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为了探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黄果树景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系统造成的风险, 通过定量分析2000、2005、2010 年三个时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 应用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与景观格局指数建立土地生态风险评价模型, 并对黄果树景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风险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黄果树景区近10 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在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 而耕地面积则不断在减少, 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黄果树景区土地生态风险指数不断在增加, 土地生态风险指数上升了0.0496。城镇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景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景区生态风险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3S技术在哈尔滨市郊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哈尔滨市遥感数据资料,在RS、GIS 和GPS技术支持下,获取哈尔滨市郊景观格局现状及哈尔滨数字高程模型(DEM).选取平均斑块面积、景观优势度、平均坡度、平均海拔和破碎度因子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并借助 DEM 模型进行景观生态规划.结果表明,3S技术为典型景观类型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建立了市郊景观类型数据库,并生成景观类型专题图;土地利用现状和景观空间分布以及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相结合.DEM和遥感影像的叠加,从大尺度上定性刻画市郊的景观生态规划,而景观生态规划和DEM 的叠加,更加直观地反映了市郊的景观结构,为提高区域生态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面向贵州省南部新城规划的生态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志芬 《生态科学》2017,36(2):113-118
论文建立了普适的新城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 并以此确定新城建设用地选址范围, 建议新城建设用地选址, 避开生态高敏感区, 优先选择生态敏感性较低和中等区域。针对贵州南部某新城规划区面积较小、区域潜在生态问题凸显等特点, 聚焦在生境敏感性和土壤侵蚀敏感性两类指标, 选取坡度、高程、坡向、水源保护区、土地利用、水系防护等影响因子。通过GIS 空间分析, 基于5 m×5 m 栅格, 精细表达各因子的敏感性等级分布, 并采用综合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新城规划区生态敏感性分布。结果表明, 新城规划区87.85%的区域生态敏感性高或较高。通过选址优化, 最终新城建设用地选址范围内, 生态敏感性高的区域仅占0.25%, 生态敏感性较低和中等的区域达到47.57%。  相似文献   

4.
肇庆市区道路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锦海 《生态科学》2007,26(6):513-518
采用描述因子法,选择若干对道路植物景观效果贡献较大的指标,建立了整体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景观综合评价指数法模型,通过对指标的量化,对肇庆市道路植物景观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肇庆市道路植物景观整体建设水平较好,55%的道路植物景观评价结果在Ⅱ级以上,仅有5%的道路在Ⅳ级以下。在所评价的8个因子中得分最高的是观赏时序,其次是观赏特性,这与所选的树种有很大关系;得分最低的是物种多样性,这与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的高度人工化有关。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植物景观要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上体现它的价值、因地制宜地增加植物多样性及建立科学的绿地系统管理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厦门环岛路区域植物景观彩化提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生态价值、景观价值、主观感知、经济适用性和功能性5个方面出发,采用物种丰富度、植被类型多样性、植物单体观赏特性、平面构图、色彩构成、意境美、文化内涵、植物健康度等22个指标构建厦门-环岛路区域金砖会议期间植物景观彩化提升评价模型。使用评价标准对77个景观单元进行评价分级,其中,16个Ⅰ级景观单元可作为今后景观提升的参考。最后,综合此次评价结果对厦门市植物景观彩化提升项目提出几点改良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DPSIR的吉林省白山市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白山市的生态安全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生态环境改变的主要驱动力因子和胁迫因子;基于DPSIR模型提出了白山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构建了适于山地地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利用1989年、1999年和2006年的3期TM遥感影像,结合研究区的DEM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建立解译标志,对白山市土地覆被进行景观分类,借助Fragstats分析景观指数,提取重要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对白山市所辖各区县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白山市生态安全的空间差异显著,整体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出一种恶化趋势,人为活动对地表景观格局和物种栖息地分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成为生态安全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地取样并选取植被景观特征指标,分析百花山旅游植被景观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因子对植被景观特征的影响较小,但各植被景观特征值大都与其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人文因子中,游径宽度和伴人种比值与生态效应值形成显著负相关,说明植被景观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由此可见,山岳型景区开展生态旅游时必须加强生态旅游的规划和管理,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对植被景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与多目标区位配置模型的沈阳市公园选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多目标区位配置模型(LA),综合考虑4个相对独立的目标因子(人口密度等级、空气污染等级、城市热岛效应等级、土地利用格局)对沈阳市三环内城市公园进行优化选址,并将优化结果与公园现状空间分布进行比较,以评价城市公园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结果表明: 与其他因子相比,空气污染因子对研究区城市绿地的选址具有重要影响.与单目标因子相比,多目标综合加权分析的结果能够合理地为城市绿地提供优化的空间选址.GIS与LA相结合的方法为城市绿地的空间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沿海滩涂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道路景观的无序扩张加剧了生境破碎化,使生物流通等过程受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基于道路建设胁迫设置多阻力情景模拟生态网络,有助于揭示路网对关键生态过程的影响,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本研究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基于GIS、Conefor Sensinode等平台,构建了基于景观类型赋值、依据道路两侧缓冲区修正赋值、依据路网高密度区修正赋值的3种阻力面情景,模拟生态网络并对其结构与格局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中心城区、港口区等道路高密度区面积占全域比为8.21%,区内生境面临更高的道路景观胁迫风险;路网胁迫下,廊道绿地组分减少7.40%,曲度均值提升12.82%,生物迁移能耗显著增加;生态网络中沿海湿地对其他源地的作用力最强,可为生物迁移提供天然通道。量化道路密度等重要敏感性因子对阻力面赋值、生态网络组分结构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关键生态过程格局变化及驱动机制,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综合模型法评估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连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连通性是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的重要表征。连通性的评估对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规划有重要意义。综合常用的景观连通性评估模型,即最小耗费距离模型与电路理论模型,根据生态网络构建的一般范式,采取两种不同阻力面赋值方案,对黄河三角洲的湿地景观连通性进行评估,并对比分析了两种模型的基本原理、工作性能、分析尺度等。结果表明:最小耗费距离模型能够识别最优生态廊道,为景观连通性评估提供基本模式。电路理论则能扩展到潜在生态廊道和关键生态点的量化识别,能确定具有生态功能的“夹点”和障碍区的空间位置。综合两种模型,可以量化评估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连通性,空间化三角洲湿地保护恢复的管理目标,即潜在廊道和关键生态节点,为区域生态系统功能评估和管理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Landscape perception is usually describ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ccording to the visitors' response. So it is difficult to describe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landscape perception, and the landscape perception factor is rarely involved in the ecotourism planni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propose a calculation method for the eco-tourists' perception degree on ecotourism destination according to landscapes' quality and quantity based on raster and grid data,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to the angle of the tourists. The method includes a series of impact factors such as the landscape resource type, landscape resource grade, landscape visual range and its best viewing distance and orientation, ecological perception sensitive area etc. This calculation method can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ecotourists' perception degree at any location in the ecotourism destination, so it can also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visitors' perception on landscapes. A case study is done, which is in Qixiagu scenic region, Wu'an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 in China. Based 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and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 the authors build the virtual 3D landscape for the region. Using the tools of view-shed analysis, spatial overlay analysis, buffer and other methods on the GIS platform, eco-tourists' perception degree is calculat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value of perception degree varied from one location to another. Regions with higher perception value will be the gathering areas of eco-tourists, so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for landscape perceptions should be taken into full consider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ecotourism destination planning.  相似文献   

12.
In-water viewing of sharks by tourists has become a popular and lucrative industry. There is some concern that interactions with tourists with ecotourism operations might harm sharks through disruption of behaviours. Here, we analysed five years of whale shark (Rhincodon typus) encounter data by an ecotourism industry at Ningaloo Reef, Western Australia,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ecotourism interactions on shark visita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biological and physical oceanography of the region. Our data base consisted of 2823 encounter records for 951 individual whale sharks collected by ecotourism operators between 2007 and 2011. We found that total encounters per whale shark and encounters per boat trip increased through time. On average, whale sharks re-encountered in subsequent years were encountered earlier, stayed longer and tended to be encountered more often within a season than sharks that were only encountered in a single year. Sequential comparisons between years did not show any patterns consistent with disturbance and the rate of departure of whale sharks from the aggrega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operator trips. Overall, our analysis of this multi-year data base found no evidence that interactions with tourists affected the likelihood of whale shark re-encounters and that instead,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d a far greater influence on whale shark visitation rates. Our approach provides a template for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ecotourism intera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visitation patterns of marine megafauna over multiple years.  相似文献   

13.
赵雨晴  游巍斌  林雪儿  何东进  文惠 《生态学报》2022,42(10):4011-4022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连接,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参与式制图是感知与保护热点文化服务地区的有效方法。采用参与式制图与访谈、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游客和居民2类群体对武夷山市CES的感知情况;利用空间分析、热点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比较分析了游客和居民CES的感知差异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除了居民月收入对感知有影响外,游客和居民对武夷山市CES认知基本不受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的影响(P>0.05);(2)居民的CES价值人均支付保护意愿较游客高。文化遗产、游憩与生态旅游、教育、美学价值是游客和居民都重视的4类子文化服务。游客对文化遗产价值服务的支付意愿最高,而居民则对教育价值服务支付意愿最高。(3)居民对CES价值感知分布空间范围较广,几乎涵盖了武夷山市大部分乡镇;而游客则相对集中,主要位于旅游点密集区域,对其他地区的感知程度较低。CES价值冷热感知程度与旅游点分布呈现相同的空间分布格局,游客和居民对CES价值热点区的感知强度从南向北逐渐降低。(4)从不同文化服务类型权衡/协同关系上看,除了“精神与宗教价值”和“游憩...  相似文献   

14.
本溪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行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游客行为特征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以及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本溪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地域结构特征、一般行为特征、消费特征及感知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以较高学历的男性中青年为主;客源主要来自本省辽宁,并以沈阳、本溪和大连的游客为主,客源地理集中度指数为35.71;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观赏枫叶,出游时间大部分集中在每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且半数以上为当日往返的短程游览者;游客偏好与家人一起出游的旅行方式,所选择的交通工具主要为自驾车和旅游专车;游客的消费结构不平衡,主要集中于景区门票和交通费,占总消费的56.7%;游客对景区的喜好度依次为龙门峡景区月台子景区小黄山景区夹砬子景区鸣翠谷景区。总的来说,游客满意度较高,有89.1%的游客愿意重游此地,游客最不满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景区卫生方面。基于调查研究结果,对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范围内,观赏和投喂野生猿猴是最常见的野生动物旅游形式之一。其中游客与动物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动物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学者研究关注的热点。游客在娱乐的过程中,存在被猿猴威胁甚至咬伤等问题。对人猴接触行为的客观分析,是提高旅游服务管理和保障游客安全的必要措施。本研究记录了2012-2014年海南南湾猴岛景区内游客与猕猴的接触行为,并分析了景区医务室近两年的游客就诊记录,主要探讨:(1)哪些游客会参与人猴接触,及其游客的认识误区;(2)哪些猕猴会频繁参与人猴接触;(3)哪些原因会引发人猴接触行为。本文旨在了解景区内游客与猿猴的互动关系,探讨游客受伤原因及其解决办法,为完善野生动物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张潇  张晓瑶  陆林  李冬花 《生态学报》2021,41(9):3415-3428
流域景观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吸引物之一,亦是探究旅游干扰对大尺度生态环境影响极具操作性的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以新安江流域为案例地,按照"流域-旅游热点区-景区"逐级递进的研究尺度,深入剖析旅游干扰背景下的流域景观格局演化过程,并借助格网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测度旅游干扰背景下的流域景观格局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新安江流域以林地景观为主,整体景观格局受人为干扰程度逐年加剧,景观异质性提升,景观结构趋于均衡发展;(2)新安江流域高强度的旅游活动未加剧旅游热点区内的景观格局恶化趋势,但致使景区景观破碎化加剧,林地等优势景观的优势度和完整性降低,景观多样性提升;(3)新安江流域景观格局主要受河湖、城市、景区等干扰源影响,地形地貌是景观格局演化的核心驱动维度,而气候、工业发展水平和交通等维度对流域景观格局整体影响力较小;(4)旅游维度中的距高级别景区距离因子对景观格局作用显著,但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直接收入对景观格局解释力较低,旅游对流域景观格局的干扰具有尺度局限效应。  相似文献   

17.
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规划方案的景观指数辅助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比分析景观指数的变化情况,评价了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方案的合理性,计算发现规划前后斑块数从413减少到401,香农均匀度指数从0.755提高到0.787。优势度指数从25.547减少至24.500,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反映廓道特征的r指数、a指数和主要景点之间的景观引力值都有所增加,表明规划改善了公园的景观空间结构,提高了景观系统的稳定性和风景质量,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宏  黄震方  方叶林  涂玮  王坤 《生态学报》2015,35(23):7899-7911
环境教育是当前生态旅游研究中的热点论题。基于生态旅游动机、环境教育途径、环境教育感知及环境教育效果4个结构变量,以生态旅游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的盐城丹顶鹤保护区和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的盐城麋鹿保护区为例,构建湿地自然保护区旅游者环境教育感知影响结构关系模型,深入分析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生态旅游地旅游者环境教育感知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生态旅游动机、环境教育途径、环境教育感知均对环境教育效果产生正向影响。丹顶鹤保护区生态旅游动机对环境教育效果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环境教育途径、环境教育感知对环境教育效果均产生正向影响;麋鹿保护区生态旅游动机、环境教育途径均对环境教育效果产生正向影响,环境教育感知对环境教育效果产生显著正向影响。(2)在生态旅游动机、环境教育途径、环境教育感知3个分维度上,丹顶鹤保护区分别以一般生态旅游动机、常规环境教育途径、表层环境教育感知为主,麋鹿保护区则分别以严格生态旅游动机、专门环境教育途径、深度环境教育感知为主。(3)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生态旅游地游客环境教育效果存在差异。丹顶鹤保护区游客环境教育效果主要集中在态度、行为效果上,意识效果为辅,知识、技能效果作用较小;麋鹿保护区游客环境教育效果则以知识、态度效果为主,行为、技能、意识效果均起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金莺  童依霜  丁倩  张宇骁  张建英  杨武 《生态学报》2021,41(16):6440-6450
生态旅游服务价值作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GEP)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以衢州市柯城区"一村万树"实施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旅行费用区间法(Travel Cost Interval Analysis,TCIA)进行了问卷调查,开展了生态旅游服务的价值核算;同时基于计量经济学原理构建了游客随机效用模型(Random Utility Model,RUM),探究了不同自然地理属性对游客生态旅游选址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8年"一村万树"实施区的生态旅游服务总价值约19.29亿元,单位面积生态旅游价值量为8.37万元/hm2;(2)2018年"一村万树"实施区的游客人均游憩价值为713.89元,只占整个柯城区人均游憩价值(1204.58元)的59.3%,说明其还有较大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升空间;(3)柯城区游客人均游憩价值远高于当地文化旅游局提供的621.80元的旅游人均消费支出,说明游客时间成本和消费者剩余蕴含了丰富的潜在价值,需要在评估时予以考虑;(4)随机效用模型结果显示,目的地旅行费用与游客访问呈负相关,森林和湿地面积均与游客访问呈正相关,且湿地的相对贡献远高于森林。研究结果对"一村万树"实施区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保护、管理和开发具有指导意义,对提高GEP核算的准确性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凯  甘畅  欧艳  刘浩龙 《生态学杂志》2019,30(1):266-276
旅游景区低碳行为直接影响世界遗产地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同有序发展.本研究构建了包括5个一级变量和38个二级变量的低碳行为绩效(LCBP)指标体系,系统评估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市的景区(点)低碳行为绩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和邦弗朗尼多重比较检验方法,比较不同等级景区(点)低碳行为绩效;通过冗余分析和Monte Carlo Permutation,提取能显著影响景区低碳行为绩效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研究区32个景区(点)的低碳行为表现总体良好(3.10);低碳设计、日常节能、节水管理、废弃物减量和低碳意识的绩效组均值分别为0.49、0.74、0.24、1.51、0.11;在所有被调查的景区中,黄龙洞景区低碳行为绩效独占鳌头(4.193),贺龙故居则排名垫底(2.400).5A、4A和3A景区(点)与非A景区(点)的低碳行为得分并未呈现显著的梯度差异,仅有11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景区投资者、景区管理处、游客和地方政府的压力是景区低碳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