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异色瓢虫幼虫对桃一点斑叶蝉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异色瓢虫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且可捕食多种小型害虫,在生物防治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就异色瓢虫不同龄期幼虫对不同龄期(虫期)桃一点斑叶蝉捕食作用的研究结果,这时以虫治虫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结果为:(1)异色飘虫幼虫对桃一点斑叶蝉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2)随着捕食者和猎物年龄的增加,瞬间玫击率增大,处理时间增长。同时干扰常数亦增大。(3)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可促进取食活动。(4)空间的大小不能改变功能反应类型,仅能使参数数值发生变化。(5)异色瓢虫幼虫喜好选择高龄桃一点斑叶蝉若虫捕食。 相似文献
2.
3.
4.
5.
6.
桃-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三维空间格局动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对桃树树冠上、中、下3层及东、西、南、北4个方位桃—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的系统调查分析表明,桃—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在7个部位的聚集强度其5个判断指数都大于聚集格局的判断标准,证明桃—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7个部位均为聚集格局,1wao公式m·=a+βx-中的α值均大于0。表明个体间互相吸引,其中树冠中层和东面树冠平均拥挤度最高,而树冠下层和南面树冠最低,在时间上平均拥挤度为9月中旬最高. 相似文献
7.
柰树桃一点叶蝉Brythroneura sudra (Distant)在福建古田一年发生六代,7—9月温度较高,发生育较快,时虫口密度大,产卵量多,是主要的危害世代,本文对桃一点叶蝉的生活史与习性、繁殖特征(性比、产卵量)、1—4代的世代历期,发育起点与有效积温、种群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同时进行了氧化乐果防治实验。 相似文献
8.
9.
葡萄斑叶蝉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葡萄斑叶蝉在豫西各地每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落叶下、杂草丛等越冬。发生盛期在7月下旬及8月上旬。可采用以下方法防治:秋末清扫落叶并销毁;成虫产卵盛期人工摘虫叶;喷洒20%杀灭菊酯3000倍稀释液或50%辛硫磷2000倍稀释液,杀虫效果可达90%。 相似文献
10.
苦楝斑叶蝉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苦楝斑叶蝉是苦楝树上的重要害虫。该虫在湖南省衡阳地区每年发生 1代 ,以卵在寄主树皮内越冬。越冬卵 4月上旬开始孵化 ,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 ,羽化后 10~ 15天产卵 ,卵期约 30 0天。若虫共5龄。采用敌敌畏、乐果等农药防治 相似文献
11.
酶的基因剂量效应及其对鱼类远缘杂交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亲缘关系较远的杂种二倍体,酶的表达出现父本基因受抑制,双亲基因表达迟缓和母本基因提前表达三种类型的紊乱。由于双亲等位基因不亲和,各等位基因只调控产生1/2的基因产物,从而致使胚胎出现“双单倍体综合症”而在孵化期全部死亡。远缘杂交三倍体由于母本基因剂量加倍,一方面抑制了父本基因的表达,消除了不协调基因活动的干扰,另一方面母本基因产物趋于正常,代谢得以正常进行,杂种后代能成活并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2.
在扬州地区,稻象虫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其越冬存活率免耕田>少耕田>常规耕田,肾发育的高低温临界点为38.16℃和9.84℃,最适发育温度26.52℃,有效积温117.8日度,每头稻虫产卵卵3-29粒,平均18.8粒;成虫羽化后17-31天为产卵盛期;产卵孔平均高度为4.1±1.5cm,水象下卵孔占28.6%:产卵孔与取食孔特征不同.卵期7±1.8天.成,幼虫的各群空间格局基本属密集颁布(仅x^-≤3时的成虫种群为随机分布).单季稻的为害重于双季稻;沙质土壤的发生量多于粘壤土,稻—麦(油菜)两熟制田的为害显重于稻-稻麦(油菜)三熟制田。 相似文献
13.
14.
果茶新害虫—闽鸠蝠蛾初步研究(鳞翅目:蝙蝠蛾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鸠蝠蛾Phassus minanus Yang是近几年在中国福建省新发现的一种害虫.为害茶和柑桔.枇把等果树.经北京农业大学杨集昆教授鉴定为一新种,并以福建省的简称“闽”(Min)为其种名.作于1980年在福建省三明市枇杷树上首先发现,后来又在1981和1984年相继在柑桔和茶树上也发现其为害.现今已成为福建北部山地果、茶园一种颇为重要的虫害.闽鸠蝠蛾一个世代经历两年。幼虫在树干基部作环状蛀害,可致被害果茶树.全株枯死.本记述此虫发现经过、分布.寄主植物.为害习性和形态特征,末提出了关于防治方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16.
红基盘瓢虫和红星盘瓢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组建了红基盘瓢虫和红星盘瓢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并应用Morris模式探讨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计算了两瓢虫的内禀增长率(r_m)及其它有关的生态学统计量。在实验室条件(平均温度29.5±1.5℃和相对湿度70.0±4.9%)下,红基盘瓢虫和红基盘瓢虫的内禀增长率(r_m)、周限增长率(γ)均相近,而两者的种群趋势指数(I)、净繁殖率(R_0)和世代平均历期(T)差异较大。红基盘瓢虫的内禀增长率r_m=0.0841,种群数量以每8.2天增长一倍的速率发展;红星盘瓢虫的内禀增长率r_m=0.0887,种群以每7.8天增长一倍的速率发展。生殖力减退是影响两瓢虫实验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在盛夏进行两瓢虫的大量繁殖并应用于橄榄星室木虱的防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鲢的远缘杂交子代和人工三倍体的同工酶表达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分析了鲢♀×鳙♂、鲢♀×团头鲂♂的二倍体和异源三倍体杂种,以及同源三倍体鲢及其亲本种的8种蛋白质和同工酶的表型。二倍体杂交子代的基因表达是多样的,这些多样的表达可能与双亲的这些蛋白质和同工酶的表型差异有关。如与二倍体杂交子代相比,鲢×鳙异源三倍体的肌肉蛋白和血清蛋白有效一致的表型,此外在两种异源三倍体中EST和MDH同工酶的表型接近母本,这些结果表明异源三倍体由于增加了一套 相似文献
18.
刺猬冬眠过程中褐色脂肪和非颤抖性产热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对刺猬在冬眠过程中褐色脂肪(BAT)的相对重量、超微结构和非颤抖性产热(NST)的变化进行了测定,探讨了BAT产热在热在冬眠刺猬醒眠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夏季(7月份)刺猬的BAT相对重量最低,为0.23%。秋季迅速增加,至入眠前达到最高,为0、46%。冬眠期中缓慢减少,冬眠后显著下降(0.32%),这与醒眠时需要快速产热密切相关。冬眠前和冬眠中刺猬的BTA脂滴和线粒体嵴数量明显高于冬眠后, 相似文献
19.
杭州石荠苎和石香薷(唇形科)的传粉生物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杭州石荠苎(MoslahangchouensisMatsudas)和石香薷(M.chinensisMaxim.)是一对种对,前零星分布于浙江,后广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杭州石荠苎以异花传粉为主,花粉/胚珠(P/O)为756=-6163;石香薷以自花传粉为主,P/O=11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