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鼠和褐家鼠的能量代谢及消化道形态的比较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鲍毅新  杜卫国 《兽类学报》1998,18(3):202-207
比较研究了社鼠和褐家鼠的摄入能、消化率、同化率以及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饲养条件下,社鼠每天摄入能为1069.43kJ·(kg0.75)-1,高于褐家鼠(708.55kJ·(kg0.75)-1),社鼠对花生的消化率(95.38%)较褐家鼠(91.74%)为高,但两种动物对大米的消化率和同化率较为接近。社鼠消化道各器官(除小肠)的长度和重量皆明显高于褐家鼠。具有较大的消化道和较高的消化率是社鼠对野外较差食物条件的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社鼠和褐家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杜卫国  鲍毅新 《动物学报》2000,46(3):271-277
测定了浙江金华的社鼠和褐家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野生社鼠消化道各器官无论长度不审重量都有明显季差异,在寒冷的冬季具有相对较大的小肠、大肠、盲肠、雄性社鼠的消化道长度在秋季由于食物条件的改善而明显下降,但雌性社鼠由于在秋季仍有繁殖负担,其消化道长度下降不明显,而家栖的褐家鼠只有总消化道、小肠和大肠的长度有季节差异,冬、春季高于夏、秋季。消化道形态季节变化与温度、食物条件和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区社鼠消化道长度和质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洞庭湖区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自然种群四季的消化道各器官的长度和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消化道指标季节变化明显。总体消化道含内容鲜质量、净鲜质量与干质量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以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消化道各器官的变化与总消化道不尽相同。其中,以胃的变化相对比较稳定。仅长度的变化达显著水平,以冬季最短,夏、秋季较长。这是动物为适应繁殖季节能量需求而增加摄食量的反应,也与夏秋季食物丰富度有关。小肠、盲肠、大肠的长度和质量指标(内容鲜质量、净鲜质量和干质量)以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这是该鼠对冬、春季低温和食物匮乏的适应性反应。总体来说。洞庭湖区社鼠为适应夏、秋季繁殖盛期能量需求增加的主要对策是增加摄食量;而为适应冬、春季低温环境和食物数量和质量减少的主要对策是增大消化道。提高消化效率。  相似文献   

4.
高寒地区高原鼠兔消化道形态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王德华  王祖望 《动物学报》2001,47(5):495-501
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高原鼠兔在自然环境中消化道各器官的长度及重量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总消化道长度和含内容物组织重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而组织鲜重和干重则季节性变化明显,均于条件较恶劣的草枯黄期达最大值;除含内容物组织重于草生长盛期较高外,胃的变化相对比较稳定。小肠的变化最为剧烈,各项指标均显示明显的季节变化,表明该器官对环境因素的改变反应强烈,各指标一般于草枯黄期和草生长盛期较高;盲肠的干重于草枯草显著增加,其它指标基本维持稳定;大肠的长度于草枯黄期显著增加,草生长盛期较高;盲肠的干重于草枯黄期显著增加,其它指标基本维持稳定;大肠的长度于草枯黄期显著增加,而其它指标则并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表明在自然环境中,面对寒冷和食物质量降低等因素的胁迫,消化道各器官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反应,且反应的程度也不同。消化道形态的调节在高原鼠兔的消化对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三种啮齿动物的消化道形态特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和黑线姬鼠(A.agrarius)夏季的消化道形态进行了比较。3种啮齿动物总消化道的长度及重量(含内容物重和总干组织重),各器官的长度,胃、小肠和盲肠等长度,小肠和盲肠含内容物重,盲肠和大肠去内容物重,小肠、盲肠和大肠总干组织重等均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以植物为食的棕背的总消化道、小肠、盲肠和大肠的长度或重量明显长于或重于其他两种鼠类。后肠可作为衡量草食性动物食物质量的指标。3种啮齿动物可通过消化道形态改变以适应不同的食性。  相似文献   

6.
动物面临不同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往往采取不同的消化对策,而消化道结构在动物的消化对策中起关键作用。为进一步了解高原鼢鼠的生存对策,比较了高原鼢鼠与大白鼠消化道形态结构与食物摄入量、食物吸收量及食物消化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的食物摄入量及食物吸收量显著低于大白鼠,食物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及粗纤维消化率显著高于大白鼠。而两种动物的蛋白质吸收量及粗纤维吸收量差异不显著。高原鼢鼠的胃、小肠、大肠、盲肠干重及大肠长度与盲肠长度显著高于大白鼠,小肠长度差异不显著。可见,动物的消化率及能量需求与其消化道形态相适应。高原鼢鼠采取摄取少量的食物、增加消化道长度或重量、提高食物消化率的消化对策。  相似文献   

7.
7种荒漠啮齿动物食物组成与消化道长度的比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荒漠地带几种啮齿动物在自然环境中夏季主要食物组成以及消化道长度的适应性变化进行了比较。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五趾跳鼠(Allactage sibirica)、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和红耳鼠兔(Ochotona erythrotis)胃内的主要食物成分为当年生植物嫩茎、叶和部分灌木韧皮部分,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及黑线仓鼠(C.barabensis)食物组成中种子、花和浆果以及昆虫出现较高的频率,小家鼠(Mus musculus)的食物构成以种子类为主,与食物组成相适应,总消化道和各器官长度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而且各器官间盲肠和大肠长度的种间差异明显大于小肠的种间差异,胃和盲肠及其内容物的重量也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但小肠和大肠及其内容物重量的种间差异则不显著。其结果验证了下述假设:栖息于同一生境的植食性小哺乳类具有不同食物资源利用模式,而同域共存物种消化道形态结构的差异是对食物资源利用种间权衡的功能反应[动物学报49(2):171—178,2003]。  相似文献   

8.
高寒地区高原鼢鼠消化道形态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王德华  王祖望 《兽类学报》2000,20(4):270-276
对青海高原地区的高原鼢鼠在自然环境中消化道各器官的长度及重量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总消化道保持相对的稳定性,长度、鲜重及于重均相对稳定,而含内容物器官重季节性变化明显。胃的变化相对较稳定,但长度季节性变化显,草枯黄期值最高,草生长盛期最低;小肠的鲜重在草返青期明显低于草生长盛期和草枯黄期;盲肠的变化最大,其长度和含内容物器官重草返青期明显高于其它季节。大肠的干重于枯黄期显增加。各器官的  相似文献   

9.
沈丽  王勇  王劼  胡忠军  张美文  李波 《四川动物》2005,24(2):132-137
对洞庭湖3种不同生态类型区(农区、林区、农林交错区)不同季节黑线姬鼠消化道各器官长度、鲜重和干重的测量表明,在3种生态类型区中,黑线姬鼠消化道各器官鲜重和干重季节变化显著。农区和林区消化道各器官的鲜重和干重在春季和冬季显著重于夏季和秋季,农林交错区消化道各器官鲜重和干重在春季显著重于夏季和秋季,这可能与春季和冬季黑线姬鼠能量需求增加、食物缺乏和食物质量下降有关。在同一季节,3种生态类型区之间消化道各器官长度、鲜重和干重均无显著性差异。这与3种生态类型区间黑线姬鼠食物变化较小有关。关于消化道各器官长度变化方面,除了农区的大肠长度有显著季节性差异外,其它指标均无显著季节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黑线姬鼠消化道各器官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能产生不同的反应,消化道形态的变化是黑线姬鼠面临外界胁迫因子时的一种消化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光周期和高脂食物对栖息于横断山地区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消化道形态的影响,将成年雌性高山姬鼠分别驯化于长光照低脂、高脂食物和短光照低脂、高脂食物条件下,7周后测定动物的体重、总消化道、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及其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干重。结果表明:短光低脂组总消化道长显著大于其他组,短光组的小肠长度显著大于长光组。总消化道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胃去内容物重、干重以及大肠和盲肠的各项指标均是低脂食物组显著大于高脂食物组。而小肠干重则是高脂食物组显著大于低脂食物组。以上结果表明,高山姬鼠在光周期和食物质量不同的条件下,可能通过调节消化道形态来维持正常的能量代谢和生理机能。高山姬鼠的消化道在不同光周期和食物质量条件下表现出的变化模式,可能与其光照和食物资源季节性波动的野外生存环境有关,从一方面反映了该物种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机制和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动物消化道的形态与食性、食物质量以及动物对能量的需求密切关系。本文对新疆干旱环境中生存的褐家鼠在自然环境中消化道长度及重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家栖的褐家鼠只有总消化道、小肠和大肠的长度有季节差异,冬、春季高于夏、秋季。同时发现捕自阿拉山口的褐家鼠胃长度和干重有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12.
大绒鼠消化道形态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栖息于横断山地区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的消化道特征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对自然环境中大绒鼠消化道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实验分别测定了不同季节大绒鼠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及其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干组织重.结果表明,大绒鼠消化道特征存在季节性变化,随着温度降低、食物质量下降,大绒鼠的小肠、盲肠长度增加;各器官重量均在6月份最大;大绒鼠在低温、食物质量下降、繁殖等胁迫因子作用下,通过增加食物摄入、调节消化道形态来满足能量需求的增加,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大绒鼠的消化道在不同季节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与其低纬度高海拔、年平均温度较低的生存环境有关,从一方面反映了该物种在温度胁迫下的生存机制和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We studied the occurrence of digestive strategies at different levels in females of the subterranean herbivorous rodent Ctenomys talarum living in their natural habitat. We determined the dimensions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organs along as the activity of key digestive enzymes(sucrase, maltase and N-aminopeptidase) in small intestine in females seasonally caught. Females of C. talarum did not show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mass of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 nonreproductive females large intestine was longer in autumn, whereas reproductive females did not show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length of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gut. Females of C. talarum exhibited a high sucrose, maltase and N-aminopeptidase activity in small intestine, although these activities were higher in small intestine of females caught in autumn (nonreproductive) than in females caught in winter (reproductive). The results show that C. talarum females exhibi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gut at the morp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level, which could represent digestive strategies to face the constraints imposed by their costly particular way of life.  相似文献   

14.
黑斑侧褶蛙消化道重量及长度的性别和季节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消化道是联系脊椎动物能量摄入和能量支出之间关系的纽带,其重量和长度对外界环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弹性(flexibility)。以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山东聊城地区2012年夏季(16只,8♀/8♂)、秋季(19只,9♀/10♂)及翌年春季(17只,8♀/9♂)其体重、体长、胴体湿重和干重系数、总消化道及各段(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的湿重、干重和长度系数的性别和季节差异(双因素方差分析),对有性别差异的指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了雌、雄蛙的季节差异。结果显示,1)雌蛙的体重、体长均高于雄蛙,都在秋季最高,春季或夏季最低;雄蛙的胴体湿重系数高于雌蛙,夏季高于秋季;胴体干重系数既无性别差异,也无季节差异。2)除食道湿重系数无性别差异外,雌蛙总消化道及各段的湿重系数均高于雄蛙;除胃湿重系数无季节差异外,春季或秋季的总消化道及各段的湿重系数都高于夏季;雌蛙的总消化道干重和胃干重系数高于雄蛙,食道、小肠和大肠的干重系数无性别差异,所有的干重系数均无季节性差异。3)除雌蛙的大肠长系数高于雄蛙外,总消化道及各段的长度系数均无性别差异,春季和秋季的总消化道长、食道长及胃长系数均高于夏季,小肠长和大肠长系数均无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季节更替,黑斑侧褶蛙消化道各段的重量和长度表现出一定的弹性特征,这与各器官的功能及其生活环境的多样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5.
生活在同一地域的物种,会因强烈的资源竞争而产生生态位重叠与分离,从而实现相互共存。以神农架地区啮齿动物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啮齿类食性、脏器重量及消化道形态差异,探索其共存机制及其生理生态学上的适应策略。食性上,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社鼠(N.confucianus)、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中华姬鼠(A.draco)均为杂食者,但各自喜食偏好不同,安氏白腹鼠的食物组成以植物枝叶和种子为主,社鼠、高山姬鼠和中华姬鼠的食物组成均以种子和动物性食物为主。与各自生态习性及其食性相适应,不同啮齿动物的脏器重量及消化道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脏器重量上,不同啮齿动物心鲜重、肺鲜重、脾鲜重和干重无显著差异,其它指标差异显著。安氏白腹鼠的心干重、肺干重、肝鲜重和干重、肾鲜重和干重显著大于社鼠、高山姬鼠和中华姬鼠。消化道形态上,不同啮齿动物盲肠长、净鲜重和干重无显著差异,其它指标差异显著。其中,胃含内容物鲜重、净鲜重和干重,盲肠含内容物鲜重,大肠长、含内容物鲜重、净鲜重和干重均以安氏白腹鼠具较大值,但各自变化趋势不同;小肠长、含内容物鲜重、净鲜重和干重则以社鼠具较大值。且同属姬鼠属的高山姬鼠和中华姬鼠脏器重量及消化道形态各指标间均无显著差异。由于小泡巨鼠和猪尾鼠数量较少,未进行统计分析。以上结果显示:食物资源利用上的分化有利于安氏白腹鼠与其近缘物种社鼠及其他鼠类的同域共存,且为适应不同的食物资源利用模式,其脏器及消化道形态也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同域分布的近缘物种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则有可能采取其它策略而非食物资源分化模式实现共存。  相似文献   

16.
The weight parameters of the digestive tract, which characterize the size and filling of the fermentation chambers (forestomach and cecum), the mass of the walls and of the content of these organs, and the concentration and size composition of the fibers in the chyme have been determined in 12 individuals of the mole vole Ellobius talpinus born in captivity.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the organs of the digestive tract of the mole vol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pecificity of food specialization and does not serve as a compensatory mechanism. Large-size fractions of fiber masses dominate in the content of all organs;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fibers is much lower in comparison with M. arvalis sp., which reflects the small impact of cellulose in the feeding of the mole vole. The bilocular discoglandular stomach of the mole vole, which is also typical for herbivorous rodents, is adapted to assimilate easy digestible fodder.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禁食和重喂食对栖息于横断山地区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消化道形态的影响,对禁食和重喂食条件下大绒鼠消化道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实验分别测定了大绒鼠禁食12h、24 h、36 h和重喂食12 h、48 h、7d后的总消化道、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及其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干重.结果表明:禁食后,总消化道含内容物重、胃含内容物重和胃去内容物重增加,重喂食7d后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小肠含内容物重在禁食12h时最大,在重喂食12h时最小,重喂食48 h后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禁食和重喂食条件下,大绒鼠的大肠和盲肠各指标均没有显著变化.以上结果表明,大绒鼠在食物受到限制、饥饿等胁迫因子作用下,可能通过调节消化道形态来满足部分能量需求,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大绒鼠的消化道在禁食和重喂食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可能与其食物资源时常波动的野外生存环境有关,从一方面反映了该物种在食物胁迫下的生存机制和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是终生营地下生活的小型哺乳动物,为研究其在自然环境中的消化对策和调节,探讨地下鼠消化道的可塑性,测定了不同季节消化道各器官长度、重量及各器官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甘肃鼢鼠总消化道长度、各消化器官长度和含内容物总重量无显著季节差异。总消化道及各器官的鲜重和干重多在春季最高,含内容物重量于秋季较高。组织结构有显著性季节变化,黏膜层和肌层的厚度及肠道绒毛高度春季最高。结果表明,甘肃鼢鼠主要依靠肠道重量的增加和组织结构的可塑性变化来适应相对稳定的地下生活环境,无需增加消化器官长度满足其能量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