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在人类极力开发自然的同时,也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水域污染严重;酸雨正在发展;地球温度上升及野生动物大量灭绝等。目前发展中国家单纯为了提高作物产量而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杀虫剂。造成水域的严重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和人类身体健康。实践证明,植物抗病性能的迅速衰退,是作物产量提高的重要限制因子;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增加投资和污染环境,而且害虫的抗性在不断提高。因此,深入研究植物抗性机理,培育高产、抗病虫能力强的作物新品种、开发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洞庭湖区入侵植物分布规律及其危害,对洞庭湖区入侵植物区系、种类组成、类型、生活型和原产地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采集标本、查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洞庭湖区外来入侵植物共有86种,隶属于24科64属,原产于美洲的有51种,占总数的58.6%,双子叶植物有21科53属73种,单子叶植物仅有5科12属13种,草本植物共84种,占97.6%,洞庭湖区入侵植物科的区系类型主要为世界广布;入侵植物属的区系类型以泛热带分布和世界广布为主。[结论] 洞庭湖区入侵植物种类较多、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传播途径多样、区系成分复杂且危害严重,应根据入侵现状对洞庭湖区外来入侵植物采取相应的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广东外来入侵植物现状和防治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东省现有外来入侵植物93种,隶属于27科72属,其中种类最多的菊科植物达21种,草本植物有81种,它们分别占广东省入侵植物总数的22.6%和87.1%.依据外来入侵植物目前在野外的生长和扩散状况等分析,发现其中危害严重的有24种,危害中等的有23种,危害较轻的有46种.广东省外来入侵植物中有76种来自于美洲地区,占入侵植物总数的81.7%.比较发现,广东与邻近的香港、厦门、广西在外来入侵植物的数量上以及在各自地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的植物种类上比较接近,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地理位置上相毗邻而利于物种之间的传播造成的.本文还提出了对广东省外来植物入侵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4.
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甄茂清(合肥市园林绿化工程管理处,230001)在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的今天,利用生物技术防治植物病虫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迄今为止,生物防治大多局限于诸如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之类传统的生物防治,而自本... 相似文献
5.
外来杂草在我国的危害性及其管理对策 总被引:95,自引:3,他引:95
外来杂草已对我国的农作物生产、果园、草坪、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赞成了严重危害。外来杂草之所以能在传入地产生危害,与它们所具有的特性和当地缺乏环境阻力密切相关。对外来杂草的管理应从防止外来杂草传入和对现有的外来杂草初稿除两方面采取措施。防止传入的措施包括:(1)加强植物检疫;(2)建立外来植物引种驯化的风险性评价制度;(3)鼓励利用本土植物。对现有外来杂草的防除,则应采取综合性的防除措施:(1)防治生态破坏;(2)开展外来杂草的生物控制;(3)利用经济植物进行生境替代控制;(4)开展对外来杂草的利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的现状、危害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来生物在丰富了区域物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综述了外来生物入侵的基本概念、在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危害、入侵的原因,并从4个方面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危害严重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地处亚洲东南部 ,地域辽阔 ,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biological diversity) ,但因其所跨越的地理带自然条件较好 ,在适宜本地植物 (native species)生长的同时 ,也为外来物种 (alien species)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条件。如紫茎泽兰 (Eupatorium adenophorum)、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薇甘菊 (Mikania micrantha)、凤眼莲 (Eichhornia crassipes)、大米草 (Spartinaanglica)和三裂叶豚草 (Ambrosia trifida)等 ,近年来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进后 ,现已在我国一些地方形成单优势种群 ,对我国的农业、林业、牧业、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 相似文献
8.
外来植物黄顶菊的入侵警报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79,自引:0,他引:79
一种菊科外来植物最近出现在我国华北地区的天津市和河北省的衡水与廊坊市。专家鉴定结果证明这是一种我国从未报道过的外来物种Flaveria bidentis。本文拟定了它的中文名称:黄顶菊,并对其原产地、扩散范围以及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介绍。通过分析其特性,我们认为黄顶菊是一种入侵性极高的一年生杂草,特别是对农牧业生态系统有极大的破坏性。为了防治、控制和根除这种新入侵的有害物种,本文借鉴国内外入侵物种防治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并呼吁各有关人员和部门积极行动起来,调查其入侵途径,分析其可能入侵的区域,评估其入侵性,拟定科学的防控方案。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原产于北美,是重要的国际性检疫害虫。自1979年我国首次发现该虫以来,已经对我国农林业生态系统特别是园林植物造成了严重危害。防控技术一直是美国白蛾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利用性信息素、现代通讯技术和遥感技术,能够更精准地监测美国白蛾的发生危害情况。美国白蛾的防治措施主要以人工、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为主,其中人工防治主要采取剪除网幕和草把诱集化蛹的方法,化学防治以飞机和机器人进行喷药,生物防治主要在美国白蛾幼虫期施用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老熟幼虫和蛹期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可持续控制美国白蛾种群数量。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大面积推广使用。尽管对美国白蛾防控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如防治措施持续控制效果的科学评价方法、美国白蛾原产地天敌的引进利用、美国白蛾灾害分布特征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等。此外,随着害虫防治新技术的出现,如基因重组技术以及RNAi技术在多种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均可为美国白蛾防治提供新的借鉴。本文还列出了国内外美国白蛾部分天敌昆虫名录,并对美国白蛾防控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美国白蛾及同类入侵生物的治理策略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生长于不同昆虫群落胁迫下的植物地理种群可能进化出不同的防御策略。入侵植物在原产地同时受到专食性昆虫和广食性昆虫的取食危害, 而在入侵地“逃逸”了专食性昆虫的取食危害。入侵植物对不同类型昆虫防御策略的演化可能在其成功入侵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以原产中国入侵北美的木本植物乌桕(Triadica sebifera)为例, 并结合其他入侵植物防御策略演化的研究, 从抗性和耐受性、直接抗性和间接抗性、组成抗性和诱导抗性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不同昆虫选择压力下入侵植物防御策略的演化, 同时探讨入侵植物防御策略演化对生物防治效果的影响, 指出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昆虫病原微生物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但其防治效果不稳定、速效性差、自然流行慢,因此探索增强昆虫病原生物流行技术是提升其防治效果的重要手段。自传播技术利用昆虫自身传播病原微生物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该技术提高了昆虫病原微生物在田间的传播效率和精准防控效果,是目前害虫防治具有开发潜力的技术之一。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关于结合信息物质的昆虫病原微生物自传播技术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自传播技术的原理、昆虫病原微生物类群、防治对象和装置等,并对该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提高昆虫病原微生物防控害虫效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17.
在昆虫中,RNAi是一种对抗外源病毒的天然免疫方式,基于生物体中的这种内在机制而建立的RNAi技术已经被广泛用来研究多种昆虫基因的功能。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RNAi技术在抵御害虫和防治益虫疾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有可能对农业有害生物的控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综述了RNAi与昆虫免疫、及其在昆虫基因功能研究、害虫控制、益虫疾病控制和昆虫系统生物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RNAi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Rodrigo J. Mercader Nathan W. Siegert rew M. Liebhold Deborah G. McCullough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Entomology》2009,11(4):421-424
- 1 Emerald ash borer 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 (Coleoptera: Buprestidae) is an invasive forest insect pest threatening more than 8 billion ash (Fraxinus spp.) trees in North America.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survey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o slow the spread of A. planipennis re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dispersal, particularly in recently established satellite populations.
- 2 We assessed the dispersal of A. planipennis beetles over a single generation at two sites by intensively sampling ash trees at known distances from infested ash logs, the point source of the infestations. Larval density was recorded from more than 100 trees at each site.
- 3 Density of A. planipennis larvae by distance for one site was fit to the Ricker function, inverse power function, and the negative exponential function using a maximum likelihood approach. The prediction of the best model, a negative exponential function, was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from both sites.
- 4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larval densities rapidly declined with distance, and that most larvae (88.9 and 90.3%) were on trees within 100 m of the emergence point of the adults at each site. The larv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bserved at both sites was adequately described by the negative exponential function.
19.
通过大田试验,调查了连作附子的生长发育、产量及病虫害的变化,分析附子的连作障碍原因;并通过实验室常规分析,测定连作土壤的理化性状,探讨附子连作障碍的形成机理。结果显示: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连作附子株高、茎粗、母根直径、最大子根直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连作对附子株高和茎粗的影响极显著;连作使病、虫害逐年加重,产量显著下降;附子连作使土壤pH下降,有机质含量升高,全N、有效P、速效K过剩。结果表明,连作加重了附子根腐病的发生,影响了附子母根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附子产量下降;连作导致土壤pH降低是影响附子正常生长的限制因子。因此通过采用科学的配方施肥措施,调节土壤pH值,改善土壤环境,是缓解附子连作障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L. Marianelli F. Paoli G. Torrini G. Mazza C. Benvenuti F. Binazzi G. Sabbatini Peverieri G. Bosio D. Venanzio E. Giacometto S. Priori A. M. Koppenhöfer P. F. Roversi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2018,142(3):311-318
In 2014, the Japanese beetle Popillia japonica (Coleoptera: Scarabaeidae) was first spotted in northern Italy in the Nature Park of the Ticino Valley, its first detection in continental Europe. This polyphagous invasive species has the potential to cause serious losses to horticulture and agriculture. Particularly for its management in a Nature Park,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trategies are necessary. To develop baseline data for a biological control approach to the Italian outbreak of P. japonica, we conducted laboratory and field experiments testing several indigenous and commercial strains of the 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 (EPN) species 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and 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gainst P. japonica larvae. In the laboratory, strains of H. bacteriophora caused greater mortality (ranging from 57% to 100%) than those of S. carpocapsae (3% to 77%). In micro‐plot field tests carried out at three different times, the most virulent indigenous EPN strain, H. bacteriophora ItH‐LU1, showed again the best results ranging from 44% to 93% against young larvae. Finally, in a large‐plot field trial, the commercial H. bacteriophora product provided 46% larval mortality. This study shows that H. bacteriophora strains have good potential as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of larvae of the invasive P. japonica in northern Ital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