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植物在逆境胁迫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它对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在逆境胁迫因子如病原体、高盐、低氧、低温、热激和金属离子等作用下,植物为了抵御不良环境的侵害,以活性氧、Ca2+、乙烯和NO等为信号因子,诱导植物体的特定部位发生PCD,形成细胞主动死亡,从而避免逆境对其他组织进一步伤害,并使植物获得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对植物PCD的一般特征、环境胁迫因子及诱导PCD信号分子等进行了综述,为在逆境条件下深入研究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对于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非常重要,目前已成为植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综合评述了近年来植物PCD研究的某些进展,包括植物PCD的特征,植物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以及与环境互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种PCD及其证据,植物PCD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等等。对植物PCD研究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可能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植物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对于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非常重要,目前已成为植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综合评述了近年来植物PCD研究的某些进展,包括植物PCD的特征,植物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以及与环境互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种PCD及其证据,植物PCD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等等。对植物PCD研究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可能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调控动物PcD的启动、执行及信号转导。通过人工合成底物、动物caspase抑制剂等方法已证实在植物中存在类caspase,可分为metacas.pases、VPEs(vacuolar processing enzymes)和saspases等。本文综述了植物类caspase的种类、结构、定位、功能及其调控PCD的研究进展,提出植物PCD中类caspase作用的调控途径,为深入研究植物PC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8.
细胞程序化死亡(PCD)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它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植物PCD的近期研究进展和其分子信号调控机制作一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9.
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一直被看做是细胞凋亡(apoptosis).随着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深入,新的细胞死亡途径逐渐被揭示出来,如胀亡、自噬、副凋亡等.这些通路有些是caspase依赖的,有些不依赖于caspase途径.在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各种通路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是相互交联的,有彼此重叠的机制出现.目前,Clarke形态学分类法是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可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分类方式.按照该分类法,可将PCD分为3大类,即: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Ⅱ型细胞程序性死亡和Ⅲ型细胞程序性死亡.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植物细胞程序死亡的机理及其与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细胞程序死亡(PCD)是在植物体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在发育的特定阶段发生的自然的细胞死亡过程,这一死亡过程是由某些特定基因编码的“死亡程序”控制的。PCD的细胞分化的最后阶段。细胞分化的临界期就牌死亡程序执行中的某个阶段。PCD包含启动期和清除期三个阶段,其间CASPASE家族起着重要作用。PCD在细胞和组织的平衡、特化,以及组织分化、器官建成和对病原体的反应等植物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PCD 相似文献
15.
细胞色素c能诱导植物细胞编程性死亡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以悬浮培养的胡萝卜(DaucuscarotaL.)与烟草(NicotianatabacumL.cv.BY2)细胞原生质体为材料,加入一定浓度的细胞色素c和dATP。不同取样时间的DAPI荧光染色与电镜超薄切片观察的结果显示染色质发生凝集、趋边化,最终形成凋亡小体。核酸电泳显示DNA发生特异降解并形成电泳“阶梯”(DNAladder)。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方法(TUNEL)检测发现DNA的3'OH断端被原位特异标记。以上结果说明:细胞色素c能诱导植物细胞发生典型的凋亡。 相似文献
16.
利用TUNEL检测、细胞学及细胞化学方法,对毛竹茎秆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进行了研究。在次生壁形成的早期,纤维细胞出现染色质凝聚、细胞器膨胀、液泡膜解体和细胞质泡状化等典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形态学特征;TUNEL检测反应呈阳性,显示此时的纤维细胞核DNA发生了片段化。此时,在纤维细胞裂解的液泡膜、降解的细胞质和凝聚的染色质上具有ATPase活性。纤维细胞质的Ca^2+水平会随着次生壁的形成而逐渐升高,随后Ca^2+聚集成块状。在初生壁形成后期,纤维细胞染色质上的酸性磷酸酶(APase)活性增强。随着纤维次生壁的持续增厚,ATPase、酸性磷酸酶和Ca^2+将在裂解的细胞质和凝聚的染色质上持续存在多年。结果表明,毛竹茎秆纤维细胞的次生壁形成过程是一个主动自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初生壁形成后期染色质上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及次生壁形成期胞质Ca^2+的聚集,与纤维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密切相关。ATPase,Ca^2+和APase参与了纤维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原生质体的降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