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位胶原酶循环灌注法分离猪肝细胞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钟  丁义涛 《细胞生物学杂志》2003,25(2):124-127,F003
本文建立了原位胶原酶循环灌注分离猪肝细胞方法并与离体两步胶原酶灌注法进行了比较。猪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分剐插管,先用D-Hanks液灌注,再采用自制的循环灌流装置进行胶原酶循环原位灌注分离猪肝细胞,分离后的肝细胞以5×105/ml培养,观察分离和培养7d的肝细胞产量、活率、蛋白质合成功能、葡萄糖合成功能和LDH含量。同时测定离体组的上述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原位胶原酶循环灌注法每克肝组织分离获得的肝细胞总量为5.1×107,肝细胞活率98.6%,培养7d肝细胞活率89.5%。肝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功能在培养7d中保持稳定;葡萄糖合成功能从1d时1.05±0.15nmol/cell下降到3d时0.74±0.09nmol/cell;LDH含量在3d较高。原位胶原酶循环灌注法分离的猪肝细胞总量、活率高于离体法;蛋白质合成功能和葡萄糖合成功能强于离体法。因此,原位胶原酶循环灌注分离猪肝细胞方法可获得大量高活率和良好功能的猪肝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简便、经济的同步分离培养肝细胞及kupffer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肝脏原位灌洗结合离体胶原酶灌注消化的方法获得总细胞悬液,差速离心分离肝细胞及肝非实质细胞,经多次低速离心可分离肝细胞,经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以及选择性贴壁法得到纯化的kupffer细胞.台盼蓝染色鉴定细胞活力.使用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PAS染色及白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培养肝细胞的形态及功能进行检测.使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及CD68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分离的kupffer细胞.结果:体外成功的同步分离培养了肝细胞及kupffer细胞,肝细胞产率为1.37± 0.53× 108/大鼠,kupffer得率为3.45± 0.41×106/g肝脏.细胞存活率及纯度都可达90%.肝细胞培养24h后呈典型肝细胞形态,7天后仍具有糖原合成和白蛋白合成能力.贴壁后的kupffer细胞呈典型的星型或三角形,且其标志分子CD68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结论:应用改良的原位灌注方法可以很好的同时分离具有活性及功能的肝细胞和kupffer细胞.  相似文献   

3.
李继尧  王玲 《生理学报》1994,46(2):168-175
本工作观察了神经降压素对醋氨酚引起的小鼠在体肝脏和离体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与谷胱甘肽系统的关系,结果表明,NT在整体和离体肝细胞增能减轻醋氨酚诱导的转氨酶的漏出,且在离体肝细胞部分翻转了醋氨酚引起的DNA合成速率的下降,在离体肝细胞醋氨酚使细胞内还原谷胱甘肽,谷胱甘肽总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降低,但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无明显改变。NT预处理后再给予醋氨酚,则GSH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醋  相似文献   

4.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用来为肝衰竭患者提供体外肝脏功能支持的技术方法.非生物人工肝在已经广泛应用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生物人工肝(BAL)以分离的哺乳动物肝细胞构成的生物反应器为解毒系统,可有效替代肝脏的解毒功能和合成功能,并可预防肝性脑病、肝昏迷和脑水肿.可作为肝移植前的过渡辅助,同时改善患者自身肝脏的功能以利于其功能的恢复.本文主要对生物人工肝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生物人工肝研究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面临寻找理想肝细胞来源,长期维持肝细胞的活性和功能,进一步优化反应器设计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肝糖代谢研究中的模型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肝糖代谢的研究中,经常用到的模型有整体动物、离体灌流肝、精细肝切片、分离肝细胞、原代培养肝细胞、肝细胞株等,它们各有利弊又相互补充。通过介绍几种模型的制作要点并分析其特点与利弊,为糖代谢研究中实验手段的选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该实验旨在分离牛肝干细胞,培养观察其生长特性,为比较医学研究及开发牛肝脏体外研究工具提供实验基础。实验采用改良的离体两步胶原酶灌流法,结合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牛肝干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特性,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和PCR对牛肝干细胞相关标志物进行鉴定。实验分离的细胞接种48 h开始贴壁分裂,随后呈集落样生长,表现出干细胞的特性,低密度下培养504 h后细胞呈肝细胞样分化。正常接种密度的细胞可传至P3代,HE染色可见细胞均为单核,核浆比大,呈幼稚低分化状态;免疫荧光染色和PCR结果均显示,该细胞表达甲胎蛋白AFP、上皮细胞黏附蛋白(EpCAM)、造血干/祖细胞表面标志CD34、干细胞因子受体蛋白(c-kit)、细胞角蛋白CK18、CK19。结果表明,该研究分离了一种具有明显干细胞特征,并表达成熟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表面标志物的牛肝干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经济、高产的同步分离培养肝细胞以及肝星状细胞的方法。方法:在参照国内外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良,首先采用肝脏原位胶原酶灌注消化的方法,获得总细胞悬液,经多次低速离心分离肝细胞;再用Nycodenz作为分离介质,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非实质细胞中得到肝星状细胞。通过台盼蓝染色方法鉴定细胞的活力,用倒置相差显微镜、立体显微镜、CK-18、白蛋白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对培养的肝细胞形态以及功能进行检测。使用Desmin、α-SMA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对肝星状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成功的在体外同步分离、培养肝细胞及肝星状细胞,肝细胞产率为5-6×107/只小鼠,两只小鼠肝星状细胞产率达1×106个。细胞存活率及纯度均可达90%。肝细胞在培养24h后呈不规则铺路石样形态,此为典型的肝细胞形态,其标志分子CK-18以及白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阳性。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贴壁后的肝星状细胞呈典型的星形细胞形态,且其标志分子Desmin、α-SMA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结论:改良的原位灌注以及分离方法可以同时分离并且培养具有高活性和功能的肝细胞和肝星状细胞。  相似文献   

8.
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大鼠肝细胞的三维培养及其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肝脏原位灌流法分离大鼠肝细胞,以血纤维蛋白膜作支架,在RWVB回转器提供的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对肝细胞进行三维培养。肝细胞经连续培养28h后,细胞仍呈球状,并获得了三维培养条件下大鼠肝细胞团(约为200-300个/细胞团)。三维培养的肝细胞在培养期间具有持续分泌ALB和TBA的功能,而单层培养的肝细胞仅在接种后18d内具有一定分泌功能,之后细胞逐渐衰老死亡。三维培养的肝细胞培养至28d时仍可检测到G6PD,PFK,PGM三种糖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转录,而单层培养的肝细胞在接种后第6d就检测不到PFK,PGM的转录。结果表明,模拟微重力条件下三维培养的肝细胞在培养期间不仅能维持正常细胞形态,而且具有稳定的分泌功能和糖代谢功能,而单层培养的肝细胞分泌功能显著下降,糖代谢功能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9.
为了利用透明质酸建立小鼠胎肝细胞3D培养体系,分离获得胚胎12~14d胎肝细胞,利用KM培养基进行初步2D肝干/祖细胞的筛选培养,并利用透明质酸及KM培养基配制水凝胶建立3D细胞培养体系.胎肝细胞在2D体系中呈现克隆状生长.分离培养获得的肝干/祖细胞,克隆在透明质酸建立的3D培养体系保持增殖活性,并进一步获得肝细胞功能特性,表现为3D培养上清中白蛋白合成和尿素水平显著增加.定量PCR结果显示,随着3D培养时间的延长,其肝细胞干性标志如AFP、CK19、Ep CAM、Prox1等表达水平都大幅度降低且接近成年小鼠肝脏表达水平.本研究成功建立基于透明质酸的小鼠胎肝细胞的3D无血清培养体系,并可促进小鼠胎肝细胞的肝细胞功能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10.
肝脏是体内最重要、最复杂的器官之一,是机体物质代谢的核心,具有生物分化和免疫等重要功能;同时,肝脏也是一个极易受损伤的器官,病毒、肿瘤等会导致肝脏功能的缺损甚至累及生命;而随着肝移植技术的发展,肝细胞移植有望成为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一种新方法。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能力,特别是具有向肝脏干细胞、肝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潜能的一类细胞,因而干细胞有望成为肝组织工程新的种子细胞来源。因此,本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定向诱导肝细胞的影响因素以及应用前景等几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