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四川动物》2013,(6)
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滇池湿地34个样点上开展了每月1次(共17次)的鸟类调查。迄今为止,滇池湿地共发现鸻鹬类850只次,隶属于5科11属20种。其中,铁嘴沙鸻Charadrius leschenaultia和弯嘴滨鹬Calidris ferruginea为云南鸟类新分布;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和蒙古沙鸻Charadrius mongolus为滇池鸟类新纪录。有18种(731只次)鸻鹬类集中分布在滇池整治过程中形成的福保湾湿地。福保湾湿地大面积浅水泥滩、开阔水域和稠密植被,交错形成了鸻鹬类偏好的生境格局,是导致3种鸻鹬类新分布和大量鸻鹬类个体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4.
勺嘴鹬(Calidris pygmaea)是全球极危鸟类,估计其种群数量为360~600只。根据近年来的野外调查和历史资料查阅,勺嘴鹬在中国沿海各省级行政区域均有分布。本文介绍了勺嘴鹬在中国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其中江苏省的东台市和如东县的滩涂湿地是目前已知的勺嘴鹬全球数量最大的迁徙停歇地。东台市滩涂单次调查记录的勺嘴鹬最大数量为144只,如东县滩涂单次调查记录的勺嘴鹬最大数量为103只。广东省雷州半岛的滩涂和福建省闽江口的滩涂为勺嘴鹬在中国最大的两个越冬地。滩涂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非法捕猎、环境污染以及人类活动干扰是勺嘴鹬面临的主要威胁。为了更好地保护勺嘴鹬,我们建议加强对勺嘴鹬关键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加强对滩涂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对中国沿海勺嘴鹬的调查研究以及同其他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5.
6.
7.
人工种植芦苇(Phragmites adans)是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的重要手段,人工芦苇湿地鸟类群落研究有助于评价湿地生态功能的恢复效果。自2010年6月到2011年5月,根据研究样地情况在人工芦苇湿地内设置一条1.5 km的样线和一条1.0 km的样线,原生芦苇湿地内设置一条1.5 km的样线和两条200 m的样线,逐月对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人工芦苇湿地和原生芦苇湿地鸟类群落进行了对比研究,运用单因素ANOVA分析两种生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芦苇湿地共记录到鸟类11目28科50种,其中人工、原生芦苇湿地分别为39种、36种,共有种25种。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纯色鹪莺(Prinia inornata)等留鸟在芦苇湿地中一直占优势地位。总体上看,两种芦苇生境中鸟类种数和密度的月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月(11种)和2月(25.36只/hm2),最大值分别出现在5月(30种)和6月(73.64只/hm2)。从各季节看,春季(H'=3.411 5)和夏季(H'=3.050 1)人工芦苇湿地鸟类多样性高于原生芦苇湿地,春季(J=0.993 5)、夏季(J=1.035 9)和冬季(J=0.831 5)人工芦苇湿地均匀度低于原生芦苇湿地;全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人工芦苇湿地(H'=3.274 7,J=0.893 9)原生芦苇湿地(H'=3.300 2,J=0.920 9)。从两种芦苇湿地的鸟类群落比较来看,各项数据差异均不显著,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内人工芦苇湿地的恢复已接近原生芦苇湿地。 相似文献
8.
植物净光合速率(P_n)与叶性状的环境响应,对理解异质性生境中植物叶片物理构建与生理代谢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按照芦苇种群地下水埋深和地表水水位变化规律设置:Ⅰ(地下水埋深0.3—0.6 m)、Ⅱ(地下水埋深0—0.3 m)、Ⅲ(地表水水位0—0.3 m) 3个梯度,研究了土壤水分影响下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as)的P_n与叶面积(LA)、叶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湿地植被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芦苇的LA、叶片P_n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叶厚度呈减小趋势;在样地(Ⅰ)和样地(Ⅲ)芦苇的P_n与LA之间分别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P 0.01),而与叶厚度之间分别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P0.01);在样地(Ⅱ),芦苇的P_n与LA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叶厚度之间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芦苇选择了增大叶面积、减小叶厚度,相应增大P_n的生存策略,体现了芦苇种群在异质生境中较强的叶片表型可塑性,从而更好地适应特殊的湿地生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