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片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阿片肽研究已有20多年历史,1962年中国学者提出脑内存在吗啡有效作用位点的创见。70年代期间,先后发现各类阿片受体以及脑啡肽、β-内啡肽和强啡肽等阿片肽。90年代初,各类阿片受体的基因 克隆成功,随后又发现了孤啡肽,当前阿片肽研究正在继续。阿片受体的基因剔除、计算机的模拟结构分析、阿片类物质的镇痛与成瘾机制、寻找新的阿片肽及受体的基因克隆等均在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早期,科研人员成功克隆了μ、δ和κ3种经典的阿片受体基因,近两三年来又克隆出了孤儿(orphan)受体。目前的研究证实,这些阿片受体基因的调控主要分为转录调节和转录后调节。在转录水平上,最近的研究揭示了众多的转录因子、维生素A酸以及胞质分裂在阿片受体基因表达调控上的作用。转录后调控包括了对基因转录副本的选择性拼接,mRNA稳定性的改变以及翻译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20年来,人们已成功克隆了μ,δ和κ三种经典阿片受体的基因。最近克隆的孤儿(orphan)受体,其结构特征与阿片受体基本相同,并有高度的同源性,又被称为阿片受体样受体(opioidreceptorlike,ORL1)。进一步通过药理学特性的研究,提出每一种受体可能有不同的亚型,并发现了一些新型的ε、λ、ι和ζ阿片受体,而σ受体药理学特性与其它阿片受体明显不同,应不属于阿片受体的范畴。1.阿片受体1.1 μ受体亚型μ(MOR1)受体的基因与编码δ、κ受体和ORL1受体的基因大约有50%~70%的同源性。μ受体的两种剪接变异体(…  相似文献   

4.
阿片受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三种阿片受体的基因均已获得克隆。氨基酸序列表明,它们均属于G蛋白相关受体,彼此之间有很高的同源性,尤其是跨膜区和胞内环区。差异最大的部位在氨基端和羧基端以及胞外环区。与其它G蛋白相关受体比较,阿片受体和生长抑素受体有最大的同源性。阿片受体基因的克隆将大大促进人们对阿片类物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麻醉性镇痛药受体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药理系罗浩教授应邀于1980年8月访问上海、北京等地。在京期间进行两次学术演讲。现将其中之一报道如下。为什么要研究阿片受体近年来生物科学界对烟碱受体、胰岛素受体、阿片受体等的研究蓬勃开展。但并非每种药物的作用都经受体转递,例如巴比妥和酒精的作用就不一定经过受体。阿片类药物的作用具有立体构型特异性(L 型有效),微量药物即有效(如埃托菲的有效量为毫微微克分子水平),以及可被纳洛酮拮抗等特点,说明其药理作用过程中有受体参与。阿片受体的研究受到特别重视,是因为它与新型麻醉性镇痛药的设计以及吗啡耐受等问题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发现,吗啡、脑啡肽、β-内啡肽等可作用于不同的受体亚型,从而引起对此课题的更大兴趣。阿片受体研究中的两个重要进展本世纪40年代英国的 Beek 和 Kazy 对吗啡分子进行分割而研究其构  相似文献   

6.
谢国玺博士最近从人胎盘中克隆出一个具有阿片结合活性的受体,这是第一个克隆成功的阿片受体。阿片受体的存在最早是于70年代初基于药理学实验提出的,以后许多实验室又对阿片受体的生化特性做了大量的研究,并纯化出一些不同分子量的阿片受体,进一步证实了阿片受体的存在。尽管这些实验室一直在致力于阿片受体的  相似文献   

7.
δ阿片肽受体分子药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已成功地克隆出δ、μ、κ阿片受体 ,均属G蛋白偶联受体 ,有 6 5 %同源序列 ,仅 35 %序列决定其特异性。阿片受体最大的同源区是跨膜区 (transmembrane ,TM)和细胞内环 ,变化最大的区域在细胞外环及其氨基、羧基末端。近年来应用反义核酸技术、基因剔除、构建嵌合受体、基因定位突变、截短或缺失氨基酸突变等方法对阿片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1 .内源性与克隆δ阿片受体δ阿片受体广泛分布于脑内 ,但在不同的脑区其分布密度不同。体内药理学实验证明 ,δ阿片受体有两种亚型δ1和δ2 [1] ,但是其亚型没被…  相似文献   

8.
池志强 《生命科学》1998,10(2):90-93
阿片受体研究自1992年δ受体克隆成功,发展迅速,1993年μ、k受体也克隆成功。1994年发现阿片孤儿受体ORL-1,1995年即找到了ORL-1的内泊性本体Nociceptin。1996年成功地应用基因敲出技术制成缺乏μ受体基因的小鼠,证明吗啡镇痛及成瘾形成通过μ受体。1997年又发现了μ受体内源性配体endomorphine-1和endomorphine-2,我国学者研究成功的羟甲芬太尼的八  相似文献   

9.
1993年7月10~15日在瑞典Skovde市召开了1993年国际麻醉性药物研究大会(International Narcotic Research Conference,INRC)。这是20年前召开首届INRC以来一次最激动人心的盛会,会上宣布三类阿片受体(mu,delta,kappa)全部克隆成功。回顾1971年Avram Goldstein首先提出脑细胞膜上存在着立体构型特异性的阿片结合位点,到1973年三个实验室(瑞典的Terenius,美国的Pert & Snyder,以及Simon等)用放射受体分析法论证有阿片受体存在,至今已度过整整20年。从1983年首次克隆出乙酰胆碱N型受体,至今也已过去十年。在此期间先后有十余个实验室致力于纯化或克隆阿片受体。其中  相似文献   

10.
阿片受体研究自1992年δ受体克隆成功;发展迅速,1993年μ、κ受体也克隆成功。1994年发现阿片孤儿受体ORL-1,1995年即找到ORL-1的内源性配体Nociceptin(OrphaninFQ)。1996年成功地应用基因敲出技术制成缺乏μ受体基因的小鼠,证明吗啡镇痛及成痛形成通过μ受体。1997年又发现了μ受体内源性配体endomorphine-1和endomorphine-2。我国学者研究成功的羟甲芬太尼的八个立体异构体合成,发现F-9202和F-9204是当前μ受体选择性最高的配体。计算机模拟μ受体三维结构及定点突变工作证明Tyr-148及His-319是羟甲芬太尼的结合位点。这些进展反映了当前神经分子药理研究的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