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缙云卫矛为我国二级保护植物,仅分布于重庆北碚缙云山和统景镇东温泉公园,皆为旅游胜地。缙云卫矛常以伴生种存在于慈竹林。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适宜于缙云卫矛生存的空间环境越来越小,致使该物种处于濒危状态。导致缙云卫矛濒危的原因主要有:(1)物种的生态幅较小,适宜生长在水热条件良好的环境中,(2)形态可塑性较差,对生境的适应能力差;(3)生长发育缓慢,竞争能力较弱;(4)种子萌发率低;(5)人为干扰严重。此外,还讨论了缙云卫矛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
3.
运用种群生命表、生殖力表、Leslie矩阵模型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方法,研究了濒危植物长柄双花木(Disanthus cercidifolius var. longipes)种群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了长柄双花木各龄级植株的数量动态规律。结果表明:长柄双花木为缓慢负增长型种群;种群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以及周限增长率都较低,世代平均周期较长;Leslie矩阵模型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均表明在未来50年内长柄双花木各年龄级种群数量会出现波动性的消长,但其种群总数将逐步下降。导致种群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人为砍伐及由此造成的生境破碎化等。 相似文献
4.
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Paeonia ludlowii)种群数量动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种群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生殖力表和Leslie矩阵模型,研究了西藏特有的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种群数量动态过程。静态生命表和种群存活曲线反映出大花黄牡丹在树龄10a之前和20~25a之间分别经历了强烈的环境筛和竞争自疏,20a左右为其生理寿命,35a左右为极限寿命;大花黄牡丹种群的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较低,表现为衰退型种群;Leslie矩阵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在20a内种群幼苗数量和总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下降了大约30%;大花黄牡丹种群存活表现为Deevey-Ⅰ型,早期个体死亡极高,幼龄苗木严重不足;现行种群数量主要是靠自身的萌蘖繁殖来维持。导致大花黄牡丹濒危的可能原因是大花黄牡丹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分布于重庆市的我国特有植物———缙云卫矛 7个居群 91个个体功能叶片的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酯酶和淀粉酶同工酶谱带的变异式样 ,用Jaccard结合系数的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结果表明 :1 0 .81 %的同工酶谱带是恒定的 ,89.1 9%的同工酶谱带在个体间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变异 ;居群有 2 9.73 %的同工酶谱带是恒定的 ,70 .2 7%的同工酶谱带在居群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化。来自同一居群的个体在谱带上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 ,而来源于不同居群的个体却表现出明显的趋异性 ,这可能是环境因子作用的结果或者是由于不同地域间基因流阻断所致。 相似文献
6.
运用种群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生殖力表和Leslie矩阵模型,研究了西藏特有的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种群数量动态过程。静态生命表和种群存活曲线反映出大花黄牡丹在树龄10a之前和20~25a之间分别经历了强烈的环境筛和竞争自疏,20a左右为其生理寿命,35a左右为极限寿命;大花黄牡丹种群的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较低,表现为衰退型种群;Leslie矩阵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在20a内种群幼苗数量和总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下降了大约30%;大花黄牡丹种群存活表现为Deevey-Ⅰ型,早期个体死亡极高,幼龄苗木严重不足;现行种群数量主要是靠自身的萌蘖繁殖来维持。导致大花黄牡丹濒危的可能原因是大花黄牡丹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7.
生境破碎导致种群大小的降低,了解种群大小对生殖成功的影响对物种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 Yang)为重庆特有濒危植物,目前缙云卫矛种群已遭受了严重的生境破碎,种群小且多处于隔离状态.本文对位于重庆北碚的该物种6个种群的生殖成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种群的自然坐果率低,种群间坐果率差异极显著(P=0.002);种群大小与坐果率之间呈显著相关(r=0.837,P=0.038);种群大小与种群幼苗比例呈显著相关(P=0.045),较小的种群中一龄级幼苗的比例也较小.这表明生境破碎后小种群不利于该物种的生殖成功,导致小种群的坐果率与幼苗比例降低.对该物种的保护要提高小种群的座果率,改善小种群的更新. 相似文献
8.
运用种群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生殖力表和Leslie矩阵模型研究了中国西南特有濒危植物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种群数量动态过程。静态生命表和种群存活曲线表明: 滇牡丹在株龄3-6 a之间经历了较强的环境筛, 其单株生理寿命为15 a左右, 平均周期为8 a, 种群的净增殖率(R0 = 0.985 7)、内禀增长率(rm = -0.001 7)和周限增长率(λ = 0.998 3)表明其为衰退型种群; 滇牡丹种群存活表现为台阶型曲线(B1型), 分别在6 a和12 a阶段种群消亡率(Kx)较高。Leslie矩阵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 在未来30 a内种群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 大约下降了50%, 其种群数量靠自身根系的萌蘖和种子繁殖共同维持。野生滇牡丹种群数量下降与其自身繁殖特性有关, 但主要原因是人为采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湖南茶陵自然种群动态在一年内表现为春季数量下降,以后振荡变化。在以莼菜为主的样方中,种群在夏季以后一直呈增加趋势,至冬季末数量下降;在杂草拥挤的样方内,种群基本呈下降趋势。湖北武汉,网室中迁地保护的种群生长在理想条件下,单一种群呈逻辑斯缔(Logistic)增长,方程为N(株/m2)=8401+e4.477-0.264t。江西东乡回归原产地的种群在回归当年经过精心照顾,种群呈增加趋势,次年随着杂草茂盛生长,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种群具消失的危险。长喙毛茛泽泻种群数量的变动很大程度上受水位变化和杂草干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长喙毛茛泽泻种群能成功地实施迁地保护。 相似文献
10.
运用花粉萌发、联苯胺-过氧化氢法、花粉—胚珠比、杂交指数和套袋实验等方法,对缙云卫矛(Eu-onymuschloranthoidesYang)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及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缙云卫矛花粉-胚珠比为764~1340,杂交指数等于3,结合人工授粉和套袋实验结果可以确定该物种的繁育系统属于自交亲和,有时需要传粉者。根据套袋实验及实地观察可以推测该物种以风媒传粉为主。其花粉活力较高,持续时间较长,花粉质量可能不是导致该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其雌雄性功能表达具一定的重叠期,提高了同株异花授粉的几率,雌雄性功能表达在时间上的差异不是影响其结实率的主要原因。气候条件对传粉过程的限制可能是导致该物种濒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濒危植物矮牡丹的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矮牡丹 (PaenoniasuffruticosaAndr .var .spontaneaRehd .)属毛茛科 (Ranunculaceae)芍药属植物[1] ,为我国特有种 ,仅分布于山西稷山马家沟、永济水峪口 ,陕西延安万花山、华阴二仙桥等地 ,其花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根作“丹皮”入药 ,既是宝贵的花卉种质资源 ,又是优良的药材资源 ;且为栽培牡丹的原始种之一[2 ] 。由于自然植被的破坏和 2 0世纪 60年代的大量采掘 ,致使矮牡丹分布范围日益缩小。目前已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生态位的概念自Grinell的“生物在栖息地所占… 相似文献
12.
珍稀濒危植物海南粗榧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RAPD技术对珍稀濒危植物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manniiHook.f.)遗传多样性水平,分布、濒危原因及物种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海南粗榧在海南岛的5个取样地点表现出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对环境变化物适应能力不强;2、海南粗榧种群内和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所占比例有很大差异,绝大部分变异分布于种群内(DAN多样性为85.1%);种群间仅有较低程度的分化;3、人为砍伐,植被破坏,台风、被食用遗传漂变是海南粗榧遗传多样性低水平的主要原因,也是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4、对于呈零星分布的濒危植物海南粗榧的研究与保护,应充分考虑个体小环境之间的差异。考虑影响小种群的随机因素;5、应采取有力措施,就地保护现有种群,并寻求适当的方法迅速扩展种群,降低基因丧失率;选择遗传多样性较高且破坏相对较小的黎母岭种群作为保护重点;同时应加强对其他种群的保护与管理;6、海南粗榧种群内,种群音质遗传多样性在不同引物之间有较大差别。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则是种群间的变化大于引物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14.
针对香木莲(Manglietia aromatica Dandy)结籽率低以及野外实生苗稀少的现象,本文研究了香木莲雌配子体发育过程、花粉萌发力、开花生物学特性与种子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在雌配子体发育阶段存在以下退化现象:1) 从大孢子母细胞开始减数分裂到功能大孢子形成阶段,在此过程中珠心内的功能结构发生退化,功能大孢子未能正常形成,仅残留有退化痕迹,退化率为27.9%;2) 胚囊成熟时,受精前卵器细胞发生退化,退化率为80%.花粉萌发实验结果表明,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具有正常萌发能力的花粉不足0.01%.这些都是香木莲结籽率低的重要原因.同时,香木莲的开花生物学特性限制了传粉的顺利进行.调查和研究的结果显示,人为的砍伐是造成香木莲种群急剧减少的直接原因;有性生殖障碍和生境破坏是制约香木莲种群更新的最主要因素.由此提出了对香木莲的拯救和保护对策:就地保护;研究并推广繁育技术,进行种群重建;进行迁地保护,保存尽可能多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牟凤娟;戴兴芬;马士祝;邓长仙 《植物研究》2013,33(2):214-219
对云南特有珍稀植物蓑衣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 var. pendula)的地理分布、自然生境概况及种群大小和年龄结构等种群特性进行研究,并掌握其形态特征、生长发育规律及种子散布和萌发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蓑衣油杉在云南省华宁县主要分布于平地和吗哒等山区村寨周边地区;现有蓑衣油杉自然居群均为小种群,高群集分布,年龄结构不合理,种群处于相对不稳定阶段;虽然种子的种翅特征利于远距离传播,但可育种子产率极低,种子向幼苗难以转化使其有性生殖受阻,生活史趋于断裂,是最终导致其濒危的重要内因之一;自然生境的严重破坏、成年植株的过度采挖对蓑衣油杉种群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也是造成部分野生种群个体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外因。本文还针对蓑衣油杉的濒危机制提出进行保护和利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香木莲有性生殖特性与其濒危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香木莲(Manglietia aromatica Dandy)结籽率低以及野外实生苗稀少的现象。本文研究了香木莲雌配子体发育过程,花粉萌发力,开花生物学特性与种子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在雌配子体发育阶段存在以下退化现象:1)从大孢子母细胞开始减数分裂到功能大孢子形成阶段,在此过程中珠心内的功能结构发生退化,功能大孢子未能正常形成,仅残留有退化痕迹,退化率为27.9%;2)胚囊成熟时,受精前卵器细胞发生退化,退化率为80%,花粉萌发实验结果表明,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具有正常萌发能力的花粉不足0.01%,这些都是香木莲结籽率低的重要原因,同时,香木莲的开花生物学特性限制了传粉的顺利进行。调查和研究的结果显示,人为的砍伐是造成香木莲种群急剧减少的直接原因;有性生殖障碍和生境破坏是制约香木莲种群更近的最主要因素,由此提出了对香木莲的拯救和保护对策,就地保护;研究并推广繁育技术,进行种群重建;进行迁地保护,保存尽可能多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7.
18.
Through four spatially explicit models, we investigate how habitat fragmentation affects cyclic predator–prey population dynamics.
We use a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PDE) framework to describe the dispersal of predators and prey in a heterogeneous
landscape made of high quality and low quality habitat patches, subject to increasing fragmentation through habitat separation
and/or habitat loss. Our results show that habitat fragmentation decreases the amplitude of the predator–prey population cycles
while average population density is not as strongly affected in general. Beyond these simple trends however, the four models
show differing responses to fragmentation, indicating that when making predictions about population survival and persistence
in the face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the choice of model is important. Our results may inform conservation efforts in fragmented
habitats for cyclic species such as the snowshoe hare and Canada lynx.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sed users. 相似文献
19.
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种群克隆生长空间格局与动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在南方红豆杉集中的广西元宝山林区设置样地 ,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和T形距离取样法调查取样。应用方差 均值比的t检验法判定种群分布格局类型 ,用负二项参数、格林指数、Morisita指数、丛生指标、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性指数、T形距离指数等方法测度集聚强度 ,对南方红豆杉种群克隆生长的空间格局及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整个种群在 1 0m×1 0m、1 0m× 5m、5m× 5m、 3m×2m等不同空间尺度下均表现为集聚分布格局 ,但集群强度不高。在种群生活史中 ,从幼苗到大树 ,集群程度减小 ,大树呈随机分布。南方红豆杉有强烈的萌生能力 ,大量产生萌生分株 ,幼苗期剧烈的种内和种间竞争作用 ,导致个体密度下降、集群程度降低 ,种群表现扩散趋势 ,而小树、中龄树因占据了所需的生态位空间 ,种内竞争相对减缓 ,集聚强度有所增强 ,随个体生态位空间的扩张 ,种内和种间竞争重新加剧 ,种群密度下降 ,种群空间格局转为随机分布。南方红豆杉种群不同大小级分布格局这种动态变化反映了种群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态策略和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