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合细菌P4菌株从柠檬酸发酵废水流经的污泥中分离得到。经鉴定P4菌株为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浑球红假单胞菌(R. sphacroides)。P4菌株以乙酸钠为碳源生长良好,50小时进入稳定期(菌液OD660nm=108—2.0)。将经过可溶化的柠檬酸发酵废水用P4菌株的乙酸钠培养液进行处理,作用72小时后废水COD的去除率达85.3%。  相似文献   

2.
从化工厂污泥中分离到 4个对蒽醌染料中间体溴氨酸有显著降解和脱色作用的菌株。经鉴定 ,4株菌均为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sp )。脱色效果最好的N1菌株能以溴氨酸为唯一碳源生长 ,其脱色效果受温度和 pH影响较大 ,最佳生长条件是 30℃ ,pH7 2。  相似文献   

3.
从199株细菌中筛选出产2-酮基-D-葡萄糖酸的高产菌株2株。产物对葡萄糖的克分子转化率达85.93%、87.56%以上。经生物学鉴定,菌株E301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菌株E54为产碱菌属的一个新种,为产酮产碱菌(Alcaligenes ketogenes nov.sp.)。将发酵产物及其转化成的D-异抗坏血酸钠样品经红外吸收光谱比较,结果均与标准品相同。可确定这两株菌的发酵产物确系2-酮基-D-葡萄糖酸钙。  相似文献   

4.
对保藏的红霉素链霉菌AS4.894、AS4.198的化学分类研究表明,它们的胞壁类型为IV/A型,不属于胞壁为Ⅱ型的链霉菌属。菌株AS4.198与已由Labeda(1987)转入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定名为Saccharopolyspora erythreus的菌株相似;菌株AS4.894虽然胞壁型与糖多孢菌相似,但磷酸类脂为PⅡ型,应转入拟无枝菌酸菌属(Amycolatopsis Lechevalier,1986)。通过与红霉素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erythreus)和白色拟无枝菌酸菌(Amycolatopsis alba,A83850~T)进行比较,菌株AS4.894的生长Ph范围广泛,耐盐和耐50℃高温,DNA G+C mol%高,区别于拟无枝菌酸菌属中的任何已知种,而建议命名为新种——红霉素拟无枝菌酸菌(Amycolatopsis erythreus comb.nov.)。  相似文献   

5.
恶臭假单胞菌NA_1菌株的培养和产酶特性与已报道的产酶菌株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IFO 12648和荧光假单胞菌(Psudomonas fluorescens) TN5有所不同, 主要反映在最适碳源及浓度、最适诱导剂浓度和最适培养温度等方面。最适的转化条件是温度为30℃,pH为7.0, 烟酸的浓度为3%。采用初步优化后的条件和流加底物的方式进行4L上罐生产,恶臭假单胞菌NA_1菌株的6_羟基烟酸产率可达到108.39g/L。  相似文献   

6.
采用平板分离法,从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利用甲醇的细菌,经反复筛选,选育出一株较优良菌株,经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编号为15357,并对该菌的形态、培养及主要生理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在6升半自动发酵罐里进行发酵试验,甲醇单细胞蛋白的平均得率为42.4%,从而奠定了该菌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一株新的具有脱色能力的琼脂分解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一株具有脱色能力的琼脂分解菌的分离、脱色现象及细菌学鉴定结果。该菌株分离自琼脂生产工厂周围的土壤中。它能在琼脂培养基上脱除废糖蜜的黑褐色色素,能分解淀粉和琼脂,利用纤维素生长,液化明胶。培养新分离菌不需要生长因子,不产生吲哚、硫化氢、荧光色素及扩散性色素。新分离菌是假单胞菌属的一个新种,定名为井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wellantypicum n.Sp.)。  相似文献   

8.
为了工业产品中微生物污染治理及其防腐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收集了被微生物污染的工业产品,并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和分类,再通过测定杀菌剂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来评估微生物的抗药水平。污染微生物中革兰氏阴性菌约占47.59%,革兰氏阳性菌约占32.62%,主要为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伯克霍尔德氏菌;污染真菌约占19.8%,主要为链格孢霉属、曲霉属、青霉属。MIC结果表明,分离的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对卡松、布罗波尔、DMDMH抗性均高于标准菌株,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和黑曲霉对DMDMH的抗性均高于标准菌株。导致工业产品污染的微生物种类较多,应根据其种类、理化性状、防腐剂杀菌机理不同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9.
荧光假单胞菌M18rpoD克隆及其对抗生素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荧光假单胞菌M18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荧光假单胞菌(Pseuclomones fluorescens)M18能同时合成吩嗪1羧酸(PCA)和藤黄绿菌素(Plt) 两种抗生素。从M18的基因组中克隆了rpoD基因,其相应的氨基酸序列与荧光假单胞菌CHAO中RpoD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和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穿梭质粒pME6032,将rpoD置于强启动子Ptac的控制下,导入M18菌株。发现经重组质粒转化的M18,与对照相比,培养基中PCA和Plt开始累积的时间分别提前4h和8h,积累量提高1倍和6倍。  相似文献   

10.
一株烟酸羟基化转化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从南京地区的土壤中筛选到一株高效转化烟酸为 6_羟基烟酸的菌株NA_1。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测定结果表明 ,NA_1菌株与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中的恶臭假单胞菌 (P .putida)种的特征基本一致。测定了该菌株的16SrDNA序列并根据 16SrDNA构建了系统发育树 ;在系统发育树中 ,NA_1菌株与恶臭假单胞菌形成一个类群 ,序列同源性为 99%。因此将NA_1菌株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11.
转化三硝基甲苯(a-TNT)的细菌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长期被TNT粉尘及废水污染的土壤及生活污永中,分离筛选出93株好氧、厌氧及兼性好氧细菌。它们能将浓度为100一130毫克/升的TNT 90%以上转化。其中部分菌株能利用TNT作为生长的唯一碳源和氮源。我们对47株好氧及兼性好氧细菌进行了鉴定,分别属于柠檬杆菌属(Citr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克氏杆菌属(Klebsiella)、埃希氏杆菌属(Escherichia)和假单胞葭属(Pseudomon~)。各属选一代表菌株进行培养试验,考察它们转化TNT的生理条件及转化rNT的速度。从其中选出10株菌应用于TNT废水生化处理小型试验,取得较好效果。出水的TNT、BOD、COD等项指标均低于国家的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2.
鳜鱼细菌性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对广东省各地区患病的鳜鱼进行病原分离,通过细菌学鉴定和应用VITEK-AMS-60鉴定系统,并以有关的标准菌株为对照,初步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少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aucimobilis)、脑膜脓毒性黄杆菌(Flavobacterium meningosepticum)、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atzeri)、美人鱼弧菌(Vibrio damsela)、鲁氏不动杆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番茄根内生假单胞菌的分离和纯化,为研究番茄根内生假单胞菌生态学及其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筛选潜在的植物病害生防菌株奠定基础。[方法]以福州闽侯蔬菜大棚种植的番茄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分离纯化根内生细菌。通过16S rDNA序列同源比对与分析,鉴定和统计番茄根内生菌中可培养假单胞菌的种类和数量。[结果]在分离纯化得到的21株番茄根内生菌中,经分子鉴定其中12株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序列对比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2株假单胞属可分为4个不同的类群。从统计结果来看,假单胞菌属占所培养的番茄根内生菌总数的52.1%。[结论]假单胞属细菌占番茄根可培养内生菌总数的52.1%,为优势菌,并具有较高的种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微孔板杂交法测定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的DNA-DNA同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种新的DNADNA杂交方法—微孔板法对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及伯克霍尔德氏菌属中11个种的DNADNA同源性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与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及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的DNADNA同源性均大于75%,建议这3个种应合并为同一个种,命名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相似文献   

15.
类产碱假单胞菌耐热碱性脂肪酶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总DNA经Sau3AI部分酶解后的35~50kbDNA片段与经BamHI线性化及CIAP处理过的粘粒pIJ285连接,以大肠杆菌LE392为受体,构建类产碱假单胞菌的基因文库。通过三丁酸甘油酯平板和橄榄油平板法检测克隆子,获得一株具有耐热碱性脂肪酶活性的菌株LE392(pHZ1401)。随后将pHZ1401上的外源DNA片段进行亚克隆,从而获得了具有脂肪酶活性的菌株HB101(pHZ1402)和HB101(pHZ1403),它们分别携带有2.9kb和3.0kb的外源片段。两外源片段约有2kb的重叠区。HB101(pHZ1403)所分泌的脂肪酶活性比HB101(pHZ1402)高4倍,是出发菌的5倍。  相似文献   

16.
降解硫氰酸和丙烯腈的一种新型混合细菌培养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腈纶废水生物粘膜中选育到能降解硫氰酸钠、丙烯腈、异丙醇和丙酮的新型混合细菌培养物。SAT13,其降解硫氰酸钠和丙烯腈的能力分别为1800mg/l和120 mg/l。该培养物由自养菌和异养菌组成,包括排硫杆菌(Thiobacillus thioparus)、中间硫杆菌(Thiobacillus interm-edius)、假单胞杆菌(Ptldomonas sp-)、节杆菌Arthrobacter sp和固氯菌(Az。Tobacter sp.)。这些细菌是净化腈纶废水中污染物的主要微生物,其中降解硫氰酸钠的主要细菌为排硫杆菌、中间硫杆菌和假单胞杆菌。降解丙烯腈的主要细菌是中间硫杆菌和节细菌。固氮菌对这两种污染物无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新疆北部乌尔禾地区盐渍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以期发现新的高盐环境耐盐性微生物资源菌株。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法获得可培养耐盐菌株并对菌株形态学、16S rRNA基因测序、耐盐特性进行研究,同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新疆乌尔禾地区盐渍土壤耐盐细菌的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共分离得到耐盐细菌11株,分属6个属,均为中度耐盐菌,以芽胞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菌。对盐渍土壤微生物16S rRNA(V3~V4)基因测序,共获得细菌序列290 952条,分属24个门410个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60.31%)、厚壁菌门(Firmicutes, 21.52%)、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6.9%)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6%)相对丰度较高。优势属为克吕沃尔菌属(Kluyvera,21%)、Hafnia-Obesumbacterium(19.6%)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7.5%)。结果表明,新疆乌尔禾地区盐渍土壤耐盐细菌优势菌群以芽胞杆菌属(Bacillus)居多,细菌群落结构较复杂,潜在可利用微生物资源较为丰富,对高盐极端环境耐盐微生物新资源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头孢霉素大肠杆菌和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临床治疗中引起的严重感染,极大地危害着人类身体健康。旨在从植物组织中分离和筛选高活性的拮抗上述耐药细菌的内生菌株。从分离自22种药用植物组织的197株内生菌中,经过两步筛选获得18株对MRSA有拮抗作用的菌株,未筛选到对耐头孢霉素大肠杆菌和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经16SrRNA序列分析,其中8株为链霉菌属,6株为芽孢杆菌属,4株为假单胞菌属;对抑菌效果较强的5株菌进行发酵培养,检测发酵液对MRSA的抑菌效果,其中QN1和CF2的发酵液对MRSA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济南假单胞菌新种的抗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济南土壤中分离、筛选到Ps 161菌株。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需氧短杆菌,具有激活非蒋异性细胞免疫和特异性体液免疫的功能,能使机体获得免疫应答和免疫反应性。其菌苗对小鼠精原细胞、鼠类移植瘤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增强吡喹酮治疗小鼠血吸虫童虫的作用。能提高人体白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对人体癌性胸水和表浅转移癌实体瘤有明显的消除与抑制效果。该菌株的代谢产物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 经中国科学院徽生物研究所鉴定,该菌株为一新种,命名为济南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nanenses sp. Nov.)。  相似文献   

20.
酵米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arinofermentans)系从食物中毒的变质酵米面中分离到的病原菌,它与揶毒假单胞菌(P.cocovenenans)为同种不同生物型,与洋葱假单胞菌(P.cepaia)有许多共同点。电镜观察表明,此3株假单胞菌在形态和结构上有以下共同特点:菌体呈短杆状,0.6-0.8×1.5—2.0μm。细胞壁由肽聚糖层和外膜(outer membrane)构成。有时可见丝状体(filaments) 甚至畸形细胞。无荚膜,无菌毛(pili)一端有多根鞭毛。细胞质内有电子透明的聚β-羟基丁酸盐(PHB)颗粒。核区内有电子致密体(e|ectron-densebodies)或层状体(laminar bodies)。细胞表面可见到wei7细胞(mlncells)。均能产生细胞外“丝状物质”,这一特点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