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蒙古半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分类及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1988~1993年在内蒙古半荒漠区约11万km2的调查区域内共设置259个样方,布放有效夹日131109个,捕获啮齿动物19种。在此基础上,用其捕获率作为分类量纲,以样方-种的捕获率组成259×19的原始数据矩阵,应用快速聚类法进行鼠类群落划分,根据分类结果,并结合调查区域内各种地带性植被的特点将该地区啮齿动物划分为9个不同的鼠类群落。即群落:戈壁五趾跳鼠 五趾跳鼠 长爪沙鼠群落,群落生境为半荒漠区内典型的高平原、丘陵荒漠草原;群落:三趾跳鼠 子午沙鼠 小毛足鼠群落,群落生境为沙地,主要分布于阴山北麓的覆沙地带;群落;草原黄鼠 五趾跳鼠 长爪鼠群落,群落生境为半荒漠区内平原丘陵典型草原和山地典型草原;群落:赤颊黄鼠 黑线毛足鼠 五趾跳鼠群落,群落生境为戈壁针茅-隐子草草原;群落:戈壁五趾跳鼠 三趾跳鼠 蒙古羽尾跳鼠群落,群落生境为草原化荒漠,主要以强旱生灌木和半灌木组成;群落:黑线仓鼠 长爪沙鼠 小毛足鼠群落,群落生境为人工草地及阴山北麓山顶种植荞麦和莜麦的农田;群落:小毛足鼠 三趾跳鼠 长爪沙鼠群落,群落生境为典型荒漠草原重度退化的短花针茅冷蒿草场;群落:长尾仓鼠 大林姬鼠 棕背群落,群落生境为阴山山脉中段的次生林地如五当召、大桦背及蛮汉山;群落:五趾跳鼠 草原黄鼠 黑线毛足鼠群落  相似文献   

2.
大沙鼠种群密度与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是中亚荒漠、半荒漠草原的典型鼠种,在荒漠草原多呈不连续的岛状分布,多集居于白刺(Nitraria sibirica)、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丛生的沙地或风成沙丘上的灌丛之间,是农、林、牧以及卫生防疫的重要害鼠。对其种群数量动态目前只有黄健和张大铭(2004)采用Leslie矩阵进行了研究。本文探讨了大沙鼠种群密度与降水量的关系,为其种群动态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啮齿动物的水平衡能力对其适应干旱环境至关重要。为理解啮齿动物对水环境的适应性,本研究以分布于内蒙古草原的长爪沙鼠 (Meriones unguiculatus)、布氏田鼠 (Lasiopodomys brandtii)、小毛足鼠 (Phodopus roborovskii)、坎氏毛足鼠 (Phodopus campbelli) 和黑线仓鼠 (Cricetulus barabensis) 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肾脏形态学指标、肾单位密度指标和尿液渗透压等,比较分析了肾脏形态结构与栖息地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5种啮齿动物肾脏髓质厚度随动物分布区域的变化,呈现从典型草原地区、半荒漠地区至荒漠和沙漠地区逐渐增加的趋势,干旱地区动物的尿液渗透压较高。5种动物的皮质肾单位密度无显著差异。近髓肾单位密度统计显示,黑线仓鼠大于小毛足鼠与坎氏毛足鼠,布氏田鼠与长爪沙鼠居中。这些结果表明,啮齿动物的肾脏形态指数和组织学指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哺乳动物肾脏浓缩尿液的能力,肾脏的结构具有可塑性以应对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人工绿洲是干旱区主要的自然景观之一,为了维护绿洲稳定而营建的防护林强烈改变地表生态水文过程,进而影响着地上和地下生物多样性。然而,以往的研究对地上植被关注较多,而对土壤动物研究较少。以张掖绿洲外围人工固沙植被群落和天然固沙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工固沙植被恢复对荒漠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及不同动物类群对植被变化的响应模式。研究表明,天然固沙植被群落转变为人工固沙植被群落显著降低了地表节肢动物数量,但提高了地表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这在5月份表现尤为明显。植被类型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不同,8月人工柽柳林群落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人工梭梭林群落。人工固沙植被恢复显著降低了适应荒漠环境的拟步甲科甲虫,而蚁科和部分蜘蛛的数量显著增加,它们对人工固沙植被恢复的响应模式不同决定了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此外,研究还发现一些地表节肢动物类群对不同生境具有强烈的指示作用,如拟步甲科等可指示荒漠生境,潮虫科等可指示梭梭林生境,而蠼螋科和狼蛛科等可指示柽柳林生境。综上所述,人工栽植固沙灌木形成的固沙植被群落导致了一些适应荒漠环境的地表节肢动物类群的数量降低,但也为更多的地表节肢动物类群提供了适应栖居环境和充足的食物资源等,从而提高了地表节肢动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干扰下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已对物种分布范围和丰富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荒漠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可能更加敏感。作为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者,了解荒漠啮齿动物特别是优势鼠种将对气候变化如何响应,对于荒漠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具有重要意义。2002—2010年,采用标志重捕法对阿拉善荒漠4种不同生境下啮齿动物优势种群进行了研究,分别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对啮齿动物优势种群动态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啮齿动物优势种对温度和降雨的响应不同,尤其以子午沙鼠表现最为显著。跳鼠对温度的适宜性要高于仓鼠科的子午沙鼠和黑线仓鼠,而仓鼠科啮齿动物对降雨的适宜性高于跳鼠。较小尺度上的人为干扰更可能从改变食性和生境的途径上加剧或缓冲降雨对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的影响,而不是改变温度对啮齿动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安徽淮北农区三种鼠的种群数量动态与年龄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安徽省淮北农业区的黑线姬鼠、大仓鼠和黑线仓鼠的种群数量及与年龄组成变化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其各鼠的年龄组成在每年的不同时段内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各鼠主要繁殖群体的年龄组也是有区别的,如黑线姬鼠和黑线仓鼠主要是成年Ⅱ组,大仓鼠主要是成年Ⅰ组。如果种群中幼年组+亚成年组+成年Ⅰ组的比例高时,则当年数量就可能较高,如果种群中成年Ⅱ组和老年组的比例较高时,当年数量则低。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库布齐沙地四种啮齿动物非颤拌性产热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非颤抖性产热在内陆荒漠小型哺乳动物适应性热能调节中的作用,1997年对库布齐荒漠沙地环境4种啮齿动物: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和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的非颤抖性产热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4种动物的非颤抖性产热在秋季低温刺激下明显高于夏季,而且小毛足鼠和黑线仓鼠在秋季的最大非颤抖性产热分别高于春季14%和35%。典型荒漠种小毛足鼠的季节变化最明显,夏季最低。结果表明,生活在内陆干旱地区的动物生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了良好的非颤抖性产热体温调节机制适应环境温度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荒漠的主要类型与经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植被为基础,结合考虑气候和土壤,划分中国荒漠类型时,可以看到,中国荒漠明显存在三种类型:半荒漠(草原化荒漠)、普通荒漠(典型荒漠)和极旱荒漠。它们各自集中连续地分布,形成亚带(亚地带),以东南—西北方向排列。最东南是半荒漠,向北依次是普通荒漠东南翼,极早荒漠,普通荒漠西北翼。在气候上半荒漠是半干旱(年降水量200一l00mm),普通荒漠是干旱(100—50mm),极旱荒漠是极端干旱(<50mm)。由于水分条件是荒漠地区决定一切生物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的限制因素,三类荒漠经济开发的可能性和特点各不相同。例如半荒漠可以飞播牧草固沙,在普通荒漠则十分困难,在极旱荒漠通常不可能。在普通荒漠的沙丘上植被可以发生自然丛生过程,在极旱荒漠的沙丘上连植被自然丛生过程也不能发生。但条件十分严酷的极旱荒漠,只要有水,由于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农业可以取得良好收成。  相似文献   

9.
花棒胚胎学研究马虹,屠骊珠,王迎春,李勇(内蒙古大学生物系,呼和浩特010021)花棒(Hedysarumscoparium)隶属豆科,岩黄茂属,为沙旱生半灌木,是荒漠和半荒漠地区植被的优势植物及优良的固沙先锋植物。关于花棒胚胎学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有过...  相似文献   

10.
野骆驼在甘肃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钧 《兽类学报》1984,4(3):186
野骆驼又名双峰驼(Cameius bactrianus),其外形主要特征是背有双峰,驼峰矮小,驼峰上的毛短,四肢细长,尾短,体毛呈沙黄褐色,分布于荒漠半荒漠生态环境中。 一、地理分布 野骆驼原产于中亚细亚,向东伸展于我国的新疆、青海和甘肃的河西走廊西部荒漠。分布区狭窄,仅存于偏僻地区,是近代趋于濒危兽类之一。 1975年9-10月,我们在甘肃的阿克塞县境调查珍贵动物资源时,在安南坝的苦水沟海拔2,100米的半荒漠地区遇见野骆驼一群8头,同时又在拉沛泉海拔2,202米的半荒漠中遇见野骆驼一群7头。在河西走廊北部的马鬃山及内蒙的额济纳旗荒漠草原上亦有野骆驼分布,但其数量并不很多。此种动物国家列为第一类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