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线毛萤叶甲     
张润志 《昆虫知识》2012,(2):369-369
<正>线毛萤叶甲Pyrrhalta lineola(Fabricius),也称黄褐萤叶甲,据文献记载主要为害柳树、榛树和赤杨。该虫分布于日本、奥地利、比利时、捷克、英国和俄罗斯等欧洲大部分地区以及我国吉林省。线毛萤叶甲以成虫在树皮缝内聚集越冬,有时虫量非常大。封面照片为作者2011年9月25日拍摄于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成千上万只成虫聚集在杨树、桦树、枫香等大树的树皮缝内。据薛怀君博士和杨星科研究员2010年报道毛萤叶甲属超过110种。该种学名承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杨星科研究员鉴定,并得到葛斯琴博士和薛怀君博士的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相似文献   

2.
<正> 粟叶甲Oulema tristis(Herbst)又名谷子负泥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在陕北主要为害谷子和糜子,偶而为害小麦、高粱、玉米。 该虫在延安地区一年发生一代,越冬成虫于5月下旬开始活动,6月中、下旬产卵于谷子、糜子叶背面,卵期  相似文献   

3.
<正> 波纹角胫叶甲Gonioctena flexuosa Baly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总科(Chrysomelidea)、叶甲科(Chrysomelidae)、叶甲亚科(Chryso-melinae)。该虫在庐山,专为害庭园观赏植物紫藤。1979年庐山植物园的紫藤嫩芽遭到波纹  相似文献   

4.
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为杂食性鞘翅目害虫。近年来,该虫对我国农业的为害呈加重趋势,本文对双斑萤叶甲基因组进行调研及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的全基因组测序提供参考,并为双斑萤叶甲线粒体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文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对单只雌性双斑萤叶甲进行双末端测序,测序结果表明:双斑萤叶甲基因组大小约为2.4 Gb,重复序列含量约为52.61%,杂合率为0.67%,GC含量为30.29%。双斑萤叶甲基因组较大,但其基因组的杂合率和GC含量较低。利用基因组测序原始数据,借助NOVOPlasty软件直接提取基因组中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进行组装,获得16 299 bp的双斑萤叶甲线粒体基因组。通过MITOS软件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注释,斑萤叶甲线粒体基因组共有37个基因,包括13蛋白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及2个核糖体RNA基因,以及1个非编码的控制区。其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方式与果蝇的模式排列相同,并未发生基因重排。进一步利用线粒体COX1蛋白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为双斑萤叶甲隶属于鞘翅目、多食亚目、叶甲科、萤叶甲亚科的分类地位提供了分子依据。并初步发现鞘翅目内各个物种遗传距离相对于昆虫纲下其它目的各个物种之间遗传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5.
谢成君 《昆虫知识》1992,29(1):21-22
该虫在当地1年1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4月中下旬出土,5月中旬为发生为害盛期,主要为害豌豆、亚麻、瓜类等作物幼苗。成虫的发生消长除和一定温度有关外,更大程度和降水量、湿度关系更为密切,降水多时,发生较轻。据该虫习性,利用溴氰菊酯、敌马粉等药剂和初发叶的杨、榆、柳树枝药液浸后诱杀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6.
两种棉花新象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养昌 《昆虫学报》1974,(4):482-486
本文记述了两种棉花象虫。依据棉区昆虫工作人员的观察,棉尖象Phytoscaphusgossypii(新种)为害幼苗,能咬断嫩尖,影响棉苗正常发育。它也为害蕾铃期的叶片、苞叶、嫩尖、花蕾等部分。除棉花外,此虫还为害玉米、大豆、大麻等作物的幼苗。它发生于关中、华北、苏北、内蒙古、甘肃等地区。 棉小卵象Calomycterus obconicus(新种)就是刘国士、范秉法1934年报道过的棉小象鼻虫Calomycterus sp.。据他俩的观察,此虫主要为害幼苗,能咬断叶柄,蚕食落叶,有时竟把整块棉田的幼苗、叶片全部咬断,仅剩下顶芽。其为害程度可想而知。在幼苗生出前,它为害桑树嫩芽,所以桑园附近的棉田先受其害。此虫分布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即太湖周围。其危害早在1934年前便引起人们的注意,并由刘国士、范秉法报道了对其生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宋新华  肖乃康 《昆虫知识》1993,30(4):236-237
<正> 桑黄米萤叶甲Mimastra cyanura(Hope)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成虫是危害桑树新梢嫩叶的一种主要害虫。据1985~1987年的调查,该虫在四川全省蚕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过去对桑黄米萤叶甲的研究仅限于成虫的习性及药物防治,对其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北地区大豆主要食叶性害虫种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健  赵奎军 《昆虫知识》2010,47(3):576-581
2005~2007年,对大豆食叶性害虫种类开展了系统调查。共发现5目、15科、29种害虫。大豆蚜Aphisglycines Matsumura、茄无网长管蚜Acythosiphon solani(Kaltenbach)、豆黄蓟马Thrips nigropilosus Uzel、二条叶甲成虫Monolepta nigrobilineata(Motsch.)、双斑萤叶甲成虫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大造桥虫Ascotis selenaria Schiffermüller et Denis幼虫及豆卜馍夜蛾Bomolocha tristalis Lederer幼虫为主要食叶性害虫。其中,大豆蚜、茄无网长管蚜田间发生较早,6月上旬已有发生;大造桥虫幼虫、豆卜馍夜蛾幼虫发生较晚,6月下旬后田间始见发生。豆黄蓟马成虫危害期为6月上旬至9月上旬,若虫危害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下旬。二条叶甲成虫的危害期为6月上旬至9月下旬,双斑萤叶甲成虫发生期为7月上旬至9月上旬。  相似文献   

9.
张英健 《昆虫学报》1965,(6):613-616
水稻食根水叶甲(Donacia provosti Fair.)的为害和发生规律研究虽较早,但对幼虫形态方面的研究资料则不多见。国内为害作物的食根水叶甲类,除该种外,尚有大食根水叶甲(D.simplex Fabr.)及Haemonia sp.等数种,在形态上有加以区别的必要。有的地区甚至将食根水叶甲幼虫和稻象虫幼虫混淆,故须加以较详细记述,以便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10.
建阳地区冬瓜生产,普遍遭受到冬瓜天牛(Apomecyna neglecta Pascoe)为害,对冬瓜产量影响很大,据初步调查,严重的被害率达70%左右,死苗率占40%左右,产量一般的要损失二、三成。笔者近数年对此虫进行了调查,现将其发生情况,为害特征以及防治办法等报导如下。 一、寄主及分布 冬瓜天牛,又名瓜藤天牛,瓜农叫它蛀藤虫,此虫以幼虫蛀食冬瓜之藤,造成藤枯叶萎。它除了为害冬瓜以外,尚能加害南瓜、葫芦、丝瓜等瓜类作物。冬瓜天牛分布很广,笔者近数年前后到过闽北的建瓯、崇安、浦城、邵武、光泽、顺昌、南平、沙县、三明和闽东、闽中的福安、闽侯以及闽西的龙岩、上杭、武平等地,均发现此虫为害。据文献记载,在国内除福建外,广东、广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HE ORIGI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 liber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rabbit occipital cortex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derlying cortical synaptosomal and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t varying tim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Me-3H]choline. Choline was administered by diffusion from solutions placed in cups formed by Perspex cylinder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Acetylcholine was collected by diffusion into these cups.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acetylcholine declined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cholinergic pathways was to cause a fall in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acetylcholine. However thi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naptosomal or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s represented by fractions P2 and D of the authors’fractionation scheme. It is concluded that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cortex must come from a store or stores more recently synthesized than the endogenous acetylcholine of these subcellula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13C和15N)研究了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 结果显示由于食物来源变化多样性影响, 导致贡湖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变化较为复杂, 贡湖主要生物类群13C、15N值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消费者13C值从摇蚊幼虫的-32.3到锯齿米虾的-22.1, 其值大小与营养级的关系没有规律性。消费者平均15N值从褶纹冠蚌的10.3到位于顶端间下鳙的19.0, 随营养级位置而升高。群落中所有种类的15N、13C值之间没有相关性(r=0.1835, P0.05), 表明该食物网是非线性食物网。研究结果验证了杂食性生物有机体普遍存在于富营养化的贡湖水域生态系统中, 且13C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固着藻类以及沉水植物为贡湖食物网中大多数生物有机体的主要碳源。贡湖食物链长度为4.44营养级。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