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掌握贵州省猪圆环病毒2型(PCV2)流行株的分子生物学资料,对已分离的3株PCV2贵州流行株(GZ-LZ1株、GZ-KY1株和GZ-PX1株)进行全基因克隆与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将贵州PCV2流行株与参考株进行核苷酸同源性与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3株PCV2贵州流行株贵州全基因组大小均为1 767 bp,同源性为97.0%-98.3%,与国内外24株参考株同源性为77.5%-99.9%,与国产疫苗株同源性为95.5%-98.2%;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3株PCV2贵州流行株归属PCV2d分支,其中GZ-LZ1株和GZ-PX1株与国内PCV2疫苗YM-SH株的进化关系较远,而GZ-KY1与四川SC-10株、浙江ZJ-38株和黑龙江HLJ-10株的进化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2.
目的鉴定女性生殖道乳杆菌种类及各种乳杆菌在阴道中的分布差异。方法通过扩增和测序乳酸杆菌16S rRNA序列中特异性区段(8f926r),并利用Vector NTI 8.0序列分析软件对各菌株的基因序列与标准菌株比对进行。结果 26株乳酸菌,L1株、L25株和L46株为乳酸杆菌属中的格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L2株、L5株、L6株、L7株、L8株、L11株、L13株、L15株、L19株、L20株、L24株、L26株、L28株、L29株、L31株、L32株、L33株、L34株、L35株、L36株、L40株与L45株均为乳酸杆菌属中的卷曲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而L21株未鉴定为乳酸球菌。结论女性阴道乳酸杆菌的优势菌种是卷曲乳杆菌、格氏乳杆菌。  相似文献   

3.
从白云鄂博稀土矿区分离到20株纯培养菌,对其个体形态、菌落特征、革兰氏染色反应和一系列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作了初步鉴定。其中,细菌14株,11株鉴定到种,3株鉴定到属;放线菌5株均鉴定到种;真菌1株鉴定到种。同时,经相关试验还测得,20株菌中有极耐酸菌10株;极耐碱菌11株;既耐酸又耐碱菌6株;耐受pH值1~12的菌7株;20株菌都能耐受pH2;耐盐菌17株;耐冷菌20株;耐热菌3株;既耐冷又耐热菌3株。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对酵母菌的鉴定能力.方法 选取白念珠菌18株,热带念珠菌22株,光滑念珠菌19株,克柔念珠菌8株,近平滑念珠菌20株,新生隐球菌14株,季也蒙念珠菌4株,平常念珠菌1株,葡萄牙念珠菌1株,头状地霉2株,挪威念珠菌1株,链状念珠菌1株,乳酒念珠菌1株,希木龙念珠菌1株,解脂念珠菌3株,皱褶念珠菌1株,菌膜念珠菌3株,共计120株.借助Phoenix^TM 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使用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鉴定上述菌株.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与ITS4对所有受试菌株的rDNA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并作为金标准与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的结果比较,同时使用MALDI-TOF MS质谱分析对试验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结果 BD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除了对1株挪威念珠菌、1株平常念珠菌、1株解脂念珠菌、1株皱褶念珠菌未能鉴定以及1株链状念珠菌、1株克柔念珠菌、2株菌膜念珠菌、1株解脂念珠菌鉴定错误外其余试验菌株鉴定均正确,鉴定准确率为92.5%.所有鉴定结果均在17 h内获得,而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的鉴定时间均小于6h,并且不受推荐培养基的限制.所有菌株MALDI-TOF MS的鉴定结果与其rDNA ITS序列分析的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对多数酵母菌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到种,但对某些少见酵母菌的鉴定能力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5.
探究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块菌主产区华山松内生菌群的结构及多样性。在会东县选取4个点(新田乡、新云乡、淌塘镇、雪山乡)的块菌宿主华山松的根、茎、叶为实验材料,通过不同培养基分离样品根、茎、叶的内生细菌、真菌、放线菌,DNA分子鉴定分离菌株的种属,最终分离得到细菌46株,其中欧文氏菌属(Erwinia)5株,沙门氏菌属(Salmonell)1株,杆菌属(Bacillus)22株,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2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2株,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2株,布丘氏菌属(Buttiauxella)2株,肠杆菌属(Enterobacte)3株,爱文氏菌属(Ewingella)1株,泛菌属(Rahnella)1株,拉恩氏菌属(Rahnella Izard)2株,其他属3株;真菌19株,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4株,疱霉属(Phoma)1株,子囊菌门未知菌1株,篮状菌属(Cladosporium)1株,分枝孢子菌属(Sydowia)1株,曲霉属(Aspergillus)1株,其他属10株;放线菌33株,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22株,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2株,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1株,其他属8株。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地点、不同植株部位、不同培养基分离得到的块菌宿主华山松内生菌有差异,证实微生物在土壤、块菌、宿主植物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为块菌的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应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13株斑点热群立克欢体(7株中国分离株和6株国际标准株)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物的全细胞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各被检测的立克次体株所含主要脂肪酸成分百分含量有区别,所得色谱图经多兀聚类法处埋的7株中国分离株与国际标准株中的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相近,而与其它国际标准株则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溶血性葡萄球菌(MRSH)的SCCmec基因型别及相同SCCmec型别菌株的同源性。方法多重PCR进行SCCmec分型,ERIC-PCR法对相同SCCmec型别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83株临床分离MRSH菌株中,SCCmecI型有23株(27.7%),SCCmecⅡ型有10株(12.1%),SCCmecm型有24株(28.9%),SCCmecIV型有1株(1.2%),I、Ⅱ混合型有8株(9.6%),I、Ⅲ混合型有6株(7.2%),Ⅱ、11混合型有5株(6.0%),I、Ⅱ、Ⅲ混合型有3株(3.6%),未分型3株(3.6%)。ERIC—PCR结果显示,23株SCCmecI型分为11型,其中A型5株,B型5株,C型3株,其余8株各为1型,2株未分型;10株SCCmecⅡ型分为6型,其中D型4株,E型2株,3株各为1型,1株未分型;24株SCCmecm型分为9型,其中F型11株,G型2株,H型2株,I型2株,5株各为1型,2株未分型。结论临床分离MRSH中,SCCmecI、Ⅲ型为多,部分菌株呈混合型别;相同SCCmec型别的部分菌株之间可能存在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8.
曾候乙墓穴木椁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曾侯乙墓中椁室、东椁室、西椁室和北椁室分别取样,经平板划线培养,分离,纯化共获得典型的菌株16株。将16株分别涂片镜检,生理生化分析鉴定,结果证明芽孢杆菌属11株,其中苏云金变种1株,地衣芽孢杆菌1株,巨大芽孢杆菌1株,球形芽孢杆菌5株,蜡状芽孢杆菌2株,多粘芽孢杆菌1株。其余菌株微杆菌属4株,黄色杆菌属黄杆菌1株。  相似文献   

9.
取不完全结实的小麦花粉植株的株系后代66株进行细胞学鉴定。结果如下:染色体数目正常的有34株,占51.5%;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有32株,占48.5%,其中单体25株,双单体4株、三体3株。经Giemsa-N带技术鉴定,其中有3株3B、6B双单体;3株3B单体;3株7B单体和1株3B三体。  相似文献   

10.
对野生和栽培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 H. Wright)的性别特征及变异状况进行了观察,并对栽培盾叶薯蓣母根状茎和子根状茎萌发植株的性别特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显示,在湖北武当山6个样地717株野生盾叶薯蓣中共有155株开花植株,其中雌株、雄株和雌雄同株分别有60、94和1株,雌雄株比例1 ∶ 1~1 ∶ 3,平均雌雄株比例1 ∶ 1.57,每个根状茎一般具有1支缠绕茎.2004年至2006年的观察结果显示,2004年153株栽培盾叶薯蓣基株中雄株、雌株和雌雄同株分别有78、62和13株;2005年存活的基株中雌株和雄株数量明显减少,雌雄同株数量大幅增加,雄株、雌株和雌雄同株分别有35、19和88株;2006年成活的137株基株中有80株开花,其中雄株、雌株和雌雄同株分别有38、9和33株,雌株和雌雄同株数量大幅下降.随栽培年限的增加,每个基株的缠绕茎数由1~2支增加至5~6支.栽培过程中盾叶薯蓣的性别有较大幅度变异,雄株和雌株多数转变为雌雄同株,反向转变却较少,雄株和雌株间相互转变也较少.2005年存活并开花的基株中共有100株发生变异,在2006年有13株返变回原性别,有26株保持了2005年变异的性别,有11株变异为另一种性别;雄株、雌株和雌雄同株3年的总变异率分别达到80.77%、100.00%和46.14%.子根状茎萌发植株的性别与母根状茎有较大差异,总变异率达到约50%,其中母根状茎为雄性的其子根状茎萌发植株的性别总变异率最高(59.09%).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盾叶薯蓣可能以有性繁殖为主要繁殖方式,性系统简单清晰;栽培盾叶薯蓣复杂的性系统及大幅度的性别变异可能是由外部环境因子的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