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0—1981年先后自北京、昆明、福州等地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 (Lange)Sing.]上分离到一种真菌,在PDA上的培养性状与蘑菇轮枝菌(Vertieillium psalliotae Tresch.)和蛛网丝枝霉中国变种[Aphanocladium aranearum(Petch) Gams var sincase J.D.Chen]近 似。镜检可见其兼具上述两种菌的形态。经反复多次纯化,并挑取单孢子培养,肯定了这种真菌是纯菌。在培养基上已保存4年,形态稳定。它具典型蘑菇轮枝菌形态,而其丝枝霉型瓶梗的形成和瘪缩时间、长度、原瓶梗数量、末端瓶梗数及排列密度等,都与蛛网丝枝霉中国变种有一定差异,与丝枝霉属其它种亦不同,故定为两型丝枝霉新种(Aphanocladium dimorphum sp-nov.)。本文详细描述了该新种的形态,井对文甲所提的五种真菌及其与Engyodontium属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安徽省岳西县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发现了1种寄生于下垂虫草(Ophiocordyceps nutans)的重寄生菌。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和ITS序列分子生物学分析,将其鉴定为枝多头霉(Polycephalomyces ramosus)。其孢梗束着生于下垂虫草子实体的可孕部,顶部膨大呈球形。本种具有产生单个卵形的A型分生孢子的顶侧生排列的A型瓶梗和能形成分生孢子链的B型瓶梗,并在培养基上的气生菌丝和孢梗束的柄部都观察到梭形、链生的B型分生孢子。GenBank中相关种的ITS序列与拉丁名可能有误。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我国栽培及野生菇类上的寄生真菌,1个新变种:紫聚伞霉星梗变种Sibirina purpurec var. asterophora, J. D.Chen, 8个新记录,其中1个新组合:星梗聚伞霉Sibirina astrophorea(de Hoog)J.D.Chen)。它们都是轮枝菌近似属。有4个是我国罕见属、种。对它们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分别作详细描述,并列出寄主名称、分布地区、附图及照片。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我国栽培及野生菇类上的寄生真菌,1个新变种:紫聚伞霉星梗变种Sibirina purpurec var. asterophora, J. D.Chen, 8个新记录,其中1个新组合:星梗聚伞霉Sibirina astrophorea(de Hoog)J.D.Chen)。它们都是轮枝菌近似属。有4个是我国罕见属、种。对它们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分别作详细描述,并列出寄主名称、分布地区、附图及照片。  相似文献   

5.
刺孢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echinulata(Thaxt.) Thaxt. ex Blakeslce]是小克银汉霉属的模式种,多年来因不同作者是否将贝尼尔小克银汉霉(C. bainieri Naum.)包含在内而对此种持广义(sensu lato)或狭义(scnsu stricto)的不同理解。我们在国内分离到51株刺孢小克银汉霉(广义)菌种,经与获自css的7株菌(包括刺孢小克银汉霉的模式菌种在内)和IMI的1株菌(原定名称均为刺孢小克银汉霉)一起研究后,根据它们的无性型形态特征有明显不同但在配合试验中又可互相配合形成可育的接合孢子的结果,认为将它们处理为同一个种的两个不同变种较为合理.其中,13株中国的菌和3株CBS及IMI的菌被鉴定为刺孢小克银汉霉原变种(C. echinulata var. echinulata);其余的38株中国的菌和5株CBS的菌被鉴定为轮生刺孢小克银汉霉变种(新组合)[C. echinulata var. verticillata (F. S. Paine.) comb. nov.j.以‘轮生(verticillata)’作为新组合变种的加词是根据与贝尼尔小克银汉霉同物异名的‘轮生布拉小克银汉霉(C. blakesleeana var. verticillata (F. S. Paine) Baijal & B. S. Mchrotra)’而来的.在前人的工作中,对刺孢小克银汉霉持狭义理解的作者往往根据孢子枝的分枝方式、巨型暗色孢子的有无、以及40℃能否生长来区分这两个分类群.对刺孢小克银汉霉持广义理解的作者则认为这些特性毫无意义.我们同意后面两个特性意义不大,因为二者的许多菌系都能形成巨型暗色袍子并在40℃生长,但认为孢子枝分枝方式确实是区别这两个分类群的重要依据.此外,根据产孢构造的种类、孢子枝主枝的直径、孢子枝第一次分枝的数目、分枝长度、孢子枝主枝的顶生泡囊形状以及其直径等性状综合考虑,这两个分类群是不难明确区分的,对12株刺孢小克银汉霉原变种和13株轮生刺孢小克银汉霉相互之间所进行的配合试验结果表明,在具一定性亲和力的(+)、(一)菌系同时存在时,两个变种内和变种之间均可形成可育的接合孢子。对上述三种配合的各六对菌所形成的有性型形态的研究结果则表明,除轮生刺孢小克银汉霉变种内形成的接合孢子的壁往往较厚外,各种配合形成的有性型形态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们研究组的其他成员最近曾对小克银汉霉的22株菌进行了rDNA的ITS区的PCR产物长度测定,其中包括了刺孢小克银汉霉原变种和轮生刺孢小克银汉霉变种的各3株菌,它们的平均长度(bp)分别为890±7.5和915±7.6.这个结果也支持了我们在这两个分类群可以互相配合的情况下仍将它们作为两个不同变种的处理.这两个分类群虽然已被发表多次,但它们的描述和绘图均过于简单而未能充分显示出它们的区别性特征,因此我们在本文中再次作了描述并再次提供了详尽的线条图和显微照相.  相似文献   

6.
姜于兰  张天宇 《菌物学报》2009,28(5):644-647
采用土壤平板法和稀释平板法,从采自四川省的24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27个暗色丝孢菌分离物,隶属于16属24种。其中,浅色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pallescens为一新种,绿色暗梗单孢霉原变种Chloridium virescens var.virescens,大孢树粉孢原变种Oidiodendron maius var.maius和二色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dichroa为中国新记录。对新种及中国新记录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并绘图。其余20个国内已报道种亦作了生境和分布地点的引证。所有研究菌株的干制培养物标本与活菌种均存放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7.
作者研究了国内首见的三株棘状外瓶霉[Exophiala spinifera(Nielsen et Conant)McGinms],观察了菌落形态,研究了此菌在光学显微镜下和扫描电镜下的特点,并作了外抗原试验。在光学显微镜下,本菌有暗色长棘状的分生孢子梗。在扫描电镜下,有很长的环痕梗,其尖端的环痕数目可达30个以上。有的环痕梗和甄氏外瓶霉[Exophiala jeanselmei(Langeron)McGinnis et Padhye]的环痕梗很相似。有些酵母样细胞上也可产生短的环痕产孢尖端。有一株菌的产孢细胞顶端有几个突起的环痕产孢尖端,呈假单轴性排列。另一株菌产生瓶梗。因此考虑此菌是一种多形性真菌。外抗原试验,一株菌符合棘状外瓶霉,另二株菌符合外瓶霉。  相似文献   

8.
我们从江苏、浙江两省采到的一些样品中分离得到六株毛霉菌种并鉴定为分别属于三个变种的同一个新种,即单孢共头霉原变种(Syncephalastrum monosporum Zheng et al.sp. nov. var. monosporum),单孢共头霉冠囊变种(Syncephalastrum monosporum Zheng et al. var. cristatum Zheng et al. var. nov.),以及单孢共头霉多重生变种(Syncephalastrum monosporum Zheng et al. var. pluriproliferum Zheng et al. var. nov.).它们与共头霉属的唯一已知种总状共头霉(Syncephalastrum racemosum Cohn ex Schroeter)的主要区别在于全部孢子囊都是单孢的小型孢子囊(柱孢囊)而不是像后者一样孢子成单行排列的多袍柱孢囊.我们把这些菌归人共头霉属而没有为它们专门成立一个新属的理由除因它们与总状共头霉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外,主要还因我们认为在不具备其它重要区别特征的情况下,在毛霉目的分类中,无论在科级或属级的水平上,都不应过分强调单孢孢子囊的作用.尽管单孢共头霉是毛霉目内唯一具单孢子柱孢囊的种,我们仍然把它们归入共头霉属内.至于我们为什么要把这六株菌鉴定为一个种的三个变种而不是三个各自独立的种,则是由于我们承认共头霉属的唯一已知种总状共头霉是一个变异性很大的种而并没有把它分成许多不同的种,因此,我们对这个属的另外一个种,即单孢共头霉同样采用较大的种概念.  相似文献   

9.
枝孢样枝孢霉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起暗色丝孢霉病的枝孢霉属,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暗色孢科。该属50余种。枝孢样枝孢霉为腐生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某些动物的粪便、蔬菜、腐木、鸟巢、腐烂水果中。人因皮肤外伤接触后有被感染的机会。它也是真菌过敏症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目前对枝孢样枝孢霉的系统报道较少,现就其生理生化代谢、生态学、病理学及临床和抗真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报道分离自中国土壤的漆斑霉属Myrothecium的3个新种:杆状漆斑霉M.bacilliforme、二形孢漆斑霉M.biforme、大孢漆斑霉M.macrosporum,和1个新变种:外来漆斑霉土栖变种M.advena var.terricola,对它们作了较详细的形态描述、图解和讨论。文后列出了中国土壤中12个已知漆斑霉分种(变种)检索表。模式种和所有研究过的标本(干制培养物)及活菌种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等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存放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11.
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种慢性难治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真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菌为暗色真菌属,最常见的是裴氏着色霉、卡氏枝孢霉及疣状瓶霉,常以孢子形态寄生于腐生植物或土壤中,人多通过外伤接触植入感染。其诊断依据病原学检查,治疗为以抗真菌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现报告2例我科诊断的由卡氏枝孢霉感染的着色芽生菌病。  相似文献   

12.
采用土壤平板法和稀释平板法,从采自贵州省的20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14个暗色丝孢菌分离物,隶属于11属12种。其中,浅色腐殖霉Humicola pallescens为一新种,绿色暗梗单孢霉厚垣变种Chloridium virescens var.chlamy dosporum和印度粘束霉Graphiumindicum为中国新记录。对新种及中国新记录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并绘图。其余9个国内已报道种亦作了生境和分布地点的引证。所有研究菌株的干制培养物标本与活菌种均存放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13.
多年前分离自湖北神农架林中采回的一份土样的一株小克银汉霉Cu137最近经我们研究定名为复轮生暗孢小克银汉霉新变种(Cunninghamella phaeospora Boedijn var.multiverticillata var. nov.)。它与暗孢小克银汉霉原变种(Cunninghamella phaeospora Boedijnvar. phaeospora)的异同在于:(1)两者均具有单轴分枝、分枝单生或成对的孢子枝,不同的是新变种的孢子枝除单轴分枝外还可轮状分枝,或单轴与轮状混合分枝,轮状分枝可多达3轮,每轮由3-8分枝组成,原变种则完全不形成轮状分枝;(2)两者的孢子枝主轴上的顶生泡囊均具各种形状并略呈棱角状,但新变种的侧枝上的饱囊常常是棒形的,原变种的侧枝上的饱囊则很少棒形;(3)新变种的假根很发达,可自菌丝、匍匐菌丝、孢子枝、泡囊等部位发生,而原变种的假根一般不很发达,而且只从菌丝或甸旬菌丝发生;(4)两者的小型孢子囊在形状、大小、刺等方面一致,但新变种的小型孢子囊无色至淡褐色,原变种的小型孢子囊则为淡褐色至深褐色;(5)新变种的菌落白色,至多在老后污白色至极浅的淡褐色,原变种的菌落自始即为深灰色。除暗孢小克银汉霉原变种外,同属中还有另外三个分类群与复轮生暗孢小克银汉霉较为接近:印度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indica Baijal & B. S. Mehrotra)与印度刺孢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echinulata(Thaxt.) Thaxt. ex Blakeslee var. indica Baijal & B. S. Mehrotra]因菌落白色及孢子枝分枝棒形,轮生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verticillaata Paine)因孢子枝具数轮轮生分枝而与复轮生暗孢小克银汉霉这个新变种有一定的相似。但是,新变种无论是顶生泡囊还是侧生泡囊的直径都较上述三个分类群小得多;新变种的顶生饱囊往往不规则形状且略带棱角,而上述三个分类群则不是这样。还有,新变种的孢子枝分枝方式与印度小克银汉霉的颇为不同,新变种的小型孢子囊比印度刺孢小克银汉霉的小得多,其小型孢子囊主要球形至近球形,与轮生小克银汉霉的椭圆形至卵形也不一样。此外,新变种的假根系统极其发达,与同属中任何一种均不相同。将复轮生暗孢小克银汉霉新变种Cu137(+)与暗孢小克银汉霉原变种的一株分离自香港山边土壤的Cu 136(一)配合时只形成配子囊,但与原变种的模式菌株CBS 692.68(-)配合时则可形成少量的接合孢子囊。为了获得更多的接合孢子囊以观察它们是否可育的,我们将Cu 137和CBS 692.68同时接种到许多培养皿上,然后制片观察。用姆指轻轻、重复压盖玻片,可使接合孢子囊破裂以观察其内含物。结果,从100个以上的接合孢子囊中,仅在其中4个发现有接合孢子的形成,其余的都是空的和不育的。由于原变种尚未发现(+)配合型菌株,新变种则未发现(-)配合型菌株,原变种与原变种之间及新变种与新变种之间配合形成的有性型尚未获得,而且全世界均未见有报道,无法和新变种与原变种之间配合形成的有性型相比较,因此目前尚不能肯定新变种与原变种之间形成的有性型在形态上是否能代表这个种的有性型。但是,尽管如此,暗孢小克银汉霉的这两个变种之间配合形成的有性型的形态仍然是很有特征性的,足以把它与其它种的已知有性型相区别。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采自山东青岛的壳皮盘菌Peziza ostracoderma的2个无性型,即腐生在辣椒种子上的广州堆孢珠头霉Oedocephalum glomerulosum var.cantonense和腐生在辣椒育苗钵基质(草炭及蛭石)上的黄色疣枝孢菌Chromelosporium fulvum。前者为山东省新记录种,后者为中国大陆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5.
张中义  孔华忠 《菌物学报》2000,19(4):560-562
报道中国枝孢属Cladosporiurn Link: Fr.的四个新记录种:多主枝孢粪生变种C. herbarum (Pers.) Link var. fimicolum Marchand,牛粪枝孢C. stercorarium Corda,粪生枝孢C. stercoris Speg.和皱枝孢C. delicatulum Cooke。  相似文献   

16.
报告1例由卡氏枝孢瓶霉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男性,43岁,因右上臂局限性红色斑块性皮损5 a就诊。皮损组织病理为慢性炎性肉芽肿改变,可见硬壳细胞。真菌培养鉴定为卡氏枝孢瓶霉。给予伊曲康唑(200 mg/d)和特比萘芬(250 mg/d)联合治疗12周痊愈。  相似文献   

17.
葡孢霉属的模式种已无从查找,连一张好的绘图也不曾留下。因而,由模式种所代表的属的含意无法考察清楚。但是多年来已形成了一个关于此属的明确概念,且已被真菌学家们所广泛接受。在这种概念下已描述了四个种。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承认现状。赞成以绚丽葡孢霉(Botryosporium pulchrum Corda)为本属的补选模式种。考虑到其中两个种在文献中常被混淆,本文首次将关于全部已确认的四个种的描绘放在一起。四个种的简明检索表如下:1)分生孢子梗作双叉式分枝……………………绚丽葡孢霉(Botryosporium pulchrum)1)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或偶有分枝,但绝不作双又状……………………22)侧分枝下垂,产孢膨大体简单…………………马德葡孢霉(B. madrasense) 2)侧分枝不作下垂状,每一产孢膨大体裂作数瓣………………………33) 每侧枝端部泡囊生4—6个产孢膨大体,泡囊呈双锥状…………………………长枝葡孢霉(B.Longibrachiatum)3)每侧枝端部通常生2个(极少3个)产孢膨大体,泡囊球状……………………休斯葡孢霉(B.Hughesli)  相似文献   

18.
用扫描电镜研究了引起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的致病菌之一——裴氏着色霉(Fonsecaea pedrosoi)孢子的个体发生,除一级产孢细胞外,还有二级产孢细胞,喙枝孢型的分生孢子梗也可发育成为喙枝孢型的二级产孢细胞。  相似文献   

19.
双孢蘑菇不同品种感染有害疣孢霉后防御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春元  李玉 《菌物学报》2015,34(3):504-510
通过测定同一时期不同品种双孢蘑菇子实体接种和未接种情况下,子实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多酚氧化酶(PPO)等4种防御酶活性变化,为研究双孢蘑菇品种对有害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的抗病性差异提供科学数据。结果表明:以双孢蘑菇As258、As2796和W192为材料,在接种处理后,各品种双孢蘑菇子实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不同。双孢蘑菇W192品种4种酶活峰值最高,其次是As2796和As258。说明这4种酶与双孢蘑菇抗有害疣孢霉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1例银屑病患者出现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混合感染导致的甲真菌病。方法报告病例,对甲标本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该病例经临床、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鉴定,确诊为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导致的甲真菌病。病原菌通过菌落和显微镜下形态特征结合rR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证实。结论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证实为真菌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混合感染导致的甲真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