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掌握草地贪夜蛾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本文在5个恒温条件下:20℃、25℃、28℃、32℃和35℃,采用玉米苗作为饲料,测定了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20~35℃温度条件下,草地贪夜蛾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下降,完成一个世代发育历期在23.0~48.3 d;其中,卵、幼虫、蛹、成虫和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70℃、11.11℃、11.01℃、5.65℃和9.21℃,有效积温分别为:39.40日·度、201.25日·度、134.12日·度、171.06日·度和636.53日·度;20~32℃是卵、幼虫、蛹和成虫产卵的适宜温度,15℃、35℃恒温条件下不适宜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根据本试验测定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推测草地贪夜蛾在滇中、滇西、滇南、滇东南、滇西南、滇东北、滇西北年发生世代分别为2.18~8.59代、2.28~10.15代、3.43~12.13代、3.15~8.46代、2.75~9.39代、1.38~6.87代、1.11~6.72代。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大气CO2浓度升高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及其本地近缘种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本研究在正常二氧化碳浓度(400 μL/L)和倍增二氧化碳浓度(800 μL/L)下,用寄主植物小麦饲养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研究CO2浓度升高对草地贪夜蛾及斜纹夜蛾发育历期和繁殖力的直接影响(高CO2浓度直接影响试虫)、间接影响(高CO2浓度通过影响小麦间接影响试虫)及综合影响(小麦和试虫同时受高CO2浓度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对草地贪夜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有较显著影响,完成整个世代的时间显著缩短,其中间接影响组幼虫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0.7 d,而蛹期和成虫期寿命分别显著缩短1.5 d和4.9 d;综合影响组幼虫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0.8 d,而蛹期和成虫期寿命分别显著缩短1.2 d和5.7 d;直接影响组草地贪夜蛾蛹期显著缩短2.7 d;CO2浓度升高对斜纹夜蛾各虫态发育历期影响不显著,仅直接影响组的各虫态发育历期缩短较为明显。在CO2浓度升高条件下,草地贪夜蛾直接影响组单雌产卵量显著增加1 220.48粒,综合影响组略有减少;而斜纹夜蛾单雌产卵量在高CO2浓度下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综合影响显著减少818.20粒。说明CO2浓度升高加快了草地贪夜蛾的种群增长速率,使其完成整个世代的时间显著降低;但对本地近缘种斜纹夜蛾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在未来CO2浓度升高的情况下,入侵种草地贪夜蛾的种群增长速率将大于其本地近缘种斜纹夜蛾。 相似文献
3.
4.
2020年我国草地贪夜蛾蔓延发生趋势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贪夜蛾于2019年1月入侵我国迅速在我国扩散、定殖,并已在云南、广东、海南、福建、广西、四川等中国大陆南方6省(区)周年繁殖.本文根据我国2020年1-7月草地贪夜蛾主要扩散事件参数,建立了侵入省级区域数量、县级区域数量、发生危害面积与扩散时间长度关系模型,分别为Yp=4.7082e0.00791T、Yc=83.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田间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巢的发育状态及其变化,为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发生和迁飞动态提供精准监测依据。【方法】采用雌性生殖系统解剖法,比较不同日龄和地区的田间草地贪夜蛾雌蛾卵巢的形态差异,分析卵巢成熟状态与雌蛾交配的关系。【结果】草地贪夜蛾雌蛾生殖系统包含卵巢、输卵管、交配囊、导精管、受精囊、附腺和产卵器。根据形态特征可以将田间草地贪夜蛾卵细胞分为卵黄发生前期、卵黄期和成熟期3个时期。田间雌蛾1日龄卵巢中发育最快的卵仅处于卵黄期中期,卵巢管柄为空;3日龄卵巢出现分化,一部分卵巢仍然和1日龄相似,另一部分卵巢中存在成熟卵;这种卵巢发育分化到羽化后11 d时仍然存在。云南江城、弥勒,广西田阳以及浙江瑞安和镇海等地的田间雌蛾,到死亡时分别有61.5%, 51.7%, 41.7%, 42.1%和35.5%卵巢发育不成熟。室内饲养第1代雌蛾中,有39.6%的个体到死亡时卵巢未发育成熟,和田间雌蛾比例相似。交配雌蛾卵巢可以是发育成熟和未成熟的,但是未成熟卵巢的比例仅为18.0%±5.0%。【结论】结果提示同一代次的田间草地贪夜蛾可能同时存在迁飞和非迁飞个体,其比例随地理位置和季节发生变化。本研究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单纯依据化学农药难以防治草地贪夜蛾的原因,也为田间草地贪夜蛾的迁飞监测和绿色防控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6.
草地贪夜蛾是新入侵我国的重大害虫。2019年1月发现其发生后,至7月5日该虫已入侵我国22个省区1 128个县区,危害面积约830万亩。本文根据我国草地贪夜蛾主要入侵事件的参数,应用直线距离法计算出目前我国该虫扩散传播速度为14.03~14.78 km/d;建立了入侵省级区域数量、县级区域数量、入侵危害面积与入侵时间长度关系模型,分别为Y_p=e~((0.4235+0.0156T))、Y_c=e~((2.9857+0.0237T))和Y_s=e~((-2.4312+0.0364T))。根据所建模型预测出2019年7月中旬被入侵的省级区域数量约为30个,7月底入侵县级区域数量将达到2 300多个,9月上旬入侵危害玉米、甘蔗等作物面积达到最大,约为500万ha。以上关于我国草地贪夜蛾长距离传播扩散研究结果将为预防和控制该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旋幽夜蛾发育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在室内恒温条件下饲养旋幽夜蛾,测定了其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卵期8.4±2.4℃和75.0±10.1日度、幼虫期10.4±1.9℃和193.1±23.8日度、蛹期11.9±1.3℃和180.9±15.7日度、成虫(产卵前期)1.8±1.1℃和54.3±6.1日度、全世代9.6±0.8℃和519.2±24.7日度。依据积温,推算出旋幽夜蛾在武威地区一年发生3代,与1975~1982年、1988年室内外生活史饲养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8.
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ith主要危害玉米、水稻等主粮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挖掘和利用本土天敌是其绿色防控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田间获取的寄生于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 Uchida为研究对象,对其寄生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完整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观察,测定了其寄生于不同龄期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发育历期。同时,进行了以不同夜蛾科幼虫为寄主时棉铃虫齿唇姬蜂的发育历期和蛹重的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棉铃虫齿唇姬蜂能够成功寄生2~4龄草地贪夜蛾幼虫,并顺利化蛹。但寄生2龄幼虫的棉铃虫齿唇姬蜂蛹期为4.21±0.52 d,蛹重为6.86±1.27 mg,均显著低于寄生3龄和4龄幼虫。寄生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棉铃虫齿唇姬蜂的发育历期和蛹重分别为7.35±0.44 d和11.37±0.36 mg,与寄生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和黏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幼虫时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寄生在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幼虫时。研究表明,棉铃虫齿唇姬蜂对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具有良好的防控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11.
刺槐叶瘿蚊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Haldemann)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历期缩短;刺槐叶瘿蚊的卵、幼虫、蛹、成虫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4.51,6.15,4.79和14.17℃,有效积温分别为62.20,281.42,124.45和55.48日.度;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01℃,有效积温为506.93日.度;刺槐叶瘿蚊在秦皇岛年发生代数的预测值为5.12~5.76代。 相似文献
12.
国槐尺蠖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恒温20,23,25,27,30℃下,对沈阳市国槐尺蠖Semiothisa cinerearia Bremeret Grey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历期逐渐缩短;国槐尺蠖卵,幼虫,蛹,成虫期和世代发育起点温度C分别为(4.20±0.95),(5.80±0.95),(8.28±0.30),(16.92±0.50)和(9.06±0.21)℃。相应的有效积温K分别为(71.3±2.3),(300.5±14.3),(354.2±8.3),(52.4±2.59)和(752.76±10.5)日.度。根据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预测出国槐尺蠖在沈阳的年发生代数为3.4~3.6代,其结果符合实际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3.
对菲律宾蛤仔莆田和大连群体形态及生物学进行了比较。菲律宾蛤仔大连群体和莆田群体的生物学零度(BZP)分别为6.77℃和10.99℃;有效积温(EAT)分别为315.21和172.79℃.d。通过人工促熟,大连群体繁殖期比自然海区提早1个月,莆田群体比自然海区提早5个月。莆田的蛤仔第1次最高产卵量可达104万粒,大连的蛤仔最高产卵量可达65万粒,大连的蛤仔卵径(66.13±2.40)μm(n=40),莆田的蛤仔卵径(71.88±3.14)μm(n=40),二者差异显著(p<0.01)。大连的蛤仔D形幼虫大小平均96.13(±5.83)μm×76.75(±4.46)μm(n=40);莆田的蛤仔D形幼虫大小平均107.63(±5.55)μm×82.88(±4.22)μm,二者差异显著(p<0.01)。莆田的蛤仔幼虫整个浮游期平均日增长9.63μm×9.79μm,大连的蛤仔幼虫整个浮游期平均日增长12.20μm×12.47μm,后者快于前者(p<0.01)。大连的蛤仔在水温25℃以上条件下,浮游期为10d左右,附着大小为179.9μm×174.4μm,附着至变态需8~9d,变态大小230.0μm×220.0μm,相同条件下,莆田的蛤仔浮游期仅5~6d,附着至变态只需4~5d,附着大小为174.9μm×171.4μm,变态大小仅为196.7μm×190.8μm。 相似文献
14.
双钩巢粉虱Paraleyrodes pseudonaranjae Martin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新发现的一种外来害虫。本文对双钩巢粉虱在海南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各虫态形态特征及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双钩巢粉虱在海南省的各个县(市)都有发现,其在海南省的寄主植物共有20科29属37种,主要为害椰子、槟榔、番石榴、柑桔及番荔枝。双钩巢粉虱的发育经卵、若虫(分4个龄期)发育到成虫。在18~27℃条件下,双钩巢粉虱世代发育随温度的上升而加快,在27℃时最短,为16.38 d,18℃最长,需37.41 d,在30℃发育减缓,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抛物线关系。双钩巢粉虱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56℃和307.75日.度,在海南一年可发生16~17代。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温度对大菜粉蝶生长发育的影响,在16、20、22、25、28和31℃共6个恒温条件下以白菜为寄主进行饲养,测定了温度对大菜粉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及成虫寿命等的影响,并采用直接最优法计算其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6~28℃温度范围内,大菜粉蝶的卵、幼虫、蛹及全世代平均发育速率具有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的趋势,存活率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76℃、6.87℃、5.30℃和14.91℃,有效积温分别为38.14、213.90、169.68和43.01 d·℃。在28℃时大菜粉蝶卵的孵化率、各龄幼虫存活率、化蛹率、蛹重及羽化率均显著低于其他温度,31℃条件下不能完成个体发育。由此可见,高温环境不利于大菜粉蝶的存活和生长发育。研究结果可为大菜粉蝶田间发生期预测及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哈尔滨地区大猿叶虫发育历期与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哈尔滨对白菜上的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的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大猿叶虫在哈尔滨地区绝大多数个体1年发生1代,少部分个体1年发生2代。主要以成虫入土在2~27cm土层中滞育越冬。越冬成虫翌年4月下旬开始出土活动。第1代发生在5上旬至7月上旬,第2代发生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所有成虫在7月下旬以后均滞育越冬。在25℃条件下,雌虫产卵期为6~55d,平均为30.95d,单雌平均产卵量为454.9粒。在25℃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为:卵(4.46±0.33)d,幼虫(8.22±0.26)d,蛹(4.17±0.22)d。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卵为10.80℃,幼虫为10.95℃,蛹为9.79℃;有效积温卵为64.82日.度,幼虫为117.37日.度,蛹为64.36日.度。 相似文献
17.
18.
利用光照培养箱,在16、19、22、25、28、31和34℃7个恒温条件下饲养金银花尺蠖Heterolocha jinyinhuaphaga Chu,对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16~34℃的温度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发育,但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在31℃以下的温度时,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超过31℃时,发育速度反而减慢,发育历期则逐渐延长;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和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42、11.44、5.42、13.98和9.74℃,有效积温分别为122.64、303.15、195.95、39.15和673.03日.度;根据有效积温法则预测该虫在滁州市1年的理论发生代数为3.07代,这与实际发生情况基本相符合。 相似文献
19.
室内设置5种温度对美洲斑潜蝇卵、幼虫、蛹、成虫和全世代的发育速率进行了观察,测得其发育始点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4.4、12.8、11.1、15.0、12.5C和29.0、48.9、136.6、23.7、238.2日度,同时对1997年进行了发生检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