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摄食水平对中华鳖稚鳖生长、氮排泄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 30℃水温下进行摄食 -生长实验 (实验周期为 5 6d) ,设饥饿、1%、2 %、4 %和饱食 5个摄食水平 ,研究了中华鳖稚鳖 (39 5 4— 4 4 2 2g)的生长和能量收支。结果表明 ,中华鳖稚鳖的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 ,其湿重、干物质、蛋白质和能量的特定生长率均呈二次曲线增加 ,其中干物质的特定生长率 (SGRdr)与摄食率 (Rl)的关系式为 :SGRdr=- 1 8799 1 0 795Rl- 0 0 832Rl2 (r=0 90 6 ,n =2 5 ,P <0 0 1) ;除干物质转化效率外 ,湿重、蛋白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在 2 %组均达到最大 ,分别为 36 31%、2 1 4 7%和 2 8 10 % ;除能量转化效率外 ,4 %组湿重、干物质和蛋白质的转化效率与最大值均无显著差异 ;摄食水平对中华鳖稚鳖总氮排泄率、氨氮排泄率、尿素氮排泄率以及氨氮占总氮排泄率的比例均有显著影响 (P <0 0 1) ,除氨氮占总氮比例外其他指标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氨氮比例在饥饿组最高为 5 5 83% ,由饥饿到饱食其变化范围是 4 4 5 0 %— 5 5 83% ;总氮排泄率、氨态氮排泄率和尿素氮排泄率的变动范围分别是 19 81%— 6 5 87%、9 4 4 %— 36 31%和 8 2 4 %— 2 9 5 6 % ,回归分析表明 ,幼鳖的总氮排泄率 (μmol/g·d) (G N)、氨氮排泄率 (μmol/g·d) (NH3 N)及尿素氮排泄率 (μmol/g·  相似文献   

2.
光周期对中华鳖稚鳖摄食、生长和能量转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水温29±1℃,光照强度500lx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对中华鳖稚鳖的最大日摄食量、最大日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同化效率、消化时间和生长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周期对中华鳖稚鳖的上述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随体重的增加,中华鳖稚鳖的最大日摄食量逐渐增大,而最大日摄食率则逐渐减少。在人工养殖中华鳖稚鳖过程中,光照周期的选择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3.
光照强度对中华鳖稚鳖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26  
在3000,1000,300和101x的光照强度下,测定了中华鳖稚鳖的最大日摄食量和特定生长率。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对中华鳖稚瞥珠最大日摄食量影响显著,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中华鳖稚鳖的最大日摄食量逐渐增加,二者之间呈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饲料中维生素C(Vc)对中华鳖稚鳖冬眠前后Vc合成能力及肝脏中Vc含量的影响。将体重为29.41g±5.44g的稚鳖180只,按其饲料中Vc含量(0、500、2500mgVc/kg饲料)分为Vc0、Vc500和Vc2500共3组,每组6个平行,每平行10只鳖。实验开始前称重得各组初始平均体重。25℃±1℃下用实验饲料饲喂4周后,缓慢降温至7℃,人工诱导其进入冬眠,此时为冬眠期开始,每组取6只鳖,称重后快速处死,取其肝脏和肾脏。其余鳖全部称重。冬眠8周末取样,处理同上。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肝脏Vc含量和肝脏、肾脏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GLO)活力。结果发现中华鳖自身能够合成Vc,且合成部位在肾脏。饲喂4周不同Vc水平的饲料后,各组间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冬眠8周后,各组体重均有所降低,组间冬眠期间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冬眠开始时,稚鳖肝脏Vc蓄积量有随外源Vc浓度升高而递增的趋势,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经历冬眠后各组稚鳖肝脏Vc含量降低,Vc500组下降不显著,而Vc0与Vc2500组显著下降;肾脏GLO活力在不同Vc梯度组间及冬眠前后均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中华鳖冬眠过程中要消耗较多的肝脏Vc,外源Vc和冬眠对肾脏Vc合成能力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设计了营养相近、不同动植物蛋白比的四种膨化饲料(饲料1,1.5∶1;饲料2,3∶1;饲料3,5∶1;饲料4,7∶1),研究了动植物蛋白比对中华鳖稚鳖摄食、生长、饲料利用能力和营养组成的影响。饲料1组稚鳖的摄食率显著高于饲料2—4组。饲料1—4组稚鳖的特定生长率没有显著影响。饲料1组稚鳖的干物质和脂类消化率、饲料转化效率、蛋白贮积率和能量贮积率显著低于饲料2—4组。饲料1组稚鳖体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饲料4组。稚鳖的上述指标在饲料2—4组间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鳖膨化饲料动植物蛋白比对中华鳖稚鳖生长特性有明显的影响,适宜的动植物蛋白比为3∶1。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维生素E(VE)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幼鳖的生长、肝脏VE和血清皮质醇的影响,通过特定生长率、高压液相色谱法和放免法,我们测定了中华鳖幼鳖的生长、肝脏VE和血清皮质醇含量。发现VE添加量为1000和5000mg/kg的两组,能明显降低中华鳖幼鳖的生长。维生素E添加量为500、1000和5000mg/kg的三组,肝脏维生素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VE添加量在0—1000mg/kg的范围时,肝脏VE的含量随着饲料中VE含量的增加呈指数式增加,并且在VE添加量为5000kg/kg的一组基本达到饱和。维生素E添加量为0和50mg/kg的2组,其血清皮质醇的平均值明显高于维生素E添加量为250、500、1000和5000mg/kg的4组的平均值。上述结果表明:高剂量的VE降低了中华鳖幼鳖的生长和血清皮质醇的含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肝脏VE随着饲料中VE含量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7.
稚鳖蛋氨酸的营养需要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 90只中华稚鳖随机平均分为六组 ,分别饲喂含蛋氨酸 0 .82 %、1.12 %、1.32 %、1.5 2 %、1.72 %、2 .0 2 %的等能等氮半合成饵料 (胱氨酸为 0 .5 6 % )。结果表明 :蛋氨酸水平对特殊体重生长率 (SGR)、摄饵量 (FI)、饵料系数(FCR)、肝重 (LW)、肝重 /体重 (LW/BW)、体脂肪含量 (BFC)、体蛋氨酸含量 (BMC)、体蛋白沉积率 (PRR)、蛋氨酸沉积率 (MRR)有极显著或显著影响 (P <0 .0 1或P <0 .0 5 ) ,但是对体蛋白含量 (BPC)没有显著影响 (P >0 .0 5 )。在饵料胱氨酸为 0 .5 6 %时 ,稚鳖蛋氨酸需要量为 1.2 8% (风干日粮基础 )或 3.0 7% (蛋白基础 )。  相似文献   

8.
饲料中Vc水平对中华鳖幼鳖生长及其组织中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华鳖幼鳖为研究对象 ,以高稳定性维生素C磷酸酯为Vc源 ,研究饲料添加Vc对中华鳖生长及其Vc在组织中含量的影响。试验分别投喂基础配方相同而分别添加Vc 0、5 0、10 0、2 0 0、4 0 0、80 0mg/kg的饲料 ,在水温 31±2℃条件下养殖于结构相同、面积分别为 10 .5m2 的 18口水泥池中 ,进行为期 10 5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 :(1)饲料添加Vc可提高中华鳖幼鳖增重率 ,其中添加 2 0 0mg/kg组效果最佳 ,与未添加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饲料添加Vc能提高蛋白质转化效率 ,添加Vc2 0 0、4 0 0、80 0mg/kg组与不添加的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显著 (P <0 .0 5 ) ;而且 ,饲料添加Vc能降低饵料系数 ,但未达到显著差异 (P >0 .0 5 ) ;未添加的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未见有Vc缺乏症产生。(2 )基于试验幼鳖增重率折线法分析 ,中华鳖幼鳖获得最佳生长时的饲料Vc最低需求量为 184mg/kg ;(3)肝脏中Vc含量随着饲料Vc添加水平上升而增加 ,相关系数达 0 .95 4 2 ,各添加组与未添加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肝脏Vc含量的回归分析表明 ,获得维持肝脏组织Vc储存最佳的饲料Vc添加水平为 192mg/kg。 (4)饲料添加Vc可显著地降低鳖体水分含量 (P <0 .0 1) ,并略能增加体脂沉积 (P >0 .0 5 )。  相似文献   

9.
在高密度养殖模式下,中华鳖经常暴露于高氨环境中。本研究评价了慢性氨暴露对中华鳖(Pelodiscussinensis)幼鳖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将鳖(体重90.5±20.5g)饲养于非离子氨浓度分别为1.49mg/L(C1)、2.61mg/L(C2)和4.14mg/L(C3)的环境中84d,以不外加氨氮的自来水饲养组为对照(C0),实验期间各处理组均保持恒定的温度(29.5±0.5℃)和pH(7.8±0.1)值。氨暴露21、42和84d后测体重,氨暴露84d后取各实验组鳖的血样。在本实验设定浓度范围内,氨对中华鳖的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如血清溶血活性、血清杀菌活性、血清溶菌活性和脾脏系数没有显著影响。但氨暴露组中华鳖血液和脾脏淋巴细胞α-乙酸萘酯酶(ANAE)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鳖对高氨耐受能力比鱼类更强。  相似文献   

10.
11.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幼体能量转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2.
在突验室内,对中华鳖幼体的能量转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温度结中华鳖幼体对食物的同化效率无显著影响,但影响总转化效率和生长效率。二者在22℃左右最高,26—32℃温度范围内各温度组之间元显著差异,35℃则显著下降。2)体重与同化效率的关系为:AE=94.186+2.760lgW,而生长效率和总转化效率在各体重组间无显著变化;3)中华鳖幼体能量收支方程为:100A=74R+26G,并认力中华鳖将较多能量(74%)投入代谢,而将较少能量(26%)投入生长是适应其生态习性的缘故。  相似文献   

13.
王岩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2):237-240
将72尾杂交罗非鱼分别养在12个水槽内,每个水槽内养6尾大小不同的鱼(A、B、C、D、E、F),其中鱼A的初始体重为62.69±1.46g,B为56.48±1.30g,C为50.75±1.19g,D为35.56±1.18g,E为31.05±0.88g,F为27。35±0.95g(平均值±标准误).在4周实验中,实验鱼分别被停食或每天按体重1.5%、3.0%和饱食水平投喂.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食物效率(FE)先随食物水平增加而增加,当食物水平超过鱼体重的3.0%后,继续增加投喂量,SGR不再升高而FE明显下降.按体重1.5%投喂的鱼SGR和终体重个体间变异较大.对鱼A而言,食物水平超过体重1.5%后对其SGR无显著影响,但对鱼F而言,食物水平对SGR影响较大.结果表明,杂交罗非鱼的生长和个体生长分化与食物条件和初始体重有关,当食物水平超过体重的3.0%后,鱼的SGR较高,个体生长分化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4.
中华血簇虫在其无脊椎动物寄主中的发育已另有文描述。这里报道的是中华血簇虫在中华鳖中的发育。这一时期包括三个阶段:组织细胞内裂体增殖、深部血红细胞内的裂体增殖和外周血红细胞内的裂体增殖。组织细胞内裂殖体产生14—32个裂殖子。深部血红细胞内的裂殖体分为两类:一类是X裂殖体,它产生14—18个小裂殖子;另一类是Y裂殖体,它产生4—6个大裂殖子。外周血红细胞内的初期裂殖体可产生多至14个裂殖子,而随后的裂体增殖却产生越来越少的裂殖子,且裂殖体和裂殖子的大小也渐趋变小。外周血晚期的裂殖体只形成2个裂殖子。配子母细胞来源于Y裂殖子。营养体是由上一代裂殖子向下一代裂殖体发育的中间时期。  相似文献   

15.
朱道玉 《动物学杂志》2008,43(4):97-101
在孵化基质沙粒径为0.3~0.6mm、孵化温度为(33.0±0.5)℃、孵化基质的湿度为7%~10%、相对湿度为70%~85%的条件下孵化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卵,孵化周期35~36 d.破壳取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并制作切片,观察眼睛发育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孵化第4 d头部两侧出现眼泡的突起;第6d眼睛开始出现色素,第14 d色素由褐色变为黑色;第7 d瞳孔出现,透过瞳孔可见晶状体;虹膜于第14d出现,第18、19 d瞳孔周围呈放射状;巩膜突自第19 d出现,第21 d增至最多,第23 d消失;上、下眼睑分别在第19 d和22 d出现,第32 d眼睑可覆盖瞳孔,眼睛形态与成体眼睛相似.表皮外胚层于第3 d形成角膜原基和晶体泡,第32 d角膜发育完成;第34 d晶状体发育完成;神经外胚层于44~48 h由前脑的两侧分化形成视泡,第3 d由视泡分化形成视杯,并逐步分化形成视网膜;第23 d视网膜的八层结构基本形成;第34 d视网膜发育完成.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27℃水温下,研究了少食、中食和饱食三个摄食水平对0至25日龄雌雄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生长发育特征和饵料利用效率的影响。26d饲养实验结束后,对试验鱼摄食和生长指标、臀鳍分化、性成熟及饵料转换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到臀鳍开始分化时,饱食组雄鱼的累计摄食总能量和生长速度开始小于雌鱼,且随日龄的增加差异加大;随摄食水平的增加,0日龄仔鱼到臀鳍分化和性成熟的时间缩短。至实验结束,各摄食组的雄鱼均形成发育完善的生殖足,性腺都达到成熟状态;而雌鱼性成熟迟于雄鱼,且其性成熟更易受到摄食水平的影响,饱食组只有约50%的个体达到性成熟,少食组的卵母细胞则均处在小生长期。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雌雄鱼的体长、体重和干物质特定生长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干物质饵料转化效率则呈明显下降趋势;实验结束时,雌鱼的生长指标和干物质饵料转化率均大于雄鱼。以上结果表明,伴随臀鳍的分化,食蚊鱼在摄食、生长、发育、性成熟和应对食物丰度变化上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7.
    
《Journal of Asia》2020,23(2):310-314
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Asteraceae) is a toxic weed of agricultural farms, pastures and wastelands with a pan-tropical distribution. The weed causes a reduction in crop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fields and severe health problems in humans. The Mexican beetle, Zygogramma bicolorata Pallister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is among the most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the weed biocontrol. However, no previous study has evaluated assimilation of nutrients in this beetle. In the present study, feeding attributes and assimilation of nutrients by larvae of Z. bicolorata were assessed on the weed.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first larval instars of Z. bicolorata exhibited lowest consumption rates, and accumulated minimum concentrations of glucose, proteins and triglycerides in their body. They showed compensatory feeding, and displayed highest food utilization efficiencies and developmental rates. In contrast, the fourth larval instars exhibited higher food consumption rates and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but displayed lowest developmental rates. Accumulation of food reserves was also recorded maximum for the fourth larval instars. Overall, the findings may aid current mass-rearing efforts for Z. bicolorata in laboratories, but field trials are still needed to strengthen the present findings.  相似文献   

18.
中华鳖对温和气单胞菌体液免疫应答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健康中华鳖血清中提取抗体并用Sephadex及DFAE-52进行了纯化,再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兔抗鳖抗体的抗血清,纯化后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酶标复合物,方阵滴定法确定酶标复合物的最适稀释度为1/3200。用温和气单胞菌TL970424株制成铝胶佐剂灭活苗免疫健康中华鳖,经一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后,分别在不同时间采集血清,用ELISA法测定血清抗体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华鳖对该菌苗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应答。免疫后20d抗体水平达到高峰。在测定期间内二次免疫组的抗体水平高于一次免疫组。表明中华鳖存在着二次免疫应答,但与哺乳类相比,中华鳖的二次应答则相对软弱。免疫后90d对一次免疫组的鳖进行了攻毒试验,10d后免疫鳖100%存活,而非免疫对照组鳖则100%死亡,表明温和气单胞菌TL970424株灭活苗免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