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记述采自云岭南端大理苍山多齿鼠鼹Nasillus gracilis的古蚤属一新种,即荫生古蚤Paqlaeopsylla opacusa sp。nov。和怒山古蚤Palaeopsylla nushanensis Gong et Li,1992的雄性形态,文中对古蚤属短额种团brevifrontata-group的特征,主及其分布进行了讨论并列出了已知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了采自云南高黎贡山茸足蚤属的一新种——指形茸足蚤,新种Geusibia digitiforma sp. 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云南流行病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1987年底从滇西边陲高黎贡山南段西坡(约东经98°68′,北纬26°01′;海拔3,100米)的灰颈鼠兔贡山亚种Ochotona foerrsti sogoodi体采获的一新种(仅1)方形茸足蚤Geusibia quadrata。它近于微突茸足蚤G.minutipronula Zhang et Liu,1984及其宁陕亚种G.m.ningshanensis Zhang et Liu,1984,指形茸足蚤G.digitiforma Gong et Lin,1990和结实茸足蚤G.torosa Jordan,1932,但该新种基节臼鬃位置较低、抱器后腹突较短小、可动突后腹角显著地凸出和无窦、第9腹板后臂基部的腹膨宽大近似方形和阳茎钩突的端腹角较发达等综合特征可与其它近缘种区分。  相似文献   

4.
近从四川省阿坝州卫生防疫站一批待攀定的蚤类标本中,发现茸足蚤属Geusibia Jordan, 1932(蚤目:细蚤科)一新种,兹记述如下: 半圆茸足蚤Geusibia hemisphaera,新种 鉴别特征 本新种接近结实茸足蚤G. torosa Jordan, 1932,但在形态上有几个独有的特征,易与近缘种或本属其它种区别:(1)♂性可动突呈半圆形(不呈梨形、长梨形、或三角形),其后缘中段附近,密布小毛,其中有3~4根为短小亚刺鬃。(2)抱器后缘  相似文献   

5.
张志成  于心 《昆虫学报》1991,34(1):96-98
我们从陕西省南部大巴山(安康地区平利县千家坪林场,位于东经109°15′,北纬31°50′)采获一批蚤类标本,经鉴定其中有狭蚤属 Stenoponia Jordan et Rothschild,1911新种。根据其模式产地,命名为大巴山狭蚤,兹记述如下。 大巴山狭蚤 Stenoponia dabashanensis新种 鉴别特征 新种烦栉刺数和下唇须仅一节,与上海狭蚤 Stenoponia shanghaiensis Liu et Wu 1960 兰狭蚤 S. coclcstis Jordan et Rothschild, 1911 和短距狭蚤S. formozovi Ioff et Tiflov, 1934接近。但下列特征可以区别:1)第9腹板后臂近端部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采自运动漾苍山长毛鼹Tatlpalongirostris体的蚤类标本,首次对鼹古蚤PalaeopsyllatalpaeGongetFeng,1997雌性进行了记述。  相似文献   

7.
云南古蚤属一新种(蚤目:多毛蚤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于1992年4月和11月,在云岭山系的南端大理苍山两次采获一些古蚤属PalaeopsyllaWagner,1903标本,其中发现属于偏远古蚤种团(remotagroup)一新种。鼹古蚤Palaeopsyllatalpae新种(图1~4)鉴别特征:本新种(仅发现雄性)额突下骨化带较宽、第二颊柿刺通常呈剑状、第三颊林刺最长,端部呈细外状、第IX腹板端臂背缘近肘部无突起等特征应属偏远古蚤种团[‘-’j。比较而言:其前胸林利较直、共16根,第三颗柿刺中部膨大、可动突端部宽于基部,不动突具细纹等特征与贵真古蚤只hue士henae近缘而与其它种差异较大。与后者主要差别在于…  相似文献   

8.
记述异蚤蝇属1新种:双鬃异蚤蝇Megaselia bisetalis sp.nov..模式标本存放于沈阳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双鬃异蚤蝇,新种Megaselia bisetalis sp.nov.(图1~3)雄性额红褐至黑褐;额宽稍大于侧高;密布细毛;纵沟明显.触角上鬃4根,不等.前额间鬃几与触角上鬃同高.后额间鬃略低于后额框鬃,4根鬃等距排列.颊鬃2根,侧颜鬃5根.触角第3节黄褐色,端部褐;球形;芒具微毛.下颚须浅黄,具较长鬃.胸黄褐色,侧板略浅;小盾片 鬃1对,短毛1对;中侧片光裸.腹部腹面黄色;背板大部分黄褐色,尾器黑褐,生殖背板两侧各具长鬃1根.肛管黄色,端毛粗大.翅长1.04~1.10mm,前缘脉指数0.41 mm,各段比3.75∶1.75∶1.00.平衡棒黄褐.足黄色,前足胫节具前背刺1列;基跗节细长.中足胫节栅毛列达端部1/4,后背纤毛6根.后足胫节栅毛列完整,后背纤毛10根,缺前背纤毛.体长1.2mm.雌性体长1.2~1.6 mm.翅长1.3~1.4mm.前缘脉指数0.43,平衡棒褐色.腹背板褐色,腹面黄色.正模♂,广东顶湖,1992-04-24,刘广纯、王敏采;副模3♂♂,5♀♀,采集记录同正模.词源:新种种名据其尾器特点而拟.  相似文献   

9.
对自氏多毛蚤Hystrichopsylla(Hystroceras)zii Gong,1992雄性首次进行了记述。标本保存于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  相似文献   

10.
高黎贡山栉眼蚤属一新种(蚤目:多毛蚤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正达  黄文丽 《昆虫学报》1992,35(1):110-112
1987年10—12月,我们先后对滇西高黎贡山西坡的独龙江(贡山县)和片马(泸水县)两地进行了蚤类的区系调查,结果发现其中在片马雪山丫口附近采获的栉眼蚤属中华栉眼蚤亚属Ctenophthalmus subgenus Sinoctenophthalmus Hopkins & Rothschild,1966中有新种(此标本于次年4月在当地东坡又采获一批),兹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3.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8.
19.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20.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