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详细的地层剖面和化石标本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 ,初步分析了贵州中寒武世凯里化石库的埋藏环境、化石保存状态和保存方式、以及矿物成分。认为凯里化石库形成于较深水的陆棚环境 ,海底位于风暴浪基面之下。由于有频率较高的间歇性沉积事件的侵入 ,沉积速率高 ,海底附近的生物群落的发展经常被沉积事件所中断 ,因此 ,化石库内很少有群落较长时间演替而形成的多类别生物尸体堆积的硬底层。正常堆积的化石层通常由一些发育时间较短的群落演替序列构成。一些能量较强的沉积事件对一些逃跑能力差的生物或原位快速掩埋 (如始海百合类、水母状动物等 ) ,或被卷入沉积物流体内后被快速埋藏 (如浮游型的三叶虫、水母状动物等 ) ,为凯里化石库中特异化石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沉积事件普遍较弱是凯里化石库内特异化石种类单调的最重要原因。底内生物的缺乏、极细颗粒的粘土沉积物对封闭在泥内的生物的完整保存起到了保护作用。早期成岩矿物 (黄铁矿 )对阻止软体腐烂和复制软体组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贵州剑河八郎地区松山剖面的寒武系"清虚洞组"出露完整,总厚272m,主要由灰岩、泥岩及白云岩组成。文中自下而上将"清虚洞组"分为4个岩性段:Ⅰ段,灰色薄-中厚层含丰富生物碎屑泥质微晶灰岩;Ⅱ段,灰白色薄-中厚层含泥质微晶灰岩;Ⅲ段,灰色薄-中层含完整生物碎屑泥质微晶灰岩;Ⅳ段,灰色薄-中厚层含藻屑泥质微晶灰岩和细晶白云岩。Ⅲ段泥岩中产出包括软躯体化石在内的多门类化石,即剑河生物群。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文中通过野外剖面观察、生物化石采集和微相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清虚洞组"四个岩性段的沉积环境及其对应的海平面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清虚洞组"沉积于含氧量较充沛、盐度正常、低能的较深水陆棚-陆棚边缘环境。中上部的特异埋藏化石群指示一个快速的沉积事件。分析结果表明,"清虚洞组"沉积期水体经历了3次变浅和2次变深的交替变化情况。其中,Ⅲ段沉积期,海底位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Ⅰ、Ⅱ和Ⅳ段沉积期海底均位于氧化还原界面之上。  相似文献   

3.
通过贵州台江凯里组中丰富的、分异度较高的、以原地埋藏为特征的遗迹化石的研究,探讨凯里组遗迹化石群落的沉积环境和埋藏环境。凯里组遗迹化石群落以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的停息迹、爬行迹和游泳迹占优势,浅层内生爬行觅食潜穴和系统觅食潜穴占有一定的地位,也见有浅的居住滤食性潜穴,属Seilacher的Cruziana遗迹相,为正常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之间的浅海软质基底陆棚低能环境,那里盐度正常、光照充足、含氧量充分、水体平静、沉积速率较快。在此环境中,浮游、游泳以及底栖爬行和固着生物类型大量地生长、繁殖和活动,表生遗迹和浅层内生遗迹十分丰富。生物死亡后的腐烂和分解,使得食泥生物大量繁盛。随着沉积物的覆盖和被埋藏生物遗体的分解、腐烂,沉积物内部还原能力逐渐增强,导致分解和腐烂过程终止。  相似文献   

4.
贵州剑河辣子寨村辣子寨剖面杷榔组的杷榔动物群是近期发现的一个化石丰度较高且较复杂多样的动物群。该产地的化石库含有两个化石富集的层位,即下化石层和上化石层。通过对两个化石富集层的岩石结构、构造、沉积特征、生物类群组成及化石丰度和保存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表明,下化石层与上化石层内化石组合和埋藏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下化石层类群组成多样、化石丰度较高,以掘头虫类三叶虫、三叶形虫Naraoia、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Isoxys、Tuzoia及古蠕虫、海绵等为主,且化石主要保存在事件沉积层内,保存质量较好,为外陆棚沉积环境下大量生物个体发生原位快速沉积埋藏作用形成。而上化石层内化石以具硬壳的三叶虫为主,有较大的埋藏量,少量或碎片状的Naraoia,Isoxys,且这类化石数量少,主要在背景层中保存,可能为静水沉积时,沉积界面积累了大量生物遗体并暴露于基底表面一定时间后,再被沉积物逐渐堆积掩埋而形成,为生物遗壳的原位或近原位埋藏。  相似文献   

5.
贵州剑河寒武系凯里组软舌螺化石丰富、埋藏形式多样,其中以脊状单臂螺Haplophrentis carinatus化石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过去有关学者对凯里组单臂螺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石分类学方面,对脊状单臂螺埋藏特征及与其他生物共生关系缺乏深入探讨。本文对324块脊状单臂螺化石标本进行系统研究对比后发现,凯里组脊状单臂螺口盖化石埋藏形式有四类:口盖单独保存、口盖以内模或外模化石形式保存、口盖与锥壳完全绞合保存、口盖与锥壳不完全绞合保存;附肢保存较少;锥壳多以内模化石形式保存;脊状单臂螺内模化石与印痕化石上普遍出现类似软体保存形成的三分叉结构,这类三分叉结构属于后期埋藏因素造成的次生结构。文中还对脊状单臂螺与始海百合共生关系进行探讨,并将二者共生关系归为偏害共生。  相似文献   

6.
通过系统发掘发现遵义松林寒武纪早期牛蹄塘生物群自下而上存在3个化石富集层:锐虾Perspicaris富集层、海绵动物富集层和带有澄江生物群色彩的三叶虫、楔叶形虫Sphenothallus富集层。牛蹄塘生物群化石保存完整、分选性差、无明显的定向性、缺少软躯体化石和底内生物,结合岩性、地球化学、构造等特征综合认为牛蹄塘生物群是弱水动力作用下缓慢沉积的原地埋藏群落。牛蹄塘组沉积时期曾有过多次充氧事件,水体氧化时间的长短以及底层水氧化-还原界面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生物组合。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凯里组中发现了新的遗迹化石 9属 ,其中大多数分子属Cruziana遗迹相 ,重要的遗迹属有 :Tasmanadia ,Bostricophyton ,Monomorphichnus,Oldhamia ,Phycodes ,Chon-drites,Treptichnus等。在产凯里化石群的层位中发现有大量的韵律层 ,韵律层中的遗迹化石具有分层性 ,反映不同的水动力环境。遗迹组合与Seilacher(1975)描述的早寒武世遗迹化石组合相似 ,推测凯里化石的埋藏环境为陆棚环境。  相似文献   

8.
侏罗纪菊石形态──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的深度标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侏罗纪菊石类化石的形态特征是其生存环境水深的良好标志,而通过对菊石壳体结构(体管和隔壁沟)强度的裂限水深(implosiondepthlimit)计算可获得半定量的水深数据。对西藏南部的聂拉木-古错地区的中保罗世阿连期至晚侏罗世提唐期沉积环境的分析,共识别出13个自水下20m到水下550m的陆棚至陆坡的不同水深环境。中侏罗世阿连-早巴柔期时,该区内的海水深度表明基本限于浅水碎屑-碳酸岩台地型的内陆棚环境,从晚巴柔至早提唐期间,沉积环境颇不稳定,互相转换于外陆棚和陆坡之间,尤以位于陆棚和陆坡转折端、水深150—300m的中等水深环境延续较长时间。相对下降较快的地块出现浊积底栖相沉积。而在晚提唐期则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外陆坡沉积环境。整个侏罗纪期间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海最大水深大概不会超过550m。菊石类所提供的年代格架及古生态研究所得到的水深数据,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本区中、上侏罗统所以有巨大的沉积厚度和复杂的沉积相组合,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特提斯被动大陆边缘发育的同沉积断裂为特征的张性犁式断层系和地垒-地堑地质构造的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9.
侏罗纪菊石形态──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的深度标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侏罗纪菊石类化石的形态特征是其生存环境水深的良好标志,而通过对菊石壳体结构(体管和隔壁沟)强度的裂限水深(implosiondepthlimit)计算可获得半定量的水深数据。对西藏南部的聂拉木-古错地区的中保罗世阿连期至晚侏罗世提唐期沉积环境的分析,共识别出13个自水下20m到水下550m的陆棚至陆坡的不同水深环境。中侏罗世阿连-早巴柔期时,该区内的海水深度表明基本限于浅水碎屑-碳酸岩台地型的内陆棚环境,从晚巴柔至早提唐期间,沉积环境颇不稳定,互相转换于外陆棚和陆坡之间,尤以位于陆棚和陆坡转折端、水深150—300m的中等水深环境延续较长时间。相对下降较快的地块出现浊积底栖相沉积。而在晚提唐期则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外陆坡沉积环境。整个侏罗纪期间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海最大水深大概不会超过550m。菊石类所提供的年代格架及古生态研究所得到的水深数据,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本区中、上侏罗统所以有巨大的沉积厚度和复杂的沉积相组合,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特提斯被动大陆边缘发育的同沉积断裂为特征的张性犁式断层系和地垒-地堑地质构造的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硫氧化还原蛋白系统生物学意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硫氧化还原蛋白Thioredoxin(Trx)是一种重要的氧化还原调节分子,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与Trx还原酶和NADPH共同组成一个广谱的蛋白二硫键还原系统,在稳定细胞内氧化还原环境与调节蛋白-蛋白,蛋白-核酸相互作用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人类的多种肿瘤中均存在Trx的异常表达,Trx直接应用于临床或作为抗肿瘤物的靶分子已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