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CO2浓度下渗透胁迫对小麦膜伤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常规CO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常规CO2(350μl·L-1)和CO2倍增(700μl·L-1)环境中生长的春小麦幼苗,渗透胁迫时叶片中活性氧含量的变化和质膜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生长在CO2倍增环境中的春小麦幼苗,渗透胁迫时O2·-及H2O2的增长幅度均小于常规CO2浓度下生长的春小麦幼苗.质膜透性的增长幅度也是前者小于后者.据此认为,CO2浓度倍增可以减轻渗透胁迫对质膜的氧化伤害,提高植物的抗旱力.  相似文献   

3.
不同CO_2浓度下渗透胁迫对小麦膜伤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采用15%的聚乙二醇-6000(PEG-6000)对扬麦158三叶一心期的幼苗根部进行轻度渗透胁迫处理,并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ussidi,SNP)和相应的对照(BO-3/NO-2),研究外源NO处理对渗透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0.1 nnol/L的SNP能降低渗透胁迫造成的小麦幼苗叶片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活性的提高,降低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速率和质膜相对透性的增加以及丙二醛(MDA)和H2O2的累积;0.1 mmol/L的SNP还能够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加速脯氨酸(Pro)的累积,而0.5mmo1/L的SNP和0.1mmo1/L的NO3/NO2(对照)处理的效果则不明显.上述结果表明低浓度NO对渗透胁迫造成的膜脂过氧化有明显的缓解效应.  相似文献   

5.
6.
重金属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富集及毒性效应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对清水塘重金属污染区土壤生态系统重金属的富集及毒性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 主要富集的重金属元素为生物毒性较强的Cd、Hg、As以及具有一定毒性的Zn、Pb、Cu,平均综 合污染指数为640.大型土壤动物重金属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富集量随污染程度的 增加而增加,尤其某些巨蚓科种类对Cd表现高富集,富集系数为1196.通过染毒试验进一 步证明,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随Cd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同工酶分析表明,Cd对蚯蚓同工酶活性 有明显的毒性效应.污染区主要种植蔬菜作物,而重金属在蔬菜体内的富集量也随污染 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蔬菜对Cd的富集有明显的品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CO2浓度分别为350μmol·mol-1和倍增浓度(700μmol·mol-1)的两个开顶式生长室内,研究了干旱胁迫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小麦的净光合速率,降低了蒸腾速率,提高了气孔阻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倍增CO2浓度明显提高了SOD、POD及CAT酶活性,增强了小麦的抗氧化保护能力和抗旱性.  相似文献   

8.
王竹红  黄建  陈倩倩  郭祥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326-2330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Takagi)雌成蚧为寄主,研究了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Tachikawa)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且功能反应受到温度、寄主密度和寄生物密度的影响.在同一温度下,寄生数量随寄主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15℃~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被寄生的松突圆蚧雌成蚧数量增加,而在25℃~35℃之间呈相反趋势.花角蚜小蜂的寄生功能反应有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随自身密度的增加,寄生数量逐渐减少.Hassell(1969)模型E=QP-m和Bedding-ton(1975)模型E=aT/[1 btw(P-1)]均能较好地反映花角蚜小蜂的寻找效应与其自身密度之间的关系,模拟结果分别为E=0.1659P-0.5597和E=0.1437T/[1 0.2691(P-1)].  相似文献   

9.
逆境条件下植物体内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与活性氧代谢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王娟  李德全 《植物学通报》2001,18(4):459-465
本文介绍了逆境迫下植物体内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和作用,及其对活性氧的产生与清除的影响,阐述以脯氨酸为代表的渗透调节物质对活性氧的直接清除作用,Ca^2 ,甜菜碱等对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广泛利用转基因技术合成氨酸,甜菜碱,为提高作物的抗氧化能车及培育抗逆新品种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渗透胁迫下水稻幼苗中叶绿素降解的活性氧损伤作用   总被引:101,自引:0,他引:101  
水稻(Oryza sativa L.)幼苗在渗透胁迫下,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及时间的延长,Chl降解加剧,活性氧O-·2 、H2O2 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增加,抗氧化剂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胡萝卜素(CAR)含量显著降低,叶绿素蛋白复合体(Chl-Pro)结合度松弛. Chl含量的降低和O-·2 、H2O2 及MDA 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AsA、GSH及CAR含量的下降呈良好的正相关性.AsA、α-生育酚(VitE)及甘露醇预处理可使胁迫诱导的MDA 增多及Chl降解延缓,而Fe2+ 、H2O2 及Fenton 反应则刺激MDA 增加. Fenton 反应可加速Chl降解. 渗透胁迫下水稻幼苗Chl的降解可能主要是由O-·2 和H2O2 的代谢产物·OH氧化损伤之故  相似文献   

11.
湿地系统中植物和土壤在治理重金属污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金属污染环境的治理是目前环境工程的核心课题。湿地作为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倍受关注。对湿地植物、土壤在治理重金属污染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及其机理做一综述,并对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湿地构建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有机修复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有机修复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有机修复剂应用的发展状况、应用机理、优缺点、影响因素以及成功实例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国内外有机修复剂的研究现状,列举了几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有机修复剂(如氨基多羧基酸、有机酸、有机质、生物乳化剂等)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影响有机修复剂使用的主要因素,指出目前有机修复剂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铜尾矿污染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滕应  黄昌勇  龙健  姚槐应  刘方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1976-1980
对浙江省哩浦铜尾矿污染区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区及其周边土壤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Cu、Zn、Pb、Cd污染,从尾矿库中心到外围重金属污染程度逐渐减轻,而土壤酶活性则不断提高,其中以脱氢酶和脲酶活性增加最明显,回归分析表明,单一脱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以及蛋白酶活性与重金属复合元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尾矿区土壤酶信息系统的第一、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之和达98.24%,以第一、二主成分建立了两个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标,并用此指标对各供试样本进行空间分类,其结果与以重金属含量为依据的划分结果基本吻合,可见,采用酶活性构筑的土壤信息系统的总体酶活性来表征矿区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植物修复——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新途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介绍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的概念、原理与研究动态以及重金属超积累植物的特性 ,及其在治理污染土壤中的潜力 ,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整治及其生态的修复提出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土壤污染是当今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其中重金属污染尤为严重。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的技术以其潜在的高效、经济及生态协调性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就植物修复技术的概念、方法原理、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以及优点、应用前景作了系统阐述,并介绍了国内外开展的一些应用性实例。指出了植物修复技术当前还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发展的方向。作出了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16.
芦竹对不同重金属耐性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研究芦竹(Arundo donax)在不同重金属污染湿地中的耐毒性能,测定了不同生长时段芦竹的生物性状和叶绿素含量,以及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芦竹分别在浓度为100 mg·kg-1左右的CuCu2+、Pb2+、Cd2+、Zn2+、Ni2+、Hg2+和50 mg·kg-1以下的Cr6+污染环境中能正常成活,在40 d的生长期内,植物体内叶绿素有不同程度降低,下降比率在20%~56%,植物出现叶片软化,叶尖枯黄等症状,但植株仍呈现增长趋势.与对照植物相比较,在重金属胁迫下,植株细长,茎、叶呈黄绿色,除Cr6+、Hg2+外,植物高度基本不受重金属胁迫的影响.芦竹在高浓度(100mg·kg-1)Cr6+污染环境中耐性较弱,表现出生长缓慢,部分地下茎腐烂,叶片短时间内出现枯萎等症状.结果还表明,土壤中重金属浓度随植物生长期增长而降低,除被植物吸收,植物挥发外,还存在着重金属向根际圈环境迁移的趋势,根周边湿土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试验缸外围湿土中重金属含量.可以认为,芦竹具有生物量大,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等特点,对修复湿地重金属污染蕴藏着巨大潜力,研究芦竹在植物修复技术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及内生细菌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和水体的重金属污染已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环境与健康。由于受重金属污染的环境分布广泛,迫切需要开发经济的清除环境重金属的技术。植物修复是通过绿色植物降解或移除环境污染物,有望成为重金属污染环境的原位修复技术。植物内生菌是指定殖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细菌,被感染的宿主植物不表现出外在病症,耐重金属的内生菌在多种超富集植物中存在。在植物修复过程中,野生型内生菌或基因工程内生菌的抗性系统能降低重金属植物毒性,促进其迁移金属。耐重金属内生菌还可以通过固氮、溶解矿物元素及产生类植物激素、铁载体和ACC脱氨酶等产物促进植物的生长。主要综述目前植物-内生菌相互作用及其潜在的促进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根际圈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62,自引:9,他引:62  
根际圈以植物根系为中心聚集了大量的生命物质及其分泌物,构成了极为独特的“生态修复单元”。本文叙述了根在根际圈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生理生态作用,富集、固定重金属,吸收、降解有机污染物等功能;菌根真菌对根际圈内重金属的吸收、屏障及螯合作用,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根际圈内细菌对重金属的吸附与固定,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以及根际圈真菌和细菌的联合修复作用等,同时对可能存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根际圈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是植物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并指出利用重金属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筛选对水溶性有机污染物高吸收富集及其根 发泌能力强的特异植物,同时接种利于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专性或非专性真菌和细菌可能会成为有机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0.
重金属胁迫下内生菌对宿主植物的解毒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内生菌联合植物修复是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新思路。较之根际促生菌,内生菌因生存环境稳定且与植物联系更加紧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更大价值。在重金属胁迫下,部分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菌可进入植物体内成为内生菌,这些内生菌通常在重金属吸收、耐受和解毒方面具有优良的特性,而且可以协同宿主植物耐受重金属胁迫,表现在直接或间接降低植物体内重金属胁迫强度和提高植物本身对重金属的耐受性两方面。系统分析了内生菌对宿主植物的解毒机制,综述了近年来内生菌增强植物重金属耐受性的研究,展望了重金属胁迫下植物和内生菌互作机制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