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耳叶蝉科-新属二新种(同翅目:叶蝉总科)蔡平(安徽农学院,合肥230036)本文记述耳叶蝉科-新属二新种:宽冠叶蝉属Laticoronagen.nov,等突宽冠叶蝉L.aequatasp.nov,长突宽冠叶蝉L.longasp.nov.。标本采自我国...  相似文献   

2.
中国菱纹叶蝉新种描述(同翅目:叶蝉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葛钟麟 《昆虫学报》1976,(4):431-437
菱纹叶蝉系指当二前翅覆于体背时,在二翅间合成一大形褐色菱状斑纹这一显著特征的叶蝉。现在发现不仅远非一种,且非限于一属,菱纹叶蝉已成这一类昆虫的统称。 菱纹叶蝉在前个时期均隶属于姬叶蝉属(Eutettix Van Duzee,1892),近年已自该属分出,并成立了四个新属,即Hishimonus Ishihara,1953;Hishimonoides Ishihara,1965;Naevus Knight,1970;与Litura Knight,1970。至目前为止,Hishimonus属记载了26种,Hishimonoides属1种,Naevus属6种,Litura属4种。我国已发现的菱纹叶蝉有13种,其中11种属于菱纹叶蝉属(Hishimonus Ishihara),2种属拟菱纹叶蝉属(HishimonoidesIshihara)。在这13种中,共发现8个新种,计菱纹叶蝉属7种,拟菱纹叶蝉属1种。模式标本均存放于安徽农学院。现将这8个新种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述菱纹叶蝉属二新种,新种模式标本存放在贵州农学院。 1.阔端菱纹叶蝉 Hishimonus expansivus sp.nov.新种(图1)  相似文献   

4.
蔡平  葛钟麟 《昆虫学报》1996,39(2):186-190
中国隐脉叶蝉科三新种(同翅目:叶蝉总科)蔡平,葛钟麟(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杭州310029)(安徽农业大学植保系合肥230036)小板叶蝉属(OniellaMatsumura,1912)与额垠叶蝉属(MukariaDistant,1908)均隶属于同翅...  相似文献   

5.
安徽贝母种质资源及其利用谢中稳,张智(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安徽贝母有11种、2变种、1变型。即安徽贝母(Fritillariaanhuiensis)、白花贝母(F.anhuiensisvar.albiflora)、皖西贝母(F.anhui...  相似文献   

6.
庐山土壤微生物类群及酶活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庐山土壤微生物类群及酶活特性陆杨森,熊金莲,张明(安徽农学院,合肥230036)MicrobialGroupsandEnzymeActivityinSoilofLushanMountain¥LuYangsen;XiongJinlian;ZhangMing(AnhuiAgriculturalCollege,Hefei230036).ChineseJournalofEcology1993,12(5):25-28。ThetotalnumberofmicrobesvariesindifferentsoiltypesofLushanMountain,beingthehighest(1.2×10 ̄9numbersgdrysoil)inmountainousyellowbrownsoil.Theecologialdistributionofvariousmicrobialgroupsindifferentsoiltypesissimllar。Bacteriaismorethanactinomycesandfungi.Nonitrifyingbacte-riacanbefoundInsollsofLushanMountai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叶蝉科一新记录属及五新种(同翅目:叶蝉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平  葛钟麟 《昆虫学报》1995,38(4):460-466
中国大叶蝉科一新记录属及五新种(同翅目:叶蝉总科)蔡平,葛钟麟(浙江农业大学杭州310029)(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透大叶蝉属NanatkaYoung,1986,隶属于同翅目(Homoptera)叶蝉总科(Cicadelloidea)大叶蝉...  相似文献   

8.
拟菱纹叶蝉属一新种记述(同翅目:叶蝉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子忠 《昆虫学报》1988,(4):412-413
拟菱纹叶蝉属Hishimonoides是Ishihara1965年根据日本标本建立的,模式种是Hishimonoides sellatiformis Ishihara,1976年葛钟麟先生根据我国四川标本又增加一种,即Hishimonoides aurifascialis Kuoh,笔者在贵州境内发现该属一新种、模式标本存于贵州农学院昆虫标本实。 弯茎拟菱纹叶蝉Hishimonoides recurvatis新种(图1—5)  相似文献   

9.
【目的】目前发现,北京枣园中的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Uhler)和片突菱纹叶蝉Hishimonus lamellatus Cai混同发生。已知凹缘菱纹叶蝉可以传播枣疯病,而片突菱纹叶蝉是否携带枣疯病植原体尚待证明。正确鉴别区分枣园中菱纹叶蝉的种类并测定其体内感染枣疯病植原体情况有助于阐明田间枣疯病的流行规律,从而提出有效的预防枣疯病及其媒介昆虫措施显得十分重要。传统形态学鉴定两种菱纹叶蝉种类的方法局限于雄性成虫外生殖器,本研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快速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区分枣园中两种枣菱纹叶蝉的同时,可检测虫体内的枣疯病植原体。【方法】以凹缘菱纹叶蝉和片突菱纹叶蝉的COI基因以及枣疯病植原体的16S r DNA为扩增目标,分别设计引物,建立一种包含3对引物的多重PCR体系。测试该多重PCR体系对叶蝉总DNA的灵敏度、准确性,以及当两种叶蝉DNA同时存在时的辨别能力和对枣疯病植原体16S r DNA的灵敏度。【结果】该多重PCR可以准确区分凹缘菱纹叶蝉和片突菱纹叶蝉,并对虫体内枣疯病植原体实现检测,其对昆虫总DNA的灵敏度达到0.012 ng,对枣疯病植原体16S r DNA模板的灵敏度达到900拷贝。【结论】该方法极大方便了对枣菱纹叶蝉的田间种群发生动态及虫体中枣疯病植原体感染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菱纹叶蝉属中国种类记要(同翅目,叶蝉科,殃叶蝉亚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中国菱纹叶蝉属Hishimonus Ishihara 17种,其中有2新种,即长突菱纹叶蝉H.prolongatus sp.nov.和褐斑菱纹叶蝉H.fuscomaculatus sp.nov..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郑哲民  牛瑶  石福明 《昆虫学报》2009,52(6):679-683
记述了我国拟裸蝗属10种, 其中有2新种, 即香格里拉拟裸蝗Conophymacris xianggelilaensis sp. nov. 及九龙拟裸蝗Conophymacris jiulongensis sp. nov., 附有分种检索表和种类分布。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及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对Bt生物农药早期抗性及与转Bt基因棉抗虫性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用饲料感染法建立了棉铃虫Helicoverpa rmigera(Hubmer)敏感品系(SUS1)对Bt生物农药的敏感毒力基线和区分剂量,1995年测定了五省六县棉铃虫初孵幼虫对Bt生物农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山东阳谷、河北邯郸、河南新乡、安徽萧县及江苏丰县棉铃虫已产生早期抗性,抗性个体百分率为5%~10%,与敏感品系相比,LC50值稍有增加,但斜率b值明显变小;而江苏东台棉铃虫仍属敏感。这是国内外首次诊测到棉铃虫对Bt生物农药抗性。用棉叶喂饲法测定比较了转Bt基因棉花品系对不同种群棉铃虫的抗虫性效果,结果表明:用早期抗性的阳谷和新乡棉铃虫初孵幼虫接虫5d后平均死亡率较敏感品系下降16%~29%,说明棉铃虫对Bt农药与转Bt生物基因棉花品系间存在交互抗性。还讨论了Bt农药的抗性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寄生于美国白蛾的啮小蜂一新种(膜翅目:姬小蜂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了从美国白蛾蛹中养出的一种啮小蜂新种-白蛾黑棒啮小蜂 Tetrastichus septentrionalis sp. nov., 属啮小蜂属Tetrastichus黑棒啮小蜂种团(howardi-group)。该新种在我国北方美国白蛾发生区分布普遍,也分布韩国。在美国白蛾越冬蛹中及夏季蛹中的寄生率一般为12%~24%,每头寄主蛹出蜂数为78~182 头,雌雄性比为10∶1。在生物防治上具有很好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棉铃虫田间种群Bt毒素Cry1Ac抗性基因频率的估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改进的F1筛查法检测了2005年采自华北地区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田间种群对Bt毒素Cry1Ac的抗性基因频率。2005年从河南安阳和河北沧县转Bt基因抗虫棉上采集二代棉铃虫卵,在室内用人工饲料饲养至2龄幼虫,用1 μg/cm2 的Cry1Ac活化毒素进行初筛,将初筛存活成虫与室内筛选的GYBT抗性品系成虫进行单对杂交,并用区分剂量(2.5 μg/cm2)对F1代进行检测。经检测,2005年河南安阳棉铃虫种群和河北沧县棉 铃虫种群对Cry1Ac抗性基因频率基本一致,分别为1.4×10-3和1.5×10-3。用毒素涂表法测定了2004、2005年采自河南安阳、河北高阳、河北沧县、新疆阿克苏和新疆沙湾棉铃虫田间种群对Cry1Ac活化毒素的敏感性水平,结果表明华北棉区与新疆内陆棉区棉铃虫种群对Cry1Ac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地区性差异(<8倍)。总体上,我国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Cry1Ac还未产生明显抗性,抗性基因频率处于正常水平。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性风险依然存在,需要尽快启动全国性的早期抗性检测和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15.
栖息地质量对两种网蛱蝶集合种群结构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河北省赤城县研究了栖息地质量对大网蛱蝶Melitaea phoebe和金堇蛱蝶Euphydryas aurinia两种网蛱蝶集合种群结构和分布的影响。这两种网蛱蝶在约10 km2的区域内共存,成虫期的蜜源植物几乎相同,大网蛱蝶的发生峰期比金堇蛱蝶晚约一个月,两者只有不到一周左右的时间重叠。大网蛱蝶和金堇蛱蝶幼虫的寄主植物分别是: 祁州漏芦(菊科)和华北蓝盆花(川续断科)。蜜源植物的丰度与两种网蛱蝶的局域种群大小呈正相关;祁州漏芦的密度对大网蛱蝶的局域种群大小影响很大,金堇蛱蝶的局域种群大小则与其寄主植物华北蓝盆花的高度正相关;斑块内平均植被高度与两种网蛱蝶的局域种群大小均呈正相关,植物多样性、植物均匀性和植被盖度均与金堇蛱蝶的局域种群大小负相关,与大网蛱蝶的关系不大。同时分析了其他因子如斑块的坡向、坡度等的影响。主要结论是:1)幼虫寄主植物的不同和成蝶飞行峰期的分离允许两种网蛱蝶在这样一个小的斑块区域内共存;2)蜜源是重要的限制因子,并且受气候随机性的影响很大,蜜源的波动可以很好地解释网蛱蝶集合种群在年度间的动态变化;3)大网蛱蝶和金堇蛱蝶的飞行、食物搜寻能力的不同以及各自寄主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空间分布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具有不同的集合种群结构: 金堇蛱蝶是经典的集合种群,大网蛱蝶是源-汇集合种群;4)斑块质量和昆虫行为共同决定了两种网蛱蝶的集合种群结构和分布。  相似文献   

16.
于GIS和GS的棉铃虫卵空间分布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以河北省中南部面积为93 539 平方公里(约占河北总面积的51.5%)的区域作为研究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对1980~1997年的来自36个监测点的二代棉铃虫卵的密度数据进行了空间结构分析和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表明卵在所研究的尺度上存在空间相关性,但各年空间相关的程度均较弱且随年份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空间变异成分所占比例的变化范围为3.54%~61.67%,其相关程从115.92 km到487.08 km。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卵的发生数量始终处于波动状态,其中1980~1991年维持在低水平的波动状态,其发生的平均密度为330粒/百株,变化范围为122~706粒/百株;而1992~1997年在高水平波动,其平均密度为1 877粒/百株,变化范围为264~4 023粒/百株。空间模拟结果表明,各年的卵在空间均呈现聚集分布的格局,但聚集程度依据其空间相关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不同。从发生的地域特点看,从东北至西南,卵的发生程度逐渐趋重,其中西部的阜平县、曲阳县、行唐县、灵寿县、平山县等地以及南部的邯郸市、磁县、临漳县、魏县等地发生最重,而东北的遵化市、玉田县、丰润县、唐山市、丰南县等地最轻。卵的密度的各个等级不仅在地域上存在差异,而且随时间发生变化,从整体发生情况看,1992年发生最重,其次为1993和1995年,1981和1990年发生较轻,1987年发生最轻,1980年代的发生数量显著低于1990年代,这与时间序列的分析结果一致。棉铃虫1990年代的发生偏重主要是气温持续偏高、冬季变暖所致。而研究区棉铃虫重发生地位于西部及西南部分地区,该地的主要特点是多山、植被丰富、小麦种植比例高、6月降雨量偏少,根据相关研究,多样性的寄主和干旱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棉铃虫的大发生。  相似文献   

17.
陈淑娟  贺艳  蒋明星  程家安 《昆虫学报》2010,53(12):1410-1418
共生细菌Wolbachia对宿主的生殖起多种调控作用。以往研究表明, Wolbachia基因组中广泛存在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IS), 它们对宿主基因组的可塑性、 多样性和进化起重要作用。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在东亚是一种外来水稻害虫, 在原产地北美营两性生殖, 而在所有入侵地均营孤雌生殖。本研究采用PCR法从河北唐海孤雌生殖型稻水象甲体内克隆获得了Wolbachia的2条IS序列, 即ISWosp4和ISWosp6; 从美国德克萨斯州两性生殖型稻水象甲成虫体内克隆获得了Wolbachia的2条IS序列, 即ISWosp3和ISWosp5。碱基序列比对显示: ISWosp3和ISWosp4属于IS3家族IS3组成员, ISWosp5为IS4家族IS231组成员, ISWosp6为IS5家族IS1031组成员。对这些IS的ORF结构、 所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结构等进行了分析, 推测ISWosp5具有潜在转座活性。所得结果增进了我们对Wolbachia IS3, IS4和IS5家族插入序列的认识, 同时为今后从IS的角度探讨Wolbachia与稻水象甲生殖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Bt毒蛋白在转Bt基因棉中的表达及其在害虫-天敌间的转移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以常规棉泗棉3号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生测法(ELISA)和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转Bt基因棉新棉33B和GK-12不同组织器官中Cry1Ac或Cry1Ab毒蛋白的表达及其向靶标害虫(棉铃虫)、非靶标害虫(棉蚜)以及天敌(龟纹瓢虫)的传递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棉33B各组织器官中Bt毒蛋白的表达量较高,为79.7~1 390.0 ng/g鲜重,GK-012较低为165~2640 ng/g鲜重。在花盛期,新棉33B各组织器官中Bt毒蛋白的表达量依次为:柱头、花 >子房、花瓣>群尖;而5~7叶期的初展嫩叶、现蕾初期的幼蕾及花铃期的幼铃表达量相当,而且与花盛期群尖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区别。同样处于花盛期的GK-12,其各组织器官中Bt毒蛋白的表达量依次为:花药>柱头>花瓣>群尖>子房;而5~7叶期的初展嫩叶、现蕾初期的幼蕾及花铃期的幼铃表达量相当,而且与花盛期群尖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常规对照棉的幼铃、花药、柱头以及子房中痕量Bt毒蛋白的存在可能与传粉昆虫等的活动有关。在转Bt基因棉田采集的棉蚜和棉铃虫老龄幼虫,其体内均可检测到Bt毒蛋白;在新棉33B棉田采集的龟纹瓢虫幼虫和成虫体内也可检测出Bt毒素。当以Bt棉田的棉蚜饲喂龟纹瓢虫时,龟纹瓢虫的生长发育、存活以及繁殖等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地区小菜蛾种群羧酸酯酶的毒理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95~1997年对湖北武汉、河北张家口地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种群的抗药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和台湾敏感种群相比,武汉种群抗性为4.3倍,张家口种群抗性为1.8倍;对马拉硫磷的抗性武汉和张家口种群分别为2.2和2.9倍;对氟铃脲的抗性分别为3.2和0.5倍;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分别为2.4和1.7倍。对羧酸酯酶(Care)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个种群幼虫CarE对a-乙酸萘酯或β-乙酸萘酯(a或β-NA)水解活性差异显著,但成虫Care活性没有明显差异。武汉和张家口种群幼虫CarE对a-NA和β-NA的亲和力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武汉种群幼虫Care对底物的亲和力高于张家口种群。敏感品系Care对a—NA的亲和力明显高于对β-NA,相差约3倍。不同类型的抑制剂对小菜蛾幼虫CarE的抑制能力不同。增效磷和对氧磷对敏感品系CarE水解a-NA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分别比对武汉种群Care的抑制作用大4.577倍(SVl)和2.576倍(对氧磷)。  相似文献   

20.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家族是一类蛋白水解酶, 能够降解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中大部分蛋白质。为了研究MMPs对家蚕Bombyx mori基本生理功能的影响, 本文利用RACE和RT-PCR方法, 首次从家蚕蛹中克隆了一个MMP基因的全长cDNA, 命名为Bm-MMP。序列分析表明, Bm-MMP的mRNA存在两个选择性剪切变体, 分别命名为Bm-MMP-V1Bm-MMP-V2。其中Bm-MMP-V1 cDNA全长为2 257 bp, 包含一个1 686 bp的开放阅读框, 编码561个氨基酸, 预测蛋白质分子量约为62.3 kD; Bm-MMP-V2 cDNA全长为2 188 bp。同源性分析表明, Bm-MMP-V1和Bm-MMP-V2的氨基酸序列与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的Gm1-MMP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 均为88.8%;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Dm1-MMP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 分别为61.2%和64.3%。将Bm-MMP-V1的编码区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8a(+)上, 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原核表达, 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 带有6×His标签的融合蛋白被成功表达。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 Bm-MMP-V1Bm-MMP-V2在4龄眠蚕、熟蚕、吐丝后36及48 h、预蛹中的表达量比5龄中食期与化蛹后的表达量高, 推测该基因与家蚕幼虫蜕皮变态有关;LPS诱导5龄3 d的幼虫, 其Bm-MMP-V1Bm-MMP-V2在血液中的表达量升高, 推测Bm-MMP可能与免疫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Bm-MMP在家蚕体内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