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1975—1989年长爪沙鼠密度、蚤指数监测数据和本地区气象站的7项气象因子资料,分别求出了蚤指数与鼠密度的直线和曲线的回归模型,与气象因子的最优回归子集模型和标准回归模型,给出了鼠蚤因子和气象因子间的典型相关分析。结论:宿主数量变化导致蚤指数变化;气象因子综合影响蚤指数湘对湿度和地表温度是影响蚤数量变动的重要因子;气象因子对蚤指数的影响大于对鼠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蚤数量与宿主数量和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仲来  张万荣 《昆虫学报》1995,38(4):442-447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1975一1989年长爪沙鼠密度、蚤指数监测数据和本地区气象站的,项气象因子资料,分别求出了蚤指数与鼠密度的直线和曲线的回归模型,与气象因子的最优回因子集模型和标准回归模型,给出了鼠蚤因子和气象因子间的典型棺关分析。结论:宿主数量变化导致蚤指数变化;气象因子综合影响蚤指数;相对湿度和地表温度是影响蚤数量变动的重要因子;气象因于对蚤指数的影响大于对鼠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根据1981-1993年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年降水和四季降水、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年均密度、4-5、10-11月密度监测资料,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得到如下结论:(1)年降水量,特别是夏季降水量,是影响鼠密度的一个主要因素,其标准回归系数关系方程为:(年均密度)'=0.6066(年降水量)'(P〈0.05)NMspr'=0.2055Rspr'+0.5312Rsum'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上海奉贤区1988—2013年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及年际变化,探讨了鼠类种群动态与气候、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8—2013年平均鼠密度为1.3%,优势种是黑线姬鼠,年代间变动不大,平均构成比为97.5%.鼠密度高峰期出现在2—5月,3月最高,年平均鼠密度及峰值随年代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鼠类成1体与年序呈显著正相关,成2体和老年体与年序呈显著负相关,鼠龄随年代发展有缩短的变化趋势;气温因子除1月平均气温与鼠密度呈弱的正相关外,大多为负相关,2月出现极端暖事件对鼠密度有滞后正效应;降水因子与鼠密度相关性不显著;相对湿度因子与鼠密度大多呈正相关;以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为主的种植结构调整与鼠密度及其逐年下降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灭鼠率不断提高与鼠密度的下降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延安市1998年4月到2008年7月SPOT VEGETATION的旬合成NDVI数据,以及同时期延安市的气象资料,用回归树法分析了影响该地区NDVI年内及年际变异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显示:各气象因子对NDVI变异性的影响随季节及滞后时间的不同而不同;气温和降水是影响NDVI年内变异的主要气象因子;导致NDVI年际变异的气象因子为平均最高气温.回归树在判断影响NDVI的主要气象因子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但它无法建立气象因子与NDVI之间的定量表达关系,从而限制了对其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长爪沙鼠寄生蚤指数和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仲来  陈德 《昆虫学报》1999,42(3):284-290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平原1983~1985年长爪沙鼠 Meriones unguiculatus巢蚤、体蚤、洞干蚤指数和6项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① 共获蚤11种, 其中秃病蚤蒙冀亚种Nosopsyllus laeviceps kuzenkovi(67.50%)是优势种, 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22.65%)为次优势种。② 3种蚤指数的均值差异显著(P<0.0001)。③ 体蚤与洞干蚤指数相关显著(P<0.05), 模型为(洞干蚤指数)=0.0049+0.0248(体蚤指数), 巢蚤与体蚤、巢蚤与洞干蚤指数的相关不显著(P>0.25)。④ 沙鼠密度与3种蚤指数的相关均不显著(P>0.10)。⑤ 在巢蚤中,月温度是影响巢秃病蚤唯一的气象因子(P<0.05)。⑥ 分别求出鼠体的秃病蚤和同形客蚤指名亚种Xenopsylla conformis conformis与气象因子的最优回归子集(P<0.003、P<0.05), 洞干的秃病蚤和二齿新蚤与气象因子的最优回归子集(P<0.0007、P<0.01), 月蒸发量是影响秃病蚤的最重要因子。⑦ 春季与冬季、夏季与冬季巢蚤指数差异显著(P<0.05); 春季与冬季、夏季与冬季体蚤指数差异显著(P<0.05); 春季与冬季、夏季与秋季、夏季与冬季洞干蚤指数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了解动物种群存活特征以及相关环境因子对其变化的独立或整合作用过程,有助于阐明动物种群动态的生态学机制。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是分布于我国北方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及其毗邻的农牧交错带的优势鼠种之一。2000年10月至2004年10月通过标志重捕法研究了栖息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草地生境的种群动态。本文通过MARK软件包中的CJS和MS模型分析了长爪沙鼠半自然围栏种群表观存活率(Φ,简称存活率)的性别(g)差异和年龄(as)特征表现及其季节变化格局,并对种群存活变化的密度和气候效应加以分析,旨在检验长爪沙鼠种群存活显示季节变化特征,并受密度制约和气候条件反馈调节的假设。结果发现,长爪沙鼠种群存活率初始最优模型Φ(t)p(g*t)中重捕时序(t)效应显著(ANODEV,F 27,47 =11.05,P <0.001),月季效应最优模型Φ(month)p(g*t)也显示存活率 季节变化明显(ANODEV,F 5,69 =31.69,P <0.001),总体呈现从春季到冬季经历下降再升高的“V”字型动态模式。在无环境因子限制条件下,雌鼠(0.788±0.013)和雄鼠(0.781±0.013)存活率差异不明显;存活率年龄差异表现明显的季节特征(ANODEV,F 5,246 = 67.85,P < 0.001),繁殖消耗在一定时期影响成年个体的存活。长爪沙鼠种群存活的季节格局反映其生活史对策中适应高纬度气候和食物等资源季节波动的重要特征。进一步统计发现种群存活率受密度制约、与降水负相关,其中密度制约效应具有一定的时滞,降水作用是即时的,上述效应的作用强度在雌、雄鼠的存活反应上有所差异。这些结果暗示密度制约整合水热条件介导最适栖息地环境变化,引发雌、雄鼠存活率差异性反应,进而影响其它种群参数变化,调节种群增长。这可能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小哺乳动物种群调节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大足鼠种群动态的非线性模型及逐步回归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跃敏  曾宗永 《兽类学报》1994,14(2):130-137
本文提出了一种从原始数据中获取关于种群动态机制的基本信息的,以非线性模型为基础的逐步回归逐步预测的种群动态分析法。并以作者1989-1991年间于四川邛崃定点进行示志重捕以及夹捕解剖所得的关于农田大足鼠种群生态学特征的数据为例,对大足鼠和种群密度与年龄组成,各年龄组性比、繁殖特征以及气象等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定量地确定了当前的各生态因子对未来的大足鼠种群密度的作用,并对数量了初步的分析的讨  相似文献   

9.
区域农业经济气象敏感性和气象经济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庚康  罗艳  高苹  赵小艳  黄亮  徐敏 《生态学杂志》2012,31(5):1265-1271
以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泰州市兴化地区和徐州市邳州地区为代表,根据1982—2009年气象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运用农业经济-气候模型(C-D-C模型),分析3个代表性区域的农业经济气象敏感性,并构建新的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模型,对气象经济效益进行研究评估。结果表明,影响3个区域农业经济产出的关键气象因子和关键时段有所不同,但温度类气象因子对3个区域农业经济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降水类气象因子对六合区农业经济产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通过新的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模型,计算了3个区域各关键气象因子对农业气象服务的贡献率,并得出2009年度六合区、兴化市和邳州市等3个区域的气象经济效益分别约为0.972、1.130和0.845亿元。  相似文献   

10.
于跃  房磊  方国飞  王凤霞  杨健 《生态学杂志》2016,27(9):2839-2847
为探究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利用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毛虫发生年度监测数据与气象数据构建线性回归模型,以赤池信息量准则为评价依据,通过逐步回归的方式从拟合优度和复杂度两方面权衡选取最优模型.采用相对权重法确定影响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并量化了关键气象因子对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龄幼虫期和繁殖期是影响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关键时期,而中龄幼虫期和高龄幼虫期的影响较弱; 低龄幼虫期日相对湿度均值、低龄幼虫越冬期日均温小于-22 ℃积温和繁殖期降水总量是影响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关键气象因子; 低龄幼虫期日相对湿度均值和繁殖期降水总量的标准差每增加1倍,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标准差分别减少62%和35%;低龄幼虫越冬期日均温小于-22 ℃积温的标准差每增加1倍,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标准差增加40%.表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落叶松毛虫的爆发特点等可能呈现出新的形式,建立长期的种群数量监测体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在海南岛五指山腹地橡胶林中系统观测海南山蛭种群数量变动8年.对海南山蛭种群数量Y与气候因素X_(1-n)的关系建立逐步最优回归方程Y=b_0 b_1X_1 b_2X_2 …… b_nX_n计算分析采用国际标准化最新版本SAS(6.11)软件进行分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1)每年海南山蛭种群数量变动不同,影响其数量变动主要因素是X_1,X_2和X_3.2)雨季(5~10月)种群数量明显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X_1,X_2和X_5,旱季(11月~次年4月)种群数量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X_1.3)8年19条回归方程,7个气象因素中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气象因素是X_1,X_2和X_5,X_7,与山蛭生物学特性一致,本研究结果为山蛭防治提供科依据.  相似文献   

12.
依据1984~2004年21年在呼和浩特郊区对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和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ansis)种群数量动态的调查数据,结合优选法(0.618法),应用加权马尔可夫链预测模型,建立了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种群数量预测模型。应用此模型分别预测了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2004年的种群数量,预测值与实测值相符,预测准确。同时,预测了未来三年(2005~2007年)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此方法计算简便、准确、可靠,为鼠类种群数量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The diurnal rhythm of activity of Meriones unguiculatus (Milne-Edwards, 1867) is examined under natural and artificial light. The activity of 2 animals in captivity was registered actographically. Meriones unguiculatus seems to be more active during the night than during the day and showsed activity in the forenoon was registered.  相似文献   

14.
A mouse-derived strain of Rodentolepis ( = Hymenolepis) nana was transferred to the Mongolian jird Meriones unguiculatus. It was found that M. unguiculatus has low susceptibility to R. nana mouse isolates. Likewise, adaptation of the parasite to jird hosts, in the absence of dexamethasone treatment, was not demonstrable, at least during ten-passage trials. Nevertheless, the parasite was able to establish, grow and develop to gravid adults in M. unguiculatus treated daily with dexamethasone. Prepatent periods in dexamethasone-treated jirds in ten-passage series ranged from 10 to 17 days post-infection (DPI), the average being 12 days, and the patent periods lasted from 18 to 30 DPI, with an average of 25 days. The population pattern of faecal egg output in immunosuppressed jirds suggests that under a daily dexamethasone treatment protocol, the parasite is able to maintain egg production as long as treatment is sustained.  相似文献   

15.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50% infective dose for Giardia lamblia (CDC:0284:1) cysts in Mongolian gerbils (Meriones unguiculatus). The log10 50% infective dose results calculated by probit analysis and the Spearman-Karber method were 2.45 and 2.50,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6.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50% infective dose for Giardia lamblia (CDC:0284:1) cysts in Mongolian gerbils (Meriones unguiculatus). The log10 50% infective dose results calculated by probit analysis and the Spearman-Karber method were 2.45 and 2.50,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