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童常绿阔叶树种栲树生殖个体大小及其生殖构件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浙江天童木荷-栲树林内的常绿阔叶树种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 Franch.)的生殖个体大小、生殖构件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地区栲树生殖个体的胸径在17~50 cm 间, 平均胸径为31. 2±8.0 cm, 平均年龄约36.3±6.6 年;林缘附近的生殖个体小于木荷-林内。相对稳定的群落和比较丰富的土壤养分条件有利于生殖枝数量和花序数量的增多。栲树生殖个体的数量在两年中变化较大, 部分栲树个体可以在连续年份中生殖。从枝系水平分析:在持续生殖的栲树个体上, 生殖枝数量有明显变化, 并非所有的生殖枝在两年中都可开花或结果, 保持连续生殖的枝系约占48.2%。栲树果序枝数量在连续年份有明显差异(p < 0.01), 而且果序枝上的幼蕾数、果实数量及结实率等都有明显差异(p < 0.05)。  相似文献   

2.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栲树爆芽物候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芽的活动和芽库动态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以及生活史对策。为了研究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爆芽物候特征及其生活史对策,在2008年3~6月间对栲树自然种群的爆芽物候及芽变化进行了观察,定期记录了栲树的爆芽情况,包括被标记标准枝的芽数、芽所处阶段等参数,分析研究了栲树的爆芽物候特征。结果表明:栲树芽的发育集中在3~4月下旬,芽发育过程依其形态可分为:休眠期(第一阶段B0)、萌动期(第二阶段B1)、爆芽期(第三~第五阶段B2~B4)3个时期。爆芽各阶段种群、个体、小枝的物候参数基本相同。爆芽物候进程在第三阶段为双峰曲线,在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呈单峰曲线。在林下和林窗两种生境下第三阶段爆芽物候在时间上基本相同,而第四、第五阶段在时间上林下比林窗滞后。栲树在爆芽阶段并不存在早开始早结束的关系,虽然芽进入各阶段的时间不同,但最终出叶时间相对集中。作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栲树,爆芽物候受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春季温度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长期适应的结果使得栲树爆芽物候与环境条件的变化相协调。  相似文献   

3.
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传统的重要绿化树种,其果皮富含皂苷,种仁富含油脂,是国家林业局审定的新型木本油料树种之一。为研究多用途树种无患子在浙江低山地区的开花特征,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对位于浙江省天台县9年生无患子人工林在群体、个体、花序和单花水平进行开花物候观测和比较,并运用开花日期、相对开花强度和同步性等指数研究了无患子开花物候特征。观察结果显示:无患子花呈浅黄白色,花的类型有雄花和两性花,没有发现雌花。雄花较两性花大(花径分别为5.09 mm和3.72 mm),雄蕊多为8枚,个别7或9、10枚;雌蕊退化仅留下浅绿色凸起。两性花花萼稍抱拢,花药藏于花被片下,雄蕊大多8枚,极少数7枚或9枚,柱头高于花药并伸出花苞,子房一般具3室,极少数4室或仅2室。无患子2012年的开花进程略早于2013年,其花期集中在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单花从花蕾膨大到花朵凋谢一般为8—9 d。在2012年和2013年,无患子在群体、个体和花序水平的花期约为30 d、20 d、11 d和28 d、19 d、13 d。个体水平的开花振幅均呈单峰曲线,年际间相似性较高;开花同步性在个体水平同步性较高(同步指数为0.868),表现出一种大量、集中的开花式样;相对开花强度在单株间分布范围相对宽泛,但主要分布在30%—40%,在年际间和年际内均呈现极显著差异。花期同步指数在两年的变异范围分别是0.81—0.97和0.70—0.98,不同单株开花同步性在年际内差异极显著,但在年际间差异性则不显著。由此可见,无患子的生殖资源分配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较长的花期可以减少非法花粉的干扰、保持其种群基因多样性,遗传因子是决定无患子开花物候的主要因素,生态环境对无患子开花物候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期为探索无患子开花的主要限制因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常绿阔叶树种栲树是亚热带常绿闭叶林中的优势种之一.对比研究了林下、林窗和旷地3个光环境下栲树幼苗的光合特征参数、比叶质量、叶氮含量及叶解剖结构等,结果表明:林下栲树幼苗的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低,比叶质量小,表观量子效率和光合氮素利用率高,利用弱光的能力强,在低光环境下保持了较高的光合能力;海绵组织发达且表皮细胞厚,是对凉爽环境的积极响应.在旷地,栲树的最大光合速率明显下降,暗呼吸速率显著升高,单位面积的叶氮含量较高但氮素利用率较低;叶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均增加,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比值也升高了,但栅栏组织不如海绵组织发达,不能适应高光环境.栲树幼苗在林窗有较高的光合能力,在林窗中能正常生长和更新.  相似文献   

5.
大花百子莲的开花物候与生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连续2年对引种植物大花百子莲在中国上海市人工种群的开花物候、结实情况进行观测记录,从不同水平分析了大花百子莲的开花物候对其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1)大花百子莲在引种地的开花时间为6月初至7月末;种群花期历时40 d左右,单株花期在14~31 d波动,单花寿命主要为2~3 d;2年的开花振幅平均在6朵·株-1·d-1左右,花朵开放百分率值在3.69%~4.87%左右,平均开花式样为11~17朵。(2)大花百子莲种群内2007年比2008年的各项开花物候指标均提前6~9 d;种群开花进程为渐进式的双峰曲线;种群花期重叠时间较长,2年的平均开花同步指数分别为0.663、0.695;植株个体相对开花强度主要分布频度为50%~70%。(3)开花物候指数与座果率的相关分析表明,始花时间与开花数目、座果数、花期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开花数目与座果数、花期长度以及花期长度与座果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同一花序内单花所发育成果实的数量与单花开放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大花百子莲始花时间早的植株比始花时间晚的植株花期更长,开花数目多的植株比开花数目少的植株花期更长,花期长的植株比花期短的植株座果率更高;而且在同一花序上,越早开放的单花其结实的可能性越大。作为引种植物,大花百子莲开花物候年度间具有相似性,说明其在引种地可以适应环境压力,形成稳定的开花时间与开花模式;较长的花期重叠和大量的开花数目可以吸引较多的传粉者访问,为其生殖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物候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14个主要树种为材料,研究了树种物候的主要特征,编制了物候谱,考察了树种物候期与温度、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主要万分分析方法,揭示了各物候期平均温度和≥5℃积温地 物候表现最为密切。对于树木开花期的诱导,光和温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在萌动-展叶期中,降雨量和光照则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叶片的虫食主要发生在展叶期。虽然展叶期短暂, 它却可能是了解植食性昆虫和植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关键。为了解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在展叶期叶片的虫食格局和展叶方式对叶片虫食的影响, 研究了栲树展叶期内的虫食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栲树展叶的两个阶段(折叠期和打开期), 虫食叶片的格局存在较大的差异, 打开阶段的日虫食频度和日虫食率显著高于折叠阶段(F1, 32=8.97, p=0.005 4; F1, 32=12.38, p=0.001 4), 展叶期最终叶片虫食频度为50.72%, 叶片虫食率为8.25%。折叠期叶片主要受到低强度的虫食, 打开期叶片虫食则以较大强度的虫食为主。展叶期叶片的虫食主要发生在夜间, 夜间虫食率显著高于日间虫食率(t=2.51, p=0.017), 变化趋势与日虫食率一致。栲树叶片在展叶的两个阶段可能采用了不同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8.
孙颖  刘松  李梦雨  崔兰明  马翠青 《广西植物》2020,40(8):1071-1078
北黄花菜是百合科萱草属的优秀观赏植物材料,也是进行品种创新的极有价值的野生种质资源。该研究对野生环境中北黄花菜的开花物候与传粉特性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追踪观测,探讨其开花进程和传粉机制。结果表明:(1)北黄花菜种群的开花物候只有1个高峰期;种群始花时间为5月末,盛花期为6月中旬,开花时间在30 d以上,单株花期为6~12 d;开花同步性指数(Si)分别为0.36、0.27和0.21,种群内个体开花时间重叠程度较低。(2)北黄花菜的开花数量与坐果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坐果数与单株花期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花期长度与始花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北黄花菜开花数量越多,其坐果数越高。(3)北黄花菜的访花昆虫分属于4目10科共10种;各访花昆虫的访花时间和行为区别较大;主要的传粉昆虫有4种,其活动范围大,活动特点与北黄花菜午后开放的规律相匹配,能保证传粉效果;部分访花昆虫虽然活动范围小,但可以帮助植物进行自花授粉;两类访花昆虫的共同作用,使得北黄花菜的自然结实得到较大保障。上述结果可为北黄花菜的引种栽培和资源创新发挥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9.
丁圣彦  卢训令 《生态学报》2007,27(9):3892-3900
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的常绿阔叶林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具有代表性,在研究区内设置不同干扰方式下的5块样地,借助LI-6400型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研究区内不同干扰背景下5块样地常绿阔叶林主要优势种之一的栲树幼苗、幼树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测定。比较了不同干扰背景下栲树幼苗、幼树的净光合作用速率、蒸腾作用速率、水分利用效率、表观量子效率等生理生态指标。结果表明,去除乔木层的样地1,2,3中栲树幼苗、幼树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要高于仅保留乔木层的样地4和对照样地5,水分利用效率和表观量子效率则低于样地5和样地4。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净光合作用速率与诸生理生态影响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使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光合速率和诸影响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模型,栲树幼苗:Pn=-2.399 0.205Ta 43.209Gs,栲树幼树:Pn=-2.265 0.006PAR-3.915Vpdl 0.364Ta 38.121Gs,在α=0.05水平上,两个方程均有显著性意义,有良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0.
了解物种共存机制一直是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传统的生态位理论认为,植物通过生态位分化降低对资源的竞争,达到物种共存的目的.然而,对于亚热带地区植物是否可以通过时间生态位的分化(如物候期的分化)以促进物种共存却鲜有报道.本文以位于中国东部地区的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例,利用古田山24 ha样地内102种木本植物2012...  相似文献   

11.
栲树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枝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常绿阔叶优势树种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不同发育阶段植冠内的分枝式样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栲树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总体分枝率和逐步分枝率有显著变化,幼苗和幼树阶段的分枝率较低,而成株阶段的分枝率较高;幼树阶段的枝条长度、枝倾角和叶倾角明显大于幼苗和成株阶段,表现为明显的高生长对策;叶片配置在不同枝系上有较大差异,叶片主要集中于植冠内一级枝和二级枝上;叶片的大小从幼苗、幼树到成株阶段逐渐增大。研究结果表明栲树在生活史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分枝式样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反映了不同的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板栗EST-SSR分子标记在栲树中的通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春  孙晔 《广西植物》2012,32(3):293-297
简单重复序列也称为微卫星分子标记,不仅在同属近缘种间具有良好的通用性,甚至在近缘属间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本研究利用壳斗科基因组信息数据库中公布的中国板栗124对多态的EST-SSR引物在栲树中进行跨属(栗属到栲属)通用性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板栗EST-SSR引物在栲树中通用性和多态性分别为42.7%和56.6%;使用19对多态的EST-SSR引物对4个栲树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栲树自然居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Na=6.105,Ho=0.563,He=0.621).这些引物为栲树群体遗传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3.
栲树种群生态位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及重叠、Feinsing等生态位宽度和Petraitis生态位重叠计测方法,处理缙云山森林群落演替系列取样,分析栲树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及动态.结果表明,栲树种群为缙云山森林群落演替顶极群落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群,其生态位宽度随群落演替过程基本呈增长趋势,而资源利用程度却呈“∧”形;对于栲树种群和缙云山森林群落其它14个优势种群间在所有5类群落中的生态位重叠,仅栲树种群与典型针阔混交林中的小叶栲、光叶灰木、川灰木、薯豆、白毛新木姜子、广东山胡椒、大头茶、虎皮楠、杉木、马尾松种群上和针叶林中小叶栲、光叶灰木、杉木种群上,表现出显著完全特定重叠.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设置样方,在全面调查湖北省内各栲类林的基础上,对湖北省栲类林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群落结构及类型,以及影响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在所调查的湖北省栲类林中共记录维管植物88科210属376种,其中乔木层中常绿树种有73种、落叶树种有48种,构成了以常绿树种为主的典型常绿阔叶林;(2)从科的区系组成来看,热带成分多于温带成分;从属的区系组成来看,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大体相当;(3)湖北栲类林生物多样性有显著的经度和海拔格局,但受纬度影响不大。土壤因子中仅氮含量对物种多样性格局影响显著;(4)湖北省栲类林可分为5个群系,即: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Lindl.)Schott)林、钩栲(Castanopsis tibetana Hance)林、栲(Castanopsis fargesii Franch)林、甜槠(Castanopsis eyrei(Champ.)Tutch.)林和罗浮栲(Castanopsis faberi Hance)林。在各环境因子中,海拔、经度、坡度和土壤磷含量对群落组成的影响最大,地理因子和土壤因子对栲类林群落组成影响的总解释率为68.94%;(5)在5个群系中大部分乔木及栲属植物的径级分布呈单峰形,种-多度分布表现为典型的具有少数常见种、多个偶见种的倒“J”形曲线。研究表明湖北省栲类林物种多样性高,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区系热带成分明显,主要包含5个群系,地理因子和土壤因子可以解释大部分的群落物种组成变异。该研究可为湖北省常绿阔叶林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常绿阔叶林内和林窗中栲树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浙江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林窗和林内两种生境下人工播埋的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种子的萌发和当年幼苗的生长进行了研究。在林窗和林内两种生境的栲树种子(单粒重约0.5-0.6g)的萌发率没有明显的差异,分别为31.7±7.1%和33.3±2.l%,一年龄幼苗的平均株高在生长季末分别为 6.56±1.2cm和 5.88±1.09cm,两者有明显差异,而平均叶长、平均叶宽以及平均根长等指标没有差异;幼苗的生物量也没有明显差异。但一年龄幼苗在生长过程中,其生物量分配有所变化,在林窗条件下,幼苗逐渐将较多的生物量分配于根,而林内幼苗则逐渐将生物量较多地分配于叶,生物量的分配反映出幼苗在不同生境下的适应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用SSR研究栲树群体遗传结构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利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对福建省内4个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 Franch.)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SSR标记揭示了栲树群体丰富的遗传变异:平均等位基因数A=9.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4.8,平均期望杂合度He=0.65,而群 具有较低的Fst值(Fst=0.031)。SSR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栲树群体间都存在显或极显差异,表明根据SSR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亦能了解各体的分化。SSR标记使栲树群体中一些稀有等位基因得以表现,54个SSR等位基因中有15个等位基因仅出现在1个或2个群体中,且频率较低,在遗传多样性保护中更应注重保护这些稀有的等位变异。  相似文献   

17.
栲树天然群体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 5个栲树 (CastanopsisfargesiiFranch .)天然群体共计 188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 4 1个随机寡核苷酸引物共检测到 385个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 15 7个 ,占 4 0 .78%。物种水平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I=0 .4 5 97,Nei基因多样度h =0 .2 96。遗传变异分析表明 ,栲树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 ,利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估算的分化 (Hsp_Hpop) /Hsp=0 .0 4 76 ,遗传分化系数Gst =0 .0 4 2 9,分子方差分析 (AMOVA)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群体内的变异组分占了 94 .97% ,群体间变异只占 5 .0 3%。AMOVA分析结果的显著性检验也表明 ,群体间及群体内个体间均呈现出显著分化 (P <0 .0 0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