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斑蝥素对草地贪夜蛾Sf9细胞膜完整性和膜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斑蝥素对昆虫细胞膜的作用及其机理, 本研究利用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卵巢细胞系Sf9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 TEM)、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LSCM)结合荧光探针FDA/PI及DiBAC4(3)技术研究斑蝥素(cantharidin, CTD)对Sf9细胞膜完整性及膜电位(membrane potential, MP)的影响。结果表明: 32 μmol/L CTD处理6 h和12 h后, 电镜观察均未发现细胞膜结构破损; FDA/PI染色后, 32 μmol/L CTD处理0.5 h后细胞FDA荧光强度比对照显著降低(P<0.05), 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 PI)染色的细胞比例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32 μmol/L CTD处理140 s后即引起MP发生显著性去极化(P<0.05); 64 μmol/L CTD处理瞬时MP发生显著性去极化(P<0.05); 32 μmol/L CTD处理3 h内及64 μmol/L CTD处理2 h 内MP仍保持显著性去极化(P<0.05), 之后去极化程度降低; 32 μmol/L CTD处理6 h及64 μmol/L CTD处理3 h时MP去极化与对照组相比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说明, CTD处理短时间内可引起Sf9细胞膜电位去极化并维持一段时间, 同时导致细胞活性发生不可逆下降, 但未对细胞膜结构完整性产生破坏。  相似文献   

2.
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是从传统中药斑蝥中提取出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目前主要用于消化道肿瘤,肝癌,白细胞减少症等疾病的治疗。肿瘤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认为肿瘤不仅是增殖和分化异常的疾病,同时也是凋亡异常的疾病,所以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已成为目前肿瘤治疗的新的途径。NCTD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现有的很多研究表明,NCTD对许多肿瘤细胞起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方面,从而使恶性肿瘤达到临床缓解及治愈。本文就NCTD诱导恶性肿瘤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去甲斑蝥素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实验表明,去甲斑蝥素可引起人胃癌BGC-823细胞发生 M期阻滞及细胞凋亡.进一步利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筛选出了去甲斑蝥素抑癌作用相关蛋白.研究显示,线粒体热休克蛋白CH60、线粒体ATP合酶d亚单位、内质网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线粒体Hsp70的辅助因子GRPE1、SH3L3以及染色质组装因子1小亚基RBBP4参与了去甲斑蝥素的抑癌作用.研究提示,去甲斑蝥素可能通过促进线粒体热休克蛋白及p53的表达进而激活caspase-3依赖的凋亡通路,并且去甲斑蝥素在引发内质网协迫之后,可通过抑制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ERK)的活性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进一步分析了去甲斑蝥素与线粒体ATP合酶抑制剂寡霉素A的联合用药对人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联合用药的抑瘤效果比单独用药的抑瘤效果显著,提示去甲斑蝥素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ATP合酶功能抑制BGC-823生长.上述结果为优化去甲斑蝥素的联合用药方案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4.
去甲斑蝥素诱导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体外实验证明10μg.ml-1去甲斑蝥素作用于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24h,可诱导K562细胞发生凋亡。提取加药组细胞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呈现典型的DNA“梯子”,同时加药组细胞出现核固缩、碎裂及胞浆浓缩等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测试结合形态学观察,特别是细胞超微结构观察,证明去甲斑蝥素诱导的K562细胞凋亡大部分发生在细胞周期的M期,也有部分发生在间期。免疫细胞化学结果表明,10μg.ml-1去甲斑蝥素作用于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24h,与对照组相比,加药组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增强,而Bax蛋白表达减弱,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去甲斑蝥素对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Id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利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用划痕实验分析细胞迁移能力;采用Hoechst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用实时荧光RT-PCR法测定H446中Id1mRNA的表达。结果:去甲斑蝥素对H446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明显增加,细胞迁移距离明显缩短。去甲斑蝥素可抑制细胞内Id1mRNA的表达,其相对定量随去甲斑蝥素的浓度增大而减少。结论:在H446细胞中,去甲斑蝥素能抑制Id1mRNA的表达,这可能是去甲斑蝥素抑制细胞生长,迁移和诱导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原核表达抗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Fv fragment,scFv)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了解和提高抗AFB1 scFv的活性,利用Sf9昆虫细胞表达抗AFB1 scFv,并对其活性进行探索研究。方法:构建pFastBac 1-scFv2E6VHVL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Escherichia coli (E. coli) DH10Bac细胞,进行蓝白斑筛选,挑取阳性克隆。提取相应的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Bacmid侵染Sf9昆虫细胞,表达scFv,利用镍亲和层析法纯化scFv,并以ELISA检测scFv活性。结果:蓝白斑筛选后,经菌落PCR和测序验证挑取的白斑阳性单克隆含有正确的单链抗体基因。提取相应的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Bacmid侵染Sf9昆虫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得知抗AFB1 scFv在Sf9昆虫细胞中成功表达。AFB1对scFv的抑制中浓度(IC50)为30μg/ml。结论:与E. coli BL21(DE3)表达系统相比,scFv灵敏度转好,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7.
喜树碱诱导的草地贪夜蛾Sf9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植物源杀虫剂喜树碱具有优异的抑制昆虫生长发育活性, 其诱导昆虫细胞凋亡的作用方式和机制尚不明确, 极大地限制了喜树碱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开发。本研究以1 μmol/L喜树碱诱导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f9细胞呈现细胞皱缩、微绒毛消失和染色质边集等典型细胞凋亡早期超微结构形态特征, 中期凋亡小体逐渐出现并急剧增多, DNA电泳分析可见清晰DNA片段化凋亡特征。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1 μmol/L喜树碱诱导Sf9细胞12 h凋亡率达到最大值39.67%, 是对照的13.13倍, 随后减小。喜树碱诱导Sf9细胞凋亡在12 h和24 h 时Sf caspase-1分别出现两个活性高峰, 表明其作为效应因子在细胞凋亡级联反应过程中具有影响作用。喜树碱显著抑制Sf9细胞拓扑异构酶Ⅰ活性, 阻断解旋负超螺旋pBR322 DNA, 导致DNA损伤进而启动细胞凋亡级联反应使Sf caspase-1活性增加, 提示其信号转导过程是细胞凋亡诱导机制之一。本研究通过分析喜树碱的诱导昆虫Sf9细胞凋亡, 对揭示喜树碱诱导昆虫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人白血病抑制因子(hLIF)cDNA装入p2bac,受其多角蛋白启动子控制,并与野生型线性杆状病毒DNA共转染昆虫细胞Sf9。经ELISA和免疫印迹证实,该重组病毒感染Sf9 24h后(胞解液)和48h后(培养液),均可测得表达的hLIF,在72h时蛋白浓度可达每毫升(1×10~7细胞)4~10μg;经细胞活性观察表明,该蛋白可促进人白血病细胞U937分化,并使U937内信号分子STAT_3合成增加。结果表明,昆虫细胞表达的hLIF可分泌于培养液中且含量高。它的高表达、易纯化、强活性,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去甲斑蝥素(NCTD)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Jurkat细胞,用0、5、10、20、40 mg/LNCTD作用6、12、24、48、72 h后,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密度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确定其最佳作用浓度及时间。然后将细胞分为NCTD组、长春新碱组、NCTD+长春新碱组,作用24、48、72 h后观察细胞形态、密度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倒置显微镜显示:随NCTD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形态不规则,胀大、固缩,分布稀疏,大量死亡;MTT法显示:随NCTD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增殖抑制率渐升高,20 mg/L作用72 h时最高(59.24%)。NCTD组与长春新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TD+长春新碱组抑制率(77.40%)明显高于NCT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CTD可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Jurkat细胞的增殖,与长春新碱联合后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明确Bax通道在斑蝥素诱导鳞翅目昆虫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本文利用Bax通道抑制法测定了斑蝥素诱导鳞翅目昆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细胞系Sf9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及细胞形态等方面的影响。【结果】Bax通道被抑制后,斑蝥素诱导造成的Sf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时间延迟,细胞形变率下降,但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下降未受影响。【结论】Bax通道参与了斑蝥素引起的Sf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改变和细胞形态变化,而与抑制线粒体有关能量代谢的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