个体组合放在玻璃瓶内, 放在桃树下, 统计步甲相互攻击后的伤亡情况, 比较各物种的相互攻击能力, 确定主要步甲所属的营养级。统计分析两类桃园步甲营养级结构的差异。【结果】桃李间作园和单作桃园调查到的步甲物种均为24种, 估测步甲物种数在两类果园的差异也不显著(P≥0.38)。6种优势步甲可以分为4个营养级: 大盗步甲Lesticus magnus (Motschulsky)为高级捕食者, 大锹步甲Scarites acutides Chaudoir为次级捕食者, 双斑青步甲Chlaenius bioculatus Chaudoir和躅步甲Calathus halensis (Schaller)为初级捕食者, 毛婪步甲Harpalus griseus (Panzer)和直隶婪步甲Harpalus tschiliensis Schauberger为植食者。各营养级步甲相对多度均是桃李间作果园大于单一桃园, 独立T检验结果表明, 植食者步甲相对多度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02); 而捕食者步甲相对多度, 除2006年初级捕食者步甲相对多度差异显著(P=0.013)外, 在调查的两年中其他捕食者营养级步甲相对多度差异均不显著(P≥0.085)。【结论】结果表明, 桃李间作对步甲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没有影响, 但是对果园内各营养级步甲相对多度有影响, 其中, 对植食者营养级步甲相对多度影响显著, 而对捕食者营养级步甲相对多度影响多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云南苍山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期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艳滟  李巧  冯萍  杨自忠 《生态学报》2013,33(3):964-974
为了解云南苍山针阔混交林火烧迹地恢复过程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变化,于2009年1月份-2009年12月份,运用陷阱法,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调查了苍山森林火干扰后不同恢复期样地(火干扰后2、10、18、23、33a和对照样地)地表蜘蛛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物种组成及相对多度:不同恢复期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优势类群更替趋势明显;(2)多样性:恢复1Oa样地地表蜘蛛群落多度显著大于其他恢复期(P<0.05),而不同恢复期地表蜘蛛物种多样性却没有显著差异;(3)群落相似性:PCoA相似性分析将地表蜘蛛群落发展过程划分为火烧后2a、火烧后10a和火烧后18-33a 3个阶段;(4)指示物种:西菱头蛛Sibianor sp.1等是阶段1的指示物种,格氏狼蛛Lycosa grahami等是阶段2的指示物种,花蟹蛛Xysticus sp.2等是阶段3的指示物种,弱蛛Leptoneta sp.1等是对照的指示物种.火干扰改变了苍山针阔混交林原有的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指示物种对生境的选择能够反映出不同恢复阶段地表环境变化;5个不同恢复时期火烧迹地中恢复最久的火烧迹地地表蜘蛛群落仍没有完成恢复,说明云南苍山火迹地地表蜘蛛的恢复需要30a以上.  相似文献   

5.
云南松林可燃物的垂直分布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可燃物负荷量空间分布对林火种类和火行为的影响,以川西南地区不同类型云南松林的冠层可燃物和地表可燃物、4个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位和坡向)和4个林分因子(郁闭度、胸径、树高和林龄)为对象,比较不同林分相同垂直层面和不同空间层次上的可燃物负荷量及分布特征,分析不同林分的林火行为趋势;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CCA)分析可燃物负荷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组成中,可燃物垂直分布呈显著性差异.云南松-栎类-丁香林、云南松-栎类林和云南松纯林容易发生地表火,但不易发生树冠火;云南松-侧柏林、云南松-油杉林和油杉-云南松林易发生地表火,而且易转化为树冠火.冠层可燃物主要受林龄、海拔、胸径和树高的影响,林下可燃物主要受郁闭度、坡度、树高和林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火干扰对森林土壤斥水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斥水性是指水分不能或很难湿润土壤颗粒表面的现象,很多植被类型及气候带森林存在土壤斥水性。土壤斥水性受水分、温度、干湿交替、土壤质地、植被类型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而火干扰是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斥水性的重要影响因子,使森林土壤斥水性增强,渗透率降低,地表截留体减少,从而增加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就火干扰对土壤斥水性的发生机理及其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讨论,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重点。森林火灾后火烧迹地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显著增加,定量预测火灾后土壤斥水性对径流与侵蚀的影响比较困难,因此,基于不同尺度和自然降雨的火灾后斥水性对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实验及长期定位观测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不同蜘蛛类群对火干扰的敏感程度及蜘蛛群落外貌对环境变化产生的响应, 本文选取苍山针阔混交林2007年火烧迹地作为调查样地, 以无火烧记录的样地为对照, 运用陷阱法调查地表蜘蛛群落生活型及季节动态。研究结果显示: (1)火烧迹地中朱氏狂蛛(Zelotes zhui)(相对优势度 DV' =33.03)、晨豹蛛(Pardosa chionophila) (DV'=22.53)和西菱头蛛一种(Sibianor sp.1)(DV'=8.75)占明显优势; 而对照样地中龙隙蛛一种(Draconarius sp.2) (DV'=63.50)占绝对优势; (2)火烧迹地的定居型蜘蛛相对多度为25.82%, 显著少于游猎蜘蛛(P<0.001); 而对照样地的定居型蜘蛛相对多度为92.07%, 显著高于游猎蜘蛛(P<0.001); (3)火烧迹地地表蜘蛛优势类群随季节更替明显, 在夏季和冬季多度为低谷期; 对照样地优势类群稳定, 为漏斗蛛科蜘蛛。研究表明, 火干扰改变了苍山针阔混交林地表蜘蛛群落生活型组成, 降低了定居型蜘蛛的相对多度和地表蜘蛛群落的季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灭幼脲Ⅲ号对马尾松林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5年7月至1996年6月在湘中丘陵区马尾松林内用灭幼脲Ⅲ号作的喷药试验结果表明,灭幼脲Ⅲ号不仅直接影响鳞翅目昆虫的物种组成主多样性水平,而且对膜翅目昆虫(主要是蚂蚁)和蜘蛛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水平有间接影响。在时间过程中,施药区鳞翅目和直翅目昆虫的多样性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下降程度不如对照区大,膜翅目和蜘蛛的多样性水平则有较大程度的上升,因此林内昆虫群落趋于相对稳定。由于药剂对蚜虫种群无影  相似文献   

9.
多样化松林中昆虫群落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兴平  刘向辉  王国红  韩瑞东  戈峰 《生态学报》2005,25(11):2976-2982
马尾松和湿地松是我国南方的2种主要松树。通过对6种不同林分结构下的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内昆虫群落调查与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2种松树内的昆虫种类和数量无显著差异,混交林中的昆虫群落的种类和数量比纯林多,尤其以捕食天敌类群的种类和数量更为明显。整个昆虫群落和植食类群多样性指数以湿地松林内较大,而天敌(捕食类群和寄生类群)多样性指数则以马尾松林较高。从不同林分结构下昆虫多样性的比较来看,混交林内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波动较小,明显地高于纯林。但不同林分结构下昆虫多样性随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层格局而变化,松树北面和东面各样地之间的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而南、西面之间差异较小;树冠层各样地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枯枝落叶层和树干层之间差异不显著。由此,还进一步讨论了混交林中昆虫群落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景观尺度自然火干扰历史研究的基础上,采用1个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数 S)、2个均匀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Eh'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E)、3个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H',Hill多样性指数N1和N2)共6个?多样性指数,研究了长期火干扰与最近一次火干扰对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下木层、草本层及下层总体的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区下层植物的物种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都以下木层显著大于草本层,因而下木层对下层植物总体生物多样性的贡献最大,也是主要影响因子.火干扰对下木层、草本层和下层总体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影响,而对均匀度的影响不显著.长期的火干扰影响下,下木层、草本层和下层总体的物种数、各类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都呈现如下格局:高频类>中频类>低频类,低强类>中强类>高强类.最近一次火干扰影响下,各个生物多样性指数都表现为一致的趋势:低强类>中强类>高强类;短期类>长期类>中期类.下层植物多样性与火干扰的关系是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森林植被的自然火干扰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邱扬 《生态学杂志》1998,17(1):54-60
森林植被的自然火干扰邱扬(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太原030006)NaturalFireDisturbanceofForestVegetation.QiuYang(InstituteofLoesPlateau,Shanxi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2.
云南松林与常绿阔叶林中枯落叶分解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分解袋的方法,研究了云南松、滇青冈和元江栲枯叶在针、阔叶林两种生境下的分解及养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滇青冈和元栲枯叶分解速率高于云南松针叶。在阔叶林下这些枯叶的分解系数(0.55-0.61a^-1)要比在云南松林下的(0.50-0.53a^-1)高。在分解过程中3种枯叶的N、Al、Fe、Zn元素含量表现出分解前期富积,后期释放的特征,P、Ca元素在阔叶林地的分解中也有富积过程。而Mg、K元  相似文献   

13.
云南松居群遗传学研究的等位酶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15个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居群,开展了14种酶系统的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实验,在谱带遗传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33个等位酶位点及其等位基因。其中有32个等位酶位点是多态的(有2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只有一个单态位点Dia-4。有3个等位基因的位点有Lap-1、Lap-2、Aa-3、Skd-1、Skd-2、Adh-1、Adh-3、Gdh、Pgd-1、Pgm-1、Pgm-3、Pgi-1、Pgi-3、Mdh-1、Me、G6pd、Dia-1、Tpi-1、Tpi-2、Tpi-3和Tpi-4,有4个等位基因的位点有Skd-3、Adh-2、Pgd-2、Mdh-2、Mdh-3、Mdh-4和Dia-2,有5个等位基因的位点有Aat-1和Dia-3。云南松居群的等位基因平均数A=21,在松属中居于中上水平。本研究揭示了云南松居群酶位点及其等位基因带谱的变异式样,为松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一批酶位点及其等位基因的参考图谱  相似文献   

14.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外生菌根真菌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富强  肖月芹  刘培贵 《生态学报》2007,27(6):2325-2333
2000年至2005年,调查了滇中及其附近云南松林下外生菌根真菌的生态分布,共采集、鉴定标本834号,计有27科39属211种(含变种、变型)。结果表明,红菇属(Russula)、牛肝菌属(Boletus)、乳菇属(Lactarius)、乳牛肝菌属(Suillus)、口蘑属(Tricholoma)、鸡油菌属(Cantharellus)和革菌属(Thelephora)等为云南松林下的主要外生菌根菌类群。它们的发生与分布受到气候(如:气温和降水)、植被(如:林龄、林地郁闭度和草本植被)、地形特征(如:海拔、坡向和坡度)、土壤条件(如:pH值、地表腐殖质和枯枝落叶层等)和人为干扰(比如:商业化采集、林木采伐、火烧和地表物清理)诸多因素的影响。总结为如下:(1)5a的调查结果显示,云南松外生菌根菌的分布表现出季节性变化的规律;其中以每年1、2、3月份的物种多样性为最低,雨季期间急剧增加,至中夏和秋末达到顶峰,种类最为繁多。(2)在海拔1500-2100m,云南松外生菌根菌种类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加,至顶峰后,又呈缓慢下降趋势。海拔因素不但对其物种多样性,而且对于类群的组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定的类群往往发生在特定海拔范围。(3)随着云南松林龄的增加,外生菌根菌呈现由少至多的演替过程。外生菌根菌多样性随云南松林生长而逐渐增加的演替方式,可能与宿主光合作用产物、根部分泌物和土壤条件的逐渐变化有关。(4)人类干扰是云南松外生菌根菌物种多样性和类群组成的主要负影响因子。大规模的商业化采集可破坏或枯竭地下菌丝体,打破各物种之间的竞争平衡,减少孢子释放影响资源再生能力,进而直接影响到子实体的产生。外生菌根菌物种多样性的减少趋势会随林木砍伐和火烧强度的增加而加剧。地表枯枝落叶层与杂草密度也会影响子实体的产生,其中枯枝落叶层的厚度与云南松外生菌根菌子实体的发生呈负相关性,而被紫茎泽兰覆盖的云南松林地内也很少会发现相应的子实体。  相似文献   

15.
云南松幼苗棉革菌属菌根真菌的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雪丹  刘培贵 《菌物研究》2011,9(4):224-231,243
以滇中1~2年生云南松幼苗为研究对象,观察鉴定与其共生的棉革菌属真菌外生菌根真菌.通过形态观察发现了6种形态型菌根.文中对这6种形态型菌根的外观和显微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对rDNAITS片段比对分析结果表明,6种形态型对应6种棉革菌属真菌,它们分别是与Tomentella badia、T.coerelea、T.viri...  相似文献   

16.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的遗传变异与亲缘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不同海拔云南松林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东北部不同海拔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全钾(K)、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 表明:海拔间土壤C、N、P、K、AN、AP、AK的值分别为7.85~31.61 g·kg-1、1.08~2.11 g·kg-1、0.19...  相似文献   

18.
Carabid beetle diversity and mean individual biomass (MIB) were analysed in three different successional stages of beech tree stands (60, 80 and 150 years old). Carabid beetles were captured using pitfall traps placed at nine sites (three per age class) in the Papuk Mountain of East Croatia during 2008. A cluster analysis identified three groupings that corresponded to the beech age classes. MIB values increased with stand age, ranging from 255 in 60-year-old stand to 537 in the oldest forests. The 80-year-old stand showed the highest 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values. With respect to species composition, large species such as Carabus scheidleri and Carabus coriaceus were dominant only in the oldest forests. Furthermore, species that overwinter in the larval stage were more abundant in the oldest forests (45% of the total number of individuals from the 150-year-old stand) than in the younger ones (20% of individuals from 60-year-old, and 22% of individuals from 80-year-old stand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alyses of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life history traits are valuable for estimating the conservation values of older forests. Although the investigated sites form part of a continuous forested area and are only a couple of kilometres apart, MIB values detec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ssociated with forest age and can be a useful tool in evaluating the degree to which a forest reflects a natural state.  相似文献   

19.
以云南松和云南油杉为研究对象,分析种子形态特征(质量、长度、宽度、种翅面积)和传播特征(狭长度、翅载力、沉降速度、水平传播距离)之间的关系,比较2物种种子风力传播特征及传播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种子翅载力对沉降速度的影响最大,种子形状(狭长度)对沉降速度的影响较弱.种子水平传播距离受各形态特征和传播特征的影响不明显;2)云南松种子的所有形态特征值均极显著低于云南油杉种子;3)种子传播特征中,云南松种子的狭长度较大,翅载力较小,沉降速度(77.3cm.s^-1)小于云南油杉(116.9cm·s^-1),水平传播距离(0.75m)大于云南油杉(0.71m),云南松种子的风力传播能力较强。本研究可为深入理解种子风力传播机制以及种子的进化生态适应策略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A study was conducted in eastern Zambia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fire on soil 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between December 2003 and November 2004.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4 times from secondary miombo forest patches that were burnt in July–September 2003 and 2004 and patches not affected by fire. Macro-invertebrates were hand-sorted from soil samples and their population densities computed. The total number of orders per sample and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Annelida, Chilopoda, Arachnida and some Hexapoda were lower under burnt forest patches compared to unburnt ones throughout the study period. Althoug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urnt and unburnt patches in populations of other taxa such as Lepidoptera and Diptera remained below the threshold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fire appeared to have reduced their densities. It is concluded that fire can alter the structure of soil 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through direct mortality or by its effect on availability of food resources.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establish the linkage between fire, invertebrate community structure, ecosystem processes and floristic composition of the miomb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