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寄主挥发物、叶色在B型烟粉虱寄主选择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温条件下,研究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对不同寄主植物和颜色的行为趋性。笼罩实验的结果显示,烟粉虱雌虫对共存的5种寄主植物偏好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表现为对番茄的趋性最强(35·0%),甘蓝次之(27·7%),烟草和棉花再次之,辣椒最低(7·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烟粉虱数量在番茄上逐渐增加,在甘蓝上呈下降趋势,在烟草、棉花和辣椒上变动幅度不大,但数量总体上仍是番茄(48·8%)>甘蓝(18·4%)>烟草、棉花>辣椒(3·4%)。但烟粉虱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量则表现为:甘蓝>番茄>棉花、烟草>辣椒;其中甘蓝和番茄上卵量分别占总卵量的56·8%和28·2%;而烟草、棉花和辣椒上的卵量均不到总卵量的6·0%。"Y"型嗅觉仪进一步测定表明:寄主植物番茄和甘蓝气味对烟粉虱具有显著引诱作用,且表现为番茄>甘蓝,辣椒不具引诱作用;烟粉虱对3种植物(番茄、甘蓝、辣椒)的叶片颜色均有显著趋性,选择率在75%左右,但在三者之间的趋性差异不明显;烟粉虱雌虫对黄色和绿色均具有显著趋性,且对黄色的趋性显著大于对绿色的趋性,但对红色无趋性。综合分析表明,在对寄主定向和定位过程中,B型烟粉虱的视觉和嗅觉均起作用,但在对同种颜色(绿色)的寄主进行选择和定位的过程中,嗅觉起主要作用,而对不同种颜色(红、黄、绿)的选择和定位时,其视觉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明确芹菜挥发物对烟粉虱的驱避作用,应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和GC/MS分析,对芹菜植株挥发物进行了鉴定,分别用1 000 mg/m~3、2 000 mg/m~3和4 000 mg/m~3的柠檬烯、α-蒎烯和β-石竹烯3种物质对烟粉虱的嗅觉反应进行了测定,在此基础上,应用4 000 mg/m~3的柠檬烯和α-蒎烯作为驱避剂分别进行模拟大棚辣椒的驱虫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芹菜茎叶中的挥发物在种类和含量上均有差异,苗期芹菜茎叶中分离到挥发物14种,而抽薹期芹菜茎叶中分离出20种,且包含苗期的全部物质;苗期茎叶中柠檬烯和α-蒎烯的相对含量高于抽薹期。嗅觉实验发现,较高浓度的柠檬烯和α-蒎烯对烟粉虱具有较强的驱避作用,而β-石竹烯对烟粉虱的驱避作用不明显。柠檬烯田间驱虫试验研究表明,在一端开口的小区中,柠檬烯对田间辣椒烟粉虱的驱避效果随着距离的延长而下降。在开口的一端再种苘麻诱集植物,处理4 h后,第1行、第4行和第7行的虫口减退率分别比没有诱集植物的提高了13.19%、78.43%和122.85%。小区远端封闭时,驱避剂附近的辣椒上烟粉虱虫量下降,但烟粉虱聚集在小区的远端辣椒上。α-蒎烯与柠檬烯对不同小区辣椒上的驱虫作用基本一致,但驱虫效果较柠檬烯弱。结果证明柠檬烯和α-蒎烯是芹菜重要的驱烟粉虱的活性物质。大棚中应用驱避剂驱虫时,必须有烟粉虱的迁出通路,或有诱集避难场所供烟粉虱栖息。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寄主植物挥发物在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 (Goeze)搜索猎物过程中的作用, 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多异瓢虫成虫对来自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 健康植株、 有蚜植株及蚜害植株本身的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 高密度蚜虫(≥700头/L)、 有蚜植株以及密度≥400头/盆的蚜虫为害诱导的黄瓜挥发物和密度≥200头/盆的蚜虫为害诱导的搅瓜挥发物对多异瓢虫成虫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 而低密度蚜虫(≤500头/L)和健康植株挥发物没有引诱作用。应用动态顶空收集法提取健康植株、 有蚜植株及蚜害植株的挥发物, 进行气质联用仪分析鉴定。结果表明, 从黄瓜健康植株、 蚜害植株和有蚜植株中分别鉴定出8, 12和18种挥发物, 主要组分为十八烯、 E-5-二十碳烯、 正十六烷和正十七烷, 诱导出的新组分为对二甲苯、 邻二甲苯、 正十三烷、 α-法呢烯、 雪松醇、 正十八烷、 正二十六烷及7种未知种类; 从搅瓜健康植株、 蚜害植株和有蚜植株分别鉴定出11, 18和20种挥发物, 主要组分为石竹烯、 十八烯、 正十六烷和正十七烷, 诱导出的新组分为苯乙烷、 对二甲苯、 间二甲苯、 α-蒎烯、 正十四烷、 长叶烯、 α-石竹烯及2种未知种类。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挥发物中引诱多异瓢虫的有效组分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烟粉虱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和适应性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在田间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对不同寄主植物选择性和适应性,本实验在室内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烟粉虱对13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随后对田间随机排列种植的这13种寄主植物依照测试结果由强到弱依次拔除(拔除次序为茄子、番茄、黄瓜、辣椒、棉花、茼麻、西葫芦、油菜、花菜、小青菜、莲花白、胡萝卜和苦瓜),每次拔除间隔时间为5 d,结果显示:田间第一次调查的结果与室内选择性测试结果一致;随着最适宜寄主的拔除,烟粉虱成虫数量在与其引诱力相近的一种或几种寄主上的略有增加,而其它植物上却没有大的变化,这表明随着最适宜寄主的拔除,烟粉虱成虫会重新分布,但趋向分布于引诱力相对较强的寄主植物;随着寄主植物的拔除,烟粉虱卵、若虫和蛹在引诱力较强的植株上均有所增加;但西葫芦拔除之后其余植株上烟粉虱卵、若虫和蛹的数量没有明显变化;小青菜拔除后,其余植株上烟粉虱卵、若虫和蛹的数量又有所增加。这表明随着最佳寄主的拔除,烟粉虱会趋向选择于引诱力相对较强的寄主植物产卵,当烟粉虱从嗜好性强的植物转移到嗜好性弱的植物时,产卵适应会滞后于取食适应。但整个实验过程中苦瓜上的烟粉虱上成虫、卵、若虫和蛹的数量均变化不大,苦瓜上的成虫应属偶然分布其上,烟粉虱成虫并不取食苦瓜,苦瓜对烟粉虱有趋避作用。本实验模拟田间种植模式,因此实验结果对田间种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B型烟粉虱在甘蓝、西葫芦和辣椒上的刺吸取食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岳梅  罗晨  郭晓军  张芝利 《昆虫学报》2006,49(4):625-629
利用刺吸电波技术(EPG)记录了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在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qitata、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和辣椒Capsicum annuum L.上的刺吸取食波形。结果表明,3种寄主植物的适合度为甘蓝>西葫芦>辣椒。在所观察的25头烟粉虱中,到达甘蓝、西葫芦和辣椒韧皮部的个体数分别为24、19和15,其中持续吸食头数为22、10和1。在第一阶段(从刺吸开始到第一个E(pd)1出现),烟粉虱在甘蓝、西葫芦和辣椒3种植物上非刺探时间所占比例分别为9.59%、23.55%和36.97%,三者差异显著; 在第二阶段(从第一个E(pd)1出现到第一次韧皮部持续吸食),烟粉虱在甘蓝和西葫芦上所考察的4个指标无显著差异; 在第三阶段(从第一次韧皮部持续吸食至记录结束),烟粉虱在甘蓝上第一次韧皮部持续吸食后的刺探次数(4.73)显著低于在西葫芦上的刺探次数(13.40)。在自由状态下,烟粉虱60 min内在甘蓝、西葫芦和辣椒上留存粉虱的百分比分别为100%、88%和28%,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依据EPG记录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淡色斧瓢虫对烟粉虱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振  任顺祥  姚松林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0):1928-1932
研究了淡色斧瓢虫对烟粉虱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淡色斧瓢虫对烟粉虱的功能反应呈Holling Ⅱ型.随着猎物龄期的增加,淡色斧瓢虫成虫的寻找效率(a)逐渐降低,处置时间(Th)依次延长;随着淡色斧瓢虫幼虫龄期的增加,其对烟粉虱卵的寻找效率逐渐提高,处置时间依次缩短.淡色斧瓢虫成虫对烟粉虱卵的捕食效应随捕食者间干扰作用的增加而下降,捕食作用率(E)与淡色斧瓢虫数量(P)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即E=0.5205P-0.6631.温度对淡色斧瓢虫的捕食效应影响显著,寻找效率和处置时间与温度间的函数关系为:a=- 0.0002T3+0.0166T2-0.3492T+3.2329,Th=4×10-7T3-3×10-5T2+0.0006T-0.0009.  相似文献   

7.
烟粉虱在七种寄主植物上的生命表参数分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在恒温25℃下,组建了烟粉虱在黄瓜、茄子、番茄、烟草、辣椒、甘蓝和菜豆等7种寄主植物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烟粉虱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存活曲线差异明显,各寄主植物上以1,2龄若虫和成虫死亡率最高,3龄和伪蛹期死亡较少甚至不死亡;各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的内禀增长率在0.2445~0.3424之间,以番茄上的rm最大,菜豆上的rm最小。讨论了烟粉虱的发展趋势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了发现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具有引诱活性的寄主植物嫩梢挥发物,采用Y型嗅觉仪在室内测定柑橘木虱对12种寄主植物嫩梢及其挥发物成分的趋性反应,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和气-质联用分析技术(GC-MS)分析鉴定嫩梢挥发物的共同成分.结果表明,柑橘木虱对九里香Murraya exotica、沙田柚Citus maxima'Shatian You'、红肉酸柚Cgrandis'Hongrousuan You'、HB柚Citus grandis'HB'、高斑柚Citus grandis'gaoban You'和纽荷尔脐橙Citus sinensis'Newhall'6种植物嫩梢具有显著的趋性反应,选择率分别为66.70%、66.04%、63.77%、63.86%、61.67%和60.35%.从寄主植物嫩梢中鉴定出8种挥发物共同成分,分别为α-石竹烯、(-)-β-石竹烯、萜品油烯、芳樟醇、(+)-α-蒎烯、3-蒈烯、D-柠檬烯和γ-松油烯.柑橘木虱对8种植物挥发物成分均有一定的趋性,其中对浓度为10μL/mL(-)-β-石竹烯和D-柠檬烯的选择率分别为73.20%和71.88%,对浓度为1μL/mL芳樟醇的选择率为79.19%.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柑橘木虱引诱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粉虱蜜露是粉虱寄生性天敌搜索寄主的主要利它素源。应用离子色谱分别对甘蓝与黄瓜上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B-biotype)蜜露以及黄瓜上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蜜露的接触性利它素糖和氨基酸组分和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种粉虱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蜜露均富含糖和氨基酸,其中糖含量占绝对优势,甘蓝上B型烟粉虱蜜露、黄瓜上B型烟粉虱蜜露和黄瓜上温室白粉虱蜜露中的糖含量分别是相应氨基酸含量的42.5、2.6和5.4倍,其中糖类物质中又以寡糖含量占绝对优势,分别占89.3%、81.7%和88.2%。不同寄主植物和粉虱种类显著影响蜜露中糖和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其中,甘蓝上B型烟粉虱蜜露中的寡糖以二糖占优势,占97.3%;二糖中又以蔗糖异构糖和松二糖占优势,分别占52.7%和35.4%。黄瓜上B型烟粉虱蜜露和温室白粉虱蜜露寡糖中以三糖和四糖占优势,分别占73.1%和85.4%;优势糖水苏(四)糖和松三糖分别占40.3%和 26.2%及49.9%和27.0%。甘蓝上B型烟粉虱蜜露中氨基酸以丙氨酸占优势,含量为66.5%;而黄瓜上B型烟粉虱及温室白粉虱蜜露中氨基酸以甘氨酸含量最高,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8.2%和51.7%。应用GC-MS对甘蓝上B型烟粉虱蜜露和黄瓜上温室白粉虱蜜露挥发物组分的鉴定结果显示,两种粉虱蜜露中共同含有的主要挥发物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室内测定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对水稻单一挥发物和混合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研究水稻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效果,为进一步探索信息化合物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醇类、酮类、酚类、醛类、烯类和吲哚类等12种水稻单一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效果,利用引诱效果显著的单一化合物进行特定浓度的混配,进而测定稻虱缨小蜂对混合水稻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单一挥发物中,香叶基丙酮(0.1 mg/L)、2-庚醇(1 mg/L)、正壬醇(10 mg/L)和β-石竹烯(0.01 mg/L)对稻虱缨小蜂有显著的引诱效果;对具有引诱效果的单一挥发物进行混配发现,No.1,No.3,No.4和No.10这4种组合的混合物对稻虱缨小蜂的行为有显著的影响。【结论】水稻挥发物能够影响稻虱缨小蜂的行为反应,但其引诱效果受挥发物种类、浓度和混配比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烟夜蛾和棉铃虫对高浓度烟草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寡食性的烟夜蛾Helicoverpa assulta (Guenée)和广食性的棉铃虫H. armigera (Hübner)是夜蛾属Heliothis的两近缘种昆虫。主要的农作物中,棉花和番茄上极少发现烟夜蛾,而辣椒上几乎没有棉铃虫,只有烟草均为二者所嗜食,也唯独在烟草上它们可以稳定共存。为明确植物挥发物对昆虫寄主定向和选择行为的影响,本文运用触角电位(EAG)和风洞技术,测定了两种夜蛾的处女雌蛾、交配雌蛾及雄蛾对20种高浓度(0.1 mol/L)烟草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烟夜蛾和棉铃虫对测试的烟草挥发物均可产生EAG反应,而且都表现出绿叶气味>脂类和芳香化合物>单萜、倍半萜和杂环化合物的总体反应趋势;两种夜蛾对多数化合物的EAG反应既无显著的种内性别差异,也无显著的种间差异,表明二者嗅觉神经系统对寄主气味图谱的识别和感受能力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对寄主植物的化学信息产生相同的“理解”;二者的行为反应结果与EAG反应结果基本一致,即两种夜蛾受到的嗅觉刺激与产生的行为反应具有统一性,结合两种夜蛾寄主范围的差异,推测烟草挥发物主要影响两种夜蛾的寄主定向行为,而寄主选择行为可能更依赖于二者与植物接触后对植物理化性质的评价过程。  相似文献   

12.
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常被用于表达杀虫和抗菌蛋白.为了探讨苏云金芽胞杆菌B. thuringiensis营养期杀虫蛋白基因(vip3A)在枯草芽胞杆菌中的表达情况,促进杀虫防病工程菌构建,将枯草芽胞杆菌168菌株核糖体小亚基S4蛋白基因的启动子与苏云金芽胞杆菌WB7菌株vip3A基因的编码序列连接,插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与枯草芽胞杆菌穿梭载体pAD123,得到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ADpvip,将重组质粒转化枯草芽胞杆菌标准菌株168和分离自辣椒体内的生防内生枯草芽胞杆菌BS-2菌株中,获得工程菌株.SDS-PAGE分析表明在枯草芽胞杆菌168菌株的部分工程菌株中有约88 kDa大小的VIP条带,而BS-2的工程菌株中未见相应的条带,表明Vip3A蛋白仅在168菌株中表达.生物测定表明有5株168的工程菌株(168vip1-4,6)表现较高的杀虫活性,工程菌株发酵稀释液(约107CFU/mL)处理的小白菜叶片饲喂斜纹夜蛾2龄幼虫72 h的杀虫效果可达87.64%~92.13%,但vip3A基因转入内生枯草芽胞杆菌BS-2中不表现杀虫作用.毒力测定表明168vip2菌株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72 h的LC50为0.0194 mL/mL.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基因在枯草芽胞杆菌中的表达构建杀虫防病工程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棉花叶片性状(厚度和油点密度)与其对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抗性的关系,以期为棉花抗盲蝽品种(系)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用对绿盲蝽有不同抗性的20个棉花品种(系)为材料,分别测定其叶片厚度、表皮层厚度和油点密度。结果表明:晋棉26、冀丰989、常D、亚洲棉对绿盲蝽表现为高抗;棉花叶片厚度、表皮层厚度和油点密度在不同生长期均有差异;棉花对绿盲蝽的综合抗性指数与其铃期叶片表皮层厚度和油点密度有显著相关性(y=20.673+0.415x,R2=0.305,P=0.012;y=1.049+0.049x,R2=0.207,P=0.044)。结果显示,在一定的生长期,叶片表皮层厚和多油点棉花品种可以减少绿盲蝽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玉米螟赤眼蜂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源于寄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鳞片、卵表以及不同生理阶段的雌蛾附腺的不同浓度的提取物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并对其引诱作用大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亚洲玉米螟鳞片的正己烷提取物在0.5 mg/mL和 1 mg/mL浓度时对玉米螟赤眼蜂有明显的引诱作用; 寄主卵的正己烷提取物在5块卵/mL和10块卵/mL浓度时对玉米螟赤眼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而在40块卵/mL浓度时对玉米螟赤眼蜂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 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交配未产卵和产卵后前期的雌蛾附腺提取液有反应,而对处女蛾和产卵后期的附腺提取液没反应。卵表提取物和附腺提取物比鳞片提取液对赤眼蜂引诱作用强,两者对赤眼蜂的引诱作用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对不同抗性和虫害处理棉花的选择趋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和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对不同抗性和虫害处理棉花的选择趋性,为棉盲蝽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抗性棉花品种BR-S-10(抗性品种)和感性棉花品种科林08-15(感性品种),以及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分别危害处理后的该两种棉花植株为试验材料,以纯净空气为空白对照,共成对设置15个气味源组合,采用“Y”型昆虫嗅觉仪室内研究了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对不同抗性和虫害处理棉花的选择趋性。结果表明,绿盲蝽显著选择感性品种、中黑盲蝽危害感性品种和绿盲蝽危害感性品种。中黑盲蝽显著选择绿盲蝽危害感性品种、中黑盲蝽危害感性品种和感性品种。总的来说,两种棉盲蝽趋向于选择敏感棉花品种,抗性棉花品种对供试昆虫有显著趋避性;绿盲蝽显著趋向选择中黑盲蝽危害感性品种和绿盲蝽危害感性品种,中黑盲蝽显著趋向选择绿盲蝽危害感性品种和中黑盲蝽危害感性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三种内寄生蜂寄生对小菜蛾幼虫精子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寄生蜂寄生可能会引起寄主的寄生性去势。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与菜蛾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 Kurdumov (膜翅目: 姬小蜂科)、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 Hellén (膜翅目: 姬蜂科)、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 (Kurdj.) (膜翅目: 茧蜂科) 3个寄生体系,利用形态学方法和蛋白质技术,研究了寄生对小菜蛾幼虫精子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菜蛾啮小蜂寄生对寄主的精子发生过程没有影响。半闭弯尾姬蜂寄生造成寄主精母细胞的细胞核畸形,精细胞的染色质超浓缩并趋向核膜,但能形成少量的精子;半闭弯尾姬蜂寄生会导致寄主精巢总蛋白的含量显著下降。菜蛾盘绒茧蜂寄生对小菜蛾幼虫精子发生的抑制程度最强,被寄生寄主的精母细胞出现肿胀,核膜皱缩,胞质中的线粒体发生病变;精细胞的染色体也出现超浓缩并趋向核膜,大量的精子溶解,无正常的精子形成;其精巢总蛋白含量的下降程度比姬蜂寄生的更为明显,且导致分子量为63.4 kD的主蛋白缺失。  相似文献   

17.
苜蓿盲蝽气味结合蛋白基因Alin-OBP1的克隆及表达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证据表明昆虫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 OBPs)与其嗅觉识别密切相关,起着运输外界脂溶性气味分子通过嗅觉感器淋巴液到达嗅觉受体的关键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OBPs在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 (Goeze)嗅觉识别中的作用,本研究首次克隆了苜蓿盲蝽气味结合蛋白基因Alin-OBP1 (GenBank序列号GQ477022). 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438 bp, 编码145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5.69 kDa,等电点为5.01,N-末端疏水区包含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蛋白特征分析表明,该基因翻译后的蛋白质具有昆虫气味结合蛋白的典型特征,即氨基酸序列中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利用RT-PCR和Real-time PCR技术对Alin OBP1在苜蓿盲蝽成虫不同组织和各个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Alin-OBP1几乎全部在触角中表达.不同发育阶段Alin-OBP1表达量不同,在5龄若虫和成虫阶段表达水平最高.结果提示Alin-OBP1可能在苜蓿盲蝽感受包括性信息素在内的外界化合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 CYP6B7基因的克隆与融合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色素P450 CYP6B7被推测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有关,但至今尚无CYP6B7参与杀虫剂代谢方面的直接证据。为揭示CYP6B7的代谢功能,作者以棉铃虫幼虫基因组DNA 为模板,以CYP6B7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出包含321 bp内含子的CYP6B7基因。用反向PCR的方法消除内含子,获得包含完整的CYP6B7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将CYP6B7基因与pMAL-c2X载体连接,并转化E.coli TB1细胞,在IPTG诱导下,CYP6B7能与载体基因编码的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在大肠杆菌中融合表达,表达产物经直链淀粉(amylose) 柱亲和层析分离洗脱后,得到SDS-PAGE电泳纯的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19.
两近缘种烟草上棉铃虫种群适合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在室内和自然条件下,比较研究了普通烟草和黄花烟草两种不同寄主植物上棉铃虫生长发育、食物转化和利用及种群增长情况。结果表明: (1) 室内26±1℃、75%±5% RH和16L∶8D光周期条件下,与普通烟草相比,黄花烟草上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1龄和2龄幼虫的存活率及雌蛾产卵量显著下降,种群净增殖率(R0=30.5374)和内禀增长率(rm=0.0951)减小;(2) 6龄幼虫对两种烟草的近似消化率及其相对生长率无显著差异,但对黄花烟草的利用率和转化率显著下降,相对取食量显著提高;(3) 第2代棉铃虫在普通烟田的种群增长(I=1.9922>1)比黄花烟田(I=1.1581>1)快,“烟草和其他”对种群起主要控制作用,特别是对低龄幼虫;第3代棉铃虫在普通烟田的种群增长有所减慢但仍呈上升趋势(I=1.5994>1),而在黄花烟田则呈下降趋势(I=0.6434<1),低龄幼虫受烟草抗性和雨水等的影响较大,高龄幼虫被病菌感染的数量增多。这些结果表明,与普通烟草相比,黄花烟草不适合棉铃虫种群的增长和繁殖。  相似文献   

20.
冯从经  郭晓丽  翟会峰 《昆虫学报》2010,53(12):1404-1409
为研究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幼虫体内酚氧化酶原激活蛋白酶(prophenoloxidase activating proteinase, PAP)表达调控的分子机理, 本研究根据不同昆虫酚氧化酶原激活蛋白酶基因序列的保守区域, 设计合成简并引物, 采用RT-PCR技术从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中扩增出PAP的一段cDNA片段, 大小为509 bp, 编码169个氨基酸, 预测分子量为18.7 kD, 理论等电点(pI值)为5.1。该基因序列中含有丝氨酸蛋白酶样结构域中保守的催化三联体, 不含发夹结构域。BlastP分析结果表明: 该片段的氨基酸序列与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 PAP-3和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发夹型蛋白B1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 为47%; 与烟草天蛾PAP-2、家蚕Bombyx mori PPAE、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PPAE-3、 蓖麻蚕Samia cynthia ricini PAP和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丝氨酸蛋白酶7的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45%, 45%, 44%, 43%和41%。构建系统发育树, 对其进化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显示: 亚洲玉米螟PAP与烟草天蛾PAP-3和斜纹夜蛾PPAE-3的亲缘关系较近, 与黑腹果蝇丝氨酸蛋白酶7和冈比亚按蚊发夹型蛋白B1的亲缘关系较远。这些结果说明克隆得到的cDNA片段为亚洲玉米螟幼虫PAP基因靠近羧基端的部分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