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首次报道用扫描电镜观察的五味子科24种7变种1变型的92个居群117份种子样品的表面微形态特征。将该科种子表面微形态归纳为4大类型,其中第Ⅰ型又分为3个亚型。将种子表面微形态与该科的花粉微形态,以及花、果、茎和叶的宏观形态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五味子科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几乎不受其植株生长地环境条件的影响,相当稳定,因而作为分类的鉴别特征完全可靠。已观察到的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不支持林祁和Saunders对五味子科所做的大部分分类学修订结果。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所揭示的Schisandra属与Kadsura属之间的关系,与花粉形态所揭示的两属关系极其相似,即两属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分别沿两条不同路线演化,但亦不能排除两属间有更复杂的关系的可能性。Kadsura属的总体演化水平高于Schisandra属,因而不支持认为Kadsura属比Schisandra属原始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五味子科植种子表面微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次报道用扫描电镜观察的五味子科24种7变种1变型的92个居群117份种子样品的表面微形态特征。将该科种子表面微形态归纳为4大类型,其中第Ⅰ型又分为3个亚型。将种子表面微形态与该科的花粉微形态,以及花、果、茎和叶的宏观形态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五味子科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几乎不受其植株生长地环境条件的影响,相当稳定,因而作为分类的鉴别特征完全可靠,已观察到的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不支持林祁和Saunders对五味子科所做的大部分分类学修订结果。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所揭示的Schisandra属与Kadsura属之间的关系,与花粉形态所揭示的两属关系极其相似,即两属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分别沿两条不同路线演化,但亦不能排除两属间有更复杂的关系的可能性。Kadsura属的总体演化水平高于Schisandra属,因而不支持认为Kadsura属比Schisan-dra属原始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沙冬青种子微形态与化学元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分析电镜,对不同贮藏时间、不同地方居群的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种子微形态作了对比观察。并报道了用能量色散谱分析法,对种子主要化学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4.
运用扫描电镜对青藏高原地区3种茄科重要药用植物马尿泡(Przewalskia tangutica)、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和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18个自然居群的种子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种子的种皮纹饰在3个不同的物种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可以分为4种类型.与山莨菪和马尿泡在植株、花、叶等形态差异较大不同,种子大小、颜色、形状及表面纹饰等在两个物种间非常相似,说明与曼陀罗属相比,山莨菪属和马尿泡属间可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果说明种子微形态这一稳定的性状可以作为青藏高原茄科这3个属间的分类依据,具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但是分类决策必须要包括形态学、细胞学、孢粉学、分子生物学等证据.  相似文献   

5.
首次报道用扫描电镜观察的国产广义飞蛾藤局10种1变种植物的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该属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可分为两大类型,其中I类型又可细分为3个亚型。除模式种Porana volubilis Burm.f.外,广义飞蛾藤属的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较为一致。因此,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不支持将广义飞蛾藤属拆分为4属或5属。研究结果显示,种子表面微形态在作为属内种的分类鉴别特征具有一定价值,如种子表面微形态支持保留毛果飞蛾藤的变种等级。将种子表面微形态与该广义属的花粉形态,以及宏观形态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广义飞蛾藤属种子表面微形态在属下等级的划分上没有很大价值。此外,鉴于P.volubilis Burm.I.具特殊的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该种与广义飞蛾藤属属内其余种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鸢尾属部分种种子微形态特征与系统演化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玲  卓丽环 《植物研究》2006,26(3):286-290
用HITACHI S-52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鸢尾属植物10个种及1变种、1外类群的种子微形态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探讨了鸢尾属植物部分种种子微形态特征分类学意义及系统演化关系。结果表明:鸢尾属植物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具有种的稳定性,与分布区无关;同一种的种子凹、凸面微形态差异很大,同一类群比较时应选择相同部位观察。所研究的鸢尾种都为网状(网纹或负网纹)文饰,种间差异明显,微形态特征可用于鸢尾属间、属下系的等级划分,但不适于种下等级鉴别。研究给出了鸢尾属植物种子表面纹饰的系统进化关系,证明了种子表面微形态对鸢尾属植物分类及系统演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伞形科柴胡属果实表面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扫描电镜方法对中国20种柴胡属植物(含17种3变种,其中汶川柴胡和北柴胡各有2个居群)的果实表面微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胡属植物外果皮表面纹饰特征在所研究的居群间比较稳定;20种柴胡属植物果实微形态在表皮细胞形状是否可见、表面纹饰以及分泌物类型上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可作为柴胡属种间鉴定的重要参考性状.根据果实表面细胞形状是否可见将所研究的柴胡属植物分成了两类:细胞形状可见型和细胞形状不可见型.根据果实表面微形态、外部形态特征和其他参考性状,支持黄花鸭跖柴胡(Bupleurum commelynoideum var.flaviflorum)独立成种.  相似文献   

8.
由于形态特征变异和地理分布区域存在重叠,中国特有属藤山柳属(猕猴桃科)的物种划分问题长期以来存在争议,曾被分为20种或修订为含1种4个亚种的单型属。该研究选取了在形态和地理分布上有代表性的29个居群的184份标本,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叶表皮形态和微形态特征,以探讨它们的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1)藤山柳属植物叶表皮毛被的形态和微形态特征有3类,即光滑-短柱状毛、刚毛-长柱状毛/长刺毛、绒毛-单列多细胞毛,且这些特征在居群间差异明显,并各具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支持把藤山柳属分为3类,即光滑类、刚毛类和绒毛类。(2)3类藤山柳植物在个别居群表现出部分同域分布现象,在峨眉山不同海拔高度的3个居群存在垂直地带性分布特点。(3)藤山柳属植物叶表皮的其他形态特征,如不规则型表皮细胞、6类气孔器、叶表皮初级蜡质纹饰以网状隆起为主,伴随着2~4类次级纹饰,在居群间变化多样等均没有明显的分类学意义。(4)由于具有相同的叶表皮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建议把繁花藤山柳合并到绒毛藤山柳,故支持藤山柳属是1个正处于分化进程中的单型属,包括1个种3个亚种。  相似文献   

9.
运用扫描电镜对分布于青海省的葱属植物5种9个自然居群的种子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葱属植物种子颜色为黑色,属中型种子,其形态为卵形或近球形,表面纹饰均为梯形,但突起的种皮细胞在形态、排列及次级纹饰等方面存在种间甚至种内差异,且较为显著,具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滨藜属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中国滨藜属13种植物的种子形态进行了观察并探讨其在分类学中的意义,在种子外部形态观察基础上明确了胚根位置类型的划分标准,认为滨藜属胚根位置仅有胚根上仅有胚根上位和胚根侧位两种类型,利用扫描电镜首次观察报道了该属种皮微形态特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形态及种皮微形态征对属内类群划分具有较大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春黄菊族6属植物种子的微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春黄菊族6属10种的种子微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10种种子在种子形态、表面纹饰、脐处的喙状突起、种子端的衣领状环等方面都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例如茼蒿的穴状和芫荽菊的细胞状纹饰等,具有明显的属级水平上的分类特征;在系和种级水平上,微形态特征虽有相似性,但仍具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如龙蒿系圆头蒿的沟壑状纹饰和猪毛蒿系猪毛蒿的搓板状纹饰等。说明春黄菊族植物丰富的种子微形态特征在其系统分类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结果支持栉叶蒿属、紊蒿属、茼蒿属独立成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采用扫描电镜对大豆属Soja亚属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亚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种的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产藜科14种植物种皮微形态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中国产藜科(Chenopodiaceae)5族10属14种植物的种子形态和种皮微形态结构。观察结果表明:供试的14种藜科植物的种子多为卵形和圆形,少数为双凸镜形;种皮表面都具有网状纹饰,包括浅网纹、负网纹和穴状网纹。种皮可分为膜质和壳质2类,其中,膜质型种皮表面不光滑,除网状纹饰外,还有瘤状或褶皱状等纹饰,网眼无规则,纹饰排列无序,猪毛菜族(Salsoleae C.A.Mey.)的松叶猪毛菜(Salsola laricifolia Turcz.ex Litv.)及樟味藜族(Camphorosmeae Moq.)的地肤〔Kochia scoparia(L.)Schrad.〕、全翅地肤(K.krylovii Litv.)、黑翅地肤(K.melanoptera Bunge)、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Fisch.et Mey.)O.Kuntze〕、钩刺雾冰藜〔B.hyssopifolia(Pall.)O.Kuntze〕、樟味藜(Camphorosma monspeliaca L.)、兜藜(Panderia turkestanica Iljin.)和棉藜(Kirilowia eriantha Bunge)均属此类;壳质型种皮表面近光滑,网眼规则,排列整齐有序,少数为不规则浅穴,网脊平而不明显或凹陷,滨藜族(Atripliceae C.A.Mey.)的滨藜〔Atriplex patens(Litv.)Iljin.〕、碱蓬族(Suaedeae Reich.)的角果碱蓬〔Suaeda corniculata(C.A.Mey.)Bunge〕、纵翅碱蓬〔S.pterantha(Kar.et Kir.)Bunge〕和异子蓬(Borszczowia aralocaspica Bunge)以及藜族(Chenopodieae C.A.Mey.)的刺藜(Chenopodium aristatum L.)均属此类。各族之间种皮微形态结构也有一定的区别。根据种皮微形态,地肤属(Kochia Roth)与雾冰藜属(Bassia All.)的关系较近,属的界限和部分种类的亲缘关系需要进一步界定。藜科植物种皮表面大部分凹凸不平,这种结构可能与荒漠干旱生境下吸收和保留水分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是仅分布于我国陕西秦岭境内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研究其生殖规律将有助于加深对其濒危原因的认识。该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太白红杉种实数量特征,并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植株生长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种实数量特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差异明显,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单株种子产量最高;长安光头山平均每株产生的种子总重、球果总重和球果平均重量最重,平均每株球果数目和每球果种子数也是最多。多重比较表明牛背梁种群太白红杉种子千粒重最重。其中球果的种子数在小种群中较多;每株的种子总重量、球果平均重和球果总重在小种群中较重。太白红杉种实数量特征与海拔、坡度和坡向呈负相关,与植株年龄呈正相关,球果的种子数目与年均温呈正相关(p<0.05),而与一月均温呈负相关(p<0.05)。种子大小与种子总数呈弱正相关,种子大小和数目间不存在权衡(Trade-off)。  相似文献   

15.
蒙古冰草外稃微形态特征的变异式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新明  云锦凤  高艳春  卢小良  李秉滔 《植物研究》2002,22(2):168-172,T002,T005
采用电镜扫描技术对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6个天然居群和2个栽培品种的外稃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外稃的微形态特征存在有14种变异类型,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从这些变异的分布格局来看,主要存在于居群内的个体间,居群间的分化并不明显,反映出了居群内变异大于居群间变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山东小麦族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山东小麦族5属9种植物的叶片下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叶片下表皮微形态在属间差异明显,可作为分属的参考依据;山东5种鹅观草属植物的叶片下表皮微形态可分为两种类型,这与形态上划分的拟披碱草组和犬草组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中国蓼属春蓼组植物果实形态及果皮微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产蓼属春蓼组(Polygonum sect. Persicaria)19种3变种植物的果实形态和果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蓼属春蓼组植物的果实形态为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具三棱、双凹或双凸,顶端渐狭,有喙或无喙;果皮微形态可分为7种类型: 洼点、浅洼点,脑纹状纹饰,拟脑纹状纹饰,网状纹饰,不规则褶皱,不规则小疣状颗粒以及密浅网状纹饰。观察结果支持将绵毛酸模叶蓼(P. lapathifolium L. var. salicifolium Sibth.)合并到酸模叶蓼(P. lapathifolium L.),做为酸模叶蓼的异名处理;支持将长鬃蓼(P. longisetum De Br.)作为丛枝蓼(P. posumbu Buch. Ham. ex D.Don)的变种处理的意见;认为密毛酸模叶蓼(P. lapathifolium L. var. lanatum (Roxb.) Stew.)应恢复种级,圆基长鬃蓼(P. longisetum De Br. var. rotunatum A.J.Li)应升为种级;支持平武蓼(Polygonum pingwuense F. Z. Li et Y. T. Hou et S. J. Fan, sp. nov.)新种的成立。  相似文献   

18.
Reciprocal transplants of both seeds and seedlings were utilized to determine whether populations of the annual grass Amphicarpum purshii have become locally adapted to specific habitats due to the consistent production of cleistogamous subterranean seeds from year to year. The hypothesis was that subterranean seeds placed in the same habitat as the parents will produce seedlings of greater vigor and adults of higher reproductive capacity than plants from seeds transplanted to a different habitat far removed from the parents. For both seed and seedling transplant experiments involving three sites in the Pine Barrens of New Jersey, the effects of site on shoot dry weight and production of aerial spikelets, subterranean spikelets, and seeds were generally much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e effects of population origin. With one exception, there was no tendency for seedlings (or plants from seeds) replanted into their home sites to outperform alien seedlings (or plants from seeds) transplanted into these same sites. The overriding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lative to genetic differences among populations) in determining the phenotypic expression of life history characters, and selection occurring during succession at a site may retard the evolution of genetic adaptation to local habitat conditions in this species.  相似文献   

19.
应用蔡司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17种(包含7栽培种)李属(广义)植物的果实表皮微形态特征。结果显示,果实表皮微形态多样,气孔复合体类型、气孔器形状、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及气孔周围纹饰等在李属(广义)植物不同类群中表现出各自独立的特点;一些性状如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角质层纹饰和气孔复合体类型在属内各类群中出现分化规律,在各亚属之间表现出过渡性和连续性。研究表明,果实表皮微形态特征部分性状可作为李属(广义)植物识别的依据。果实表皮微形态特征在各类群之间变化,反映了不同类群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on seed morphology of four following Ornithogalum species: O. boucheanum Asch., O. nutans L., O. pyrenaicum L., and O. umbellatum L. Several macro-and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were observed using stereoscope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Differences were found especially in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the seed surface, the shape of raphe and micropylar pole. These characters can be used as an additional taxonomic criterion at specific level for this genus. Only the seeds of O. boucheanum and O. nutans — two closely related and morphologically very similar species are practically undistinguish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