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长江口赤潮高发区浮游植物与水动力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报道了2002年春季长江口海域(30°50′~31°50′N,121°50′~123°00′E)的22个大面观察站和一个昼夜连续观察站的水样和网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与水动力环境因子、营养盐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区共有浮游植物5门45属110种.主要赤潮生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astaturn)和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等.浮游植物丰度的昼夜变化白天大于夜间,垂直分布不明显.浮游植物主要生态类型可划分为:沿岸河口低盐半咸水类群、沿岸偏低盐广布性类群、外海高盐暖水性类群等.长江口区浮游植物丰度在1.6×10^3~75.2×10^3个.dm-3.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与长江冲淡水密切相关.在该区域存在三股不同性质的水,即长江河口水、长江冲淡水及外海水(台湾暖流)影响着浮游植物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依据2009、2011和2012年秋季在杭州湾北岸东侧水域(30.68°—30.83° N,121.67°—121.87° E)、杭州湾南岸东侧水域(29.95°—30.24° N,121.60°—121.85° E)和杭州湾北岸西侧水域(30.58°—30.77° N,121.31°—121.56° E)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杭州湾不同水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及相似性等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杭州湾北岸西侧水域浮游动物有14种,虫肢歪水蚤为绝对优势种,钱塘江径流是影响该水域浮游动物的主要水团,生态类群以亚热带河口半咸水种为主,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79.8%.杭州湾北岸东侧水域浮游动物有19种,主要受长江冲淡水和东海外海水水团的影响,生态类群主要为暖温带沿岸低盐种和亚热带沿岸低盐种,分别占该水域总丰度的43.5%和31.1%.杭州湾南岸东侧水域浮游动物有25种,主要受东海外海水的影响,亚热带沿岸低盐种的丰度占总丰度的72.3%,为最主要的生态类群,其次是亚热带近海种,占总丰度的18.3%,其中亚热带沿岸低盐种左突唇角水蚤占总丰度的65.3%.聚类、排序结果表明,杭州湾不同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分布比较明显,与各自水域受到不同水团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3.
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2002年4-5月对东海海域进行了综合调查,分析了海区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大面站表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1.086mg·m-3.分级叶绿素a结果显示.春季东海浮游植物以微型和微微型(<20μm)占优势,其对海区叶绿素a的贡献为64%,超微型浮游植物(<5μm)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27%.营养盐分布和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影响了叶绿素a及其粒级结构的分布.平均初级生产力为10.091mg·m-3·h-1。赤潮跟踪的R-03、RL-01、RG-01站的平均初级生产力为399.984mg·m-3·h-1.光和营养盐成为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平面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表层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均在调查海区的123·E纵断面冲淡区产生高值区.DC-11站浮游植物生物量异常高,表层叶绿素a达到9.082mg·m-3,初级生产力为128.79mg·m-3·h-1.但并未出现水色异常.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8年6月在吕泗渔场(31.90°N-32.10°N、121.70°E-121.95°E)海域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区饵料浮游动物种类分布、优势种、数量分布、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共出现饵料浮游动物31种(不含浮游幼体和腔肠动物),种类数和丰度均以桡足类占据优势;该区总生物量均值为845.54mg.m-3,其中大潮时为895.58mg.m-3,分布趋势为北部高于南部,小潮时为795.49mg.m-3,分布趋势为中部较高;6月吕泗渔场饵料浮游动物优势种分别是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长轴螺(Peraclis reticulat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大潮时真刺唇角水蚤和中华哲水蚤优势度最高均为0.19,小潮时真刺唇角水蚤优势度最高为0.40;在吕泗渔场,6月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优势种数较多,反映出该渔场小黄鱼饵料环境的稳定性,为小黄鱼幼体生长提供了良好的饵料条件。  相似文献   

5.
黄海南部大型水母暴发区中小型浮游动物生态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7年5-9月黄海南部(121°15'E-122°09'E、31°53'N-32°53'N)大型水母暴发区调查数据,对该区6个站点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特征及优势种等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调查区浮游动物58种(不含鱼卵和仔鱼),隶属于5门11大类58种,其中桡足类为优势种,占80.86%;浮游动物总丰度均值为783.17 ind·m-3(452.23~1241.86 ind·m-3),最高密集区位于St.4;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76(2.44~2.95),调查区南部(St.4~St.6)比北部(St.1~St.3)的物种更为丰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为最主要优势种,丰度为263.76 ind·m-3(152.23~451.89 ind·m-3),集中分布在St.4,浮游动物总丰度和总生物量大小取决于优势种小拟哲水蚤的丰度.线性回归分析揭示,浮游动物总生物量,总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正相关性显著,而水母CPUE-总CPUE、水母CPUE-小黄鱼CPUE均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东海中南部外海蟹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5月(春)、9月(夏)、11月(秋)和2007年2月(冬)对东海中南部外海(26°00′—28°30′ N,121°00′—126°00′ E)海域蟹类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了蟹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多样性和生物量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蟹类49种,隶属于12科30属;春、秋季,调查海域蟹类种数呈北部高、南部低的特征,夏季各站位的蟹类种数分布较均匀,冬季该海域南北地区蟹类种数的差异较小,但调查海域外侧站位的种数较多;调查海域蟹类的优势种为13种,主要包括:双斑蟳、卷折馒头蟹、武士蟳、细点圆趾蟹、长手隆背蟹、光掌蟳和银光梭子蟹等;调查海域夏季的蟹类多样性指数较低,其他3个季节的差别不大;调查海域蟹类平均渔获资源量为5197.62 g·h-1,夏季(8830.79 g·h-1)﹥春季(4877.50 g·h-1)﹥秋季(4268.30 g·h-1)﹥冬季(2813.87 g·h-1).东海中南部外海蟹类可划分为3个生态群落,即广温广盐生态群落、高温广盐生态群落、高温高盐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7.
2011年9月(秋季)和2012年5月(春季)对杭州湾南岸附近海域(121.60°E—121.85°E,29.95°N—30.24°N)进行了2个航次的海洋综合调查,分析了杭州湾南岸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生物量和丰度的分布特征及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鉴定到8大类18种,优势种为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短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brevirostris);秋季鉴定到7大类25种,优势种为左突唇角水蚤(Labidocera sinilobata)、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刺尾角水蚤(Pontella spinicauda);多样性指数(H')为秋季(1.60)略高于春季(1.56),生物量和丰度为秋季(580.58 mg·m-3和578.88 ind·m-3)远高于春季(61.82 mg·m-3和41.61 ind·m-3);总生物量和总丰度的空间分布由优势种决定,春季总生物量从湾外向湾内近岸增加,秋季沿湾外向湾内近岸一侧和湾外东部水域增加;而总丰度在春季同样表现为从湾外向湾内近岸递增,秋季为向湾内近岸和湾外东部水域增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温度和盐度为影响春秋季杭州湾南岸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
南汇东滩湿地围垦水域内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10月-2011年7月对南汇东滩围垦水域和坝外自然水域的浮游动物进行调查,研究了两水域内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学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并初步探讨了围垦内外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的结构差异,及其与盐度、水温和人类活动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围垦水域和坝外自然水域共检获浮游动物30种,其中围垦水域浮游动物24种,以轮虫的种类数最多;坝外自然水域浮游动物14种,其中桡足类占绝对优势.围垦水域浮游动物的年平均丰度明显高于坝外自然水域,年平均生物量则相反.围垦水域以角突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和广布中剑水蚤等淡水种为主要优势种,而坝外自然水域则以中华华哲水蚤、火腿许水蚤和虫肢歪水蚤等河口半咸水种为主要优势种,且两水域优势种均存在季节更替.坝外水域浮游动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H)值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值均明显高于围垦水域,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值和单纯度指数(C)值低于围垦水域.群落聚类和MDS结果表明,围垦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与坝外自然水域存在明显差异.围垦是引起被围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盐度、潮汐动力等是导致动物群落结构改变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
甲藻孢囊在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了解长江口海域赤潮爆发潜势,于2002年4月至5月用采泥器采集了位于122°~123.5°E、29°~32°N之间1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分析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共分析鉴定出孢囊类型29种,其中自养型11种,异养型18种.每个站位的孢囊种类在10~21之间,孢囊密度为11.7~587孢囊·g-1干泥之间.远岸海域孢囊种类较为丰富,密度也较高.在调查区域内,孢囊密度及种类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增加.亚历山大藻孢囊分布广泛,最高密度为40.4孢囊·g-1干泥,其他赤潮种类的孢囊如链状裸甲藻、多边舌甲藻、锥状斯氏藻、科夫多沟藻和无纹多沟藻等都在长江口海域有分布.  相似文献   

10.
洋山深水港工程对附近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1、2003—2007年5月和8月在杭州湾附近水域(30°32′N—30°50′N、121°53′E—122°17′E)2个季节12个航次的海洋调查资料,研究了洋山岛附近水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变化、多样性以及工程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07年5月种类数变化不明显,8月种类数高峰期出现在2003年,随后逐年下降,糠虾类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毛颚动物变化不大,2003年受暖流影响,出现多种外海种和热带种;2003—2007年春季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变化不明显,夏季逐年降低,丰富度(d)下降,均匀度(J′)下降;夏季不同年间的变化主要是个别年份出现了较多的外海种所致,可能与外海暖水势力变化有关;洋山工程对海域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变化影响不显著,洋山岛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变化受外海暖流影响较明显,与洋山工程的开展及进程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是中国日本鳗鳗苗的主要产区和仅存的成鳗渔业水域。日本鳗自长江河口至上游金沙江近3000km干流及许多支流中都有分布,但其迁移行为却不为人了解。该文分析了2008年9~11月采自长江靖江段(31o30′N,120o42′E)的153尾银色鳗样本的生物学特征,测定了其中27尾标本的矢耳石Sr/Ca值。结果显示,153尾样本中有雌性85尾、雄性68尾,雌雄性比1:0.8。雌性由3~7(平均5.52)龄组成,平均体长(669±80)mm,体重(555±229)g,丰满度1.77±0.22,性腺指数(GSI)1.32±0.31。雄性由3~5(平均4.38)龄组成,平均体长(518±51)mm,体重(234±76)g,丰满度1.62±0.18,GSI0.21±0.11。雌性的这些生物学参数均显著大于雄性(P<0.05)。依据矢耳石线鳗标志轮平均Sr/Ca值(7.99±1.05)×10-3进行判断,有17尾(即62.96%个体)为"淡水型",10尾(即37.04%个体)为"河口型"。16尾雌性中有13尾(即81.25%)为"淡水型",3尾为"河口型"。11尾雄性中仅36.36%为"淡水型",63.64%为"河口型"。对每个生长层组的Sr/Ca值分析表明,雌雄间2龄时无显著差异,但3龄、4龄和洄游龄组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预示着2龄时两者的栖息水域比较一致,但后来出现了明显栖息地分化。  相似文献   

12.
Yu TF  Feng Q  Si JH  Xi HY  Chen LJ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8):1961-1966
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Margalef丰富度指数(Ma)、Shannon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s)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服从正态分布,变异系数(CV)为55.8%~67.8%,均属中等变异;Ma和H'符合指数模型,Ds和J'符合球体模型;H'的空间变异程度最高,其次是Ma和J',Ds最小;在变程范围内,各物种多样性指数空间变异的结构性因子占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为81.1%~93.0%.各多样性指数沿河流方向的格局变化明显,绿洲核心区达来呼布镇(42°N,101°E)附近为显著高值区,在100°—101°E和102°—102°30'E的带状范围内呈明显的低值区,主要包括东、西戈壁及巴丹吉林沙漠腹地.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冬季和春季浮游植物的粒级生物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2005年2月28日—3月10日和5月30日—6月4日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多学科综合外业调查,报道了冬季和春季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和组成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冬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表层叶绿素a平均浓度为1.28 mg·m-3,高值区集中在口门附近;小粒径浮游植物(<20 μm)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率为66.7%,但在冲淡水区大粒径浮游植物(>20 μm)占据优势.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表层叶绿素a浓度大幅增加,口门内、外的平均值分别为0.67和6.03 mg·m-3,122.5°—123.0° E间水域因水华爆发出现显著的叶绿素a高值区;小粒径浮游植物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高达83.5%,其优势在水华区尤为明显.典型站位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垂向分布显示,2种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差异随水深增加而减小,至底层二者浓度相当.根据所获的环境因子资料,盐度和营养盐是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分布和组成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变动趋势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徐兆礼 《生态学杂志》2005,24(7):780-784
根据2000~2003年长江口邻近海域5月和8月8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长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毛颚类和异足类在8月种数明显多于5月。8月暖流势力增强的同时淡水水团势力也增强,不同水团交汇处,浮游动物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等值线密集排列,外海暖水带来丰富的种类使该季节的种类数和多样性均明显高于5月。盐度是影响长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5.
巢湖及其支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对巢湖及柘皋河、杭埠河、南淝河3条支流的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297种,其中,原生动物124种,轮虫135种,枝角类29种,桡足类9种。南淝河浮游动物物种数最多,为203种,巢湖最少,为130种;巢湖及3条支流均以原生动物和轮虫物种数最多。浮游动物总密度为644 223 ind/L,柘皋河浮游动物密度最高,巢湖浮游动物密度最低,巢湖及3条支流原生动物密度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比例均为最高;四个季节柘皋河浮游动物密度均为最高。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为253.14 mg/L,南淝河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杭埠河和巢湖浮游动物生物量较低;春季和冬季柘皋河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夏季和秋季南淝河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相较3条支流,巢湖浮游动物优势种数最少。依据理化指标,巢湖及3条支流为富营养或超富营养水平,营养水平为:南淝河巢湖柘皋河杭埠河。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表明,巢湖及3条支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四个季节均未能明显区分开,浮游动物群落和环境理化因子的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16.
2015年对宜兴莲花荡水系四个季节浮游动物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36种,其中,原生动物72种、轮虫39种、枝角类13种、桡足类9种、其他幼虫及卵3种。群落结构以原生动物和轮虫小型浮游动物为主。浮游动物的年平均密度为14 664 ind/L,年平均生物量为4.903 mg/L,生物多样性指数H′年平均值为2.26。浮游动物密度以及生物量随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对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与水质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总氮(TN)、氨氮(NH4+-N)以及溶解氧(DO)是影响浮游动物密度的主要因素。结合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方法以及优势种情况,判定莲花荡水系整体处于中污型。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冬季浮游病毒丰度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JJ  Zeng JN  Du P  Chen QZ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3):793-799
应用荧光显微计数法,对2006年夏季和2007年冬季长江口浮游病毒丰度(virus direct count,VDC)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夏季该海域VDC在2.22×106~9.97×107个·ml-1,高值分布在近海B区(122.5°-123.5°E)的表层海域;冬季VDC在1.99×106~2.66×107个·ml-1,高值分布在近岸A区(120.5°-122.5°E)海域,且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夏季VDC与浮游细菌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关系密切,与营养盐相关性不显著(P>0.05);冬季VDC与浮游细菌、营养盐含量关系密切,与叶绿素a含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夏季VDC显著高于冬季(P<0.01),且两季的分布特征存在不同,此种差异主要与浮游细菌、浮游植物等病毒寄主的分布有关.冬季的营养盐含量也是影响其浮游病毒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北部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碧剑  蓝文陆  黎明民  李天深 《生态学报》2019,39(19):7014-7024
2017年3月(枯水期)、7月(丰水期)和10月(平水期)分别对北部湾近岸海域44个站位的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检出浮游动物251种和浮游幼体24类,其中枯水期138种(类),丰水期134种(类),平水期191种(类),分属河口低盐、近岸暖温、近岸暖水和外海暖水4个生态类群。优势种9种,其中枯水期以原生动物占绝对优势,丰水期以枝角类、桡足类和浮游幼体类占优势,平水期以十足类和浮游幼体类占优势。浮游动物丰度年均值为789.95个/m~3,呈现出枯水期(1540.19个/m~3)明显高于平水期(457.58个/m~3)和丰水期(372.08个/m~3)的季节变化特征;浮游动物生物量年均值为252.40 mg/m~3,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与丰度变化不一致,平水期生物量(385.01 mg/m~3)明显高于枯水期(221.41 mg/m~3)和丰水期(150.78 mg/m~3)。多样性指数平水期最高(3.16),丰水期(2.35)次之,枯水期(2.22)最低。枯水期和丰水期北部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水平分布特征基本呈现自河口近岸海域向外海递增的趋势,平水期浮游动物生物量与丰度的空间分布较为均匀。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结构以及优势种的演替对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季节变化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径流导致的悬浮物、营养盐等的变化可能是决定北部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还表明与其他海湾相比,北部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趋于小型化,需加大关注。  相似文献   

19.
安庆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江豚生存状况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安庆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进而评价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生存状况, 于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对西江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共采集浮游动物55种, 其中原生动物13种、轮虫27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6种。4个季节间浮游动物种类数差异较大, 夏季种类数最多, 为39种; 冬季种类数最少, 仅为16种。(2)全年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115 ind./L和1.735 mg/L, 且均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季节间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 且夏季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3)全年共记录优势种12种, 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6种、桡足类2种; 不同季节间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差异明显。(4)采用浮游动物生物量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西江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 运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西江水体处于α-中污状态, 表明西江水质基本上满足江豚生存需求。(5)依据浮游动物的现存量, 估算出西江食浮游动物鱼类的渔产力为54340.2 kg, 相应地可满足36头江豚的营养需求。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长江故道这种特殊水体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 还对迁地保护区江豚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