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建立微型生态系统, 分析养殖池塘底泥释放重金属的特征及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底泥释放重金属的净化效果。底泥对Al、Cr、Mn、Fe、Co、Ni、Cu、Zn、As、Mo和Pb的最大释放量分别为636、1.5、70.9、34951、10.3、36.9、34.0、53.2、72.4、48.8和3.0 μg·kg-1 dw; 蚌能够对Al、Cr、Mn、Co、Cu、Zn、As和Mo产生净化作用(P<0.05), 最大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4.7%、98.0%、33.3%、14.3%、23.5%、69.4%、50.0%和13.0%, 响应面优化分析显示养殖密度和处理时间分别为40 只·m-3和24.49 d、25 只·m-3和23.96 d, Al和As去除率可提升至93.8%和60.5%; Al、Cr、Fe、Co、Cu、Zn、As和Mo的净化效果与养殖数量相关, Al、Cr、Mn、Fe、Co、Ni、Cu、Zn、As、Mo和Pb的净化效果与处理时间相关, Cr、Co、Ni、Cu和Zn的净化效果与两者交互作用相关(P<0.05)。提示背角无齿蚌有潜力防控池塘底泥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2.
背角无齿蚌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背角无齿蚌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心脏各部结构固定的超薄切片,分析和讨论了河蚌心肌纤维的粗丝与细丝的排列状况和徽细结构,测最了粗丝和细丝的直径,并对线粒体,脂褐素等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分布等进行了描述,对心肌纤维的连接方式进行了观察,并与脊椎动物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相应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喻晓  张修峰  刘正文 《生态科学》2012,31(3):301-305
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之间的竞争关系对浅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双壳类可通过滤食控制浮游藻类,从而改变底栖藻类与浮游藻类之间的竞争结果。论文通过比较放养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蚌处理组)与不放养背角无齿蚌(对照组)系统中底栖藻类、浮游藻类的生物量和优势种等的变化,研究了滤食性双壳类对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可显著降低浮游藻类生物量,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沉积物表面光照条件,从而显著提高底栖藻类的生物量;背角无齿蚌也改变了浮游藻类的优势种,使优势种由蓝藻转变成硅藻。因此,滤食性双壳类有利于促进浅水生态系统从混水态向清水态转变,本研究结果对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修复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圆背角无齿蚌血细胞吞噬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初步研究了蚌血细胞离体条件下的吞噬作用以及血清因子对其的影响。发现蚌血细胞在无血清的条件下能独立完成对大肠杆菌的识别、吞噬。蚌血清对大肠杆菌有调理作用,能促进蚌血细胞对其的吞噬。介蚌血细胞不能识别、吸附和吞噬鸡红细胞,显示出蚌免疫防御能力的局限性。还发现EDTA能有效地抑制蚌血细胞凝集,其凝集作用可能与Ca^2+等阳离子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在不同浓度铜(Cu)暴露下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水体Cu的吸收特征, 选定对Cu吸收能力更强的幼蚌作为实验对象, 依据Cu对幼蚌96 h-EC50和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中Cu限量设定5个浓度梯度2.0、1.0、0.1、0.01和0.005 mg·L–1, 进行24 h Cu暴露实验及水体Cu含量测定。结果显示: 随暴露浓度的升高, 幼蚌Cu吸收效率迅速升高, 最高值出现在2.0 mg·L–1暴露组为(0.69±0.11) μg/(g·h); 幼蚌Cu去除率总体呈现出降低趋势, 其中0.005 mg·L–1暴露组去除率最高为84.8%, 1.0 mg·L–1暴露组去除率最低为28.9%。综上所述, 背角无齿蚌幼蚌具有较强的Cu吸收能力, 表明其在淡水渔业水域环境Cu污染防控方面以及开发作为监测评价淡水渔业水域环境Cu污染的模式生物方面具有非常高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背角无齿蚌对浮游藻类的滤食选择性与滤水率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滇池及其附近水体中分布的背角无齿蚌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滤水速率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研究其食物组成和滤食浮游藻类的选择性,并初步估算其自然种群的滤水能力和控制浮游藻类的潜力.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的滤水率有一定的日变化,傍晚时较高;滤水率与水体中的悬浮物质含量密切相关,随着悬浮物质浓度增加而减少;滤水率与蚌的个体大小有关,体重增加,滤水率下降.对比水体中与蚌消化道内浮游藻类所占的百分比,发现其对浮游藻类的滤食没有显著的选择性.自然水体中背角无齿蚌的滤水能力很低.  相似文献   

7.
背角无齿蚌生殖细胞及钩介幼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背角无齿蚌的精子、卵子、钩介幼虫的扫描电镜观察。精子头部呈椭圆形,由顶体帽、顶体后区、核区和颈部组成,尾细长呈线状,卵子圆形,有许多卵闰,在生殖腺中有各种不同发育程度的卵细胞,钩介幼虫在育儿囊(外鳃)中发育,有一系列变态过程,表明卵子是分期分批排出,钩介幼虫也是分批发育和成熟的。  相似文献   

8.
背角无齿蚌基因组(GT)n微卫星DNA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磁珠富集法筛选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的微卫星分子标记,采用Sau3A1酶对完整DNA进行酶切,以生物素标记的(GT)15寡核苷酸探针从酶切片段中筛选微卫星序列.洗脱的杂交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上构建富集微卫星基因组文库后,通过菌液PCR筛选检测出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表明:在筛选的18...  相似文献   

9.
背角无齿蚌摄食率及对水中叶绿素a清除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椭圆背角无齿蚌是云南滇池的一种主要贝类物种。为探索该物种应用于滇池水体生物操纵的可行性,采用半野外模拟和原位围隔的方法,文章研究了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及对水中Chla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在23-28℃的温度范围内,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IR)和湿重(W)呈现显著的相关冪指数关系:IR=aWb,1龄蚌和3龄蚌符合下列关系式:IR=6.2283X0.45,(R2=0.94);IR=0.0002X2.2,(R2=0.93)。3龄蚌的摄食率高于1龄蚌,且随生物量的增加摄食率有所减少。实验同时证明,背角无齿蚌有良好的清除水体中Chla的效果,对降低CODMn、TP含量同样具有较好的效果,且3龄蚌优于1龄蚌。通过方差分析综合分析得出,在生物量为4.17只/m3时,清除水体Chla的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0.
11.
圆背角无齿蚌血细胞培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新设计的培养基培养了圆背角无齿蚌的血细胞,在倒置相差镜下进行了活体观察及扫描电镜摄影,发现培养的血细胞无颗粒细胞、颗粒细胞、透明细胞和类淋巴细胞,前三者均能伸出长的伪足和突起,与瓶壁紧密贴附,呈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型;后者呈圆形,不与瓶壁贴附;四者的比例约为4:2:3:1。在活体内注射或在培养基上加入PHA和ConA,培养2-7d中,每天取部分供加入秋水仙素,用空气干燥法制片,作染色体观察,但未观察到转化细胞和有丝分裂相。研究结果表明,圆背角无齿蚌的颗粒细胞、无细胞和透明细胞在体外贴附玻璃表面的特征与高等动物的巨噬细胞类似,而不贴瓶的圆形细胞与高等动物的淋巴细胞类似,但在体外培养均不能繁殖,它们可能是高度分化的细胞。  相似文献   

12.
常用鱼药漂白粉和氯杀宁对背角无齿蚌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洱海流域的背角无齿蚌为研究对象,确定常用鱼药:漂白粉、氯杀宁对湖泊大型底柄动物背角无齿蚌的毒性影响.试验得出漂白粉作用下,背角无齿蚌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168 h的半致死率;氯杀宁作用下,背角无齿蚌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率;漂白粉有效氯安全浓度95.25~108.86 mg/L;氯杀宁有效氯安全浓度3.32~3.55 mg/L.通过显微镜观察,漂白粉和氯杀宁的主要作用部位为背角无齿蚌的呼吸系统,在其鳃上可见明显病变.  相似文献   

13.
背角无齿蚌碱性碳酸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背角无齿蚌外套膜的碱性磷酸酶(AKP)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其动力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外套膜匀浆,经正丁醇抽提、盐析、SephadexG—100凝胶过滤等步骤,得到了比活力为149.6单位/mg蛋白的酶制品。通过动力学方法测得其最适pH值为9.5,最适温度为40℃,以磷酸苯二钠作底物的Km值为0.57mmol/L。Mg2+、Ca2+对酶有激活作用,而Cu2+、Zn2+、KH2PO4、EDTA和巯基乙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温度、pH对二种淡水贝类滤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在3m×5m×05m的控温池中进行,以小球藻作投喂饵料,利用直径40cm、高度50cm的陶瓷桶测定了不同规格下5个温度梯度(15、20、25、30、35℃)和5个pH梯度(5、6、7、8、9)背角无齿蚌和三角帆蚌的滤水率,其结果显示①5g左右的三角帆蚌在pH值为7时滤水率最大(0935mlg·min);②平均湿重为(2974±225)g,(611±71)g,(232±54)g的背角无齿蚌的滤水率在20~30℃间较高,以30℃最大,达10884mlg·min。随着规格的增大,背角无齿蚌的滤水率逐渐减少,这种趋势在20、25℃时表现得更为明显。③平均湿重为(3943±307)g,(1055±142)g,(302±58)g的三角帆蚌在水温20、25和30℃时的滤水率均远远大于其它2个温度梯度,中规格蚌的滤水率在30℃最大,大规格和小规格蚌的滤水率均在25℃时最大。  相似文献   

15.
育珠蚌酸性磷酸酶活力与免疫反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简称ACPase,EC.3.1.3.2)是在酸性条件下催化磷酸单酯水解的酶.研究表明,ACPase主要参与磷酸酯的代谢,此外,其中的一部分还执行一些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包括代谢调节、能量转化以及信号传导等[1].  相似文献   

16.
慢性镉暴露对背角无齿蚌肝脏的氧化损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氯化镉(CdCl2)暴露对背角无齿蚌肝脏中抗氧化酶活力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根据背角无齿蚌96 h镉离子(Cd2+)半致死剂量设置1个对照组和2个处理组(0.1和0.5 mg/L),分别检测镉暴露4周及镉清除4周期间背角无齿蚌肝脏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不同浓度Cd2+暴露对背角无齿蚌抗氧化酶活力及脂质过氧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低浓度Cd2+暴露的毒性效应较弱,高浓度Cd2+暴露可显著抑制肝脏SOD活力,诱导GPx活力升高,在暴露后期显著抑制CAT活力,MDA含量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结论:慢性Cd2+暴露可影响背角无齿蚌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引起脂质过氧化损伤,且作用机制与急性毒性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