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谷粒外观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用区间作图和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两种方法,对水稻(Oryza sativa L)珍汕97和明恢63组合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的谷粒外观性状-粒长,粒宽和粒形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QTL)定位,用区间作图法在LOD≥2.4水平上(近拟于a=0.005),1998年对粒长,粒宽和粒形分别检测到6,2放2个QTLs,1999年对以上3个性状分别检测到3,2和2个QTLs,其中7个QTLs在两年均检测到,位于第3染色体RG393-C1087区间的QTL效应大,同时影响粒长和粒形,两年贡献分别为57.5%,61.4%和26.7%,29.9%,位于第5染色体RG360-C734B区间的QTL效应大,同时影响粒宽和粒形,两年贡献率分别为44.2%,53.2%和32.1%和36.0%,用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在P=0.005水平上,对粒长,粒宽和粒形分别检测到8,5和5个QTLs,共解释各自性状变异的58.81%,44.75%和57.47%,只检测到1个QTL与环境之间存在的显互作。  相似文献   

2.
云南粳稻碾磨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AMMI模型对2年5点12个粳稻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以碾磨品质性状的表型值及其相应的稳定性参数(Di)为指标,对供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在不同品种和环境间的差异以及品种×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碾磨品质性状的稳定性随品种和环境不同而变化较大,其稳定性顺序为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综合考虑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及其稳定性,云粳优14号、滇元1号、云粳18号和滇元2号的碾磨品质和稳定性好,可作育种亲本,以改良水稻品种的碾磨品质及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稻米粒形的QTL定位及上位性和QE互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陆矮4号'×'佳辐占'水稻重组自交系构建了SSR标记的遗传图谱.联合2007年和2008年获得的两组稻米粒长(GL)、粒宽(GW)、长宽比(L/W)数据应用混合线性模型方法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以及加性QTL、上位性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分析.结果显示;(1)在加性效应分析中两个群体共检测到4个控制粒长的QTL,4个控制粒宽的QTL,5个控制长宽比的QTL,贡献率分别为13.81%、15.36%和 16.29%.(2)在上位互作效应分析中两个群体共检测到2对控制粒长的互作QTL,1对控制粒宽的互作QTL,3对控制长宽比的互作QTL,贡献率分别为5.77%、2.59%和7.42%.(3)环境互作检测中,发现共有13个加性QTL和4对QTL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与环境产生了互作效应.结果表明,上位性效应和加性效应都影响稻米粒形遗传,QE互作效应也对粒形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水稻叶片性状和根系活力的QTL定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应用由247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及其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检测控制剑叶、倒二叶、倒三叶的5个形态性状和控制根系伤流量性状的数量性状座位(QTL)。在9个标记区间检测到控制叶片形态性状的24个QTL,LOD值为2.9~11.8,单个QTL的表型变异贡献率为4.0%~32.5%;分别检测到56对和4对控制叶片形态和根系活力的上位性互作,绝大多数互作发生在2个不表现加性效应的座位之间。与该群体产量性状QTL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发现控制叶片性状和根系活力的QTL与产量性状QTL往往处于相似的染色体区间。  相似文献   

5.
为了全面了解亚麻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为亚麻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在已构建SNP连锁遗传图谱的基础上,以LH-89为父本,R43为母本构建F2:3家系QTL定位群体,用R/QTL软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13个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1)该研究共检测出35个QTL位点,与粗脂肪及其组成成分相关的QTL有20个,与农艺性状相关的QTL有15个;其中:亚油酸和粗脂肪各5个,亚麻酸、千粒重各4个,棕榈酸、株高、工艺长度各3个,硬脂酸、分枝数各2个,单株果数、果粒数、单株粒重、油酸各1个。(2)共有18个QTL的表型贡献率超10%(主效基因),其中农艺性状定位8个主效基因,品质性状定位10个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6.
稻米外观品质性状遗传与分子定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米外观品质主要是指稻米的粒形、垩白、透明度和籽粒色泽等,它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喜好,还与其他品质性状诸如蒸煮食用、加工等密切相关。因此,外观品质对稻米的商品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经典遗传与现代分子生物学两个方面对稻米主要外观品质的遗传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包括粒长、粒宽、长宽比、粒厚、垩白、透明度和籽粒色泽等。综合近年来的遗传研究结果发现,大多数稻米外观品质性状都是由数量基因控制的。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已将控制外观品质的QTL(qual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在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下一步的稻米外观品质改良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水稻外观品质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利用由98个家系组成的Nipponbare(粳)/Kasalath(秒)∥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BILs)群体(BC1F9)及其分子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的方法,在2个不同年份对粒长、粒宽、粒形、垩白率、垩白大小、垩白度和透明度等7个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iative trait loci,QTL)进行了定位分析。共定位到33个四QTLs,单个性状QTL数目在4-7个之间,以垩白率最多,为7个;粒长和垩白大小次之,为5个;其他性状均为4个,表明该组合外观品质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单个QTL对性状变异解释率粒长为6.2%-15.2%,粒宽为8.3%-32.5%,长宽比为6.8%-19.8%,垩白率为6.4%-28.5%,垩白大小为6.1%-16.9%,垩白度为9.3%-17.2%,透明度为5.6%-25.2%.QTL在染色体上成集中分布的特点,第3染色体C1488-C563、第5染色体R830-R3166和R1436-R2289、第6染色体R2147-R2171均有3个以上的QTLs分布。比较2年的检测结果表明,外观品质性状的QTL定位都受环境影响,但不同性状受影响的程度差异很大。粒长和粒形的QTL定位受环境影响很小,垩白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的QTL定位受环境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8.
稻米碾磨品质性状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采用包括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三倍体遗传模型,分析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籼稻稻米碾磨品质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各碾磨品质性状除了受制于种子基因效应、细胞质效应和母体植株基因效应等遗传主效应外,还会明显受到各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其中精米重和精米率两个性状的表现主要是以遗传主效应为主,而糙米重和糙米率则以基因型x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在各遗传体系中,除了精米率性状的种子直接遗传效应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略大于母体植株遗传效应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外,其他碾磨品质性状的母体植株基因的表达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程度要大于种子基因。细胞质x环境互作效应对精米重和糙米率的影响也较为重要。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P7和P8两个亲本的遗传主效应表现突出,可以明显改良杂交后代多数碾磨品质性状。P1和P2两个亲本的碾磨品质性状预测值在两年中的环境互作效应较为-致,不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上述亲本在水稻品质育种中可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9.
选用稻米蛋白质含量等品质差异较大的7个籼型不育系(A)及相应的保持系(B)与5个籼型恢复系(R)杂交,组成7×5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应用包括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基因的遗传主效应以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及非条件和条件分析方法,研究了籼稻稻米蛋白质含量与外观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进一步揭示了籼稻糙米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对稻米蛋白质含量与外观品质性状间遗传相关性的影响。非条件分析的结果表明,除了与糙米厚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以外,蛋白质含量与其它稻米外观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与糙米宽间的相关性表现为正值,其余为负向相关。条件分析的结果显示,糙米重和直链淀粉含量对稻米蛋白质含量与外观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均可产生较大的影响。糙米重主要通过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蛋白质含量与外观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其中对蛋白质含量与糙米长、糙米宽、糙米厚间遗传相关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负向作用,而对蛋白质含量与糙米长宽比、糙米长厚比间遗传相关性的影响则表现为正向作用。稻米直链淀粉主要通过细胞质遗传主效应和母体加性效应影响蛋白质含量与糙米长、糙米长宽比、糙米长厚比间的遗传相关性,而对蛋白质含量与糙米宽间的相关性影响主要表现为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籼稻稻米外观品质的细胞质,母体和胚乳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浙协2号A等9个籼型不育系和T49等5个籼型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籼稻稻米外观品质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表现受制于胚乳、母体和细胞质三套遗传体系.糙米长、长宽比和长厚比等性状以母体遗传率为主,而糙米宽和糙米厚则以胚乳直接遗传率为主,糙米长和长宽比等性状的细胞质遗传率亦很重要.结果还发现外观品质性状间存在着较强的遗传相关,其中糙米长与糙米宽、糙米长与糙米厚、糙米宽与糙米厚、糙米宽与长宽比、糙米厚与长厚比以及糙米长宽比与长厚比性状间以胚乳直接加性和母体加性相关为主.而糙米长与长宽比、糙米长与长厚比、糙米宽与长厚比以及糙米厚与长宽比性状间则以胚乳直接显性和母体显性相关为主.就外观品质的总体情况而言,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参试亲本以V20A、作5A和测早2-2较好,其各种遗传效应能够显著改善稻米品质性状。V20A/102和作5A/测早2-2等组合具有较好的稻米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