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北方农牧区草地螟暴发周期特点及原因剖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对1979~1985年草地螟暴发的历史资料和近年来发生情况的研究分析,明确了草地螟暴发周期的特点、越冬区的变迁以及造成种群数量暴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草地螟LoxostegesticticalisL.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主要分布在北温带36°N-55°N范围内。明确草地螟在整个欧亚大陆的发生动态,对于阐明其灾变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查阅有关中、俄草地螟的文献资料,分析1900年以来欧亚大陆草地螟的发生情况。【结果】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今,草地螟在欧亚大陆先后于1925-1936年、1948-1960年、1969-1989年和1995-2014年出现了4个大的群发期。在1925-1936年、1969-1989年和1995-2014年3个群发期内,存在着草地螟重发生区沿着欧亚大草原东西向蔓延的现象。在1948-1960年这个群发期,草地螟主要发生范围局限在东北亚地区。此外,草地螟种群在不同区域内呈现出不同的暴发周期。在俄罗斯欧洲部分,草地螟的暴发周期为10年左右,但在1937-1968年间出现了长达30余年的间歇期。在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草地螟的暴发周期为20年左右。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由于其位于欧亚大陆两个主要的发生基地之间,无论草地螟重发生区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传播,都会在当地造成危害,因此发生也更频繁。【结论】草地螟在欧亚大陆的猖獗为害具有群发性,重发生区会沿着欧亚大草原东、西向蔓延。草地螟在一个地区内的间歇性猖獗不仅与当地的环境因素有关,还可能受到草地螟重发生区在大陆尺度上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绍哲  江幸福  雷朝亮  罗礼智 《生态学报》2008,28(10):4823-4829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一种周期性大发生的农作物主要害虫,自新中国成立后已经3次大规模暴发成灾,但关于草地螟周期性大发生的原因还未见报道。利用国际通用的太阳黑子活动数据和我国草地螟大发生的历史记载进行相关性和相位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草地螟大发生的周期性与对应的太阳黑子活动的奇数周期相关联。建国以来的3个大发生周期分别与对应的太阳黑子活动的第19、21周和第23周期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极高的同步性,尽管草地螟的发生为害程度与太阳黑子的活动强度之间相关性并不显著。根据这些结果,并结合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预测,草地螟在我国的第4个大发生周期很有可能开始于2017~2020年之间,并在2024—2025年间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草地螟第三个暴发周期特点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L.是我国北方农牧区重要突发性害虫,黑龙江省是主要迁入危害区,自1996年进入第3个暴发周期后,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危害,该周期比上一周期发生时间提前5~7d,周期持续时间也延长了5年。此周期内该省草地螟累计发生面积近1 333万hm2次,比上个周期增加了近800万hm2,草地螟1代幼虫密度最高达每m210 000头以上,尤其2004年在该省大范围内达到特大发生,有13个县(市)田间百步惊蛾达到万头以上,个别高达50 000头以上。作者根据这一周期草地螟发生实况,分析了草地螟种群暴发与气候条件变暖的关系,包括天气、湿度、种植结构、天敌等因素的影响,为草地螟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草地螟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暴发性害虫,某些年份春季越冬代成虫的来源无法应用传统理论来解释.分析了1997~2007年草地螟历次迁入峰的虫源地,结果表明:华北地区草地螟"发生基地"的种群虽可迁入东北构成当地大发生虫源之一,但并非主要虫源.多数年份天气系统不利于华北地区的草地螟向东北进行远距离迁飞.最近一次暴发周期中(1996~2007年),东北地区草地螟种群主要来自当地及境外越冬区.全球变暖使二代幼虫发生频率明显增加是越冬虫茧在这一地区大量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具有间歇性猖獗的特点。本研究旨在揭示我国草地螟第2和3个暴发周期结束的原因,以加深对草地螟间歇性猖獗机理的认识。【方法】利用轨迹分析方法,分析1983和2009年草地螟成虫的迁飞动态;通过计算气温距平、降雨量距平百分率,探索影响种群波动的气候背景;利用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异常气候条件的大气环流背景。【结果】1983年6月我国东北及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出现极端低温多雨天气,而我国华北北部出现严重的干旱,引发了大范围的草地螟种群崩溃事件。1983年秋季,集中越冬区仅局限在山西北部的高海拔地区。山西北部天敌寄生率在1984年春天达到较高的水平,进一步压低了草地螟种群的数量,导致第2个发生周期的结束。2009年6月东北亚地区出现了与1983年6月类似的极端恶劣气候,致使我国东北、华北以及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再次出现大范围的草地螟种群崩溃事件,直接导致第3个周期的结束。大气环流异常是这两次极端气候事件的直接原因。【结论】极端气候事件已成为我国草地螟发生周期结束的重要因素。鉴于极端气候的出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国草地螟发生周期的结束目前尚难以实现长期预测。  相似文献   

7.
草地螟2007年越冬代成虫迁飞行为研究与虫源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草地螟 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危害我国北方农牧业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明确草地螟的虫源地及迁飞路线对其早期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的长期观测,迁飞高峰期雌虫卵巢解剖、大区环流分析、各地虫情信息收集和利用Hysplit_4模型进行轨迹分析,研究了2007年越冬代草地螟的空中迁飞行为和东北地区严重暴发的草地螟虫源。结果表明:6月7–9日,雷达观测点诱虫灯内草地螟具有典型迁飞昆虫生理特征;草地螟主要在夜间迁飞,飞行高度集中在300~500 m,400 m是主要飞行高度,迁飞高峰期夜间迁移可持续9 h。东北地区严重发生的草地螟虫源,一部分来自内蒙古乌盟地区,一部分来自蒙古共和国中东部及中俄边境地区。据此推测我国与国外草地螟存在虫源交流。  相似文献   

8.
曾娟  姜玉英  刘杰 《生态学报》2018,38(5):1832-1840
2010—2016年我国草地螟一直维持总体轻发态势。为从长时间序列上分析连续轻发年份的历史地位,以1979年以来第2、3个暴发周期及其之间的间歇期为对照,分析了2010—2016年草地螟连续轻发的特点,即全国种群规模维持在历史低位,西北地区发生面积和比率加大,发生区域向西部缩减,提示我国草地螟种群发生已进入间歇期。分析了1979—2016年时间序列上华北、东北、西北3个地区的发生情况对全国的影响,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发生面积自然对数值与全国发生面积自然对数值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即华北、东北地区与全国发生趋势的年际波动完全一致;(2)西北地区发生面积自然对数值与全国的线性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西北地区与全国的波动趋势有明显差别;(3)自第3个暴发周期的2005年以后,西北地区的波动曲线逐渐与全国趋同,推测这一变化与新疆种群的建立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alis L.是我国北方农牧业生产上一种重要迁飞性、暴发性害虫,一旦暴发会给当地农牧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根据康保县1977-2008年1代草地螟幼虫发生程度的时间序列资料,应用马尔科夫链的转移概率预测法,构建了1~3阶转移概率矩阵,组建模型对该县2009-2011年1代草地螟发生程度进行了预测,结果与大田实际发生情况完全一致,准确率100%.对1980-2011年的历史资料进行回检,历史符合率89.9%,该方法可对草地螟进行长期预报,为草地螟长期预报提供了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对草地螟发生程度的长期预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我国北方农牧区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具有突发性、暴发性和周期性危害的特点,随着第4个暴发周期的来临,将会给我国北方农牧业的安全生产带来很大的威胁.为准确掌握草地螟在我国的发生与迁飞为害规律,提高对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灾变预警能力,本文综述了草地螟在我国及周边国家的时空分布,发生为害、迁飞规律和监测预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草地螟的监测预警技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第4个暴发周期草地螟的监测和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草地螟寄生蝇是草地螟Loxotego stictialisL.的重要天敌,但其发生种类、控害作用尚不明确。通过室内饲养,结合历年田间调查对康保县草地螟寄生蝇种类、田间分布、寄生率及消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康保县草地螟寄生蝇发生种类有5种。田间呈聚集分布,种群数量大,寄生率高,控害作用显著。对开展草地螟预测预报,保护利用天敌资源和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悬铃木方翅网蝽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该虫近几年在石家庄发生普遍,为害严重.调查了悬铃木方翅网蝽在石家地区的寄主植物、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观察描述了其形态特征、生活史和生活习性,测试分析了树冠喷施不同药剂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效.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我国对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的调查研究结果,包括形态特征、近缘种类、分布、危害、生物和生态学特性、天敌、发生预测和防治方法等。  相似文献   

14.
番茄潜叶蛾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严重危害多种茄科作物,是最具毁灭性的世界检疫性害虫,严重发生地块番茄减产80%~100%。该虫主要借助农产品的贸易活动进行远距离传播扩散。截至2017年,番茄潜叶蛾已在全世界的85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以及在22个国家和地区疑似发生)。目前,我国尚没有该虫分布,然而其一旦入侵,将对我国的番茄和马铃薯产业构成巨大威胁。从番茄潜叶蛾寄主范围、危害特点及造成的经济损失、生物生态学习性、地理分布和传播扩散途径、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该虫的有效防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劳氏粘虫Mythimna loreyi是粘虫Mythimna seperata的近缘种,两者在形态上相近,为害特征基本相同,但在不同地区的发生危害规律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近些年来,劳氏粘虫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频繁暴发危害,已成为一种普遍发生的农业害虫。为今后深入研究劳氏粘虫的暴发成灾规律和综合防控技术,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劳氏粘虫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劳氏粘虫已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近80个国家和地区。以幼虫取食危害玉米、水稻和小麦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3龄前幼虫食量小,5-6龄幼虫食量增大,进入暴食期。幼虫具有聚集性、杂食性和暴食性,成虫具有迁飞性,发生危害时具有隐蔽性、偶发性和暴发性。劳氏粘虫的发生和为害规律常因地区、年份和季节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气候条件、食物和天敌是影响劳氏粘虫发生危害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因素、人类活动和害虫的生物学特征是导致近些年来劳氏粘虫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的重要原因。性诱剂、天敌和生物农药是近些年来劳氏粘虫生物防治研究的主要方向。根据目前劳氏粘虫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及研究现状,我们建议今后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工作:(1)借鉴粘虫的防控策略和防治经验,从空中和地面两个方面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和完善预测预报系统;(2)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开展综合防治工作;(3)将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暴发成灾规律和综合防治研究中,并建立综合防控技术系统。  相似文献   

16.
苹果绵蚜在中国适生区预测及发生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绵蚜是苹果上一种重要的检疫性害虫,每年给苹果产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预测苹果绵蚜适生性区域和影响其定殖扩散的环境因子,能够开展苹果绵蚜分布区域测报、制定有效的检疫措施并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最大熵算法的生态位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对苹果绵蚜进行适生区分析及预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预测模型和预测结果进行评估,并用Jackknife方法分析影响绵蚜发生的重要因子.结果表明,苹果绵蚜在我国适生范围很广,其中,辽宁、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陕西等省的适生性指数较高,对苹果绵蚜发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是与温度相关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7.
Clarifying how species move across and utilize human-modified landscapes is key to the conservation of declining populations, as well as to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invasive species. The North American bullfrog (Lithobates catesbeianus) is a globally distributed invasive amphibian that has been implicated in the decline of native amphibians across its invasive range and may also act as a transport vector for a number of deadly amphibian pathogens. Identifying the landscape-level features that facilitate or hinder this species as it moves across an ever-changing landscape is necessary to inform control efforts and limit this species’ impact on already declining amphibian populations. We conducted surveys of 243 wetlands across the Colorado Front Range and used an information-theoretic approach to evaluate the contribution of wetland-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nd landscape-level factors in determining the detection of bullfrog populations and breeding bullfrog populations. Specifically, our goal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features related to overland dispersal or to the connectivity of wetlands were better predictors of bullfrog occurrence.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andscape-level factors that may either hinder or facilitate overland movement, such as topographic complexity and the density of wetlands, were the best predictors of bullfrog occurrence at the scale of our analysis, rather than characteristics relating to the connectivity of wetlands to lotic waterway systems. We suggest that when considering the control or eradication of this species, efforts should be directed at reducing hydroperiod of wetlands and should target regions with a high density of wetlands and/or low topographic relief.  相似文献   

18.
小麦倒春寒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小麦低温灾害事件频发,尤其是拔节-孕穗期的倒春寒灾害已成为制约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小麦倒春寒灾害的发生特点(鉴定与分级、时空特征),倒春寒对小麦生理特性(叶片、茎秆、穗部、根系)和产量、质量的影响,总结了抗倒春寒小麦育种、倒春寒危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灾害的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从小麦抗倒春寒遗传基础、倒春寒危害小麦评价体系和防控技术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抗倒春寒小麦品种的遗传改良和栽培调控新措施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烟草青枯病是当前烟草生产中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防控困难的土传病害,也是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最为关键的流行性病害.作为一种典型的维管束细菌性病害,植株感病属于系统性侵染,条件合适时会突然暴发危害,因此,监测预警十分重要.本文总结了烟草青枯病病原特性、发病症状及病害侵染循环的特点,介绍了影响青枯病发生的关键因子,提出了青枯病的调查与监测预警方法,旨在为烟草青枯病的基础理论研究及有效推进绿色防控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大气环流特征量的水稻白背飞虱发生程度预报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根据500hPa大气环流特征量能表征天气形势和控制天气条件的这一特性,利用线性及单调曲线相关与最优化因子相关两种技术对环流特征量因子进行普查、对比分析,发现白背飞虱虫情指标与环流因子之间关系不仅是线性及几种单调曲线的关系,而且还存在非线性、非单调的单峰(谷)型的相关关系,并从中挑选一批与水稻白背飞虱虫情指标相关极其显著、稳定性强、因子间相互独立、可靠的大气环流特征量作为预报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江苏省水稻白背飞虱虫情指标预报的环流模型,且还证实了模型中的环流因子与影响白背飞虱迁入、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呈显著相关关系,为预报白背飞虱发生程度提供了新的长期因子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