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对应分析方法研究了辽河平原土壤中14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将其分为亲氧、亲硫、易淋溶元素3个组群。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土壤机械组成和有机质对元素分布有一定影响。指出了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是产生分异的内在原因,土壤机械组成中的大于0.01mm的粘粒仅对易淋溶元素分布有一定影响,0.01-0.001mm粒级的粘粒与亲硫元素、土壤有机质与亲氧元素分别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首都圈土壤气中氡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中的氡大部分源于岩石和土壤氡的释放。本研究对首都圈的三河地区、延怀盆地和唐山地区土壤气中氡浓度进行检测,分析其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所调查土壤气中氡浓度三河地区最高,平均值在2×104~2.5×104Bq·m-3,唐山地区其次,平均值在1.5×104~2×104Bq·m-3,延怀盆地最低,平均值1.5×104Bq·m-3,整体呈现研究区的东部土壤气中氡浓度高于西部地区。根据对研究区内土壤氡浓度的环境危害分类,局部达到中等风险等级;根据国家标准,在三河地区和唐山地区,局部需要采取建筑物底层地面抗开裂措施和一级防水措施,延怀盆地基本不需要采取防氡措施。 相似文献
3.
土壤生态学的理论体系及其研究领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前 言从土壤生态学 (SoilEcology)思想的萌芽[1] 到Prasolov第一次提出“土壤生态学 ( pedecology)”[2 ]这一术语以来 ,土壤生态学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奠定和发展时期。 2 0世纪 5 0年代至 70年代 ,国内外一些学者相继出版和发表了土壤生态学的专著和论文[3~ 8] ,标志着它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这些工作停留在土壤生物生态学的水平上。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由于经典土壤学和生态学等在解决生产实践和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中遇到的困难及生态系统方法论在土壤生态学中的应用 ,才倍受重视 ,突破了土壤生物… 相似文献
4.
5.
6.
土壤生物及其对土壤生态学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9,自引:11,他引:49
土壤生物区系、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全球变化已成为土壤生态学研究的肖沿领域,土壤生物以不同的方式改变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某一等级层次上的土壤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对其它等级层次上的资源空间异质性产生影响,而这种空间异质性受到许多生物圈层--土壤功能区域所维持。本文评价了土壤生物区系在土壤生态系统过程中的作用,论述了土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讨论了土壤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9.
根据土壤地球化学分类原则,长江三峡地区主要植茶土壤为硅铝质铁铝土、钾硅质铁铝土和硅铁质铁铝土3种土壤地球化学类型。硅铝质铁铝土的特点是土壤质地粗,剖面分异明显,硅、铝、钾含量高,铁、钙、镁含量低:钾硅质铁铝土多为砂壤质,硅、钾含量较高;硅铁质铁铝土土层深厚,质地粘重,铁、铝含量高,磷、钾含量低。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至为密切。砂质土有利于提高茶叶氨基酸含量,而粘质土则会使氨基酸含量降低;较高的盐基含量会降低茶叶茶多酚、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但有利于氨基酸形成;速效磷与水浸出物成显著正相关,但与咖啡碱成显著负相关;缓效钾与氨基酸成正相关。从总体上看,硅铝质铁铝土上产出的茶叶品质较高,适宜植茶,硅铁质铁铝土上茶叶品质欠佳,如无特殊改良措施,不宜开辟为茶园。 相似文献
10.
紫茎泽兰的光合作用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研究了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主要生态因子的关系,比较了它与某些农作物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差异,得到如下结果: 1.紫茎泽兰是一种阳性偏阴的C_3类草本植物,其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约为40000 lx,光补偿点约为700 lx,且具有80 ppm左右的CO_2补偿点。 2.紫茎泽兰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能达到23毫克CO_2/平方分米·时左右,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规律呈双峰曲线型(主峰在10时左右,次峰在16时左右)。在一年中有较长的时间,它的光合速率保持着较高的水平。 3.生长在一般菜园土上的紫茎泽兰,当土壤含水量降至17%左右时,叶片光合速率接近0:而且,受过干旱处理的紫茎泽兰植株,在恢复供水后的第三天,其光合速率只达到原来的53%。 根据以上结果,结合受紫茎泽兰危害地区干湿季分明的特点,提出干季是防除紫茎泽兰的最佳季节。 相似文献
11.
扩散生态学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散研究是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领域 ,而扩散生态学则是生物学领域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本文综述了扩散生态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包括扩散的定义、扩散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与生物学其它分支学科的关系 ,并阐述了研究扩散的重要意义。扩散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 ,既涉及所有生物 (从微生物到脊椎动物 )的生态学 (如复合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多样性、复杂性和稳定性 )和进化 (如种化 )等理论问题 ,又涉及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育、有害生物 (包括外来物种 )的控制、流行病防范、环境保护和人口管理等应用问题。因此 ,研究生物的扩散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吴兆录(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昆明650091)Developmentstagesofecologyandtheircharacteristics.¥WuZhaolu(InstituteofEcologyandGeo... 相似文献
13.
莱曼德·林德曼1942年发表的论文“生态学的营养动力论”为水生态系统能流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被认为是生态学和湖沼学研究史上的奠基之作,也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著作。林德曼的研究是从定量上应用Arthur Tansley提出的生态系统概念最早的工作之一,并在几个方面具有开创性。该研究最重要的贡献是为研究营养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为比较不同的水生态系统提出了共同的衡量指标(有机物或能流),从而为生态学发展确立了理论取向。林德曼的生态学的营养动力论对当前的生态学研究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对 1 992~ 1 994年新疆巴音布鲁克天鹅湖 3个雁岛定点观察表明 ,斑头雁巢密度为 33~ 55个 ,或 0 .59个巢·m- 2 ,其分布不均匀 .统计 1 84个巢 ,平均窝卵数 X±SD =4.47± 2 .1 9枚 .产卵高峰在 5月上、中旬 ,6月中旬大批幼雏破壳而出 ,为早成鸟 .8月上中旬幼雁长至 55~ 65d龄始飞 .繁殖期要比青海等地迟 1 0~ 2 0d . 相似文献
16.
产业生态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对产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热点进行了总结与评述,认为产业生态学是研究人类产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垮学科的应用科学.它采用工业代谢、生命周期评价和区域生态建设的方法对产业活动全过程(包括原材料采掘、原材料生产、产品制造、产品使用、产品用后处理)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模拟.产业生态学着眼于人类和生态系统的长远利益,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应用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2,自引:15,他引:12
国际上应用生态学于25-40年前诞生,是为了适应、服务于缓解西方发达国家当时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的需要,随着学科的发展,应用生态学一直都把应用生态学原理致力于解决自然资源不断退化与严重的环境问题作为其研究的重点,21世纪的到来,人类步入了应用生态学时代,国际应用生态学主要发展特点表现为:更注重其应用性,屿工程学的相互交,特别注意与基础生态学的衔接性,全方位采用新方法与新技术,微观机理与宏观调控并行发展,中国应用生态学今后的学科建设,特别是在21世纪的发展,在注意与国际接轨并从中涉及精华的同时,要特别强调我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仍在恶化这一基本国情而开展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Continental and insular Southeast Asia were originally endowed with vast areas of luxurious 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 Mainly since the sixties of the last century these tropical rainforests have been under a steadily increasing pressure due to intensive logging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and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depending on the given environment for more agricultural land and for fuel wood.One innovative approach to combine the necessities of rural development, safe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biodiversity restoration was developed under the acronym “Rainforestation Farming” on the island of Leyte in the Philippines. More than 100 different local forests and fruit tree species were tested and planted in a near-to-nature planting scheme concerning species composition in a former degraded area covered by Imperata cylindrica.The recommended planting scheme includes both sun-requiring trees and shade-loving trees, highly valuable timber trees and fruit trees.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planting, nursery grown sun-loving trees were planted at close distance of 2×2 m to quickly reach the condition of a closed canopy and therefore shading out of the grass. During the second year, shade-loving trees, coming from either the nursery or from the natural forest in the form of seedlings sitting under mother trees, were planted under the established first year pioneers.To support the protection of the remaining forest, particularly the mother trees as resource for seedlings and to spur biodiversity rehabilitation efforts through people's participation a support system with community organisers was established. Already after four years some highly endangered species like the herbivorous Flying Lemure, Gynocephalus volans, and the insectivorous nocturnal ape, Tarsius syrichta, moved back into parts of the reforested closed canopy areas of the research and model far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