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物体色变化的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国勇 《生物学通报》1996,31(11):22-24
某些动物为了适应环境等,在短时间内改变自身体色,是由于其皮肤中普遍存在的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运动所致。动物体肤产生的种种色彩与色素细胞内含的色素、色素色有关。特别是光反射性虹色素细胞、白色素细胞颗粒的物理作用,使动物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答:虾蟹属甲壳纲动物,在甲壳下面的真皮层中,散布着各种颜色的色素细胞。将新鲜的虾蟹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便可以看到甲壳上有很多呈树枝状分叉的色素细胞,色素细胞中含有不同的色素,所以虾蟹身上呈现出红、黄、蓝、绿、棕、白、黑等各种颜色。虾蟹等甲壳动物体内的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能随着光线的强弱或别的环境因素的改变而扩散或集中。色素颗粒向色素细胞四周的树枝状分叉扩散时,接受光线的量大,甲壳上的颜色就变得显著;色素颗粒回缩而集中时,接受光线的量少,甲壳上的颜色就不明显了。因此,虾蟹的身体上呈现不同的颜色及…  相似文献   

3.
高中《生物》教材中,曾谈到“生物体内激素的含量极少,却起着很重要的调节作用”。那么,利用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a)的变色实验,可以说明激素的生理作用。1原理黑斑蛙在我国分布很广。生活于稻田、池塘或小河旁的草丛中,其背部呈深绿色或黄绿色,有不规则的黑斑纹和短纵脊,还有2条较宽的长背侧纵褡。其表皮和真皮内均含有黑色素细胞。色素细胞的胞质流动可将色素颗粒扩散至细胞外周或集中于细胞的中央。色素扩散就使皮肤颜色变深,集中就会使皮肤颜色变浅。而黑色素细胞是受垂体分泌的促黑激素控制的,促黑激素能够使皮肤黑色素…  相似文献   

4.
高婷  蒋维 《生物学通报》2004,39(10):52-53,F003
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的生理变色是指个体体色对环境的适应性颜色反应.这是由色素细胞中色素颗粒的分散与集中决定的。而色素颗粒在色素细胞中的移动主要受眼柄中神经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控制。由于红色色素细胞是调节沼虾体色的主要色素细胞.故可以此种色素细胞为主要观察对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色素细胞是皮肤图案形成的基础,为了解鳜(Siniperca chuatsi)皮肤图案区域色素细胞的种类、分布及排列特征,采用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对鳜皮肤中图案区域、非图案区域及交界处皮肤的色素细胞进行显微及超显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鳜皮肤中含有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及虹彩细胞,主要分布于表皮层和色素层。头部过眼条纹、躯干纵带、躯干斑块等图案区域皮肤表皮层与色素层均含有黑色素细胞,非图案区域仅表皮层含有少量黑色素细胞。躯干图案区域(纵带、斑块)皮肤色素层色素细胞分布层次明显,由外到内依次为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其中,虹彩细胞内反射小板较长,整齐水平排列;躯干非图案区域皮肤色素层由外到内依次为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其中,虹彩细胞内反射小板较短,无规则排列。头部过眼条纹色素层含有4种色素细胞,色素细胞数量较少,且无规则排列,其中,黑色素细胞内黑色素颗粒较大。交界处皮肤色素层黑色素细胞数量向非图案区域一侧逐渐减少,虹彩细胞数量逐渐增加。结果表明,鳜图案区域与非图案区域、不同图案区域的色素细胞分布与排列各不相同,本研究结果为鳜色素细胞图案化形成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变色龙皮肤各层内,包含着各种特殊的色素细胞,如外层皮肤下面,有一层黄色素与绿色素细胞,接着是一层为蓝、白、红、橙和紫色素细胞,最深一层是具有棕黑色素的黑色素细胞,这种细胞有许多分支,会将黑色素从中央扩大到周围,并达到上层皮肤,从而掩盖了白色素细胞层,使皮肤变黑。其他色素也会扩大或缩小,  相似文献   

7.
曼龙鱼色素细胞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兵  郑曙明  吴青 《四川动物》2012,31(4):538-540,690
在显微镜下分别观察并用CCD摄像系统记录曼龙鱼色素细胞的显微结构特点。组成曼龙鱼的色素细胞为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4种。黑色素细胞核较大,含黑色和棕色的色素颗粒,色彩呈黑色或褐色,在鱼体表层皆有分布,有两种形态:一种树突状分枝不明显,个体相对较小;另一种树突状分支多且较为粗大,延伸成放射状,颜色较深。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核较小,分别含黄色素颗粒和红色素颗粒,色彩分别呈黄色或桔黄色、浅红色或紫红色。虹彩细胞核最小,含鸟粪素颗粒,呈白色或银白色,仅分布在鳞片表层。  相似文献   

8.
鱼类体色发育在生物进化、生理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豹纹鳃棘鲈是一种体色变异丰富的珊瑚礁鱼类,在不同环境中呈现出显著差异的体色。本文选取了豹纹鳃棘鲈体色差异个体,并对不同部位的皮肤颜色、色素分布和相关色素酶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鱼体表皮分布着大量黑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黑色个体的黑色素细胞密度较大、黑色素含量较高,黑色素酶含量较低;而红色个体的红色素细胞密度更大、胡萝卜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更高,黑色素酶的含量也更高。实验结果表明,豹纹鳃棘鲈的体色差异与黑色素颗粒的聚集、分散程度以及黑色素代谢酶的含量相关,体色鲜艳程度与红色素细胞数量以及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关。本文解释了红黑豹纹鳃棘鲈体色在色素和酶含量方面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其体色变异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春发  汪德耀 《动物学报》1989,35(2):119-123
用光镜和电镜,结合冷冻蚀刻复型技术观察了厦门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Gray)感光器官组成细胞的细微结构。组成感光器官的小眼深埋在神经管中,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组成。感光细胞远端是微绒毛,其E面有许多蛋白颗粒,P面光滑。微绒毛下是管状结构和线粒体层,细胞核位于细胞底部。色素细胞呈杯状,内含大量的色素颗粒,底部有一细长不规则的细胞核。微绒毛区下感光细胞膜和色素细胞边缘有连接。小眼之下有由其他神经细胞核构成的核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研究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 De Geer成虫复眼形态、小眼结构和不同光暗条件对小眼结构的影响,以明确其光视觉的结构基础和调光机制。【方法】利用组织切片法和扫描电镜等技术。【结果】1.复眼位于头部两侧,正面观呈半球形,占据除额颜外大部分头部。雄虫与雌虫单个复眼分别有约7 180个、7 230个小眼。各小眼面呈整齐排列的规则六边形。2.小眼由角膜及伪晶锥组成的屈光器、不同水平面分布的8个小网膜细胞及其特化形成的离散型视杆、屏蔽色素细胞和基膜等组成。小眼自远端至近端由主色素细胞和12个附属色素细胞围绕。3.随光暗条件的改变小眼内的附属色素细胞色素和基细胞细胞核沿小眼纵轴移动。光适应时,附属色素细胞色素颗粒沿小眼纵轴均匀分布,基细胞细胞核位于基膜上方。暗适应时,附属色素细胞色素颗粒向伪晶锥近端压缩,基细胞细胞核亦向远端移动,到达视杆中段。【结论】黑带食蚜蝇复眼精密的小眼排列形式和内部结构均显示了其强大的生理功能;屏蔽色素颗粒的移动是其复眼适应外界光环境变化的重要机制。本试验为进一步探究黑带食蚜蝇视觉结构和光调节机制,以及与其飞行行为间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