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于1997年7月至1998年6月,在大亚湾澳头海域设立6个监测站位,连续监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种群周年变动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大亚湾亚历山大藻种群的密度高峰出现在春季(4月至5月),最高密度达到20.4cells·mL-1,其它季节则密度较低。亚历山大藻密集出现的温度为22.8~30.0℃、盐度范围为25~30。在亚历山大藻种群密度高峰期里,N/P都较高,DIN含量维持较高水平,有利于亚力山藻的生长,DIP含量却很低,使得此藻比其他藻更具竞争优势。可溶性Fe含量可能成为亚历山大藻增殖的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2.
汇集了1989-1996年云南保山市坝区的调查资料和其它地区的文献资料,对灰麝Ju和群数量变动进行了分析。灰麝Ju集中分布于海拔1650m的保山市坝区,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海拔高度的局限性特征,种群相对数量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和8-12月,灰麝Ju的年变动在保山坝区居民区鼠型小兽群落中组成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3.
灰麝鼩的种群数量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集了1989~1996年云南保山市坝区的调查资料和其它地区的文献资料,对灰麝鼩种群数量变动进行了分析,灰麝鼩集中分布于海拔1650m的保山市坝区,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海拔高度的局限性特征.种群相对数量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和8~12月.灰麝鼩的年变动在保山坝区居民区鼠型小兽群落中组成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
干旱环境中褐家鼠的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种群数量动态研究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借用Leslei矩阵建立数学模型对分布在新疆北部干旱环境中的褐家鼠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预测.同时经计算得新疆北部干旱环境中褐家鼠种群的特征根(λ),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ns).结果表明,12年后雌体总数达到29 801.686 28,同时根据褐家鼠种群增长曲线,发现该种群的增长属于稳定型的指数增长类型.  相似文献   

5.
黄毛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黄毛鼠是农业、卫生保健事业的主要害鼠之一,其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动明显地表现为初春的数量上升,夏秋季低数量和冬季持续高数量3个阶段。数量消长曲线呈马鞍形。 菜地是黄毛鼠良好的栖息地,鼠密度终年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旱地的鼠密度稍高;水田的鼠密度较低。 黄毛鼠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动主要是种群的繁殖力和年龄组成变化的反映,同时又受到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云南瑞丽桔小实蝇成虫种群数量变动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陈鹏  叶辉  刘建宏 《生态学报》2006,26(9):2801-2809
分别于1997、2000、2003和2004年通过诱蝇谜对云南瑞丽桔小实蝇种群动态进行了全年监测,并就气候因子及寄主植物对该种群变动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在瑞丽常年发生,当年11月至翌年1月份,桔小实蝇种群处于较低水平,2月份以后种群数量逐渐上升,至6月份形成种群的年增长高峰,此后至10月份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月均温、月平均最高温、月平均最低温、月极端最高温、月极端最低温和月雨日数是影响瑞丽桔小实蝇种群月变动的主要气候因子.通径分析和决策系统分析表明,月均温对种群数量变动具有正效应,是直接影响桔小实蝇种群变动的重要指标,月均最低温是影响种群增长的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月雨日数对种群动态的综合影响力最大.瑞丽各月平均温度位于桔小实蝇各虫态生长发育温度范围内,但11~翌年1月份的月均最低温低于桔小实蝇的适温范围,对桔小实蝇种群数量有一定抑制作用.2~5月份雨日数逐渐增多,雨量逐渐增大,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7~8月份持续的强降雨过程被认为是桔小实蝇在该时期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瑞丽的多种瓜果成熟期的交替出现保证了桔小实蝇的食物供应.  相似文献   

7.
长爪沙鼠种群数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李仲来  张万荣 《兽类学报》1993,13(2):131-135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1975—1989年长爪沙鼠密度监测数据和本地区气象站的7项气象因子资料,给出了气象因子与鼠密度的最优回归子集模型和标准回归模型。得到结论:年降水是影响鼠数量变动的最重要的气象因子。求出了年降水与鼠密度的曲线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8.
据1990年调查结果,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金丝猴11群约1170只,与1981年调查结果相比,增加了2群约390只。其垂直分布为海拔1200-2700m。种群密度约为0.026群/100ha,个体密度为2.74只/100ha。社群及个数数目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建立保护区后,减少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干扰和可能由区外迁入。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西藏麦地卡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7月和2021年8月根据其地理环境特征在其三个核心区共设置了3个样地(100 m×100 m),每个样地设置2个样点作为重复;采用手检法收集大型土壤动物,并保存于75%乙醇的收集管中,圆筒式环刀(高30 cm,直径5 cm)取0~10 cm土样,测定相关环境因子。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336头,经鉴定隶属于3门5纲11目15科,优势类群为石蜈蚣科(Lithobiidae)、芫菁科(Meloidae)、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个样地中,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F=0.194,P=0.83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F=0.304,P=0.758)、Pielou均匀度指数(E)(F=0.346,P=0.732)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C)(F=0.245,P=0.797)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个样地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J)在0.56~0.65,为中等相似;功能类群以植食性为主,腐食性最少。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Pielou均匀度指数(E)分别与海拔(Alt)和速效钾(RA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Pielou均匀度指数(E)分别与土壤含水量(SWC)和全氮(TN)呈显著正相关(P<0.05),个体数(N)与土壤盐度(SAL)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在浙江南麂海域的调查结果,对南麂海域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在南麂海域仅出现在春季(4—6月);藻细胞密度在春季呈规则的单峰曲线,表层水体中藻细胞密度的最高值(12250 cells·L-1)出现在5月8日;塔玛亚历山大藻集中出现在水温18.5 ℃~19.5℃、盐度29.5‰~31.0‰的水体中;较高的藻细胞密度与较低的磷酸盐浓度相对应,氮盐浓度的变化与藻细胞密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逐步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密度与N∶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稻田狼蛛各种群的数量,一年中出现四次波动,分别发生在元月下旬、4月底春耕、7月下旬双抢和10月底。早、晚稻期间最大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10日和9月11日,每公顷达29.625万头和34.5万头。影响狼蛛数量消长的主要原因是冬季的气温下降,春季的气温回升,早晚稻期间的食物增加和化学农药的使用,以及春耕、双抢和秋收时节的大规模农事活动。  相似文献   

12.
田野小家鼠种群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关于种群特征的研究,当首推夏武平等(1982)对长爪沙鼠的种群动态及其调节的研究,国内对种群特征间关系的进一步探研尚不多见,而该工作对动物种群动态的预测是至关重要的。 小家鼠(Mus musculus L.)的种群特征包括诸多方面,如性比、年龄结构、胎仔数、怀孕率和身体大小等,它们的变化均与一定的种群数量相联系,今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作一些新的探求。  相似文献   

13.
环境因子对荒漠沙蜥种群密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研究人类改造荒漠的活动,植被,潜在的可利用的食物资源,竞争种的密度,土壤理化性质等坏境因子对荒漠沙蜥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对沙蜥种群密度没有显著影响;决定沙蜥种群密度的主导因子是潜在的可利用的食物资源,植被,土壤含水量,竞争种的密度。这些因子的任何改变都能改变沙蜥的种群密度,均具有调节种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微囊藻的大量培养过程中分离到一株能够快速吞噬微囊藻的鞭毛虫-金藻Poterioochromonas sp.,其具有混和营养的特点。研究以人工培养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FACHB469)为饵料,研究了起始饵料浓度、光强、温度和pH等环境因子对Poterioochromonas sp.生长和吞噬饵料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无饵料时,金藻的自养生长与光强和温度相关,而与pH无相关性。喂食饵料能显著促进金藻的生长,其吞噬速率和生长速率与起始饵料浓度相关性强,可分别用Michaelis-Menten方程和Monod方程拟合。提供相同量的饵料时,金藻的生长与光强相关性显著,而与温度和pH的相关性不显著;其吞噬速率与pH呈现负相关关系,而与光强和温度相关性不显著。除了在不同pH下的生长外,混合营养时金藻的生长速率与吞噬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实验表明适于Poterioochromonas sp.生存并吞噬微囊藻的环境条件较广,这也是进一步探索利用Poterioochromonas sp.控制微囊藻水华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沱江浮游生物群落时空分布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沱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形成的环境因子,于2013年对沱江10个采样断面按季节进行采样分析。研究期间共检出浮游甲壳动物13种,以中小型枝角类和剑水蚤为主; 尽管桡足类密度与枝角类接近,但由于体型原因桡足类生物量始终占据优势地位。检出浮游植物7门95种,优势属7个,全年均以硅藻为主。两类生物在上游资阳市区的断面中总生物量最高,中游农村断面最低; 其生物量季节变化也趋于一致,均在丰水季节8月取得最高值,枯水季节2月最低。与历史数据相比,呈现出浮游植物增多,浮游甲壳动物减少的趋势。根据结构方程模型(SEM)和冗余分析(RDA)的结果,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在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溶氧高的环境中较大,桡足类对溶氧的要求比中小型枝角类高。浮游植物对高温、高营养和高pH较偏好,尤其是一些优势属。尽管受浮游植物生物量影响,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控制力却极弱。在流速缓慢且污染较严重的城市江段浮游植物密度已高达2.7107 cells/L,浮游动物尽管能选择性地以部分浮游植物为食,对其控制力却极弱,如不加强污染控制,沱江可能有暴发水华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北方15种革螨的季节数量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立名 《蛛形学报》1995,4(1):72-76
作者曾在吉林省西部草原和甘肃省甘南高原调查了革螨的季节数量变动,本文报道的15种革螨指数均为夏季最高,春,秋二季较低。  相似文献   

17.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动态与其为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丁岩钦 《昆虫学报》1986,(3):272-282
本文述及棉铃虫为害特性及其与为害后棉株的补偿作用关系。根据棉株生命表资料,蕾期棉株蕾花的脱落主要系由棉铃虫为害所致。而铃期蕾铃的脱落,则主要系由棉株的生理条件。在蕾期,前三周内蕾花被害脱落后,棉株的补偿作用是很高的,从第四周起补偿作用逐渐下降,而到铃期阶段时补偿作用降至很低水平。因此蕾期棉株遭受一定数量以内的棉铃虫为害,而使蕾花脱落后,反而可促使棉花增产。根据棉铃虫生命表资料,从卵期至三龄末幼虫期的累计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90%以上,结合幼虫死亡率与不同龄期为害水平分析,棉铃虫对棉株的主要为害阶段系在2—3龄期,其对果实的为害量占总为害的65%。而棉株被害蕾铃的田间空间分布型系遵从负二项分布,期公共K值为3.4626。  相似文献   

18.
梁兴善 《昆虫学报》1966,(4):327-332
1.榆毒蛾在北京地区,一年两代,每代的历期与季节性气候变化有关。第—代在夏季完成,卵期,约在7月上中旬,幼虫于7月中下旬孵化,至8月下旬化蛹,9月上旬羽化,历期约50日;第二代从秋末到次年春末夏初,卵期在9月上旬至下旬,幼虫9月中下旬孵化至10月中旬前后进入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活动至6月下旬化蛹,7月上旬羽化,除越冬期外,历期约120日。 2.榆毒蛾的雌雄性比,1956年统计:第一代雌雄比例(%)为68:32,第二代为56.5:43.5。其产卵量,每雌最多215粒,少为26粒,平均79.1粒。成虫期遇天气晴朗,卵量较多,阴雨天气,产卵量减少。卵的孵化率,在自然条件下,每代都在90%以上。 3.榆毒蛾在北京地区,以2龄幼虫越冬。越冬场所主要在榆树洞穴、裂皮和树下的堆积物内。榆毒蛾成虫不取食,幼虫取食叶片;幼虫1-3龄,趋光性弱,大部在榆树下层,叶片背面,5-7龄,趋光性增强,栖居于榆树上部、叶片表面;成虫夜晚有趋光习性,白天在晴朗的中午前后飞翔数量较多,阴雨和风速在3级以上的夭气停止飞翔。 4.榆毒蛾虫口数量的变化与降雨量及其分布有关。少雨的世代,榆毒蛾数量上升,多雨的世代,其数量下降。如1955年第一代幼虫初期降雨125.5毫米。蛾量较越冬代增长11.8倍,1956年第一代幼虫期降雨529.0毫米,其蛾量较越冬代却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1986-1987年连续两年系统调查了北京地区大葱(Allium fistulosum L.)和玉米(Zeamays L.)根际 VA 菌根侵染百分率及菌根真菌孢子密度的季节变化。分析了菌根和菌根真菌的发生与几种土壤因子(土壤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土壤 pH 值)和气候因子(气温、积温、土温、光照、降水量,相对湿度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葱和玉米的侵染百分率随作物生育期的增长而增加,并以6月和9月的增长速度最快。一年中,植物根际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有二个高峰,分别在6-7月和10月。在北京的同一地区,一年中,几种测定的土壤因子变化很小,因此,认为气候因子对菌根发生的季节变化具有更大的影响。用线性相关和关联度分析的结果表明:一年中,菌根的发生与积温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