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9—2011年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十字花科蔬菜和武川县油菜上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调查,并比较了呼和浩特地区小菜蛾对11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在呼和浩特郊区,小菜蛾成虫于4月上旬开始出现,一年中有4个发生高峰,分别为4月下旬或5月上旬、6月中旬、8月下旬和10月上旬;小菜蛾幼虫在春甘蓝和秋白菜整个生长期间均有发生,大约有4个发生高峰,分别为6月上中旬、6月下旬或7月上旬、9月上旬和10月上旬。在武川县,小菜蛾成虫于4月末或5月初开始发生,春夏季数量高于秋季,共有2个发生高峰,2009年为5月下旬和6月中旬,2010年为6月上旬和8月上中旬;小菜蛾幼虫在6月下旬开始出现,在油菜整个生长期间,小菜蛾幼虫约有3个数量高峰,分别为7月初、7月末和8月下旬,秋季数量高于春夏季。在供试的11种杀虫剂中,溴虫腈对小菜蛾幼虫的毒力最高,LC50为0.22 mg·L-1;其次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氟虫腈和BT,LC50分别为0.820.83、1.09、1.36和3.41 mg·L-1;再次为茚虫威和阿维菌素,LC50分别为15.74 mg·L-1和6.030.83、1.09、1.36和3.41 mg·L-1;再次为茚虫威和阿维菌素,LC50分别为15.74 mg·L-1和6.0323.47 mg·L-1;然后为丁醚尿、虫酰肼和啶虫隆,LC50分别为51.30、52.66和61.91 mg·L-1;最低为高效氯氰菊酯,LC50为462.6623.47 mg·L-1;然后为丁醚尿、虫酰肼和啶虫隆,LC50分别为51.30、52.66和61.91 mg·L-1;最低为高效氯氰菊酯,LC50为462.66673.26 mg·L-1。抗药性测定表明,呼和浩特地区小菜蛾幼虫未对溴虫腈、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和丁醚尿产生抗性,对多杀菌素和氟虫腈为低抗性,对茚虫威和BT为中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啶虫隆和阿维菌素为极高抗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区域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田间种群发生消长规律及温度、降雨和种植制度模式对种群的影响。【方法】2009—2014年,采用性诱剂监测和田间系统调查方法连续6年对滇中菜区——通海县小菜蛾田间种群数量开展成虫和幼虫田间种群数量的研究,分析当地月平均气温、月降雨量和种植模式因素对小菜蛾种群数量的相关性。【结果】(1)通海小菜蛾成虫种群消长年度间波动差异明显,全年呈现1个大的虫峰期为2—11月份,年度间出现小的2~3个虫峰。2012年种群数量较高,高峰期提前到4月份,与2013年高峰期的7—8月份差异明显,2010年和2011年田间种群数量是历年较少年份,种群高峰期的虫量少于百头/盆(卡)/月;(2)小菜蛾幼虫种群全年有2~3个危害峰期,3—6月是发生主峰期,9—11月是弱峰期;与成虫高峰期比较,幼虫田间种群,高峰期推迟20~30 d左右,全年的波动消长情况基本一致;(3)小菜蛾成虫与温度显著相关r=0.442,与降雨量成正相关r=0.283,但相关程度弱;幼虫种群与温度显著相关r=0.530,相关程度显著,与降雨没有相关性r=0.125,相关程度微弱;幼虫种群与成虫有相关性r=0.253,但相关程度微弱。【结论】滇中菜区常年成片种植十字花科蔬菜,一年4造、周年复种的种植制度对小菜蛾的种群发生有促进作用,区域模式相对稳定是造成小菜蛾种群周年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4.
分别于1997、1998、2001、2002年就南京地区,小菜蛾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杀虫单、氟啶脲、氟虫腈、阿维菌素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进行了动态监测。抗性测定结果表明,与敏感种群相比,南京地区小菜蛾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水平,1998年最高为283.81倍,表现为极高水平的抗性,2001~2002年抗药性呈下降趋势。小菜蛾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指数82.13~142.48倍,为高水平抗性。对敌敌畏的抗性指数10.10~14.81倍,为中等水平的抗性,并有逐年缓慢下降趋势。对杀虫单和阿维菌素的抗性指数小于5,1998年后敏感性开始下降。对氟啶脲和氟虫腈仍处于敏感至敏感性下降阶段,2001~2002年抗性指数呈下降趋势。除杀虫单外,小菜蛾对供试的其余6种药剂的抗性倍数与抗性个体频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昆虫知识》2018,(6)
【目的】为了探究福建省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种群消长动态及其影响因素,提高监测与防控水平。【方法】选择代表福建南北两地的漳州和建瓯蔬菜生产地开展露地和温室大棚烟粉虱种群数量的系统调查,并在室内测定了不同温度对烟粉虱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漳州露地烟粉虱周年发生,种群季节性消长呈现两个高峰,即6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的夏季高峰和11月上中旬的秋季高峰;建瓯大棚内烟粉虱亦周年发生,且与漳州露地种群消长动态基本同步;建瓯露地烟粉虱始见期为3月下旬,种群夏季高峰在7月中下旬,秋季高峰期在10月中下旬。烟粉虱卵、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和4龄若虫+拟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77、14.98、9.60、7.97、12.56℃,有效积温分别为77.25、29.13、49.62、65.03和65.13日·度,结合2015-2017年气象资料,推算出烟粉虱在建瓯和漳州年发生代数分别为11-12代和13-14代。【结论】气温是影响烟粉虱种群消长的关键因子,21-27℃是B型烟粉虱发育的适宜温度,低于20℃和高于30℃均不利于烟粉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当旬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上时种群数量快速上升,当旬平均气温持续保持在30℃以上时种群数量呈回落态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准确掌握典型春油菜种植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种群变化动态和抗药性现状。【方法】诱捕法调查了青海高原小菜蛾成虫发生动态、室内用浸渍法测定了小菜蛾田间种群的抗性倍数,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青海省小菜蛾一般一年发生3代,但2 500 m以上的地区第3代成虫数量较第1代、第2代明显下降。在我省高原春油菜区,每日20:00至次日晨4:00是小菜蛾成虫发生主要的时间段。小菜蛾在青海省不能越冬。湟中点小菜蛾对溴虫腈产生低水平抗性;对多杀菌素、丁醚脲产生中等抗性水平;对Bt、高效氯氰菊酯、茚虫威产生高水平的抗性;对阿维菌素、啶虫隆、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极高水平抗性。互助点小菜蛾对溴虫腈、丁醚脲产生低水平抗性;对多杀菌素、啶虫隆产生中等抗性水平;对Bt、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产生高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产生极高水平抗性。小菜蛾的抗性监测结果与田间药效结果基本一致,溴虫腈的抗性倍数最低,田间防治效果好于其他参试药剂。【结论】青海省小菜蛾年发生代数较少,且不能越冬。春油菜田小菜蛾已对大部分农药产生了抗药性。 相似文献
7.
8.
在深圳郊区龙岗示范生态农场,寄生于小菜蛾的赤眼蜂为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confusum和赤眼蜂一新种Trichogramma sp.,其中拟澳洲赤眼蜂稍占优势.其寄生率受季节和化学农药的影响,全年中以秋季为最高,在收获期的菜芯地可高达30-35%;夏季降雨是寄生率低于5%的主要原因;在经常施用化学农药的菜地,寄生率始终维持在10%以下.小菜蛾卵不孵率随寄生率增加而升高,使小菜蛾卵总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9.
几种杀虫剂对小地老虎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了9种杀虫剂对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nberg)3龄幼虫的触杀毒力。结果得出,触杀毒力从大到小的顺序:功夫菊酯、溴氰菊酯、农哈哈、卡死克、拉维因、米满、辛硫磷、锐劲特、敌百虫。其中功夫菊酯、溴氰菊酯和农哈哈的触杀毒力最强,比敌百虫高出10000倍以上,在生产上可推荐使用。本试验还发现3龄幼虫的体重对毒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田间调查结果表明,6月期间,田间小菜蛾种群密度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但在7月初至8月初期间急剧下降,8月下旬开始逐渐升高,9月~11月期间,小菜蛾种群密度显著高于春季的6月及夏季的8月下旬。总体上看,与25°C处理相比,40°C预处理田间小菜蛾8h后,氰戊菊酯、甲胺磷和阿维菌素对田间小菜蛾的24h和48h毒力均显著增高。与25℃处理相比,33.5°C预处理24h、36°C预处理8h和36℃预处理24h均显著抑制田间小菜蛾多功能氧化酶活性,且随着高温处理时间延长,抑制率明显增大。上述结果表明,夏季高温可导致田间小菜蛾种群密度急剧下降,并会显著抑制田间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及多功能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12.
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与其抗药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开展云南省通海县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种群对11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的同时,对小菜蛾抗药性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与其抗药性总体上呈现负相关,即随着抗药性的增加,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但相关性并不显著。如在无抗性至高抗性的杀虫剂之间,其敏感性并无明显的变化,处理间无差异,只有对其极高抗性的阿维菌素、虫酰肼和高效氯氰菊酯才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种药剂是否因抗药性增加而不能使用,还应该参照田间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叶片浸溃法,在2001年10月和2002年10月分别测定了福州上街蔬菜基地的小菜蛾,对10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上街菜区小菜蛾对灭多威、杀虫双、辛硫磷、毒死蜱、杀灭菊酯和功夫菊酯等农药极不敏感,已不能有效控制小菜蛾的危害。而小菜蛾对氟啶脲、阿维菌素、氟虫腈和虫螨腈比较敏感。通过两次毒力测定比较(2002年10月的LC50;2001年10月的LC50),结果表明,大多数杀虫剂敏感性变化较小。但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敏感性明显下降,毒力倍数达6.65倍,对氟虫腈毒力倍数相差1.48倍。此外,2002年10月小菜蛾对功夫菊酯的LC50为2001年10月的2.02倍。用浸叶法和浸溃法测定多杀菌素、氟虫腈与虫螨腈推荐浓度对小菜蛾幼虫的毒杀作用。结果表明3种药剂浸叶法处理效果均较理想。 相似文献
14.
小菜蛾有机磷护性季节性变化及毒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 2 0 0 3年期间的田间监测结果显示 ,福州地区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对甲胺磷和敌敌畏的抗性水平呈季节性变化 ,每年春秋季的抗性水平显著高于夏季 7月期间的抗性水平。与 2 5℃ 2 d的饲养条件相比 ,35℃ 2 d和 5℃ 30 d可使小菜蛾羧酸酯酶 (Car E)和谷胱甘肽 - S-转移酶 (GST)活力显著抑制 ,35℃ 2 d还可使小菜蛾乙酰胆碱酯酶 (ACh E)活力显著抑制 ,但 5℃4 d对小菜蛾 ACh E、Car E和 GST活力影响差异不显著。当反应温度均为 2 5℃时 ,在 35℃ 2 d、2 5℃ 2 d和 5℃ 30 d下饲养的小菜蛾 ACh E对甲胺磷和克百威的敏感性 (K i值 )没有明显变化 ,但酶与杀虫剂在 37℃的反应温度下 ,甲胺磷、敌敌畏和克百威对在 2 5℃下饲养的小菜蛾 ACh E的抑制作用显著增高。上述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会影响小菜蛾的解毒代谢及杀虫剂对 ACh E的抑制作用。探讨了环境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对田间小菜蛾有机磷抗性水平影响的毒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15.
室内试验彩和叶片浸渍法,对江苏五个地区的小菜蛾进行毒力及抗性测定比较。结果表明江苏南京、扬州等菜区小菜蛾对三种拟除虫菊酯已产生高抗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74.03-324.13。小菜蛾对溴氟菊酯、氰戊菊酯、DDVP、快灵表现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对杀虫双、氟铃脲、宝路不产生交互抗性;对锐劲特、灭虫灵为负交互抗性。筛选出高效、低毒、无公害的单剂6个,复配剂3个。灭虫灵、锐劲特、氟铃脲、抑太保、宝路、杀虫双对小菜蛾具有很高的活性,LC50为0.018-71.83ppm。田间试验结果,灭虫灵8ppm防效95%以上,持效期10天;氟铃脲50ppm,前期药效表现慢,7-10天达90%以上。三个复配剂中以灭虫灵与高效氯氰菊酯复配药效与速效表现突出,10ppm12-15天药效95%以上,其它两个复配剂见效较慢,5-10天的防效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T. Guilloux R. Monnerat M. Castelo-Branco A. Kirk D. Bordat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2003,127(5):288-292
Abstract: The diamond back moth Plutella xylostella (L.) is the most serious pest of Brassicaceae in the world. It is resistant to many insecticides which has led to a search for alternative techniques of control, principally biocontrol-based pest management. The impact of P. xylostella and its parasitoids was analysed in a 6-month study of cabbage crops in the Brasilia region of Brazil, from June to November 1998. The population of the pest and its guild of parasitoids were quantified on two experimental plots at the Embrapa-Hortaliças research station by weekly samplings. In the first cropping (June to early September), populations of P. xylostella followed a logistic growth curve leading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crops. In the second cropping, rains prevented the development of P. xylostella . Seven species of parasitoids were observed, Diadegma leontiniae (Brethes) and Apanteles piceotrichosus (Blanchard) being dominant. Cotesia plutellae (Kurdjumov) and Actia sp., previously more abundant, became very minor parasitoid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specific parasitism rates between the plots. The combined parasitism rates were identical on both plots (around 23%) and were insufficient to regulate the populations of P. xylostella . Six species of hyperparasites were reared from Diadegma leontiniae and Apanteles piceotrichosus , showing a high diversity of natural enemies in this region of recent colonization by P. xylostella . 相似文献
17.
小菜蛾的生物防治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应用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指数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研究不同菜场的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种群动态。在大量而频繁施用广谱性杀虫剂的菜场,小菜蛾的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指数高达29.3。在应用苏云金杆菌制剂代替广谱性杀虫剂的菜场,经过若干世代以后,小菜蛾的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指数下降为4.88,接近于不使用化学杀虫剂的小区的水平(3.40)。在试验中,散放赤眼蜂Trichogramma(T.confusumViggiani,=T.chilonis,Nagaraja,nec.Ishu)使小菜蛾种群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下降为0.24。施用苏云金杆菌制剂使小菜蛾的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指数下降为0.29,这两种措施在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指数比较低的情况下可以防治小菜蛾。散放赤眼蜂和施用苏云金杆菌制剂的处理,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指数下降为0.06,表达了两者相辅相成的作用。即使在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指数高达29.3,也可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田间喷雾方法测定了丁醚脲、氟虫腈、虫螨腈、苏云金杆菌4种杀虫剂对小菜蛾的控制效果及对甘蓝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丁醚脲、氟虫腈、虫螨腈、苏云金杆菌对小菜蛾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药后7d均能有效控制小菜蛾的为害,且对甘蓝安全无药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