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入侵植物剑叶金鸡菊克隆繁殖特性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庐山剑叶金鸡菊(Coreopsis lanceolata)入侵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不同生境剑叶金鸡菊的克隆繁殖特性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生境资源水平高低对剑叶金鸡菊的克隆构型影响不显著,无论是资源贫乏的岩石还是资源丰富的弃耕地生境,剑叶金鸡菊依靠植株基部节处萌生的小芽体生长成密集丛生状,其游击型克隆构型变化与环境资源可利用水平高低无关。剑叶金鸡菊种群的伴生植物多为一些适应范围广的杂草,由于剑叶金鸡菊的密集型克隆生长的集团化生长策略,使其种群耐贫瘠和干旱能力非常强,因而适应不同生境的能力也非常强,这种生长策略使剑叶金鸡菊个体能快速扩增并排挤本土植物,〖JP〗形成大面积的单一优势种群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剑叶金鸡菊本地蜂平均每朵花序每30 min访花昆虫数约10个左右,平均飞行距离为12.71 cm,最长飞行距离为60 cm,每朵花停留时间较长约10 s,每个传粉昆虫平均访问剑叶金鸡菊基株数为2.59株。充足的花粉资源、访花昆虫数量多及每个飞行回合较高访问基株数,以及剑叶金鸡菊生育期后期出现的游击型克隆生长特性使得有利于居群相同基因型克隆分株的驱散,这样的一些特性降低了同株授粉的几率,保障了花粉资源,从而避免了克隆性对异交交配系统的不利影响,保证了高异交率。这样克隆生长没有影响到有性生殖,相反剑叶金鸡菊可以发挥两种繁殖策略的优势,从而促进入侵。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剑叶金鸡菊及其伴生植物鬼针草、羊蹄幼苗的生物量分配、生长和生理特性在不同强度的光生境中(全光照和31%光照)的响应特征,探讨了这些特征与其入侵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光强是影响剑叶金鸡菊入侵的重要环境因子,高光环境下其幼苗较高的相对生长速率( RGR)和植物单位重量的光合效率(Am)与其入侵性密切相关.遮荫下,...  相似文献   

4.
菊科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的繁殖特征及其与入侵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菊科入侵植物.通过实验观察和人工控制套袋等方法,对其花序开花动态、花粉胚珠比(P/O)、自交亲和性、花粉活力、访花昆虫和种子(瘦果)的萌发率等与繁殖相关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这些繁殖特征与入侵性的关系.三叶鬼针草在10-11月开花,单个花序的花期约为5-6天.每小花的花柱基部有圆筒状的蜜腺环绕.单个花序内可自交亲和,自交结实率和花粉活力均较高,其P/O值为1754.12士29.87.主要访花者为灰蝶科(Lycaenidae)、粉蝶科(Pjerjdae)和茧蜂科(Braconidae)昆虫.三叶鬼针草所具有的灵活交配机制是其入侵成功的重要因素.此外,三叶鬼针草结实量大、种子产生迅速且适于传播,以及种子萌发范围广和短期快速萌发等特性也增强了其入侵性.  相似文献   

5.
剑叶金鸡菊(Coreopsis lanceolata)原产北美, 作为观赏植物传入我国, 被列为有害外来入侵物种。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TC)模拟增温的方法, 研究了剑叶金鸡菊在增温条件下其形态特征、克隆分株数、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的响应。结果表明: 受短期增温的影响, 剑叶金鸡菊的叶片数显著增加85.38%, 株高、叶片长、叶片宽及克隆分株数均没有显著差异。地上生物量的积累在增温后显著增加21.86%, 但增温后地下生物量及根冠比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增温对剑叶金鸡菊的地上生物量分配及地下生物量分配有显著影响, 地上生物量分配显著增加, 地下生物量显著减少。综合上述结果可知短期增温促进了剑叶金鸡菊的生长及生物量的积累, 但增温导致土壤水分的降低限制了根系的生长, 使生物量更多分配给地上部分, 利于植物生长, 增强其入侵能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外来入侵植物肿柄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成东  杨雪  陆树刚 《广西植物》2007,27(4):564-569
简述了外来入侵植物肿柄菊的分布现状、个体生长发育特征、遗传特征和种群特征。论述肿柄菊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危害以及对农业生产和天然林恢复带来的影响。从药物的利用与研究,杀虫剂和除草剂的研究,肥料和饲料的利用与研究三个面综述目前国内外对肿柄菊的开发利用与研究现状。最后指出对肿柄菊的防治对策主要是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恢复本地植被,减少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相似文献   

7.
外来入侵植物牛膝菊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齐淑艳  徐文铎  文言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2):2283-2286
牛膝菊原产南美洲,为沈阳地区爆发式入侵种.本文从构件水平研究了牛膝菊种群各构件生物量结构特征和各构件生物量间的关系模型,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牛膝菊种群各构件生物量之间关系为茎〉叶〉花序〉根.各构件生物量在个体生物量中所占比率表现为茎〉叶〉根〉花序.牛膝菊种群茎生物量和叶生物量与植株高度、根生物量、花序生物量之间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可用幂函数模型较好地表达.  相似文献   

8.
理解入侵生物的繁殖策略是阐明生物入侵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入侵植物常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繁殖特征, 如以两性花为主的性系统、自动自交为主的繁育系统或不依赖传粉媒介的无融合生殖和无性繁殖以及高生殖投资的资源配置策略等。成功入侵的外来植物通过影响本土的传粉者, 在种群和群落水平上影响本土植物的有性繁殖, 甚至促使某些本土植物在繁殖对策和表型性状上发生快速转变。目前, 入侵植物繁殖策略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多侧重于入侵种的快速演化, 而有关外来植物与本土植物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可能存在的协同适应研究还较为缺乏。探讨本土植物在外来种入侵压力下的繁殖对策和响应机制, 将丰富人们对物种间竞争、共存及群落构建等机制的深入了解。从繁殖和适应的角度探求入侵植物与本土植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将有助于解析生物入侵的机制及人类干扰下的物种演化规律, 也为预测和防控入侵植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苏州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及牛膝菊的入侵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敏  郝建华 《生态科学》2011,30(5):507-511
外来入侵生物严重挑战着全球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安全,外来种入侵风险评估工作重要而紧迫.根据相关外来植物风险评估标准,结合苏州的地理气候特征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加入了自交亲和性以及DNA C值指标,建立了适合于苏州地区的外来植物风险评估体系,并依据此体系,对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在苏州地区的入侵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依据满分为100分的风险评估体系,牛膝菊的风险值为68,风险程度中等,需要进行较严格的监控管理,在其大规模爆发之前加以防除.  相似文献   

10.
菊科12种外来植物的有性繁殖特征和入侵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菊科植物具有极强的有性繁殖能力,对外来菊科观赏植物的引进存在极高的入侵风险。本研究以武汉常见的菊科12种外来观赏植物为对象,通过有性繁殖特征调查,研究植株的花部特征、花粉活力、传粉系统、种子产量,分析各物种有性繁殖能力的差异,评估其入侵能力。结果显示,多数物种可在隔绝传粉者情况下结实;访花昆虫类型多样,共观察到26种访花昆虫,其中膜翅目蜂类是主要的传粉者;结实情况具有一定差异。综合考虑花粉活力、传粉情况和结实情况,认为黑心金光菊(Rudbeckia hirta L.)、松果菊(Echinacea purpurea(L.)Moench)、大花金鸡菊(Coreopsis grandiflora Hogg.)、蛇目菊(Sanvitalia procumbens Lam.)的有性繁殖竞争力较高,对本地传粉环境可能有较大影响。本研究对近缘物种有性繁殖特征的综合分析结果可为评估外来物种的入侵风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黄花刺茄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外来入侵植物,本研究以分布于我国的4个黄花刺茄种群为材料,与其同属的外来非入侵植物少花龙葵为近缘种对照,在同质种植园内对其繁育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黄花刺茄和少花龙葵在开放性授粉和补充授粉条件下的平均结籽率没有显著差异;套袋处理下,黄花刺茄的平均结籽率(29.5%)显著低于少花龙葵(47.0%);去雄套袋处理下两者均没有可育种子产出,表明黄花刺茄和少花龙葵均无自发无融合生殖特性。黄花刺茄的平均自交指数为0.38,低于少花龙葵(0.64);平均花粉限制指数(0.29)和平均传粉者的贡献指数(0.49)均大于少花龙葵(0.08和0.31)。目前黄花刺茄分布于中国的12个省份,在全球发生数量为3835次;少花龙葵分布于中国的18个省份,在全球发生数量为10897次。外来入侵植物黄花刺茄的自交亲和性低于外来非入侵植物少花龙葵,说明自交亲和性高低与两种植物的入侵性强弱无显著相关关系,但与其分布范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全面了解薇甘菊在海南的危害现状与入侵动态,提供有效防治的科学依据,对海南全岛薇甘菊入侵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其入侵动态,并对其分布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自2003年在海口、文昌首次发现以来,薇甘菊已侵入到海南10余个市县,由于其繁殖力强、生长迅速、适应性好,与本地植物进行强烈的资源竞争,对本地农林业生产已构成一定危害,而且有向整个海南岛扩散蔓延的趋势。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综合防治,有效减少薇甘菊大面积入侵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相似文献   

13.
福建外来入侵植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野外调查和整理分析文献资料,初步认定福建省外来入侵植物并已归化的种类约73种,分属于29科,其中菊科种类最多,有16种。从来源看,来自美洲的有59种,占80.82%。入侵植物中包括6种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首批外来入侵物种。文中还对这些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入侵途径及其防治对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外来入侵植物小飞蓬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飞蓬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通过样方调查,从构件水平研究了小飞蓬各构件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物量间的关系模型,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小飞蓬各构件生物量间的关系表现为茎>叶>根>花;各构件生物量在个体生物量中所占比率也表现为茎>叶>根>花;小飞蓬根、茎、叶生物量与植株高度及各构件生物量间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自然保护区是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重要屏障, 然而人类活动可能增加外来入侵物种扩散的风险, 导致自然保护区面临不同程度的入侵。为了对比研究自然保护区内外以及不同保护区之间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文基于贵州省四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桫椤、习水、梵净山和麻阳河) 38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 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方法分析了保护区内外的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差异, 并利用冗余分析探讨了影响不同保护区内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分布的关键人类活动因子。赤水桫椤、习水、梵净山和麻阳河4个保护区共调查发现外来入侵草本植物46种, 隶属于18科37属, 其中, 4个保护区内分别有16、18、7和20种, 保护区外分别有17、10、24和20种。赤水桫椤和梵净山保护区外的外来入侵草本植物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保护区内, 而习水和麻阳河保护区内外差异不显著。梵净山保护区内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保护区外, 其余保护区内外差异不显著。四个保护区内外的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物种组成无明显差异。保护区内的居民量和道路长度是影响保护区内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分布格局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保护区对外来草本植物入侵的抵御能力不同, 而人类活动程度的差异是导致其不同的原因之一。建议加强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人类活动管控, 减缓外来入侵植物的扩散。  相似文献   

16.
大狼把草是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通过样方调查,从构件水平定量分析了大狼把草种群各构件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物量间的关系模型,并探讨了其与入侵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狼把草种群各构件生物量之间的关系为茎>花序>根>叶.各构件生物量所占比率表现为茎>花序>叶>根.大狼把草种群各构件生物量之间及各构件生物量与植株高度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均可用幂函数模型较好地表达.大狼把草种群各构件较强的表型可塑性及其在生殖器官中较高的生物量投资分配特性,极大地提高了其入侵能力.  相似文献   

17.
惠州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线路调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惠州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好招楼和蟹洲湾两区域内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调查。两区域均有49种植物,共有外来入侵植物21种,好招楼和蟹洲湾分别有外来入侵植物12和16种,占植物总种数的24.49%和32.65%。其中,在好招楼分布较广的种类有毛花雀稗(Paspalum dilatatum Poir.)、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Buch.-Ham.)、三裂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L.)Hitchc.〕和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L.)等,在蟹洲湾分布广泛的种类有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 Veldkamp)、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及胜红蓟等。大多数外来入侵植物原产美洲,其中14.29%作为有用物种有意引入,61.90%随货物和运输工具无意引入,23.81%随风和水流自然传入。外来入侵植物对红树林的直接危害较轻,但对保护区的景观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有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弄清云南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区系成分及多样性成因,为减少外来入侵植物对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已知云南省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组成的基础上,对其科、属、种的分布区类型进行了分析,并从生态指标(种子植物数、气候类型数、地表水总量、年均最高温)及社会经济指标(10年总进口额,10年总入境游客数) 2方面,将云南省与其他入侵植物多样性最高的9个省市进行比较,以探讨外来入侵植物多样性的成因。【结果】在区系组成上,云南省外来入侵植物的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其比例在科、属、种水平上分别为50.85%、63.16%和63.39%。入侵种所在科、属,常广域分布,但入侵种原产地分布范围却不大,并倾向于集中在某些特定区域(如热带美洲、狭义地中海区)。入侵植物所在科的入侵种数与该科包含的世界种数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省市级行政区域内入侵植物种数与该省市国际贸易额、入境游客数等指标没有相关性,而与各省市的种子植物数、气候类型数存在显著性关系,与地表水总量和年均温度存在一定的关系。【结论】云南省的自然生境适宜外来入侵植物的生存和扩散。需要对具有热带性质,所在分类单元为大科、大属,且地理分布距离与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明确全球生物安全与植物保护领域内数据库建设进展和我国数据库的建设成效,对全球重要的外来入侵生物与植物有害生物数据库进行分类介绍和比较评价研究.[方法]根据数据库收录物种的地理范围、类群及数据库特色功能,对数据库进行分类.对重要数据库的主要功能进行简要介绍,设立多指标评价体系将我国数据库与国际优质数据库进行比...  相似文献   

20.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沿海沙丘特别容易受到外来植物的入侵。许多研究将沙丘生境的入侵归因于人为因素,但对土壤性质和植物性状在植物 入侵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本研究考察了沙丘系统土壤特征与外来植物入侵的关系,重点研究了土壤养分、土壤盐分和植物功能特征之间的相互作 用。研究地点是马拉诺和格拉多泻湖(北亚得里亚海)的沙质堰洲岛。根据沙丘系统生态梯度上的主要生境(前沙丘、后沙丘和盐沼),在10 个区域内选择100个地块(4 m × 4 m)。在每个地块中记录所有植物物种的发生和丰度,并收集一个土壤核。对每个土壤样品进行土壤质地、电导率(代表土壤盐 分)、有机碳和氮含量分析,并与本地和外来植物的种类数和覆盖度相关联。分析外来和本地物种主要的生殖功能和营养功能性状在生境中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性质对外来物种库和本地物种库的影响不同,与植物整体多样性密切相关。在后沙丘(最易入侵)的生境中,高的土壤导电性限制了外来物种的数量,但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外来植物丰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也表明植物入侵与土壤之间存在潜在的反馈过程。只有在后沙丘生境中,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善和植物竞争的加剧,本地植物和外来植物的功能性状谱有显著的趋同。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恶劣条件下,只有本地特有植物才能茁壮成长,而在中等条件下,土壤特性梯度与植物特性协同作用,抑制/促进外来植物丰富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