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8年10月—2009年3月,用网捕法对西双版纳勐养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鸟类群落进行了研究。共张网15 840网·h,捕到林下鸟类90种1 423只,隶属28科7目。优势种为银胸丝冠鸟(Serilophus lunatus)、褐脸雀鹛(Alcippe poioicephala)、白喉冠鹎(Alophoixus pallidus)、金眶鹟莺(Seicercus burkii)、白尾蓝地鸲(Cinclidium leucurum)、黑胸鸫(Turdus dissimilis)、棕头幽鹛(Pellorneum ruficeps)、棕胸雅鹛(Trichastoma tickelli)等8种。留鸟为林下鸟类主要成分,其捕获数量,占总数量的89.3%。平均网捕率9.0只/(100网·h),月份变化极显著(x25, 282=, P=0.000);2008年12月平均网捕率最高,为(12.5±1.3)只/(100网·h);2009年2月最低,为(5.2±0.6)只/(100网·h)。林下鸟类群落呈现多物种而低密度特征。画眉科鸟类优势地位不明显。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银胸丝冠鸟是本地区捕获数量最多的鸟,其栖息地需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2.
广东车八岭常绿阔叶林林下鸟群落组成和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月-2007年4月,用网捕法对广东车八岭常绿阔叶林林下鸟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共张网1781.3h·网,捕到23种309只鸟,分属3个目10个科.林下鸟主要以雀形目为主,灰眶雀鹛(Alcippe morrisonia)和灰树鹊(Dendrocitta formosae)为优势种.从食性上看,车八岭常绿阔叶林林下鸟以食虫鸟为主,网捕到的食虫鸟共13种143只,食虫鸟占整个网捕鸟种类的56.5%、鸟数量的46.3%.车八岭常绿阔叶林中画眉科鸟类占有高的比例.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林下鸟类群落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邹发生  陈桂珠 《生态学报》2004,24(3):510-516
从 2 0 0 0年 5月到 2 0 0 2年 3月 ,用网捕法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 (包括原始林和次生林 )林下鸟群落进行研究。共张网 3 992 .7网· h,捕到林下鸟 3 12只 40种 ,隶属于 6个目 11个科。林下鸟群落虽然以小于 2 5g重的雀形目鸟类占优势 ,但许多个体较大的非雀形目鸟类也到林下活动 ,最大个体重达 3 70 g,大于 10 0 g重的个体占整个林下鸟生物量的比例较大。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中的林下鸟以食虫鸟为主 ,食虫鸟占整个林下鸟种数的 70 .0 %、鸟数量的 77.56% ;食果鸟虽然占第 2位 ,但其所占比例较小。林下鸟的种类组成和密度存在季节变化。留鸟是林下鸟最重要的成分 ,留鸟占鸟类种类的比例超过 85% ,留鸟的捕获数量占整个捕获鸟类数量的比例超过 90 % ;迁徙鸟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少 ,对林下鸟群落的季节变化影响不大。原始林与演替 40 a后的次生林林下鸟平均网捕率相近但林下鸟群落种类组成不同 ,其种的相似性仅为 0 .3 5。  相似文献   

4.
繁殖期是鸟类生活史的重要阶段,掌握繁殖期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种群动态对鸟类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16—2020年,采用样线法在湖南浏阳大围山于每年5月和7月分别开展1次系统的鸟类物种多样性调查。期间共记录到鸟类100种,隶属于10目38科。其中,留鸟73种、夏候鸟22种、冬候鸟2种、旅鸟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1种,即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白鹇(Lophura nycthemera)、黑冠鹃隼(Aviceda leuphotes)、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等12种。2016—2020年依次记录到鸟类64种、68种、63种、56种和57种。鸟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2018年最高(3.421),在2020年最低(3.062)。年际间鸟类物种组成周转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依次为77.27%、81.68%、84.87%和94.69%。调查期内5月的鸟类群落各项多样性指数均值略高于7月。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灌丛是大围山繁殖鸟类最主要的生境,其中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鸟类群落的Sha...  相似文献   

5.
从 2 0 0 0年 5月— 2 0 0 2年 3月 ,用网捕 -环志法和固定样点法研究海南岛尖峰岭几种雀形目鸟的移动和行为。共调查样点 4 89个 ,记录到鸟类 137种。张网 6 4 2 6网小时 ,环志 4 1种 4 2 8只鸟。 8种 2 9只鸟被回收 32次 ,总回收率为 7 5 %。棕颈钩嘴鹛 (Pomatorhinusruficollis)、灰眶雀鹛 (Alcippemorrisonia)等 6种鸟活动高度多在 3m以下 ;白喉冠鹎 (Alophoixuspallidus)在 3 1~ 10 0m活动最频繁 ;银胸丝冠鸟 (Serilophuslu natus)活动高度在 3m以上。灰眶雀鹛的个体移动距离最大 ,为 115 0m ;银胸丝冠鸟平均移动距离最长 ,为6 5 0m。尖峰岭热带森林林下鸟以食虫鸟为主 ,食虫鸟移动的平均距离为 4 4 2 3m (n =2 7) ;而白喉冠鹎等食果鸟大多在环志点附近活动。鸟类移动的平均距离与植被类型有关 :在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中的移动距离最大 ,为 6 86 5m (n =13) ;在热带常绿季雨林中的移动距离最小 ,为 89 6m (n =5 ) ;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F3 ,2 8=5 0 5 ,P <0 0 1)。鸟类移动的平均距离与翅长显著相关 (r =0 84 ,P <0 0 5 ) ,但与体重相关不显著(r=0 79,P >0 0 5 )。尖峰岭热带森林林下食虫鸟的活动范围较大 ,要保护好海南岛热带森林林下鸟 ,保存海南岛连片的大面积森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武夷山景区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武夷山风景区5块马尾松林标准地的节肢动物群落进行2a的系统调查,共采集到林冠层节肢动物标本19938号,隶属于2纲16目87科200种;林下层节肢动物标本15807号,隶属于2纲17目103科224种。林冠层和林下层类群目的组成基本一致,但在科和物种数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时间序列上的多样性分析表明,林下层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林冠层,总体上武夷山风景区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相对较稳定。  相似文献   

7.
采用典型样地法,以川西周公山柳杉人工林5种不同大小的林窗为研究对象,以林下非林窗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大小的林窗对柳杉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不同梯度林窗下林窗中心、林窗边缘、及林下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在所调查的18个样地231个样方中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141种,隶属于76科113属;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群落各层次的物种数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灌木层物种数在各林窗梯度上表现为林缘林下林窗中心,草本层物种数在各林窗梯度上表现为林缘林窗中心林下。(2)不同林窗优势种及其重要值不同,即在小林窗内,优势种为柳杉和野桐,其重要值之和高达0.292 3;在大林窗内,杉木及亮叶桦为群落优势物种,群落内出现大量其更新幼苗。(3)不同大小的林窗表现为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值在400~450 m2面积的大林窗内达到一个均优水平,草本层物种的多样性在面积为100~150m2的小林窗内达到较高水平;不同梯度的林窗各层次群落D、H值整体表现为林缘林窗中心林下。研究认为:林窗的存在会改变群落物种组成,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并且大林窗(400~450m2)更利于柳杉人工林林下树种更新及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1990 - 10 - 2 4,笔者在云南西北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高黎贡山西坡从事鸟类调查时 ,在独龙江乡木里哇海拔 2 0 2 0m的山坡悬钩子灌丛中张网捕获 2只画眉亚科鸟类标本 ,经鉴定确认为长嘴鹩鹛 (Rimatormalacoptilus) ,系中国鸟类种的新记录。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标本室。现将所采获的长嘴鹩鹛标本形态描述如下 :上体暗棕褐色 ,各羽具显著的亮皮黄色羽干纹 ;腰至尾上覆羽赭茶黄色 ;飞羽黑褐色 ,外侧羽片棕褐 ;尾羽暗棕褐色。颏、喉浅棕白色 ;胸和胁棕褐 ,具棕黄色纵纹 ;腹部中央皮黄色 ;肛周和尾下…  相似文献   

9.
林下密集蕨类层在森林尤其是受干扰森林中广泛存在,对森林更新具有强烈的过滤效应,能够改变林下层的多样性,影响群落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林下密集蕨类层的生态学研究,对揭示森林群落物种分布格局和群落构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论述了林下密集蕨类层的特征,从机制上解释了林下密集蕨类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分类阐述了林下密...  相似文献   

10.
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通过对福建三明和沙县23块毛竹林试验标准地节肢动物群落1a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竹冠层节肢动物隶属于3纲、21目、124科、332种,林下层节肢动物隶属于3纲、22目、130科、349种。竹冠层和林下层类群分别有92.77%和94.54%的物种为稀有种或偶见种,林下层类群种-丰盛度关系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二类群目或功能集团的科、物种的数量分布相近,个体数量分布差异大。竹冠层类群以蜱螨目和同翅目为主,林下层类群以蜘蛛目、膜翅目、同翅目和双翅目为主。前者的科、物种以及个体数的益害比分别为1∶1.18、1∶0.83和1∶4.62,后者为1∶0.91、1∶0.85和1∶0.55。竹冠层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显著低于林下层类群,植食性集团多样性在林下层类群各功能集团中最高,在竹冠层类群中则最低。群落和功能集团各参数对二类群多样性的影响均以相应类群总体的均匀度最大,功能集团因子中均以相应类群蜘蛛类的均匀度最大。人为排除群落优势种后,二类群的多样性均显著增加,但林下层类群增加的幅度显著低于竹冠层类群。植食性和中性集团作为空间食物种类资源能显著促进群落容纳较多天敌物种,天敌对二集团的空间数量跟随效应强,二集团与天敌的多样性之间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