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野生朱鹮保护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长青  刘冬平 《生物学通报》2007,42(3):1-4,F0003
朱鹳是世界濒危鸟类,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现仅分布于中国陕西省洋县及其邻近地区。我国自1981年重新发现野生朱鹮以来,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就,野生种群数量已从7只增长到约600只。综述了25年来我国朱鹮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近年取得的成绩和研究进展,包括栖息地保护、野生种群监测和再引入等;指出了当前我国朱鹮保护面临的问题和亟待开展的工作;为朱鹮的保护管理提供了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珍稀濒危物种——朱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炜 《四川动物》2006,25(3):526-529
朱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其它国家的朱先后灭绝,目前只栖息于我国,为我国所特有,是我国四大国宝之一,当今世界极濒危级鸟类。1981年朱在陕西洋县重新被发现时其种群数量只有7只,经20余年的保护,目前我国朱的总数已达到700余只,人工繁殖也取得巨大成功。笔者想通过本文唤起人们对生活在西部边远地区的我国珍稀鸟类———朱的关注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东北虎是我国东北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种和伞护种。20世纪由于受到多种人为活动的影响,东北虎种群数量锐减,分布区严重萎缩。近年来,我国加大对东北虎的保护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部分绝迹分布区再次监测到东北虎活动信息,部分地区种群数量略有上升。本文详细整理并介绍了我国野生东北虎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特点,分析制约其种群快速增长的因素,对生境丧失、退化和破碎、猎物匮乏及人虎冲突等外在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从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方面分析了我国东北虎的保护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鸡形目鸟类的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鸡形目是一个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鸟类类群 ,其保护工作受到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广泛关注。作为世界上鸡形目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加强该类群鸟类的保护工作不仅是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国家林业局“十五”期间将要实施的《全国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对我国鸡形目鸟类的多样性、特有性和分布特点进行了阐述 ,对该类群的濒危状况和致危因素进行了分析 ,从就地保护、易地保护以及科学研究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在该类群研究与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探讨了目前保护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犬类宠物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性,指出犬是最主要的宠物种类,犬与人类关系密不可分,保护犬类资源对于促进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阐述了当前我国犬类宠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对我国犬类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基因资源构成及我国犬类遗传资源调查研究和保护利用所取得的成效。指出了当前我国犬类宠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犬类遗传资源流失,缺乏对资源的全面系统调查,没有统一的育种规划和选育目标,犬种资源保护和利用措施不明确,保种与选育关系不协调,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犬类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建议和措施。包括提高思想认识,广泛宣传犬类宠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犬类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健全规章依法管理,加大对犬类宠物资源科研工作力度,制订育种规划目标和加大资源保护工作的投入六个方面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八角莲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角莲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基于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对八角莲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环境、濒危现状及保护、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分析我国特有珍稀药用植物八角莲的保护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八角莲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建议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应加强八角莲遗传多样性、生殖生态学及发育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濒危兽类保护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濒危兽类的演化历史、濒危机制及适应性演化策略,是保护生物学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近十几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揭示濒危物种的演化历史、遗传结构、适应性演化及其与肠道微生物的协同演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由此产生了保护基因组学和保护宏基因组学两个分支学科,为野生动物尤其是濒危动物的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本文综述了我国在保护基因组学和保护宏基因组学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濒危兽类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植物迁地保护将是正在建设的国家植物园体系的核心任务,然而,有关植物迁地保护在植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目标应该如何确立等诸多问题尚待讨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简要回顾了植物迁地保护的发展历史、过去40年国内外植物迁地保护取得的成绩,澄清了人们对植物迁地保护工作的一些疑虑;结合《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和即将发布的《支持<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实施的植物保护相关的自愿补充行动》,提出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目标应该为“对所有受威胁植物实施有效的迁地保护,包括保护其遗传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9.
作物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扬密不可分。世界人口和人均需求量的持续增加导致植物资源的供需失衡。作物自身相对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作物野生近缘植物在生境中积累了多种基因型,并在应对环境变化时形成了多种表现型,是作物种质保护和品种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但随着生境破坏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的持续影响,使得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存活和繁殖质量受到了严重威胁,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对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工作所取得的进展,应对我国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良建议。最后以国内代表性作物为例,对其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成效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李俊生 《生物多样性》2021,29(2):133-1754
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是指通过开展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结合自然保护地以外其他有效的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s), 从而实现物种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以及保障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目标。就地保护是实现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本文从自然保护地数量与面积、代表性、有效性, 以及其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措施等方面, 整理和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报道。总体来看, 我国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与管理体系, 实施了各项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措施,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自然保护地的面积和数量均呈现上升趋势, 已覆盖陆域国土面积的18%, 对一些重要生态系统及重点保护物种的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正在建设的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提升了部分重点物种的保护连通性。自然保护区总体管理状况相对较好, 保护了90%以上的哺乳动物和97%的兰科植物。此外, 其他有效的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亦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贡献了民间力量。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照《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中对“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各项要求, 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仍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保护地整体保护能力仍有待提升;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仍然存在保护空缺; 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有待提升; 缺乏公共协商机制; 自然保护地以外的其他就地保护工作仍在探索阶段等。在此基础上, 对将来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提出了进一步建议与展望: (1)制定更为具体和量化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目标; (2)加大力度减少物种受威胁程度, 特别是受关注较少的物种; (3)以保障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 提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4)加强自然保护地以外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 (5)完善长期监测体系, 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成效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可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特别是就地保护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In order to better design conservation programs to conserve threatened species,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actors must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The wild population of the endangered Crested Ibis (Nipponia nippon) is currently only distributed in Yangxian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of China, and as the gradual dispersal of its population from the mountains to the plains, the possibility of human-wildlife interaction has increased, which poses certain challenges for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Here, we used a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public attitudes and willingness to pay (WTP) toward Crested Ibis conservation, and to evaluate relevant influencing factor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commendations for its manage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ocal residents strongly support the conservation of ibis and factors like education level, income, residential area, perception for ibis and prior experience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ir support for conservation.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annual WTP was US$18.28 per household, and the potential value of donations is about US$2.45 million per year for Crested Ibis conservation.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income, perception for ibis, prior experience, support for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WTP.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riginal research value of the ibis and the predicted value from the Meta-regression analysis function indicated that the benefit transfer values are able to inform policy decisions. Our results can be applied not only to the design of tailored outreach programs and management policies for the Crested Ibis, but also to facilitat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other endangered species by encouraging decision makers to use benefit transfer models for the rapid valuation in the absence of species economic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12.
朱■(Nipponianippon)种群生存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野生朱群体幸存下来,而且它的种群大小自1981年重新发现以来,一直在20只以下波动。本文应用种群生存力分析的方法,借助漩涡模型,根据朱14年的种群数据,总结和预测了其种群动态,并着重研究了朱的濒危程度。结果显示,按过去10余年的生存状况,朱在50年内绝灭的可能性是98.5%,平均绝灭时间为15.72年。现存种群数量很低,所以种群统计随机性对其命运有很大影响。灵敏度分析表明,当前的朱种群对意外死亡和生存环境的波动较为敏感。保护工作的优先项目是对猎杀和天敌的控制以及从各个方面提高朱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The Crested Ibis Nipponia nippon was once thought to be extinct in the wild until seven birds were discovered in a remote mountain village in China in 1981. Studies suggested that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nest site selection by the Crested Ibis and hence in their survival. Considerable efforts were therefore made to conserve the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but these have caused conflicts between the agricultural and conservation communities. The population and geographical range of the wild Crested Ibis has expanded greatly since 1981, but there is no spatial information on the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nor on the current association of nest sites and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We mapped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across the entire current range of Crested Ibis using innovative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techniques.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est site clusters and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were quantified using Ward''s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method and Ripley''s K-function. We show that both have significantly clumped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that they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However, the dependence of Crested Ibis on the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varied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nest site clusters and has decreased over the years, indicating the absence of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is not constraining their recovery and population expansion. We therefore recommend th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rotect the existing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and to restore the functionality of natural and semi-natural wetlands, to encourage both in-situ conservation and the re-introduction of the Crested Ibis. In addition, we recommend that caution should be exercised when interpreting the habitat requirements of species with a narrow distribution, particularly when that interpretation is based only on their current habitat.  相似文献   

14.
朱鹮冬季觅食地的选择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在无线电遥测的基础上 ,采用样方法对朱冬季觅食地进行了调查。朱冬季觅食地有冬水田、河流浅滩和水库 3种类型。成鸟与幼鸟的主要觅食地类型及分布有明显的差别 ,位于海拔 6 0 0~ 10 0 0m的低山区冬水田是朱成鸟冬季最重要的觅食地 ,幼鸟多在汉江流域的河流及浅滩中觅食。对冬水田的主要栖息地特征的方差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 :影响朱冬季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为觅食地的海拔高度、开阔度、面积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冬水田的恢复及保护对朱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鹮游荡期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学红  蒋琳  王强  张伟  程鲲  丁海华 《生态学报》2009,29(10):5176-5184
随着野生动物旅游业的发展,野生动物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研究在科学管理野生动物旅游业,提高游客体验,促进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007年10~11月应用可操纵试验法在陕西汉中朱鹮(Nipponia nippon)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了朱鹮游荡期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研究结果表明,朱鹮游荡期对人类干扰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并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朱鹮的警戒距离为(38.57±14.01)m,惊飞距离为(23.84±9.45)m,警戒距离是惊飞距离的1.6倍左右,两者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干扰者的衣着颜色是影响朱鹮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的主要因子,朱鹮对鲜艳衣物敏感.随着距居民点距离的减小,朱鹮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逐渐增强,但朱鹮对道路有一定回避效应.建议最小接近区域的面积应该是以警戒距离(AD)为半径的圆形区域,朱鹮最小接近区域的面积=∏×38.572≈4700m2,该区域范围内限制游客进入,并禁止游客穿着鲜艳色衣物进入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6.
朱鹮自然育雏观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北京动物园自 1 986年对朱进行易地保护研究以来 ,已繁殖了 2 0多只 ,但都是人工孵化和哺育成活的。 2 0 0 1年试行朱自然育雏 ,首次获得成功。作者对朱育雏进行了系统观察 ,对亲鸟喂雏次数、换巢次数、坐巢时间以及行为变化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17.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世界濒危物种,中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了进一步扩大其种群分布范围,2018年7月将20只朱鹮从陕西洋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引入到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展野化饲养。为了解朱鹮对该地模拟自然环境的野化适应效果,于2018年7-10月对朱鹮在大网笼中的行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观察。野化训练过程中,朱鹮在训练笼中快速获得良好的飞行技巧,飞行中能够避免碰撞野化网笼软网。持续飞行时间从观察初期的(106.8±93.4)s,增长至后期的(145.8±118.1)s。野化训练第1天,有70%个体在树上夜宿,其他个体在地面及栖杠上夜宿;30 d时间内,朱鹮全部获得树上夜宿能力。野化训练后期和前期相比,觅食时间从55.4%提高至58.3%,并显著提高了对浅水觅食地的利用率。后期显著提高了警戒行为的时间比例,并表现出对猛禽等天敌的防御反应。通过87d的野化训练,试验个体的行为和生境利用发生较大变化并趋于稳定,表明其已基本适应了当地的新环境。为了进一步适应放飞后的野外环境多样性,建议在今后的野化训练中改变朱鹮的投食策略,增加觅食难度,并开展当地特有食物的投喂试验。  相似文献   

18.
朱鹮迁地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鹮(Nipponia mppon)是当今世界最濒危的鸟类之一,现存总数不过 40余只。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种群生命力的脆弱,朱鹮数量急剧下降。中国自1986年开始人工繁殖朱鹮,1992年人工孵化并育活3只幼鸟,这是人工繁殖朱鹮成功的首次记录。这篇文章总结了朱鹮的野外生态,实验室研究及人工饲养、繁殖。  相似文献   

19.
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2年9-10月,我们对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了调查,共发现其游荡期夜宿地23个,其中20个有朱鹮夜宿,分布在洋县(16个)、宁陕县(3个)和城固县(1个)。对这些夜宿地进行了的同步调查,共统计到野生朱鹮1 090只,其中97.2%分布在洋县境内。最大的夜宿集群数量为184只,集群数量超过40只的夜宿地共11个,累计停歇的朱鹮占总数的91.7%,表明野生朱鹮在游荡期有趋于集结较大群体夜宿的习性。朱鹮野生种群中当年出生的幼鸟占19.0%,据此估算,截至秋季朱鹮幼鸟的存活率约为67.2%。加强对保护区以外,尤其是野生朱鹮新扩散地区的的保护管理,将促进野生朱鹮种群的扩散,进一步增加这一濒危物种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南部信阳市罗山县境内(31°56~32°09 N,114°18~114°30 E),淮河源头,大别山北麓,面积4.68万hm2,是以保护山区森林珍稀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自2007年引入17只朱鹮种群以来,繁殖出朱鹮幼鸟196只。于2013年10月、2014年8月、2015年11月先后向野化释放朱鹮个体78只。截至2015年,野外已发现有7对配对朱鹮繁殖,成功出飞朱鹮幼鸟24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