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耕 《植物杂志》2011,(3):80-85
北京南海子,是麋鹿的科学发现之地,麋鹿的一度灭绝之地和麋鹿的成功回归之地。2011年,是麋鹿科学发现146周年、麋鹿曾于中国发生灭绝111周年和麋鹿回归祖国26周年。斗转星移,物是人非,麋鹿的失而复得竟与国运的荣辱兴衰息息相连,实在令人感叹: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相似文献   

2.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实现麋鹿回归大自然的目标,1993年和1994年,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石首麋鹿保护区)分别从北京麋鹿苑引入麋鹿30头(8♂,22♀)和34头(10♂,24♀)建立了繁殖种群。自2000年6月开始,作者每月一次(7-10d)实地监测石首麋鹿保护区内、外的麋鹿种群动态。到2006年产仔季节结束后,该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达522头,2006年产仔前性比为1∶1.22。用指数增长模型拟合种群增长曲线,1998年后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呈指数增长(Nt=84e0.226t),其瞬时增长率为0.226;1998年夏季长江暴发特大洪灾,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部分麋鹿逃逸到长江南岸,形成了自然野化麋鹿种群。该自然野化种群比保护区内麋鹿种群增长快,其瞬时增长率达到0.267。湖北石首和江苏大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种群的出生率和增长率差异显著,而两地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年均出生率(26.8%,P=0.010)和年均增长率(21.7%,P=0.038)均显著地高于江苏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种群的年均出生率(21.6%)和年均增长率(17.0%)。由于生境退化和人为干扰,当前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增长已开始出现密度制约迹象,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麋鹿的生存繁衍条件。  相似文献   

3.
雌性麇鹿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5月,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岁到5岁5个不同年龄阶段33头雌性麋鹿的体重(BW)、肩高(H)、头长(HL)、耳长(EL)、胸围(BR)、尾长(TL)、体长(BL)、后足长(ZL)进行测量,分别对体重与其余7项体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阶段,雌鹿的7个体尺和体重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体重与胸围、肩高和体长相关性较大.在1至2岁雌性麋鹿,体重增长速度较快,2岁为麋鹿外貌定型阶段,3~4岁麋鹿的性状第一主成分相似,说明雌性麋鹿的体成熟期是在3~4岁.  相似文献   

4.
迁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要内容, 是“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的目标之一, 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的战略任务和优先行动。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引至国外、国外圈养种群重引入国内、种群复壮、迁地保护、放归野外, 最终建立野生种群的历程。北京麋鹿苑自1985年重引入38只后, 于1991年就已恢复到60‒80只的麋鹿基础种群。种群扩大后, 逐年向外输出, 35年来共计输出546只, 苑内数量维持在150只左右。江苏大丰1986年引入麋鹿39只, 于1990年达到78只的基础种群, 2019年底种群数量发展至5,016只, 是建群时的129倍。大丰自1995年开始向外输出麋鹿, 至2020年底共计输出164只。麋鹿分布点从重引入时的2个发展至2020年的81个, 已几乎全面覆盖麋鹿灭绝前原有的栖息地。其中野生种群分布在6处, 数量总计达2,855只。中国麋鹿野生种群的重建是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回归自然的典范, 为全球野外灭绝野生动物种的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然而, 当前麋鹿保护也遇到诸多挑战: (1)尚没有国家层级的麋鹿保护整体规划, 缺乏统一的监测平台与规范; (2)麋鹿遗传多样性匮乏, 种群抗风险能力差; (3)野生种群分布不广, 且数量较小, 不利于野生种群的稳定性; (4)麋鹿种群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凸显, 不利于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 (5)麋鹿保护缺乏国际交流机制, 不利于麋鹿相关研究的国际交流。因此, 麋鹿的保护和研究仍任重道远, 今后需加强各地麋鹿种群生态监测, 建立麋鹿共享数据库; 采用技术手段增加遗传多样性, 建立麋鹿种质资源库; 建立更多野生种群, 以增加麋鹿野生种群的稳定性, 使这一野外灭绝物种能够真正实现自然回归。  相似文献   

5.
本书是根据1978年5月3—5日在美国维几尼亚州的保护研究中心(Front Royal,Virginia)举行的一次专门关于麋鹿生物学和管理的工作会议成果而出版的。 全书共11章,由13位作者分别撰写。作者姓名及地址见本书会议出席者名单。本书由(Marquesof Tavistock)侯爵撰写序言,他是世界上唯一散放麋鹿群的拥有者。  相似文献   

6.
麇鹿幼仔的活动同步性与同性聚群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动物幼体从出生到性成熟这段时间存在生理和行为上的巨大变化。麋鹿幼仔出生1周内,与成鹿和其它仔鹿呈隔离状态,且藏卧于隐蔽处,母鹿哺乳是引起幼仔活动的主要因素。本文旨在探讨麋鹿雌雄幼仔之间的聚群倾向和活动同步性指数。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地点和对象本研究在北京麋鹿苑内进行。麋鹿苑面积60hm2,1999年有麋鹿近160头。植被优势种类为蟋蟀草(Eleusineindica),画眉草(Eragrostiscilia nensis),马塘(Digitariasangunalis)和狗尾草(Se tariaviridis)等。年均气温13 1℃,1月平均气温-3 4℃,7月平均气温26 4℃。年…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散养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种群密度制约的调控机制,1993–2013年,我们以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的散养麋鹿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区直接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数量,计算种群增长率、死亡率、存活率和产仔率等参数,对麋鹿种群的发展是否受到密度制约影响以及作用于哪些种群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首麋鹿保护区散养麋鹿种群的发展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稳定增长阶段(1993–1997年)、快速增长阶段(1998–2006年)、缓慢增长阶段(2007–2009年)、迅速下降阶段(2010年)和种群恢复阶段(2011–2013年)。1993–1997年,种群增长率为16.60±3.10(%),而死亡率为4.34±0.93(%);1998–2006年,种群增长率增加为28.98±3.62(%),死亡率为4.35±2.31(%);2007–2009年,种群的增长率下降为7.36±1.64(%),而死亡率增加为6.32±2.85(%);2010年种群暴发传染性疾病,数量急剧下降;2011–2013年,种群增长率增加为10.95±4.04(%),而死亡率下降为5.70±2.03(%)。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种群密度与增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612,P=0.0050.01),与产仔率也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02,P=0.0000.01),与死亡率的相关性不显著(r=0.425,P=0.0620.05)。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2010年之前(1993–2009年)和之后(2011–2013年)的成、幼体存活率分别为95.40±1.56(%)、95.79±1.80(%)和96.67±0.92(%)、94.04±2.20(%),两者差异不显著(成体:t=–0.503,df=8,P=0.6280.05;幼体:t=0.558,df=8,P=0.5920.05),这说明密度制约因素未对石首麋鹿保护区散放麋鹿种群的存活率产生明显影响。从2003年起,种群受到密度制约机制的调控,主要表现为产仔率下降,同时也受到了洪水、疾病和人类干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针对目前石首麋鹿保护区散养麋鹿种群面临的密度制约和环境容纳量等问题,我们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化石》1975,(1)
我国的麋鹿(又称四不像鹿)是一种珍贵的动物,今天只在动物园中驯养,可是在古代,却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大批生活着。在北京附近,曾发现几十万年前的麋鹿化石;在河南安阳,曾发现殷商时代的麋鹿骨胳。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地区也多次发现古代的麋鹿骨胳。一九七○年海安县章郭公社出土一对麋鹿  相似文献   

9.
大丰野放麇鹿生境中芦苇和互花米草的营养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9月-2009年7月,对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放麋鹿生境中食源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营养成分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5条样线上的样点分别采样,对互花米草和芦苇的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及中性洗涤纤维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粗蛋白含量为8.09%,酸性洗涤纤维为36.34%,中性洗涤纤维为69.82%;而芦苇的年度粗蛋白含量为2.84%,酸性洗涤纤维为45.99%,中性洗涤纤维为77.78%;大丰野放麋鹿生境中互花米草的营养成分含量比芦苇高,可见,互花米草是野放麋鹿的喜食植物.  相似文献   

10.
休情状态下圈养麋鹿昼间冲突行为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休情期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冲突行为与等级序位的关系以及冲突行为的促发因素,于2015年4月、11月和2016年12月采用扫描取样法对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圈养麋鹿昼间冲突行为进行了观察,共记录到1 452次冲突行为。结果显示:同年龄阶段雄鹿的等级序位高于雌鹿;同性别的成年体壮个体的等级序位高于未成年个体;麋鹿昼间冲突行为的表达方式与麋鹿自身体表特征有关,冲突行为的表达方式在硬角期、脱角生茸期和茸角硬化期3个阶段之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休情期因争夺食物资源发生冲突行为的比例最高(61.55%),从动者的行为以采食行为比例最高(36.61%),3个阶段之间和上、下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休情期内冲突的激烈程度偏低,从动者反抗次数少(20.25%)。本文为大丰麋鹿种群的饲养、管理与驯化,以及麋鹿迁地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