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觅食地选择是指个体对不同觅食地的非随机利用,是影响个体生存力和适合度的行为反应。觅食地的质量影响着动物的生存和繁殖,直接决定了动物种群的续存。一直以来,觅食地选择都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从动物觅食地选择的理论背景、影响因素和时空尺度变异等3个角度,对现有的觅食地选择研究进行了综述,并通过对一些研究案例的剖析,从理论和实践上探寻动物觅食地选择的理论机制,进而为今后的觅食地研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典型新建绿地上海辰山植物园土壤水库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压实方式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对典型新建绿地上海辰山植物园土壤水库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自然林地,植物园土壤总库容、滞洪库容、有效库容均较低,但死库容较大,占总库容的60.6%,这导致绿地蓄洪排涝能力减弱.植物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总库容和滞洪库容大小依次为灌木地﹥乔木地﹥草地﹥竹林地﹥裸地,有效库容以灌木和乔木较高,而裸地和竹林地相对较低,裸地和竹林地死库容占总库容的比例最大,分别为65.5%和67.6%.灌木地总库容、滞洪库容和有效库容与裸地差异显著,植被能显著提高土壤的蓄水持水能力,但机械压实和人为践踏显著降低土壤总库容、滞洪库容和有效库容.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黏粒和有机质含量显著影响土壤水库,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能显著提高城市绿地土壤水库库容.  相似文献   

3.
大鸨繁殖期觅食地的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年和2001年的4~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部的草原地带,采用样方法研究了火烧地和非火烧地上繁殖期大鸨的觅食地选择.结果表明,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大鸨觅食地的植株高度均为13 cm左右,最高高度不超过30 cm,植被结构上具有共性;植物种类丰盛密集,盖度较大,喜食的植物和昆虫丰富.但在喜食食物选择上,火烧对大鸨有一定影响.在非火烧地,大鸨多关注动物性食物的丰盛;而在火烧地则关注植物性食物的丰盛.  相似文献   

4.
2000年和2001年的4~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部的草原地带,采用样方法研究了火烧地和非火烧地上繁殖期大鸨的觅食地选择.结果表明,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大鸨觅食地的植株高度均为13cm左右,最高高度不超过30cm,植被结构上具有共性;植物种类丰盛密集,盖度较大,喜食的植物和昆虫丰富.但在喜食食物选择上,火烧对大鸨有一定影响.在非火烧地,大鸨多关注动物性食物的丰盛;而在火烧地则关注植物性食物的丰盛.  相似文献   

5.
卡拉麦里山保护区鹅喉羚卧息地特征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7年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保护区不同季节的鹅喉羚卧息地特征进行了研究。Mann-WhitneyU检验表明:春季鹅喉羚卧息地植物高度明显高于对照地(Z=2.27,P<0.05),驼绒藜密度、灌木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地(Z=2.85,Z=3.29,Z=2.98,P<0.01);夏季鹅喉羚卧息地植物高度和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明显高于对照地(Z=2.06,Z=2.97,P<0.05);秋季鹅喉羚卧息地植物种数明显高于对照地(Z=2.52,P<0.05),灌木盖度和植物高度极显著高于对照地(Z=5.22,Z=4.58,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春夏秋3季影响鹅喉羚卧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食物、隐蔽条件和环境温度。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鹅喉羚卧息地特征在季节间有显著差异,以春季和夏季、春季和秋季最为明显。食物资源和环境温度的变化是导致鹅喉羚卧息地特征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鹅喉羚卧息地选择与其自身的体温调节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中国地木耳研究概况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地木耳拉丁名为NostoccommuneVauch .,可以食用和入药 ,我国人民对其利用广泛且历史久远。本文综合了近 10年来国内文献对地木耳的研究报道 ,从地木耳的分类和描述、生理生态学、营养成分和资源利用与开发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并提出了今后地木耳研究的几点意见。1 地木耳的分类地位及描述由于地木耳是广生种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是一种可食用的蓝藻 ,各地对地木耳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在本文引用的31篇中文文献中 ,共罗列出地木耳的称呼有 2 3种之多。事实上 ,地木耳既不是“真菌”(Fungi) ,也不是“米”(Rice) ,更不是“地衣类”(Lichen)…  相似文献   

7.
土壤动物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铜尾矿复垦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变化规律,采用样带法和陷阱法对安徽铜陵市林冲铜尾矿复垦地及其外围林灌地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样带法共获得土壤动物3 154只,隶属5门10纲,共计27个类群,优势类群为线虫纲、弹尾目和蜱螨目,常见类群为猛水蚤目和鞘翅目幼虫;陷阱法共获得土壤动物2 160只,主要有弹尾目、膜翅目、双尾目、蜘蛛目、倍足纲和寡毛纲等12类群.自铜尾矿复垦地中心到外围林灌地,土壤动物密度和丰度呈递增趋势;与外围林灌地相比,铜尾矿复垦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DG指数较低而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与外围林灌地距离越大,与外围林灌地群落相似性系数越小;表聚性越明显.地表土壤动物从外围林灌地迁入铜尾矿复垦地的多度和丰富度随间隔距离的增加而不断减少,随调查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外围林灌类型的变化而变化.上述结果表明,铜尾矿复垦地及其外围林灌地土壤动物群落之间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和渐变性,这为外围林灌地土壤动物迁入铜尾矿复垦地定居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动态和相互关系,以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随林龄增加在不同沙地中表现不同,毛乌素沙地土壤容重和养分含量明显降低,科尔沁沙地土壤孔隙度和养分含量明显升高,呼伦贝尔沙地土壤养分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趋势类似,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降低,科尔沁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升高,呼伦贝尔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加而后降低趋势。影响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主要因子分别是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机质含量。毛乌素与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主要限制因子为土壤氮,而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受土壤有机碳限制较强。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动态和相互关系,以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随林龄增加在不同沙地中表现不同,毛乌素沙地土壤容重和养分含量明显降低,科尔沁沙地土壤孔隙度和养分含量明显升高,呼伦贝尔沙地土壤养分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趋势类似,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降低,科尔沁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升高,呼伦贝尔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加而后降低趋势。影响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主要因子分别是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机质含量。毛乌素与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主要限制因子为土壤氮,而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受土壤有机碳限制较强。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林下种植竹荪地竹荪采收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运用Biolog-ECO技术,分析了竹林地、橡胶林地和生姜竹荪套种地竹荪采收后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平均吸光值(AWCD)总体变化趋势和对六大类碳源的利用情况均为竹林下种植竹荪地(竹林地)橡胶林空白对照地橡胶林下种植竹荪地(橡胶林地)生姜+竹荪套种地(竹林地),即竹林地活性最强,套种地活性最低。土壤微生物Shananon-Wiener指数(H'值)、Pielou均匀度指数(E值)、Simpson指数(D值)的总体趋势均为竹林地橡胶林对照地橡胶林地生姜+竹荪套种地,即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竹林地最高,套种地最低。竹林地土壤微生物的Mc Intosh指数与橡胶林地、生姜+竹荪套种地和橡胶林对照地间差异均显著,且均极显著;橡胶林地和生姜+竹荪套种地土壤微生物的Mc Intosh指数差异不显著,但这两地的土壤微生物的Mc Intosh指数与橡胶林对照地差异均显著,且均极显著;不同样地土壤微生物的Shannon指数(H')、Simpson指数(D)和Pielou指数(E)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