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眼长蝽的外部形态观察(半翅目:长蝽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扼要记述了半翅目长蝽科的大眼长蝽成虫期的外部形态,希图据此获得对大眼长蝽亚科形态学的进一步认识,为长蝽总科的系统发育研究提供资料。文章还兼对该亚科的泡眼长蝽的部分构造作了记载。  相似文献   

2.
大眼长蝽对苜蓿盲蝽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条件下,评价了大眼长蝽Geocoris pallidipennis(Costa)对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Goeze)的捕食效应。结果表明,大眼长蝽捕食苜蓿盲蝽的有效虫态为3~5龄若虫及成虫,其中成虫的捕食率最高。大眼长蝽对苜蓿盲蝽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其捕食量随着猎物龄期的增长而减少,而随着自身龄期的增长而增加。24h内,大眼长蝽雌成虫最多能捕食37.88头苜蓿盲蝽1龄若虫。15~35℃范围内,大眼长蝽的捕食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35℃下的捕食量为15℃下的1.78倍。上述研究表明,大眼长蝽是苜蓿盲蝽的重要捕食性天敌。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海南本土长蝽类天敌昆虫对三亚瓜菜上主要害虫的捕食潜力,为天敌昆虫的田间应用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在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当南亚大眼长蝽Geocoris ochropterus Fieber和西沙大眼长蝽Geocoris xishaensis与不同害虫共存时,统计2种长蝽分别对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 Bagrall、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叶蝉Cicadellidae和露尾甲Haptonchus luteolus的取食偏好性,评估2种天敌对主要猎物普通大蓟马的捕食能力。【结果】与蚜虫、叶蝉和露尾甲相比,2种长蝽对普通大蓟马具有较强的捕食偏好性,且对普通大蓟马成虫捕食偏好性高于蓟马若虫。在不同温度的条件下比较2种长蝽对普通大蓟马的捕食量,结果表明28℃是2种长蝽的最佳捕食温度,南亚大眼长蝽雌虫、雄虫、4-5龄若虫和2-3龄若虫对普通大蓟马的最高日捕食量分别为(49.18±8.71)、(47.23±7.81)、(43.60±10.29)和(30.10±4.65)头/d;西沙大眼长蝽雌虫、雄虫、4-5龄若虫和2-3龄若虫对普通大蓟马的日捕食量分别达到(33.37±3.89)、(32.65±5.12)、(23.87±2.37)和(27.36±3.19)头/d。【结论】南亚大眼长蝽和西沙大眼长蝽成虫和若虫对瓜菜上主要害虫均具有一定的捕食潜力,无论成虫还是若虫对普通大蓟马具有最高的捕食倾向性,且雌成虫对普通大蓟马成虫的捕食能力最强。研究结果为将来2种海南本地长蝽的田间防控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突眼长蝽属在世界范围内已知9种,我国已记述3种.本文记述了采自云南的1新种,郑氏突眼长蝽Chauliops zhengi sp.nov.及其五龄若虫.新种成虫和豆突眼长蝽C.fallax Scott与C.choprai Sweet et Schaefer较为近似,与C.fallax Scott相比,新种抱器中部较为纤细;触角第1节短于而非长于第3节;复眼眼柄相对较短;头背面颜色更黑;与C.choprai sweet et Schaefer相比,新种触角第1节短于而非近似等于触角第3节长度;个体较小.新种若虫体表无黑色长大的腺毛;触角第3节为黑褐色而非淡色可明显区别于上述两种若虫.就若虫而言,新种和C.bisontula Banks较相似,即体表均无大型黑色棒状腺毛,新种体表小腺毛似锥形,表面无棘刺可以区别.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物学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半翅目长蝽科盐长蝽亚科(Henestarinae)的外部形态,希图为长蝽总科复合体的系统发育研究提供资料。材料选用盐长蝽HenestarisoschaniniBergroth1919和卤长蝽EngistussalinusJakovlev1874,分别作为该亚科3个成员属中两个属(即盐长蝽属HenestarisSpinola1839和卤长蝽属EngistusFieber1864)的代表。文章还初步提出了该亚科的一些共有新征,并作了有关讨论,认为此分类单元为一单系群。  相似文献   

6.
长盲蝽属(Dolichomiris Reuter)是盲蝽科(Miridae)中以吸食禾本科植物汁液为主的类群之一,多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草原、草甸、草灌混生的草丛及森林草层之中。此属昆虫身体长形、瘦细,体背光滑或具很细微的刻点。唇基大且从上方可见,额扁平,向前延伸覆盖唇基基部或否。复眼接近或接触前胸背板。触角第1、2节(后者  相似文献   

7.
研究欧洲和中国的标本后发现,室翅长蝽科Heterogastridae的小异腹长蝽Heterogaster minimusZou&Zheng,1981是地长蝽科Rhyparochromidae的红足点胸长蝽Acompus rufipes(Wolff,1804)的新异名。文中还提供了红足点胸长蝽Acompus rufipes的整体图和雄性生殖器特征图。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研究内蒙古长蝽科标本时,发现长蝽科2个新种:阿拉善叶缘长蝽Emblethis alashanensissp.nov.,巴氏直缘长蝽Ortholomus batui sp.nov.,1个中国新记录属:弯齿长蝽属Raglius Stal,1872,3个中国新记录种:弯齿长蝽Raglius aboacuminatus(Goeze),蒙毛角长蝽Hyalocoris mongolicus Kerzhner,东方林长蝽Drymus orientalis Kerzhner。模式标本保存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昆虫研究所标本馆。  相似文献   

9.
豆突眼长蝽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恒温条件下 ,观察了不同温度对豆突眼长蝽ChauliopsfallaxScott生长发育的影响 ,用直接最优法和直线回归法分析数据 ,结果表明直接最优法能较好地反应实际情况。卵、1~ 5龄若虫和整个若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7 98℃ ,7 1 6℃ ,6 5 3℃ ,8 81℃ ,6 75℃ ,8 2 7℃和 7 5 0℃ ,有效积温分别为85 8,60 8,5 2 0 ,71 4,1 0 1 5 ,66 3和 3 5 3 0日·度 ,发育速率最大时的温度分别为 3 4 84℃ ,3 4 48℃ ,3 4 1 6℃ ,3 4 1 2℃ ,3 4 75℃ ,3 5 1 1℃和 3 3 65℃。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中国杆长蝽科1新记录属,修长蝽属Aradacrates Slater and Wilcox(国外分布:马来西亚,马达加斯加;国内分布:云南)1新种:郑氏修长蝽Aradacrates zhengi,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昆虫学研究所.郑氏修长蝽Aradacrates zhengi,新种(图1~15)...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尖长蝽科Oxycarenidae中国l新纪录属和种,即宽瘤长蝽属Metopoplax Fieber,1860,源宽瘤长蝽Metopoplax origani ( Kolenati,1845).提供了成虫外形照片及雄性外生殖器图.研究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昆虫学研究所标本馆.  相似文献   

12.
记述中国长垫盲蝽属,描述该属1新种:临泽长垫盲蝽Camptotylidea linzensis sp.nov.,提供了虫体背面观照片及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昆虫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微小长蝽族Antillocorini为半翅目地长蝽科内较小的一个族。全世界已纪录29属(Slater&O’Donnell,1995),约有半数以上的属分布在新热带区。中国原记载有1属,微小长蝽属Botocudo Kirkaldy,本文新增平长蝽属Baeocoris Slater,波长蝽属Lethaeaster Breddin,雷长蝽属Lethaeastroides Malipatil&W oodward和凹长蝽属Siniasinensis Scudder在中国的分布纪录,包含中国4新纪录种:柔平长蝽Baeocoris molliculus Slater,1983,尖角雷长蝽Lethaeastroides sarawakensis M alipatil&W oodward,1989,翁雷长蝽Lethaeastroides vooni M alipatil&W oodward,1989和短凹长蝽Siniasinensis brevis(M otschulsky,1863)。描述了1新种,斑盾波长蝽Lethaeaster maculatum sp.nov.,提供了新种的整体图,形态特征图和雄性外生殖器图。文中给出中国微小长蝽族分属检索表。斑盾波长蝽,新种Lethaeaster maculatum sp.nov.(图1~5)新种革片中部无贯穿革片的深色横斑,与Lethaeasterhelvipennis Bergroth和Lethaeaster oenonotum Slater相似。但Lethaeaster helvipennis Bergroth触角黄褐色,第3节基部和第4节黑褐色,触角第1节与第3节等长,小盾片端部2/3全部浅黄色,而新种触角一色黄褐色,第1节短于第3节,小盾片端部具"V"型淡色斑。Lethaeaster oenonotum Slater触角红褐色,第1节黄色,头较窄,头宽不及触角第1节长的2倍(66∶42,Slater,1983),而新种触角一色,头较宽,头宽大于触角第1节长的2倍,而且二者雄性外生殖器的特征不同,Lethaeaster oenonotum Slater生殖节的背面向后伸出一片状结构(lip),抱握器叶片向端部明显变尖,外突圆,而新种生殖节背面无上述片状结构,抱握器叶片较直,且端部钝圆,外突略呈截型。正模♂,广西那坡德孚,海拔1350m,2000-05-19,李文柱采。副模:1♂,同正模:1♂,3♀♀,广西大新,海拔280m,1998-03-29,李文柱、武春生采;2♀♀,广西防城扶隆,海拔240m,1998-04-20,武春生采。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词源:新种种名以其小盾片具浅色斑"maculatum"而命名  相似文献   

14.
旨在为研究大眼长蝽(Geoco ris pallidipennis)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分子特性及其基因生理功能。利用RT-PCR、RACE及ELISA方法对大眼长蝽Vg基因进行克隆、序列分析和表达研究。该基因c DNA全长5 667 bp(Gen Bank登录号:KP688587),编码1 848个氨基酸残基,N-末端的前19个氨基酸为信号肽。氨基酸序列中有两个保守的多聚丝氨酸区域和RXXR酶切位点,接近C-末端有GLAG基序,其后有5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DGYR基序位于GLAG上游18个氨基酸残基处。该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半翅目昆虫Vg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较高,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它有Vg的典型特征,表明克隆的c DNA序列是大眼长蝽的Vg基因序列。ELISA检测发现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卵黄原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羽化后22 d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结果表明大眼长蝽雌虫卵黄原蛋白的表达量与大眼长蝽产卵量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郑乐怡 《昆虫学报》1981,(2):188-189
突眼长蝽属(Chauliops scott)为长蝽科突眼长蝽亚科(Chauliopinae)的一个小属。世界已知9种。生活于豆科值物上,有些种类战为豆类作物的害虫,本文记述该属一新种。 平伸突眼长蝽Chauliops horizontalis新种 头(图A,B,c)褐至黑褐色。眼柄较短,平伸,只微向前指,向上的倾向亦弱;侧面观眼伸过头的前端不多,约达眼的一半处,眼的后缘视若接触前胸前缘(图B)。触角淡黄,第4节褐,或仅端部2/3褐;少数个体触角淡褐色;第1节短于小颊。喙伸腹部基部,第1节达前足基节前缘。前胸及前翅污黄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贵州省新记录的鞭蝽科(Dipsocoridae)栉鞭蝽属(Ceratocombus Signoret)1新种。模式标本存放于南开大学生物系。贵州栉鞭蝽Ceratocombus guizhouensis Ren et Yang,新种(图1-7) 雄虫及雌虫均为大翅型个体,体淡棕黄色,触角、喙、各足及腹部(除尾节外)为淡黄色。  相似文献   

17.
长革扁蝽属Dolichothyreus是Usinger & Matsuda 1959年根据采自加里曼丹的1头雌虫建立的。此前中国尚未有此属的报道。我们研究海南的扁蝽标本时,发现此属模式种的雄虫。本文对该属进行重新描述,并记述了该属模式种痣长革扁蝽D. stigmatus Usinger & Matsuda的雄性。该属主要特征为:体小,长卵圆形。全翅。棕红至棕黑色。体被颗粒。头前叶短钝;颊伸达前叶端部;触角短粗。前胸背板前叶中央具倒"Y"型脊突。前翅膜片完整,具翅脉。第3腹背板中央具细脊包围的宽浅凹域。  相似文献   

18.
地长蝽科隶属于半翅目异翅亚目蝽次目长蝽总科,该科包括15个族,缢胸族是其中包含属最多的族,而目前该族物种尚无线粒体基因组报道.该族中的隆胸长蝽属昆虫是一个仅在东洋界分布的类群,其中大头隆胸长蝽Eucosmetus incisus(Walker,1872)在中国水稻种植地区广泛发生,是重要的水稻害虫.因此,对大头隆胸长蝽开展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测定了大头隆胸长蝽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域的全部基因序列,并分析了其主要特征,结果如下:(1)共测得大头隆胸长蝽线粒体基因序列长度为14 562 bp,由一部分控制区和典型的37个基因组成,包括22个转运RNA基因,13个蛋白编码基因和2个核糖体RNA基因.其线粒体基因排列顺序同果蝇Drosophila yakuba和大多数蝽次目昆虫排列顺序相同.(2)除tRNA-His缺少TΨC环、不能正常折叠外,其它21个tRNA均能折叠成经典三叶草结构.16SrRNA的结构域IV和V比结构域Ⅰ、Ⅱ、Ⅵ更保守,12S rRNA的结构域Ⅲ比结构域Ⅰ和Ⅱ更保守.在蝽次目昆虫中,存在两个较稳定的重叠区域,分别位于ATP8和ATP6,ND4和ND4L之间,并且这两段基因重叠区互为反向互补序列(ATGATAA).(3)核苷酸组成和密码子的使用都表现出了很高的AT偏向性,在13个蛋白编码基因和2个核糖体RNA中,由N链编码的基因都是TA偏移和GC偏移,而除C0I之外所有由J链编码的基因都刚好相反,都是AT偏移和CG偏移,COI为TA偏移和CG偏移.使用最频繁的密码子均由AT组成,且多数不与tRNA反密码子严格配对.本文为对缢胸族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首次报道,为将来开展缢胸族昆虫相关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初步提供了基础数据.除对大头隆胸长蝽本身的分析外,我们还联合了蝽次目毛点类中其它物种的同源序列,针对红蝽总科、缘蝽总科和长蝽总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了长蝽总科的单系性,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是缘蝽总科.  相似文献   

19.
1988年6月,在山东省烟台昆嵛山采到跷蝽科刺肋跷蝽属两头标本,经鉴定为1新种,现描述如下。模式标本存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1.无纹刺肋跷蝽Metacanthus acinctus,新种(图1—9) 体狭长,黄褐色。头长0.60mm,宽0.42mm;颊部长超过复眼直径;头顶鼓,前端下倾,中叶长于侧叶;头背面横沟将头分为前后两叶,前叶长于后叶(6:2.5),后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直腹长蝽族(半翅目:长蝽科:地长蝽亚科)的3个种的若虫进行了首次描述,即东方完缝长蝽Bryanellocoris orientalis Hidaka,长刺棘胸长蝽Primierus longispinus Zheng和短头细颈长蝽Vertomannus brevicollum Zheng,其中前二者为该属若虫的首次记述;本文还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对东方完缝长蝽Bryanellocoris orientalis Hidaka身体背面分布的浅色圆点的细微结构进行了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