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西涠洲岛鸟类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后于1989年10月和12月、1990年3~4月和7~8月、1991年4~5月、1994年4~5月、2003年1月和2008年5月对广西北部湾涠洲岛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在该保护区内共记录到鸟类186种,隶属16目52科.其中,旅鸟117种,冬候鸟48种,留鸟14种,夏候鸟7种.13种鸟类被IUCN列为受威胁物种,包括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9种.中日候鸟保护鸟类93种,中澳候鸟保护鸟类30种.涠洲岛鸟类自然保护区是沿太平洋西海岸迁飞候鸟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2.
许雪峰 《四川动物》2001,20(4):209-210
1995-2000年,对安徽滁州琅琊山中边地区两栖爬行运行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现两栖动物5种,隶属2目3科,占安徽省两栖动物38种的13.2%;爬行动物19种,隶属2目7科,占福建省爬行动物68种的27.9%。  相似文献   

3.
北海涠洲岛潮间带底栖贝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6月,我们带领学生赴广西北海进行动物学临海实习,对北海市海滨和涠洲岛的潮间带贝类进行了采集、调查。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北部湾的东北岸、南流江的出海口附近,其西部紧靠洲湾,南部海面18km区有涠洲岛,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年均...  相似文献   

4.
两栖爬行动物的分子系统发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周开亚 《动物学研究》2001,22(5):397-405
介绍了两栖爬行动物分子系统发生研究中选用的分子信息的种类及已发表的蛙类,蟾蜍类,龟类,蜥蜴类和蛇类等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这些研究中使用的DNA信息主要为mtDNA序列,也使用了一些核DNA序列。其研究的内容涉及目间,科间等高级阶元的系统发生关系,以及属间,种间以及亚种或种群间的系统发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滇西北中甸的两栖爬行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滇西北中甸地区共有两栖类13种(亚种),隶属于2目5科;爬行动物11种(亚种),隶属于1目2亚目5科。区系成分以东洋界西南区的种类占主导地位,两栖类占84.6%,爬行类占72.7%。区系特点表现为:区系组成单一却特有率高,成分古老又兼具年轻特点,南北动物交汇形成多样化。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群分布与植被类型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为适应环境动物形态发生了较多变化。认为中甸地区是动物地理区划中的一关键地区,其两栖爬行类动物的调查及分类研究工作尚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6.
通过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对机场飞行区4类生境中两栖爬行类的调杏,记录到3目11科22种.较为丰富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和数量成为机场鸟类重要的食物源之一,吸引了捕食性鸟类前来栖息和觅食.分析了解两栖爬行动物情况,对于全面了解亚热带和北热带地区的机场鸟类的食物源和活动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提出建议在今后对于鸟撞防治研究应当开展对两栖爬行类作为鸟类食物源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对2007年和2008年调查的涠洲岛沿岸海域垂直海岸方向的6条主剖面上20条分断面的影像资料、样品鉴定等资料的分析,涠洲岛石珊瑚共出现10科22属46种,9个未定种;角蜂巢珊瑚属(Favites)、滨珊瑚属(Porites)、蔷薇珊瑚属(Montipora)为优势类群,其属级重要值百分比分别为25.78%、17.47%、15.11%;各主剖面珊瑚种群优势类群分布各有差异,以西南部的W2、东北部的W5的珊瑚属种为较多,均为8科13属,其石珊瑚属种分布均匀度略高;涠洲岛珊瑚分布自岸向海分为砂砾及珊瑚断枝带、石珊瑚稀疏带、石珊瑚繁盛带、柳珊瑚繁盛带4 个生物地貌带,石珊瑚分布较多的石珊瑚繁盛带主要分布于-1.39--5 m的水深范围内。石珊瑚形态组合以块状/亚块状与板块状为主要类型,覆盖程度以块状/亚块状占优。调查区受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全球性极高温事件和2008年1-2月的极低温气候事件及地域性不合理人类活动胁迫影响较大,枝状形态石珊瑚覆盖度、优势程度下降,已退出属种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8.
以涠洲岛造礁石珊瑚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Raunkiaer频度和种间Spearman轶相关,探讨群落组成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结合近10年来涠洲岛造礁石珊瑚变化情况,找出涠洲岛造礁石珊瑚群落的主导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10年来涠洲岛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显著降低,珊瑚形态组成趋于块状化,尽管珊瑚群落多样性较高,但群落分布较松散,群落结构较不稳定,部分优势种种间竞争较激烈。(2)悬浮物含量是影响石珊瑚群落最显著的环境因子。石珊瑚优势种群在不同水深中分布差异显著,泥沙覆盖率、营养盐对不同石珊瑚种群影响差异较大,大型海藻覆盖率在局部区域对优势珊瑚形成较强的竞争关系。(3)营养盐和泥沙沉积物的增加与涠洲岛近海养殖业及生活排污、海岸工程及海岸侵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广西龙滩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2年7~8月、10月和2004年4~8月对龙滩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发现该保护区共分布有两栖爬行动物88种,其中两栖类22种,爬行类66种,并发现两栖类广西分布新纪录1种——双团棘胸蛙Paa yunnanensis,爬行类广西分布新纪录1种--棕背树蜥Calotes emma.  相似文献   

10.
历山保护区的药用两栖爬行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建军 《四川动物》2000,19(2):81-81,59
历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南部 ,地跨翼城、沁水、阳城、垣曲四县交界处 ,地理坐标为东经 111°5 1′10″~ 112°36′35″ ,北纬 35°16′30″~ 35°2 7′2 0″ ,本区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是东南亚季风的边缘 ,水资源丰富 ,雨量充沛 ,光照充足 ,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 ,具有“山西省动植物资源宝库”的美称。关于该区的药用西栖爬行类 ,尚未见有系统报道 ,于 1997~ 1998年对该区的药用两栖爬行类进行了系统分析 ,现将资料整理如下。1  研究现状1933年G .seys和E .licent对历山野生动物进…  相似文献   

11.
白冰  周伟  李伟  刘钊  朱明育 《四川动物》2007,26(2):370-373
2006年8月对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赧亢片区开展了鱼类、两栖和爬行动物的资源调查。调查结果,赧亢片区共有鱼类4种,隶属2目4科4属;两栖动物10种,隶属2目4科8属,其中云南特有种4种;爬行动物9种.隶属2目3科8属。赧亢片区的物种全为东洋界种,区系成分为西南、华南区,或者两区所共有的成分组成。将赧亢片区与邻近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和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小黑山片区)的多样性对比,赧亢片区不仅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亦是连接两个保护区物种交流和基因流动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2.
经2005年初步调查证实,四川北川县漩坪电站库区有两栖动物13种(隶属于2目6科10属),其中中国特有种9种;爬行动物13种(隶属于1目5科11属),其中中国特有种3种.地理区系组成中喜马拉雅-横断山型4种,占15.4%;南中国型12种,占46.2%;东洋型5种,占19.2%;季风型5种,占19.2%.  相似文献   

13.
根据生长内分泌学,综述了近年来两栖和爬行类生长激素(GH)分泌活动的调节及生长激素在两栖爬行类生长中作用这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在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中,GH的化学结构和功能是相当保守的;GH对两栖爬行类的生长起促进作用;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s)也能冰分传递GH促进两栖类的生长;在两栖爬行类,下丘脑对GH分泌的调控较哺乳类缺乏特异性,利用外源GH促进两栖爬行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爬行动物的八个月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5,24(3):323-329
1964年3至11月,作者受原四川医学院院长、已故刘承钊学部委员(院士)的派遣,率领一个小组到海南岛进行为期八个月的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当时海南岛隶属广东省,设海南行政公署管辖,该署卫生处派工作人员萧汉绮同志全程陪同调查.按照分工,调查结果的两栖动物部分已由刘承钊、胡淑琴等发表于<动物学报>1973年19卷4期; 爬行动物部分则仅先后发表了2个新种和1个中国新纪录种(<动物学报>1975年21卷4期)和另1个新种(Asiatic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1997年第7卷).该次采集共得爬行动物标本1909号,计76种,分隶56属16科2目.本文报道该次采集的爬行动物,其中大部分物种的部分标本在野外曾进行长度和体重的测量,文中一并加以报道.目前发表此文,谨以之奉献给组织和领导此次调查的刘承钊院士和胡淑琴教授,和自始至终参加八个月调查工作的王宜生先生,他们均已先后逝世.  相似文献   

15.
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蒋锝斌  罗远周  王绍能  彭桂莲 《四川动物》2006,25(2):294-297,F0003
2004年5月~2005年12月,对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初步调查,新观察和采集到两栖动物10种、爬行动物17种.至此,猫儿山共有两栖动物35种、爬行动物38种.  相似文献   

16.
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102°19′~102°55′E,29°28′~29°56′N)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境内,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动植物资源丰富。为进一步了解该区域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情况,于2021年5月、7月和9月在区内设置6个研究点,在其中布设33条有效样线,对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和海拔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并通过访问调查与文献查阅方法对实地调查结果进行补充。结果表明,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现有两栖爬行动物4目18科67种,其中两栖动物2目9科31种,爬行动物2目9科36种。东洋界物种占绝对优势,其中,两栖动物除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以外全为东洋界物种,爬行动物中东洋界物种有26种,广布种仅有9种。6个研究点的Shanoon-Win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由高到低排序为,新庙、泡草湾、泥巴山、云雾山、大石坝、安靖。对区域内两栖动物的栖息地类型进行比较发现,陆栖-山区高原型生境中生活的两栖动物种类最多。两栖动物的丰富度随海拔梯度的升高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爬行动物由于所发现的数量有限,并未发现明显的海拔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调查,整理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名录共71种,新发现湖北省新分布种6种,其中腾格里蛙Rana tenggerensis Zhao,Macey et Papenfuss、宁陕小头蛇 Oligodon ningshaanensis Yuan离原分布区较远,神农架新分布种3种,神农架两栖爬行动物的区系特征以东洋界(74.69%)为主,广布种(18.31%)、古北界(7%)种类次之,体现了南北混杂的特点.随着海拔的升高,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总体呈下降趋势,400~1600 m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最高,随海拔下降的趋势不明显,1900 m以上多样性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8.
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4年7月、2006年7~8月、2007年9月,对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该保护区内现已知有两栖爬行动物73种,其中两栖动物29种,隶属于2目9科;爬行动物44种,隶属于2目9科.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种类占明显优势.资源量优势种两栖类有中华蟾蜍(Bufo g.gargarizans)、绿臭蛙(Odorrana margaretae)、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棘腹蛙(Paa boulengeri)、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爬行类有王锦蛇(Elaphe carinata)、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福建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tejnegeri).根据资源特点及保护现状,提出对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Recent use of prescribed fire and fire surrogates to reduce fuel hazards has spurred interest in their effects on wildlife. Studies of fire in the southern Appalachian Mountains (USA) have documented few effects on reptiles and amphibians. However, these studies were conducted after only one fire and for only a short time (1–3 yr) after the fire. From mid-May to mid-August 2006 and 2007, we used drift fences with pitfall and funnel traps to capture reptiles and amphibians in a control and 3 replicated fuel-reduction treatments: 1) twice-burned (2003 and 2006), 2) mechanical understory cut (2002), and 3) mechanical understory cut (2002) followed by 2 burns (2003 and 2006). We captured fewer salamanders in mechanical + twice-burned treatment areas than in twice-burned and control treatment areas, but we captured more lizards in mechanical + twice-burned treatment areas than in other treatment areas. Higher lizard captures in mechanical + twice-burned treatment areas likely was related to increased ground temperatures and greater thermoregulatory opportunities. Higher and more variable ground temperatures and faster drying of remaining litter and duff may have led to fewer salamander captures in mechanical + twice-burned treatment areas. Our longer term results, after 2 prescribed burns, differ from shorter term results. After one prescribed burn at the same site, eastern fence lizard (Sceloporus undulatus) captures were greater in mechanical + burn treatment areas but salamander captures did not differ among treatment area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multiple (≥2) fuel-reduction treatments that decrease canopy cover may benefit lizards but negatively affect salamand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