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调查,整理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名录共71种,新发现湖北省新分布种6种,其中腾格里蛙Rana tenggerensis Zhao,Macey et Papenfuss、宁陕小头蛇 Oligodon ningshaanensis Yuan离原分布区较远,神农架新分布种3种,神农架两栖爬行动物的区系特征以东洋界(74.69%)为主,广布种(18.31%)、古北界(7%)种类次之,体现了南北混杂的特点.随着海拔的升高,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总体呈下降趋势,400~1600 m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最高,随海拔下降的趋势不明显,1900 m以上多样性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2.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了解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类的资源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特征,于2013年5~6月对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结果显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两栖爬行动物43种,隶属4目14科34属。运用相似性指数对麻阳河、佛顶山、雷公山三个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比较,印证了动物地理区划上雷公山和佛顶山属于黔东南低山丘陵盆地省,麻阳河属于黔北中山峡谷省的划分。运用G-F指数公式分别计算三个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G-F指数,其中,雷公山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G-F指数最高,分别为0.23和0.50,麻阳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G-F指数最低,分别为﹣0.20和0.25,说明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科间和科内多样性均较低。通过对三个自然保护区年均降水量、年均温等环境因子分析比较,得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相对较少的原因,可能是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较低的年均降水量和较高的年均温。  相似文献   

3.
2007年8月~2008年6月,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结合以往采集标本,保护区内共有两栖爬行动物11种,其中,两栖类1目2科3种,爬行类1目3科8种.中国林蛙和中介蝮分别为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优势种,但分布较集中.中介蝮常见于村落溪流附近,可能成为局部有害动物,建议保护区采取一定措施防止其对生态旅游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宁夏六盘山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对其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的相关报道较少。为掌握两栖爬行动物本底资源现状,评价保护区生物多样性,2011年7月~2013年7月共7次对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记载,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共14种,隶属于2目7科9属,占宁夏28种两栖爬行动物的50.0%;其中两栖类共5种,隶属于1目3科4属,占宁夏7种两栖动物的71.4%,爬行类共9种,隶属于4科5属,占宁夏21种爬行动物的43.8%。保护区两爬动物以古北界物种和广布种为主,分别为8种和5种,东洋界物种仅1种。在此基础上与其相邻的保护区做了动物区系相似性(AFR)比较,结果显示,随着纬度的增高,各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存在规律性的替代现象。  相似文献   

5.
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于2005—2006年先后3次对庐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得知庐山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24种两栖动物,隶属2目8科,占江西省已知39种两栖动物的61.54%。有21种属东洋界种类,3种属广布种,无古北界种类。分别有6、6、3、5和4种两栖类的生态类型属静水型、陆栖-静水型、流水型、陆栖-流水型和树栖型。除大鲵、虎纹蛙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外,其余22种两栖动物均属“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此次调查采集的小角蟾、阔褶蛙、虎纹蛙、竹叶蛙和花姬蛙为庐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新记录,并与江西省其它自然保护区讲行了两栖类相似件系数比较,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建设,作者于2007年1月10~19日、5月16~24日、7月26日~8月8日,前后3次对该保护区两柄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结果显示,齐云山保护区现已记录72种两栖爬行动物,隶属5目18科.其中两栖纲2目7科24种,爬行纲3目11科48种.齐云山保护区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其区系组成以60种东洋界种类占明显优势,其余12种均为广布种,无古北界物种分布.大眼斜鳞蛇福建亚种(Pseudoxenodon macrops fukienensis)和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为江西省两栖爬行动物新纪录,福建钝头蛇(Pareas stanleyi)为江西省赣南地区爬行动物新纪录.齐云山保护区是海南棱蜥後(Tropidophorus hainanus)和福建华珊瑚蛇(福建丽纹蛇)(Sinomicrurus kettoggi)在江西省的第二个发现地,是海南闪鳞蛇(Xenopeltis hainanensis)在江西省的第三个采集地.通过平均动物区系相似性分析发现,齐云山地理位置独特,是华中区和华南区物种重要的扩散过渡地域.最后对齐云山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2009~2010年对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类进行了4次调查,调查到两栖爬行类11种,隶属于2目7科。古北界10种,东洋界1种。对比1991年的调查结果,此次调查未发现丽斑麻蜥、赤链蛇、红点锦蛇、团花锦蛇、双斑锦蛇、虎斑颈槽蛇6种爬行类。草地生境两栖爬行类物种多样性最高。中国林蛙(主要分布于溪流)和山地麻蜥(主要分布于岩壁)分别是种群数量最多的两栖类和爬行类物种。在保护实践中可优先保护两栖爬行类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关键区域,以提高保护成效。  相似文献   

8.
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6~9月对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合文献资料,该保护区现已知有两栖、爬行动物80种,其中两栖动物38种,隶属2目9科22属;爬行动物42种,隶属2目11科31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 2种;湖北省重点保护动物35种,占湖北省重点保护两栖爬行动物的75%.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两栖、爬行动物有21种(极危物种1种,濒危物种6种,易危物种11种,依赖保护物种1种,需予关注物种2种).对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区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贵州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刚  徐宁  张国防  谭杨梅 《四川动物》2007,26(2):347-350
对贵州道真县大沙河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3次调查研究。共采获两栖动物2目8科15属27种(亚种),占贵州省两栖动物总种数62种(亚种)的43.5%;爬行动物3目10科(亚科)28属34种(亚种),占贵州省爬行动物总种数104种的32.7%。从物种组成和区系分析,本保护区的两栖动物以无尾目的蛙科为主,共12种,占保护区内总种数27种的44.4%;主要区系成分为东洋界的华中区种,共11种,占保护区总种数的40.74%;其物种的组成与中国及贵州的两栖动物区系特点一致。爬行动物以游蛇科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共有17种,占该保护区爬行动物种数的50.0%;这一特征与我国以及贵州爬行动物的组成特征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大沙河地区爬行动物组成中,蝮亚科有2属5种,居第2位,与我国以及贵州的爬行动物组成特点不同,故蝮亚科为构成该区爬行动物区系的主要特征成分之一。本文还运用G-F指数对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科属间的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爬行动物的科内和科间的多样性较高,属内和属间的多样性较低,G-F指数为正值;两栖动物的科内和科间的多样性较低,属内和属间的多样性较高,G—F指数为负值。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2008~2011年,作者每年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莽山自然保护区)对10条调查样带(长3~6km,单侧宽5m)内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同时将该保护区海拔400~1800m的区域按200m均匀地分为7个海拔小带,对两栖动物垂直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莽山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两栖类36种,隶属2目7科.其中以蛙科17种和角蟾科6种为多;其动物区系组成以34种东洋界种类占明显优势,并以17种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为主;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中国特有种12种.寒露林蛙(Ranahanluica)、棘腹蛙(Paaboulengeri)和中国雨蛙(Hylachinensis)为莽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新纪录.莽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垂直分布现象较明显,大致以海拔1400m为分界点,两栖动物物种组成有较大变化;海拔600~800m小带的物种数最多.最后基于历史资料,分析了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1.
江西南矶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杨道德  熊建利 《四川动物》2006,25(2):285-289
2004年6月上旬和8月下旬两次对位于鄱阳湖主湖南部的江西南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表明:南矶山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31种两栖爬行动物,隶属2纲4目13科.其中两栖纲1目5科11种;爬行纲3目8科20种.其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种类明显占优势,占总物种数的67.65%.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赣北(鄱阳湖)平原省,此次调查发现的斑腿泛树蛙和舟山眼镜蛇为该动物地理省的新分布记录.最后对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保护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科学规划自然保护区,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于2006年4月16~25日、8月14~24日对广东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近20天的野外科学考察。调查表明,南昆山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72种两栖爬行动物,隶属2纲5目18科。其中两栖纲2目6科24种;爬行纲3目12科48种。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粤北动物地理省,区系组成以东洋界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为主。东洋界种类明显占优势,达65种占总物种数的90.28%。本次调查同时发现了在广东省罕见的香港瘰螈和黑眼睑小树蛙。  相似文献   

13.
叙述了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牛肝菌资源的研究概况,旨在为合理开发利用该地区的牛肝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对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该保护区已知两栖动物2目8科19属26种,爬行动物2目12科38属50种,包括修正误订1种,广东省新纪录4种。保护区丰富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是理想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基地,对保护和利用我国特有物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四川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中旬至下旬对四川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采得两栖爬行动物标本17种,隶属于9科3目.结合文献资料,该保护区现已知有两栖爬行动物27种(亚种),隶属于12科4目.其中,两栖动物13种(亚种),隶属于7科2目;爬行动物14种(亚种),隶属于5科2目.该保护区物种组成较丰富,没有古北界的成分,特有种所占比例较高.马边县新纪录9种,大鲵已被收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大凉疣螈和脆蛇蜥已被收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大鲵和大凉疣螈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该保护区和四川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Sorenson指数为36.7%.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薯蓣属植物资源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湖南省薯蓣属植物资源的研究 ,初步弄清了该地区现有薯蓣属植物 2 7种及 2变种 ,同时对其分布及蕴藏量进行了分析 ,湘西及湘西北地区为湖南省薯蓣属植物资源的分布中心 ,而石门县为盾叶薯蓣分布的中心 ;并对薯蓣皂甙的含量加以了介绍 ,为综合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03-2005年,先后6次对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蝗虫进行了标本采集,共鉴定出44种,隶属于3总科8科34属.其区系成分以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65.90%),广布种也占一定的比例(29.55%),而古北界的种类很少(4.55%).这说明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蝗虫区系具有明显的东洋界特征,但也体现了两界交汇混杂的过渡性质.造成这一区系特征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具有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  相似文献   

18.
广西百东河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4年4月~2006年6月对广西百东河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百东河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51种两栖爬行动物,其中两栖类1目5科8属17种;爬行类2目11科25属34种。对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及资源现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老君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月~2008年10月对河南省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保护区共有两栖动物8种,隶属于2目6科8属.区系组成中广布种、东洋界种和古北界种分别为4、3、1种,分别占总数的50%、37.5%、12.5%.大鲵为珍稀濒危物种,黑斑侧褶蛙和太行隆肛蛙为优势种群,秦巴拟小鲵和宁陕齿突蟾为近两年发现的河南省两栖动物新纪录.根据考察结果,提出了多样性保护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